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天將降其大任於斯人也教學方法

天將降其大任於斯人也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9 18:24:03

⑴ 孟子散文氣勢磅礴,請結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第二段的句式特點,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6頁,共12頁 
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衰亡。  
篇章結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文章採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一、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理解  
  統編教材(人教版)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於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於: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舉了6位名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聖君,或者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為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從事著不起眼的工作,要麼都不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身體,生活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7頁,共12頁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其出名,則在於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四)寫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於」、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聖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學設計  
  文言文教學,許多人將逐字逐句的串譯串講奉為經典,奉為至尊,視若祖傳秘方,不可逾越。我則認為,強調誦讀,方為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  
  我想,這篇名文的教學重點,如果定位於學生的誦讀,而且是大聲誦讀,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心理學教授吳憶峰先生曾講過格律詩的背誦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聲讀出來,然後合上書回憶;回憶不起來的地方再大聲讀,然後再合上書回憶;然後大聲讀三四句,然後再合上書回憶;再後是一至四句連起來一起背。這樣反復下來,一首格律詩便背下來了。這是比較快捷、比較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  
  筆者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教學重點定位於「誦讀,並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難點則定位於「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教學方法的定位是「誦讀為主,學生為主,教師的引導、啟發、輔導為輔」,目的是通過本文的教讀,使學生學會積累一點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課都能積累一點,若干年後,學生的語文功底肯定會大為扎實,語文素養也就會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上課前,我曾考慮過,以日本大和民族的憂患意識使日本的科技、經濟發展居於世界前列的事例導入,後來想想,這樣一來可能時間會拉得較長,甚至會大大突破教學時間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於」字在該段中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每一個分句中均有一個「於」字。而比「於」字少一次出現的則是「舉」,這個字詞放在引入內容中,是十分合適的;而「發」一詞,也使人不敢輕視:首先,它在段中首句「於」字之前,它的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8頁,共12頁 
位置,和其後5個句子中都處於「於」字之前的「舉」是一樣的。其次,「發」的意思在這里可解為「發達」「發跡」等,與後五個「舉」字意義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課時,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里,我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文言文的學習因為有一定的難度,因而都要求學生預習,以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台,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a.讀准字音;b.讀出停頓;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范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如讀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為重讀)  
  通假字  
  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橫」,梗塞,不順。    3、拂,同「弼」,輔佐。    4、忍,通「韌」,堅韌。   
  詞性活用:  
  使動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勞:使......勞累 例如:勞其筋骨  
  餓:使......飢餓 例如:餓其體膚,  
  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堅韌 例如:動心忍性。  
  亂:使......受到阻擾。例如:行亂其所為。  
  動詞用作名詞:入:在國內 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在國外 例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⑵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2)天將降其大任於斯人也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孟子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如何確立課堂教學新理念,如何提高自己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衛輝市上樂村鎮第二中學 李艷敏 教學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就得與技術結合在 一起。作為教師,要想提高課堂藝術,就必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 以及過硬的教育能力。就要懂得怎樣利用技術搞好這門藝術工作。對 此,本人略談僅有拙見。 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和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 中,有必要使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利用有聲語言的默契配合,充分 發揮 「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 的教學原理,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所以教師要注意必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教學工作, 這就需要教師 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把自己鑽研掌握的教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 法,因材施教,傳授給學生,這又需要教師在教學藝術和技巧方面倍 下功夫。