❶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變數法:就是把一個多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的問題,通過控制某幾個因素不變,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從而轉化為單一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問題的研究方法。
2、轉換法(放大法):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容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物理現象用簡單易懂的具體模型表示。
5、實驗推理法(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有一些物理現象,由於受實驗條件所限,無法直接驗證,需要我們先進行實驗,再進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1)什麼類實驗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物理學中對於多因素(多變數)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因素(變數)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餘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
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1、獨立變數,即一個量改變不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的改變。只有將某物理量由獨立變數來表達,由它給出的函數關系才是正確的。
2、非獨立變數,一個量改變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改變。把非獨立變數看做是獨立變數,是確定物理量間關系的一大忌。
正確確定物理表達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還是變數,是獨立變數還是非獨立變數,不但是正確解答有關問題的前提和保障,而且還可以簡化解答過程。
❷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2)什麼類實驗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❸ 護理研究的基本過程
1、研究選題
提出研究問題(research problem),研究問題通常來源於護理實踐或護理文獻,查閱文獻和發現研究問題的過程是相互交叉進行的,通過系統全面的文獻檢索,可以明確相關理論框架,
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已有研究的優勢和不足,為確定選定研究問題的立題依據和研究意義,構建明確的研究目標,制定具體可行的研究方案奠定基礎。
構建研究假設,研究假設是對研究問題提出的預設結果,根據假設確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觀察指標等。研究假設可以提供研究方向,以指導研究設計,干預性研究(interventional study)和預測性研究(predictive study)均需要提出研究假設。
2、確定研究對象
明確研究對象的屬性,包括研究總體和樣本的特徵,樣本的納入標准和排除標准,樣本量的大小,抽樣的方法等。明確研究場所,詳細描述研究場所的特點。
3、選擇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是研究過程中對研究方法的設想和安排,按照研究性質不同可分為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study)和質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
按照設計內容的不同量性研究可分為實驗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類實驗性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和非實驗性研究(non-experimental study)。
4、收集研究資料
資料收集(data collection)是收集研究問題相關信息和測量研究變數的過程。護理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Delphi法。
5、統計分析資料
研究資料可以分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根據研究資料的類型運用醫學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通常採用百分比,均數,標准差,中位數等指標表示,推斷性統計分析根據資料的類型,正態性,方差齊性選擇參數法或非參數法進行統計分析。通常採用統計圖或統計表歸納和呈現研究結果。
6、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研究工作的書面總結,也是科學研究的論證性文章。研究報告的內容包括前言(研究背景和立題依據、文獻回顧、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結果、討論和結論等部分。撰寫研究報告要求立題新穎,目的明確,技術路線清晰,資料翔實,結果可靠。
7、研究結果推廣應用
研究結果需要發表在公開的期刊上,以推廣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循證實踐的開端,通過利用已有的研究結果,指導護理實踐,優化護理流程,作出科學的護理決策。
(3)什麼類實驗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護理研究是以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實踐活動。由於研究對象個體存在文化、經濟狀況、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其生理特點、疾病特點、治療要求不盡相同,患病以後受到社會-生理-心理綜合因素影響,研究對象對護理研究的依從性也不同。
諸多方面干擾因素使護理研究容易出現偏倚和隨機誤差,從而影響了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所以,在開展護理研究時,首先要進行嚴謹的科研設計。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設計方法,走什麼樣的科研程序,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設計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來的科研嚴謹、正確,研究結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護理研究方法主要依據研究設計方法的不同而進行分類。按照設計內容不同分為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和非實驗性研究;按照研究目的不同分為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按照研究性質不同又可分為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
護理研究是以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實踐活動。由於研究對象個體存在文化、經濟狀況、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其生理特點、疾病特點、治療要求不盡相同,患病以後受到社會-生理-心理綜合因素影響,研究對象對護理研究的依從性也不同。
諸多方面干擾因素使護理研究容易出現偏倚和隨機誤差,從而影響了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所以,在開展護理研究時,首先要進行嚴謹的科研設計。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設計方法,走什麼樣的科研程序,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設計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來的科研嚴謹、正確,研究結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護理研究方法主要依據研究設計方法的不同而進行分類。按照設計內容不同分為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和非實驗性研究;按照研究目的不同分為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按照研究性質不同又可分為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
❹ 試比較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與非實驗性研究的優點與局限性
