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廣泛的比較研究。
② 文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哪些
文學人類學可以說還是比較偏文學方面的,而非人類學,主要還是從文藝理論入手,方法的話傳統人類學的方法田野調查也是適合的,這要看具體課題了。一般的人類學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什麼的都是基本的。
③ 怎麼學習思維導圖法
學習思維導圖法:閱讀書籍、構建框架、錄入重點、調整方式、論證引入、細化語言、處理雜項、內容歸檔。
1、閱讀書籍
如果是理論性書籍,很多情況下前後章節連續性不是很強,可以讀完一章之後進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體性較強的書籍,並且在短時間內可以閱讀完成,可以讀完全書一並製作思維導圖,這個大家根據實踐情況和書籍難度自行判斷。
2、構建框架
可以直接將書籍的目錄錄入到思維導圖中,也可以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錄入。主要的目標是將書籍中最重視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維導圖中。
3、錄入重點
將書中的重點論證部分錄入思維導圖,同時將自己摘錄、勾畫的部分錄入,這個時候不必變更書中原句,簡單的錄入即可。這時有兩種內容,第一種是和書籍框架及論證有關的,放入導圖的對應分支下;第二種是與框架無關,可以在導圖中建立一個「雜項」的分支,將所有內容統統扔進這個分支下。
4、調整方式
如果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純粹和作者有關的東西,那麼絕對不關心作者或者本書的思維框架如何,但是在書中可能關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關心如何做分析閱讀,如何做檢視閱讀,如何做主題閱讀,那麼可能要做三個主要的分支。
5、論證引入
將內容和論證放入相應分枝中,完成了整體框架的構建,這時候就是該細化的時候了。
6、細化語言
細化每個分支的邏輯性和語言。
框架已經有了,每個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內容,但是每個獨立分支下的邏輯性並不清楚,需要將書中原話轉變成自己理解的話語,盡力簡化。同時,將這些句子的邏輯關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時就有了一個層次、邏輯清楚的思維導圖了。
7、處理雜項
大家沒有忘記雜項中還有很多內容吧,處理一下這些句子,有些內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東西則和全書整體框架並不相關。
8、內容歸檔
比如管理一個專門的導圖,日常雜項一個導圖,談讀書系列一個導圖。將雜項中的內容分門別類的歸入這些導圖中去,不必太過在意構架和體系,可以同樣在它們中建立雜項,扔進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時候再說,到時候不過是一個搜集資料的過程而已。同時,最好註明該條出自哪本書和頁碼。
(3)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思維導圖擴展閱讀
1、思維導圖以放射性思考模式為基礎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個正確而快速的學習方法與工具外,運用在創意的聯想與收斂、項目企劃、問題解決與分析、會議管理等方面,往往產生令人驚喜的效果。
2、它是一種展現個人智力潛能極至的方法,將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進記憶力、組織力與創造力。它與傳統筆記法和學習法有量子跳躍式的差異, 主要是因為它源自腦神經生理的學習互動模式,並且開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學習特性。
④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
2.實地參與觀察法
這是文化人類學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類學家特別注重通過直接的觀察,收集每一手證據。
3.全面考察法
採用這種方法,人們在選擇研究一種人類行為時,必須全面考察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4.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構建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
⑤ 思維導圖在學習生活中到底有何作用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也就是您的個人資料庫。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盪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思維導圖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
⑥ 思維導圖的格式是什麼
思維導圖方法如下:
1、在中心右上角的1點鍾繪制思維導圖的第一個分支。紅色圓圈如下所示。
⑦ 什麼是人類學研究方法
人類學是社會科學,因此需要開展調查研究,可以參考如下資料:
http://hi..com/%D0%C0%D0%C0%C8%CB%C0%E0/blog/item/b4e3ec249977fc0a4d088da9.html
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田野民族志,也就是深入實地進行調查。
⑧ 如何實現思維導圖學習方法
思維導圖的應用及其製作方法你是否經常為記憶力衰退而苦惱?你是否發現筆記記得越多,思維也越混亂?你是否經常為瑣事纏身而苦無分身之術?你是否總是感嘆一天的時間太少?思維導圖來了!它可以「解救」你!
思維導圖是一種終極的思維工具,由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發明,並在全球得到廣泛推廣,已成為21世紀風靡全球的思維工具,到目前已被世界上2.5億人所使用。
思維導圖注重開發人的左、右腦,運用線條、符號、詞彙和圖像,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它繪制起來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幫助人們改善思維,提高記憶力和辦事效率。
《思維導圖》藉助一些簡單的事例,從零開始教你如何繪制思維導圖,你會很快為你驚人的創造力、你取得的成績,以及思維導圖給你日常生活帶來的實際幫助所鼓舞!而且你會發現思維導圖可以應運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你... (展開全部) 你是否經常為記憶力衰退而苦惱?你是否發現筆記記得越多,思維也越混亂?你是否經常為瑣事纏身而苦無分身之術?你是否總是感嘆一天的時間太少?思維導圖來了!它可以「解救」你!
