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的訓練黨衛隊
1934年1月1日,施坦因納加入了納粹黨,在沖鋒隊中服役。在此期間,他一直擔任沖鋒隊訓練營指揮官,直到1935年3月。在1934年3月他被晉升為沖鋒隊三級突擊中隊長。 1935年4月24日,由於訓練署被納粹黨政府解散,施坦因納本可以選擇調往其他軍隊部門,但他最後決定加入了黨衛隊。這是因為施坦因納對國防軍內部因循守舊的風氣非常不滿,對此他在一次大戰中早有深刻體會,認為有由於當時訓練存在嚴重弊端,導致實戰中出現大量無謂的傷亡。他希望在黨衛隊將他醞釀已久的全新訓練系統付諸實踐。由於他是國防軍的資深軍官,擁有豐富的訓練經驗,因而剛進入黨衛隊特別機動大隊便被任命為高級軍官,擔任第1「德意志」旗隊第3大隊指揮官。該旗隊駐扎於慕尼黑達豪的黨衛隊訓練營。
施坦因納運用他在國防軍中的寶貴經驗,對部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訓練,並重復著他的格言「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他大幅度削減呆板的隊形操練,代以體能強化訓練,個人和團隊攻擊戰術,以及頻繁的實彈演習。這種訓練模式的目的,就是培養士兵的「捕獵」技巧,即在瞬息萬變的野戰環境中的戰術素養。在演習中一個團隊里的每個士兵都有機會接過指揮權,帶領大家完成任務。這種訓練使黨衛軍部隊在失去指揮官以後依然保持戰鬥力。此外施坦因納還要求部隊在進行長距離急行軍以後,還有充足的體力立刻發動進攻。
剛一開始,這種新的訓練方法遭到了許多堅持保守的普魯士傳統軍事訓練的人的蔑視,因而也幾乎沒有什麼老兵來參加黨衛隊。但是施坦因納堅信將來的戰爭將取決於具備獨立作戰技能的「精英戰士」,執意推行新式訓練法。後來在1939年於穆斯特拉格訓練場「德意志」旗隊進行的一次演練中,希特勒發現了這種訓練的神奇效果。希特勒在望遠鏡中觀察部隊為演習做准備時,施坦因納報告稱部隊將在20分鍾內完成任務。果然演習開始後,施坦因納的小夥子們迅速發起沖鋒,中間沒有任何停頓,也沒有被火力所壓制。他們在20分鍾內就前進了1.9英里,而且仍然保持著充沛的體力。之後,這些士兵為了加快前進速度,甚至將步槍換成了手提輕機槍。這些都是在希特勒和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的注視下進行的,為此他們十分欣喜。但是並非所有黨衛隊高級官員都為此感到高興,國防軍舊軍官出身的保羅·豪塞爾將軍就有些不悅,他在日記中曾經嘲諷般地把施坦因納描述為「希姆萊的寵兒」。但是無論如何,施坦因納所帶來的革命性的軍事訓練理念和首創的步兵戰術訓練,的確在短短四年間使黨衛隊成為一支精英部隊。這些訓練方法甚至後來被推廣到國防軍,成為二戰德軍強大戰鬥力的基礎。 1936年7月1日,施坦因納成為「德意志」團(即「德意志」旗隊)指揮官,並被晉升為黨衛隊旗隊長。在一次野戰演習中,施坦因納下屬的一個連長讓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頭盔,取得了不錯的隱蔽效果。施坦因納發現後得到了很大啟發,他立刻讓人設計出幾套迷彩夾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鋼盔、行軍包和子彈袋,供全團官兵使用。結果身著迷彩服的「德意志」團官兵在黨衛軍匯演里表現搶眼,迷彩服很快推廣到其他的部隊,成為二戰中黨衛軍的標志。
② 步兵的基本訓練有哪些
步兵訓練中,強化體能和技能,有隊列,戰術,搏擊,射擊。還有輕重武器操作保養等等,射擊是最基本的。如果野戰軍會有:反坦克火器操作,偽裝,野外拉練,武裝奔襲,裝甲車,汽車操作,單兵戰術,班戰術,協同作戰,偵查,具體的要看部隊需要,各部隊擔負職能不同,戰區不同所以有的科目會變動。以上的科目是基本的
步兵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的"五大技術";
合同作戰的戰術技術基礎是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三打三防";
現代條件下聯合作戰的戰術技術基礎是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武裝直升機,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干擾、防偵察監視的新"三打三防"。
③ 二戰爆發前德國陸軍的重新組建與成型,為何幾年時間就如此強大
由於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受到了反而在合約的限制。這樣的限制的,導致德國的國防軍非常的受打壓。因為他們規定國防軍規模要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並且不能擁有坦克和飛機等先進的作站裝備,從希特勒上台後,其較為可能的擴張,考慮對原有的軍事結構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和組建。
其次,德國陸軍之所以具有優勢,還在於他一直按照普魯士的傳統保留了世界上任何陸軍都沒有的士官制度。正是這些事關有效地運用了國防軍建設體系中的人員選拔教育和訓練方法的標准,所以在初期就是自己的軍人很職業,並且非常的優秀
④ 二戰德國的步兵怎麼進攻
戰斗正式打響後,德軍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攻擊方式(Gefechtsdienst):
側翼攻擊(Der 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隊在正面牽敵,裝甲部隊及機械化快速機動部隊對敵軍兩翼進行攻擊。
正面攻擊(Der 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隊進行正面突破。
包封式攻擊(Der Umhüllungangriff),同時採取側翼和正面攻擊,一般在我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使用。
遠距離穿插攻擊(Der Flügelsangriff),以長距離的運動盡量深入攻擊敵人主要戰線後方。
包圍(Der 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隊迂迴敵軍側翼,攻擊其後方陣地,擾亂防禦,並形成合圍之勢,然後緊縮殲滅之。