類實驗性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 亦稱半實驗研究,與實驗性研究的區別是設計內容缺少 按隨機原則分組或沒有設對照組,或兩個條件都不具備, 但一定有對研究對象的護理干預內容(操縱)。 類實驗性研究結果雖對因果關系論述較弱,不如實驗 性研究可信度高,但類實驗性研究結果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在護理研究中比較實用。由於在實際對人的研究中,很 難進行完全的實驗性研究,特別要達到隨機分組比較困難 ,故選擇類實驗性研究的可行性較高。
類實驗性研究的優點和局限性 優點 類實驗性研究在實 際人群中進行人為干預 因素研究的可行性高, 同實驗性研究相比更為 實用。特別是在護理實 踐中當無法嚴格控制干 擾變數而不能採用實驗 性研究來回答因果關系 時,類實驗性研究是較 好的研究方法。 局限性 由於類實驗性研究無法 隨機,已知的和未知的干 擾因素就無法向隨機實驗 那樣均衡分布在各組中, 特別是對於無對照組的類 實驗,效果的判斷更是很 難完全歸因於干預措施, 故結果不如實驗性研究的 可信度高。
❺ 研究類實驗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哪幾點
研究類實驗的主要特點包括不確定性,規范性,變化性和多樣性四點。
是研究類實驗觀察研究,是非隨機化的研究,在自然狀態下對研究對象的特徵進行觀查、記錄,並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的研究。而實驗研究,就是人為地進行干預措施,而收集到結果的分析性研究。所以有不確定性,規范性,變化性和多樣性四點。
研究類實驗性研究亦稱半實驗研究,與實驗性研究的區別是設計內容缺少按隨機原則分組或沒有設對照組,或兩個條件都不具備。但一定有對研究對象的護理干預內容。類實驗性研究結果雖對因果關系論述較弱,不如實驗性研究可信度高。
研究類實驗的特點
但類實驗性研究結果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在護理研究中比較實用。由於在實際對人的研究中,很難進行完全的實驗性研究,特別要達到隨機分組比較困難,故選擇類實驗性研究的可行性較高。由於類實驗性研究無法隨機。
已知的和未知的干擾因素就無法向隨機實驗那樣均衡分布在各組中, 特別是對於無對照組的類實驗,效果的判斷更是很難完全歸因於干預措施。
❻ 根據對研究對象是否施加干預措施可將研究分為什麼研究和什麼研究兩大類
根據對研究對象是否施加干預措施可將研究分為(實驗性)研究和(類實驗性)研究兩大類。實驗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能夠人為給予干預措施的研究,它的設計對應於實驗設計。如添加賴氨酸是否促進生長發育的研究,實驗性研究的優點在於能夠較好地控制非處理因素(即混雜因素)的影響,避免人為造成的偏倚,使比較組間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其缺點為小樣本時,不能保證非處理因素(混雜因素)在組間有較好的均衡性和可比性。若所採用的處理對人群有害或不利,隨機分組會導致倫理學問題。
類實驗研究是相對於嚴格的科學實驗應當隨機分組和設立均衡可比的對照組,有干預措施。
❼ 適合用實驗法的研究項目有哪些
常見的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
另一類方法是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
(7)什麼類實驗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實驗過程的控制實驗過程的控制主要就是對各類變數的控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引入自變數的控制,另一個是對無關變數的控制。對引入自變數的控制主要是在實驗激發的過程中,嚴格執行設計方案,有計劃地、系統地安排實驗激發的環境和程度,有序地作用於因變數。
無關變數也就是非實驗因素,主要來自實驗者、實驗對象和實驗環境三個方面。對無關變數的控制,就是要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努力排除或減少非實驗因素對實驗過程的干擾。
❽ 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實驗法的優點與缺點
實驗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驗研究者有獨立自主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假設來決定研究的變數、設計變數的水平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現實環境的「自然狀態」。但其他研究方法則要按現有數據和觀測值給出假設。第二,從時序角度看,實驗法是縱貫式研究,實驗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可在多個時點進行測量,得以研究變數的動態變化,而其他研究方法像問卷調查等,只有某一時刻的測量值,不能直接觀測出一段時期內的變化。第三,它能夠比其他方法更令人信服地估計因果關系。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因果關系永遠不能被肯定地證實,只可能不斷地逼近。實驗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為實驗研究者可以通過操縱自變數來觀察因變數的變化,還可以通過設立控制組來判斷操縱的強度。第四,實驗方法能夠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地控制外源變數的影響,從而分離出實驗變數並估計其對因變數的影響。第五,實驗方法下,可以通過調整變數和實驗條件觀察到常規狀態下很難出現的極端值和交互作用。第六,實驗方法是可以重復的,這是研究科學性的中要體現。第七,實驗法的成本通常較低,因為控制變數、樣本數都比較小,持續時間較短,而現場研究、問卷等方法的出差費、訪談費都比較大。
實驗研究方法的缺點主要是:第一,研究者人為地營造實驗條件,使其遠離現實情境中的「自然狀態」,會導致外部效度降低。第二,如果研究樣本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即便在分組時做到了隨機化分派,也會使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降低。第三,研究只能限於當前問題,對過去問題和將來問題的研究,實驗方法不太可行。第四,當研究變數和水平數目增多時,成本會急劇增加。第五,管理領域的實驗研究中,實驗對象大多是人,人類行為變異相當大,較難控制,同時也使實驗研究面臨許多倫理和法律方面的限制。第六,難以找到合適測量工具,即使找到,也容易造成使用的偏差。
實驗法的應用條件
結合實驗方法的優缺點,可以大致總結出實驗研究方法的應用條件:第一,對現狀的研究。進行歷史研究或預測研究,單獨使用實驗法是不可行的或很困難的。第二,需要對研究環境和研究條件實施嚴格的限制才能凸顯研究變數。第三,客觀條件允許施加所需要的控制。第四,實驗不會違反當地的倫理和法律規范。
盡管實驗方法可以獨立地取得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但為了謹慎起見,研究者通常將實驗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使研究結論更加令人信服。
❾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1、訪談調查
個別采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准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2、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
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
3、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其作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
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
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❿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2、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系,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范·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沃爾特·布拉福德·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
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
從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化學)理論。
(10)什麼類實驗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2、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3、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4、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信息和積累海量研究數據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