每節課的板書精心設計,規范書寫字元,教學中注意揚長避 短,注意無聲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身教配合言教,使學生領會教師 所講知識,並徹底掌握。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網路與信息時代, 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 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也 只有適應了這些要求,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才能有淵博的知識和人格 魅力去吸引學生,使學生對老師感興趣,進而轉化為對學科的熱情。 這就要求老師必須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堅持學習,不斷提 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勇於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教師有淵 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要勇於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 善於總結, 不斷探索和掌握學科教學的好方法, 有效的推行素質教育。 在新形勢下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高高凌駕於學生之上, 應建立新 型的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中,教師都要善於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平等,民主,信 任的新型師生關系,引導學生的情感處於積極,自由,寬松,安全的 狀態。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愉快的心理空間。 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激發和誘導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學 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 的求知和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提出表揚與批評, 採取新穎的, 多樣化, 趣味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他們的認識興趣,把他們 帶到趣味橫生的教學環境中去探索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這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也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壓 力,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 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 。這就 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使學生在繼承人類文明 成果的同時,又要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創造。在日常教學中, 培養學生挖掘教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且使學生在解 決問題的同時獲得新的知識,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方 法,這不失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簡單實用的好方法。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 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說得就是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實現遠大目標,必先進行挫折,磨難 和砥礪。一位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滲透於每個學生當中,有必要在課 堂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因為每一個班集體中,不可能全部是優生, 他們中間不乏有學困生, 而這些人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想 學的消極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倡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絕 境後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素質,使學生敢拼敢闖,在挫折中學習,經 受鍛煉,使挫折成為進步,成功的階梯,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的一個 重要因素。 另外,教師威信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教師 成功扮演其角色的條件。一個在學生心中具有崇高威信的教師,將受 到學生的敬重和愛戴,使學生能接受教師的教學,積極主動地進入課 堂教學中。這同樣有利於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課堂上,教師具有教學和管理的雙重任務,組織好教學時教師 應具有的教學能力,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的本身 就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起承轉合」的每一個細節。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下一番獨具匠心的功夫,有效的引起學生注意,使 學生融化在課堂之中,使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教師 若想真正駕馭整個課堂教學,就要懂得這門藝術,創造藝術,提高藝 術水平,在自己掌握的技術上多下功夫,通過語言,板書,教態,儀 表,教學風格,治學態度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的運用上,精心 設計,縝密思考,才能真正把一堂課「雕塑」成精美的「藝術品」 。 圓滿完成教師的教學工作。 我們有很多教師在新課改面前表現出無所適從, 不知道怎樣應對 教學,面對學生。如何在新課改理論指導下,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清晰新課程改革得到目標,轉換自己的角色,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努力做到與新課改相適應的素質結構, 是每一位教師都在面臨的又一 個嚴峻挑戰,新課改既是機遇也包含壓力。 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人 才,一個身心健康、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學生的心理發展要與道德 觀念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健 康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擔負起身上的重擔。 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激 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適應現代化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圓滿 完成教學任務。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 教學藝術水平 李 艷 敏 衛輝市上樂村鎮第二中學