思維導圖是一種終極的思維工具,由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發明,並在全球得到廣泛推廣,已成為21世紀風靡全球的思維工具,到目前已被世界上2.5億人所使用。
思維導圖注重開發人的左、右腦,運用線條、符號、詞彙和圖像,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它繪制起來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幫助人們改善思維,提高記憶力和辦事效率。
《思維導圖》藉助一些簡單的事例,從零開始教你如何繪制思維導圖,你會很快為你驚人的創造力、你取得的成績,以及思維導圖給你日常生活帶來的實際幫助所鼓舞!而且你會發現思維導圖可以應運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你生活的得力助手!
讓每個人接受思維導圖是東尼•博贊的一個心願,於是他動手寫了本書。思維導圖神奇般地改善了東尼•博贊的生活,相信對每一個閱讀此書的讀者也一樣。
作者簡介 · · · · · ·
東尼·博贊,1942年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大腦基金會總裁,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他曾因幫助查爾斯王子提高記憶力而被譽為英國的「記憶力之父」。他發明的「思維導圖」這一簡單易學的思維工具正被全世界2.5億人使用。
作為人類大腦潛能與學習法研究專家,博贊先後受聘在英國、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亞等國政府機構、教育機構以及迪斯尼、微軟、IBM、甲骨文、惠普等眾多知名跨國企業擔任顧問。到目前為止,他已出版各類著作八十餘部,主要有「思維導圖」系列圖書等。其作品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以30種語言出版,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冊。
⑨ 《人類學是什麼》讀後感
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呢?選擇《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專業課老師會在課上講到很多關於人類學的專業知識、著名學者、理論。單單是去硬背這些知識,是很困難的。但是《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就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程。相對於教材來說,這本書算是人類學的入門書籍。它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學這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前人學者的貢獻。這本書能在專業課程之外給我們梳理人類學的知識。同時,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教授,他畢業於廈門大學,後留學英國獲得人類學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識積累能帶給我們很好的人類學的入門。
《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適合很多年齡層的人閱讀。作為一名大學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類學這門專業課的大學生,這本書就十分適合我們。這本書分為九個章節,九個章節是有層次遞進性的,可以給閱讀的人深入淺出地理解人類學。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講的是人類學中一些重點概念的梳理,比如說「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樣文化中的人「、「價值觀」。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講的是各人類學家的觀點及人類學觀點的發展。從」人「的發現講到現代人類學。第三章」離我遠去「,講的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這里需要我們明白的是,「離我遠去」,是一個人類學家要培養的能力,就是去一個自己不習慣的地方,體會人的生活的面貌。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單指個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邁入人文世界」,講的是人文世界、社會的構成。不同的人類學家認為的構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類學家認為親屬組成的社會,有的人類學認為人文世界是基於互惠、分配與交換的,有的人類學家認為權力與權威是一些社會的骨架,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信仰、禮儀與秩序也是構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講的是人類學中的三個具體的內容,通過講解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白人類學的發展。第八章「人類學者的成年」,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如果想要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就要完成「學院-田野-學院」這個程序。第九章「富有意義的洞察」,講的是人類學的人文主義、用途、還有它的「中國心」。
這本書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內容相對後面的幾章來說,讀起來比較吃力,因為這幾章的內容比較多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也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文化」中,有一句話是作者說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眾多的人類學家當中,可能由於社會觀念、理解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取向的和風格的人類學。有些人類學家注重研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他們以展示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己任,他們的成就顯示出一種強烈的人文學追求。另外一派的人類學家則更像社會科學家,他們有的注重從經驗事實。如果脫離於社會科學理論的推理便無法解釋。」作者闡述了這兩類人類學家的分支,也讓我們正視到人類學家的分支和我們接觸到的人類學理論是由這兩類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但是無論是哪一派的人類學家,他們的共同關注點都是關注文化。現在,「人類學」這個名詞,一般就是指作為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人類學,通常不需要以「體質」和「文化」來區分。書中,作者也說到「當一個學者告訴你他是一名人類學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家。」
總的來說,《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全面的視角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在專業學習之餘,閱讀這本書也能夠加深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積累上面也有所體現。但是這本書也有美中不足,就是這本書的知識過於龐雜,對專業知識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書的條理有所欠缺,讓人感到疲憊。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閱讀筆記和思維導圖,不然就會被冗長的專業知識擊敗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