⑷ 孟子和荀子對語文教學又有哪些幫助和啟示

荀子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是先秦時期最傑出的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學思精通則知之明,\"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者則不明。因此,他認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學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知類\"和\"通道\"。\"道者,治之經理也」。\"禮者,人道之極也\"。\"知道\"的實質涵義就是\"知禮\",思考就是要以禮作為准繩來判斷知識的曲直是非,反對不求本義和綱領的雜亂識記。
首先,荀子認為教師工作是崇高而偉大的政治職業,只有儒者和君子聖人來承擔;教師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的職業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君親師是禮之本,\"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教師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因此他告誡統治者應當特別記住,\"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是否重視教師,是關繫到國家政治命運的一件大事。教師應當受到統治者的崇敬與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強調教師的尊嚴,以為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他說:\"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納),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又說,\"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教師是禮義的化身,必須絕對服從,統治者決不能容許有人背叛、懷疑、非議教師,否則就要以刑法問罪。荀子進一步修證了孔子\"當仁不讓於師\"的民主精神,把\"尊嚴而憚\"作為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使教師成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者。 其三,荀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具有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採用的決定作用。深奧淵博的儒家經典經教師講解與闡發,學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與掌握。通過教師的教授與指點,可以大大縮短學習過程。他說:\"人有師法而知,則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學生隆師、親師、尊師、忠師。 其四,作為教師條件,荀子有嚴格的要求,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首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這是說,教師除了有淵博學問之外,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一要有尊嚴的威信;二要有豐富的閱歷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講授儒家經典的能力,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在邏輯,循序漸進,誦說時有條有理,不凌不亂;四要能鑽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並且善於闡發微言大義,而不是記問之學。
荀子認為,教師應當具有善喻的講解能力,\"臂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此外還要善於辯論,批評不仁之言,做到\"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這些思想均為《學記》繼承與發揮,成了對封建社會教師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孟子對教育問題的論述,對後世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繼承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面,也有其個人獨特的想法。而這些真知灼見,直到今天,依舊為我們所使用,依舊在現代教育建設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 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道德觀念是先驗存在的。同時孟子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觀點:「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基於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說。雖 說 是唯心主義 ,但是孟子卻也強調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說:良知、良能、道德倫理,可以通過道德教育尋找回來。即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這是在教育心理學的上建立起來的性善說實質上是教育的基礎。
二、強調立志除了目標大以外,還應該對志向、理想的標准要高。孟子就認為「大丈夫」應當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②「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堅信道義,矢志不渝。認為挫折、打擊只是磨練意志,增長才乾的一種良機。這可以從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中看出。這篇文章中寫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三、承認客觀環境的影響作用孟子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也經常誇大主觀能動性對人的作用,甚至到達了不適當的地步。但是在論及人的性格培養和心理狀態的形成時,卻沒有忽略環境的影響,也沒有忘記物質條件對人的制約。 四、 孟子認為身教重於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學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學校的教育者應該以身作則,做榜樣。又主張因材施教,隨學者人品高下,時地遠近、先後,選擇不同教授方法。 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同時兼具了原則性、靈活性、啟發性、具體性和針對性。教學方法上要求博學反約、言近旨遠 。嚴格以求,深入淺出,循循誘導 。孟子為了讓別人清楚正確地理解深奧難懂的問題,常運用比喻,深入淺出,讓人一目瞭然。對於啟發誘導,他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⑩意思是說善於學習的人就能從而得到其中的妙處。因此自求自得的教學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值得深入探討。盡管二千年過去了,它仍然在知道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教育, 繼承和發揚就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中國的教育家孟軻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逆境需要堅強
逆境,對人是一種考驗。然而,對於逆境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在逆境中的成敗。只要我們在逆境中能夠堅強,逆境也能夠成就人才。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我們樹立逆境中不退縮的榜樣。
西漢時期,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因家裡沒錢買蠟燭,不得不靠鑿開家中靠鄰居家的那堵牆來借燭光讀書。這就是鑿壁偷光的典故。故事中的主人公匡衡,最終也因自己的勤奮而當上了高官。透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到匡衡在逆境中不屈服、勇於排除萬難的精神,也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他成為逆境中的人才。因此,只要我們在逆境中能夠不屈服,我們也能夠成為逆境中的人才。
同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因替人辯護而被判宮刑,他堅持把《史記》完成,最終,也因自己頑強的意志力而名垂青史。從司馬遷的事例,我們能學到的是面對逆境的堅持不懈、不屈不撓。他面對奇恥大辱卻沒有墮落,而選擇了堅持,這種逆境中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因此,只要我們在逆境中能夠堅持不懈,我們也能夠成就輝煌。
同樣,美國著名殘障作家海倫·凱勒,也用自己的堅強演繹出了對逆境的不屈。在出生19個月後,她喪失了視力和聽力。在導師的幫助下,她不斷努力,最終寫成《我的生活》、《我的老師》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著作。從海倫·凱勒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面對逆境的不屈不撓以及她驚人的毅力。也正是由於她的這份堅強,才使我們看到了逆境中創造出的奇跡。因此,只要我們在逆境中能夠堅強,我們也能夠創造奇跡。
逆境中,我們需要的是克服困難的勇氣。試想,如果沒有匡衡面對逆境的不屈服,又怎能讓我們生出對鑿壁偷光的敬佩?試想,如果沒有司馬遷面對逆境的堅持不懈,又怎麼能讓我們欣賞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試想,如果沒有海倫·凱勒面對逆境的驚人毅力,又怎能讓我們看到逆境中的奇跡?
逆境,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磨練,我們應該用堅強來詮釋對逆境的不屈。只要我們有勇氣,我們就能夠排除萬難;只有我們有毅力,我們就能夠成就輝煌;只要我們有信心,我們就能走出逆境、創造奇跡!
苦難也是一種財富
「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充滿激勵奮進意味的話, 不經過挫折,怎知道路之坎坷;不經過磨練,怎知意志之堅強。只有在人生道路中與苦難交鋒,才知苦難也是一種財富。
苦難可以折磨人,使人痛不欲生;苦難也可造就人,使人成為偉大的成功者。
我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受過令人引以為恥的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牢獄中,他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同苦難作斗爭,最終歷盡艱辛撰寫成「史家之絕唱」——《史記》,成了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苦難對於司馬遷來說,就是一種財富。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一生抑鬱不得志,「安社稷、濟蒼生」的抱負不能實現,宦途失意,常受排擠。面對這種苦難,他不嘆不怨,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不羈中,暢懷大飲,揮毫潑墨;他不卑不亢,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中,把酒臨風,長劍嘯天。一代詩仙,橫空出世。英名永存,萬世景仰。對李白來說,苦難是他的一種財富。
盡管我們現在依然傲視一切,盡管我們現在和從前一樣內心脆弱,害怕失敗,害怕挫折。但仔細想一想,人生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要是那樣人生就顯得單調,只有苦難挫折的加入,才為人生這張白紙添上了美麗的色彩,正因有了苦難的存在和挫折的警醒,生活才顯得斑斕,才顯得有真實感。因此,苦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財富。
我無法偉大,然而苦難卻讓我告別了平庸。感謝苦難磨練了我,解救了我,讓我在挫折中學會了堅強,讓我在孤寂中學會微笑,讓我懂得了生活經驗,美的存在。即使在黃昏,也有晚霞的美麗。苦難對我來說是一種財富。
為了使我們的生活不顯得空虛,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光彩,我們需要經歷一些苦難。正如作家劉墉所說:「讓我們一起尋找一個苦難的天堂。」因為苦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財富。

⑹ 初中語文的小問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目錄[隱藏]

作者簡介
原文
注釋
參考翻譯
篇章結構論點
「人恆過,……」解釋
「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 作者簡介
原文
注釋
參考翻譯
篇章結構 論點
「人恆過,……」解釋
「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一般為後人所接受的解釋為,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 然後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後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憤圖強的濃厚悲劇意識。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 《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編輯本段]原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編輯本段]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題目是作者加編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里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於畎畝之中》。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被任用的。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於,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田地、田間。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傅說,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築牆,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膠鬲,商朝賢臣,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又輔佐周武王。於,介詞,從。
(5)管夷吾舉於士: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錄用。士,獄官。 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任用。
(6)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從市井裡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市,集市,做買賣的地方。
(8)降大任:下達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降:下達。任,責任,使命。
(9)於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是,指示代詞,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累。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 餓,使動用法,使……經受飢餓(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空:使……貧窮。乏:絕。此指讓一個人受貧困之苦。空乏:資源缺乏,即貧困,使……不順。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拂:違背。所為,所行。 亂:擾亂,使……錯亂。
(15)所以:用來(通過這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動,使……驚動。忍,使……堅韌。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幹。曾,通「增」,增加。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不能:沒有的才能。
(18)恆:常常。
(19)過:過失,此處指有過失。
(20)然後能改:這樣以後才能改過。
(21)困於心:內心困擾。困,憂困。於,介詞,在。
(22)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3)而後作:然後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於色:表現在臉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征,征驗,此處有表現的意思。
(25)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6)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曉。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裡面,指國內。法家,能堅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則,如果。
(2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沒有與之敵對的國家或突發事件。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9)國恆亡:國家常常要滅亡。恆,常常。
(30)然後知生於憂患:這樣以後,才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發展。然後,這樣以後。於,介詞,由於,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於安樂:貪圖安逸享樂會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編輯本段]參考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困苦,思慮阻塞以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樂而衰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 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之苦, 使他備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 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編輯本段]篇章結構
文章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志。一、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理解
�統編教材(人教版)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於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於: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舉了6位名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聖君,或者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為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從事著不起眼的工作,要麼都不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這一回之前,筆者已教讀過兩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這段的有名,緣於其非同一般的勵志作用。想來,大凡教過兩回這篇課文的人,很難背不出來,倘若中學還讀過,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其出名,則在於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四)寫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於」、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聖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學設計
�文言文教學,許多人將逐字逐句的串譯串講奉為經典,奉為至尊,視若祖傳秘方,不可逾越。我則認為,強調誦讀,方為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
�我想,這篇名文的教學重點,如果定位於學生的誦讀,而且是大聲誦讀,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心理學教授吳憶峰先生曾講過格律詩的背誦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聲讀出來,然後合上書回憶;回憶不起來的地方再大聲讀,然後再合上書回憶;然後大聲讀三四句,然後再合上書回憶;再後是一至四句連起來一起背。這樣反復下來,一首格律詩便背下來了。這是比較快捷、比較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其實我自己背書也是如此,只不過是沒有像吳先生那樣去總結罷了。
�筆者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教學重點定位於「誦讀,並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難點則定位於「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教學方法的定位是「誦讀為主,學生為主,教師的引導、啟發、輔導為輔」,目的是通過本文的教讀,使學生學會積累一點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課都能積累一點,若干年後,學生的語文功底肯定會大為扎實,語文素養也就會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上課前,我曾考慮過,以日本大和民族的憂患意識使日本的科技、經濟發展居於世界前列的事例導入,後來想想,這樣一來可能時間會拉得較長,甚至會大大突破教學時間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於」字在該段中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每一個分句中均有一個「於」字。而比「於」字少一次出現的則是「舉」,這個字詞放在引入內容中,是十分合適的;而「發」一詞,也使人不敢輕視:首先,它在段中首句「於」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後5個句子中都處於「於」字之前的「舉」是一樣的。其次,「發」的意思在這里可解為「發達」「發跡」等,與後五個「舉」字意義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課時,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里,我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文言文的學習因為有一定的難度,因而都要求學生預習,以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台,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a.讀准字音;b.讀出停頓;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范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如讀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為重讀)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隨後的「知」作了較為充分的准備。
(三)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符合老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後進行評價。
�2.讓全班男生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啟發學生解答。
�4.老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漸漸明確:①出身卑微,經過艱苦的磨練才顯露出不同的人的才幹,後來都被統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③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範例——概述。
(四)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復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後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准字音,讀准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師引導男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培養發現問題(質疑)的能力。
�5.老師啟發性板書:(附文後)
�解釋:所有加點的字均為使動用法;下畫線的詞為通假字。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後,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難,都要怎麼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於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五)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啟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說,最後熟讀成誦。(具體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後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泄氣,而要勇於面對,並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漸漸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與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通「橫」,梗塞,不順。
3 忍,通「韌」,使···堅韌。
4 拂,通「弼」,輔佐。
5.辟,通「避」,躲避。
詞性活用:
使動用法:苦:使......痛苦 eg:必先苦其心志, 勞:使......勞累 eg;勞其筋骨 餓:使......飢餓 eg:餓其體膚, 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 eg:空乏其身
名詞用作形容詞:入:在國內 eg:則無法家拂士, 出:在國外 eg:則無敵國外患者
一詞多義
1.拂(fu)拂逆 eg:行拂亂其所為。
2.拂(bi)同「弼」,輔佐 eg:入則無法家拂士。
3 發 (fa) 被任用 eg:舜發於畎畝之中。
4 發 (fa) 表現 eg:征於色,發於聲。
中心
逆境造就人才。

論點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編輯本段]「人恆過,……」解釋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句,課文注釋及教參翻譯均欠妥當,特不揣冒昧,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應是解說「人恆過,然後能改」的。「然後能改」後的分號,應改為句號。
教參把「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譯為「心意受到困擾,思慮受到阻塞,才能奮發有所作為」,基本上是對的。但「因」在這里應作憂愁解。「於」是介詞,「在」的意思,把它譯作「受到」是欠妥的。譯為「心裡憂愁,思緒阻塞,然後才能奮發有為」就恰切多了。
至於「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課文的注釋是「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教參譯為「表現在面色上,吐發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為「征於色,發於聲」這里應指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形之於色,發之聲,然後使之警覺起來,有所省悟,從而改正錯誤。把它譯作「(別人對他的錯誤行為)露出不愉快的臉色,發出譏責的聲音,然後使他省悟。」這樣,句子間的邏輯聯系就很清楚了。
這個句子說明了「人恆過,然後能改」的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內因「而後作」,二是外因「而後喻」。這樣就解說得較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參等的翻譯「表現在面色上,吐發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不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無法論證「生於憂患」的。
這句話還得從「喻」字講起,《說文解字》「諭」義,「其人因言而曉亦曰諭,或作喻。」《中華大字典》「喻」字第二義,曉也;第六義,明也。根據這些解釋,把它釋作「省悟」是恰當的,這樣才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說法,也才能使這層文字邏輯嚴密,說理透徹,而不至產生歧義了。
(一)關心國事: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二)社會責任感:
積小惡必成大惡,積小善必成大善.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三字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積小惡必成大惡,積小善必成大善.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三字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三)政治社會問題道德化: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三)政治社會問題道德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四)追求真理: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⑺ 孟子的資料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為其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顯貴,被清帝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每逢帝王們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家學派的大學者陪著孔子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鄒國亞聖公」。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倡導者

孟子也曾周遊列國,先後與宋偃王、滕文公、梁惠王等論政。齊宣王時稷下學宮復盛,七十多歲的孟子又回到齊國,多次與齊宣王論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為了維護和鞏固新的地主階級政權,設計了一套緩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的方案。

在哲學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應發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孟子還強調民為邦本的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高見。他認為,諸侯如果施行了他這一套「民本」說以及他的治民之術,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統治者也能長治久安,達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即穩定統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間,孟子明確地強調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針對當時一些國滅家亡的事實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時期,當法家學派極力強調專制主義國君集權的情況下,孟子的這種「民本」思想是對其消極面的一個極大限制和約束。這種主張在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里,一直成為制約君權,強調皇帝應該順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對於歷朝政治的開明,起了莫大作用。

言必稱「仁政」

作為儒家學派的「亞聖」,孟子主要繼承並發展的是孔子的「仁」思想,他力主統治者應該對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對施行「暴政」。孟子認為,首先要讓人民「有恆產」,即給人民以土地,人民有了恆產,便會有「恆心」,安居樂業,過了穩定的生活。同時統治者應該輕徭薄賦,省減刑罰,不隨意侵奪農時,也即是少剝削一些,少擾民一些,藉以保證人民能夠安定地生產,維持起碼的生活,他認為,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後就能達到天下大治。

孟子反對國家分裂,主張統一,倡導天下要「定於一」。他認為,只有施行人政者,得到了人民支持,天下人都歸之如流水,才能真正地無敵於天下,而統一國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對於後世的統治者影響是深遠的,象西漢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貞觀之治」的種種措施,都是直接地從孟子的思想得到依託。這種思想一直成為兩千年封建社會開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論

養「浩然之氣」的修養觀

孟子很重視一個人的「養心」,即主觀修養,其最高境界即是使自己的道德達於正義感,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一身充滿了「浩然之氣」。孟子認為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人。一個人能有好的修養,才能齊家;只有家齊,才能治國;只有治國,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極力提倡修養「浩然正氣」。他認為這是一種天地間的正氣,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只有具備這股正氣,才能擔當起治天下的大任來,才不負時代的期望。
他主張在義和利之間,要取義舍利;盡力地做到「寡慾」,剋制自己的慾念,追求真理,一個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和「辭讓之心」,從而做到行事仁義,待人以禮,這種崇高的義利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美德。
孟子還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大器,必須嚴格地艱苦鍛煉。他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話,已經成為千古名言,一直激勵後人,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刻苦自勵,奮發向上。

作為儒家學派的「亞聖」,孟子主要繼承並發展的是孔子的「仁」思想,他力主統治者應該對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對施行「暴政」。孟子認為,首先要讓人民「有恆產」,即給人民以土地,人民有了恆產,便會有「恆心」,安居樂業,過了穩定的生活。同時統治者應該輕徭薄賦,省減刑罰,不隨意侵奪農時,也即是少剝削一些,少擾民一些,藉以保證人民能夠安定地生產,維持起碼的生活,他認為,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後就能達到天下大治。
孟子反對國家分裂,主張統一,倡導天下要「定於一」。他認為,只有施行人政者,得到了人民支持,天下人都歸之如流水,才能真正地無敵於天下,而統一國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對於後世的統治者影響是深遠的,象西漢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貞觀之治」的種種措施,都是直接地從孟子的思想得到依託。這種思想一直成為兩千年封建社會開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論基礎。

傳教授業,著書立傳

孟子是一位著名政治活動家,為了傳播儒家學說,推行他的「仁義」綱領,他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跑遍了鄒、滕、魏、齊、宋、魯等國。到了晚年,就歸隱故鄉,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將自己的主張系統地著述。傳流至今的《孟子》七篇既是一部儒家經典,也是一本優秀的古代散文集,它在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著較高的地位。

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在四十歲以前的主要活動就是效法孔子,廣收門徒,辦私學,宣傳他的思想學說,孟子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注意因材施教。他把收徒講學、傳授知識,看成人生的樂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這個意思。在教學方法上他主張用啟發式教學,用自己讀《尚書》的經驗,告誡別人說:「盡信《書》,不如沒有《書》」。叫人們不要迷信書本,要活學,要取其可用的部分。他說的「心之官則思」就是教育學生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他強調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並以故事形象做比:兩個人同時下棋,一個人專心致志,目不轉睛,另一個人卻心有所思,左顧右盼。兩個人雖然基礎相同,可是收效卻相差很多。

孟子是在我國封建社會確立時期出現的儒學大師。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封建統治階級尊奉為「亞聖」,聲名僅次於孔子。漢代趙岐已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唐代韓愈提倡「道德」論,認為孟子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直至孔子以來,一脈相承道統的直接繼承人,他極力推崇孟子,把《孟子》一書視為儒學聖教的入門。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編成《四書集注》,使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東晉有人把孟子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元朝文宗皇帝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與政治路線,便被稱為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能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⑻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戰國中葉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為教育孟子,為他選擇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遷其居,為後世留下了"孟母三遷"的美談。孟子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徒,子思、孟子之學,後世稱為思孟學派。作為孔子思想的嫡傳,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亞聖"。 孟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視為人生三大樂趣之一。四十歲以後,他帶領弟子游歷各國,往來於諸侯之間,處處受到禮遇,度過了二十年的時光。晚年回故鄉專事教學與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萬章、公孫丑、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等。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孟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思想經驗。《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該書一般被認為是他的弟子對孟子言行的記述,也有人說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論教育作用 孟子論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張"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認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認為好的行政管理還不如好的教育。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須輔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哲學上,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純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因為人有善性。不過孟子所說的性本善,並不是說人性中具有純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說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個完善的人,僅有同情心、正義感、禮讓態度和道德判斷能力這四個善端是不夠的。人之賢愚,還取決於對這種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養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或者受到不良的社會環境、教育的影響,就會失掉這種善端,這就是他所說的"陷溺其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因此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謂"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後天所喪失了的善端。孟子認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於學習,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發揮,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就是聖人,他曾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其理由就在於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與聖人在先天本質上並無區別。由此可見,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論教育目的 孟子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君子"、"聖賢"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君子"、"聖賢"、"大丈夫"以德為主、德才兼備。他有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就是說,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經得起富貴、貧賤、暴力的考驗,把道德意識轉化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孟子指出這一點是很有道理的,這種人格理想對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 從教育對社會的影響這個角度來看,孟子明確概括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目的—"明人倫"。他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主張興辦庠、序、校等教育機構來培養學生,庠是培養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習射之所,無論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還是三代共同的學,其目的都是為了闡明人際之間的各種關系及掌握社會生活准則,具體來說,所謂"明人倫",就是"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後世亦稱為"五倫",代表著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目的在於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 論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孟子繼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過則勿憚改"等思想,並且在其性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一) 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慾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問題上,與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與養氣的關系。孟子提出為修身而養氣的觀點,他認為氣是充滿全身的能夠反作用於心志、道德的東西,一個人有了志向與追求,他就會有相應的"氣"——精神狀態。志與氣是密切相聯、互為因果的:"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 孟子認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養氣",經過量的積累就能形成所謂"浩然之氣",通俗地說就是正直豪邁的心理或精神狀態。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正大剛直的,"集義而生"的,所謂集義即指積善,這就是說,浩然之氣是靠"養"出來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積累起來的。 (二) 動心忍性 孟子非常強調意志鍛煉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張在逆境中得到磨礪。他有一段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認為,人的成才得之於艱苦的磨煉,環境越是惡劣,對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雖然打著天命的旗號,但強調的是個人奮發努力,在艱苦和患難中,提高承受力,不斷磨練意志。 (三) 存心養性 雖然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實在的善性要靠存養和擴充。孟子認為,存養的障礙來自於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張寡慾,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一個人慾望很少,那善性雖有所喪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個人慾望很多,那善性雖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 反求諸己 孟子繼承了孔子"君子求諸己"的修養方法,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同時,他又提出面對超過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樣應當反躬自問,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 在道德修養方面如同比賽射箭一樣,射箭時要先端正姿態而後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要從自身找原因。總之,凡事須嚴於律己,時時反思。 論教學原則與方法 孟子把認識看作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是對內在善性的發掘。因此在學與思的關繫上更為強調"思"的作用,他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其教學思想更具內傾性。 (一) 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 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雲,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二) 盈科而進 這是指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孟子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說:"其進銳者,其退速。" 進程過於迅速,勢必影響實際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確的進程應當象流水一樣,注滿了一個窪坎之後再往下流,這就是 "盈科而後進"的道理。孟子還以"揠苗助長"的寓言來說明循序漸進的重要性,學習知識如同作物生長一樣,是一個自然有序的過程,有自己的規律,人們應當關注並促進教學過程的實現,但決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長,結果是適得其反。 (三) 專心有恆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復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 (四) 教亦多術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處在戰國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現出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和肯定,他對教育作用的闡發,對教學、德育原則與方法的論述,無不體現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作為儒家的"亞聖",孟子教育思想對後世中華民族精神的激發、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啟蒙作用。

⑼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論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9)天將降其大任於斯人也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與天將降其大任於斯人也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幫寶寶拍嗝的正確方法 瀏覽:706
用簡便方法計算怎樣計分 瀏覽:609
格力變頻空調e5解決方法 瀏覽:15
如何正確學習影視後期方法 瀏覽:207
胖三斤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5
編織袋的計算方法 瀏覽:812
為什麼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不同 瀏覽:743
釘書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84
彩條毯子的正確方法 瀏覽:939
與計算方法有關的應用題 瀏覽:624
寶寶拉肚子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442
老年男性尿急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344
自製小型盲盒販賣機簡單方法 瀏覽:894
你用什麼方法建知識庫 瀏覽:562
水管彎頭接頭安裝方法 瀏覽:312
手掌圍測量方法圖片及圖片 瀏覽:631
男生12歲快速長高方法 瀏覽:415
處理垃圾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291
膏方治療苦味的方法 瀏覽:303
b50水泵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673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