攻擊方式的使用則依據德軍戰地指揮官對戰地地形,敵軍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擊力量等因素來決定(德軍在理論上延續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傳統:既認為上級對戰場上的指導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則與戰略目標,其它戰術細節則由中下級軍官自行判斷裁決,而整個大戰期間德軍一直都強調希望各級指揮官都能擁有這種勇於判斷和負責的特質。)。而無論使用何種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襲戰術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於突破防線和攻擊敵炮兵陣地及指揮所。步兵伴隨坦克,主要任務是消滅敵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敵軍坦克則主要由隨行的自行反坦克炮來對付。
突擊的先鋒一般是一個裝甲師的裝甲團(或者是一個裝甲擲彈兵師的裝甲營)。在大戰初期,德軍攻擊的標准形式由3個攻擊波組成,盡管有一些變更,但是基本戰術是一致的:
第一攻擊波是由坦克組成推進線。通常使用的陣型是「鈍楔式隊型(Stumpfkeil),一個營的2個裝甲連並排前進,之間的間距大約在200-300米內,每連掩護前線400-500米的范圍。營部在先鋒的2個裝甲連後方500米,第3連和第4連作為預備隊,在營部後方900-1000米排成兩列縱隊隊型。
先鋒的裝甲連首先要盡快突破至敵炮兵和反坦克防禦陣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鋒連應當迂迴,或者由營指揮官增派其它連的坦克來支援。
坦克步調一致的推進,隨時都要盡可能依靠地形來掩護。後方梯隊則為前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當領頭的坦克抵達理想射擊點後,馬上開火再為跟進的坦克掩護。這種「交互越進」(Das Bockspringen)的前進方式是德軍在二次大戰中最為基本的坦克進攻戰術,這要求作戰官兵擁有高度的作戰素質和合作精神。通常德軍一個團內最好的坦克都會放在第1攻擊波,而由於第一波的角色都會由第一營擔任。
第二攻擊波負責為第一攻擊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營剩餘的或第2營的坦克部隊以及伴隨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第二波主要攻擊殘余的敵反坦克陣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機槍等等。
第三攻擊波,包括第2營內其餘坦克和剩下的裝甲擲彈兵,用於鞏固第一波取得的戰果,清掃突擊部隊迂迴的敵抵抗力量和為先鋒部隊預備。大部分第三波的裝甲擲彈兵都是搭乘卡車的,
⑤ 誰知道二戰各國步兵標准包括人員建制、火力配置、和參加的戰斗。
德軍1942年制的步兵師
武器裝備:
手槍-3681支 步槍-12609支 沖鋒槍-321支 反坦克槍-90支 輕機槍-425挺 重機槍-110挺 50毫米迫擊炮-84門 81毫米迫擊炮-54門 75毫米炮-20門 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 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 火焰噴射器-9具
然後下面找到的是分散到團的裝備編制:
1939年第一線的主力師: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一個步兵團的火器包括26挺重機槍、85挺輕機槍、18門81mm迫擊炮、27門50mm迫擊炮、12門37mm反坦克炮、6門76mm 步兵炮和2門150mm步兵榴彈炮。炮兵團由3個105mm野炮大隊組成,大隊各3個4門制的炮連。一個150mm中型炮大隊原來是配屬的,後來歸入第1 波步兵師編制。
1944年步兵師:步兵團支援武器為:24挺重機槍、107挺輕機槍、4門120mm迫擊炮、6門81mm迫擊炮、2門150mm步兵炮、6門75mm步兵炮、3門75mm反坦克炮、36件輕型反坦克武器。實力已經大大的下降了。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彈夾:7發
簡介: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一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一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扔到了一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一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的武器,盡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M1 加蘭德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8發
簡介:M1 步槍,又稱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准配置步槍。
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一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採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1903式步槍
工作方式:手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5發
簡介:1903式.30口徑步槍,簡稱'03式。
1903年被美國軍隊採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軍標准配置步槍。
二戰期間,仍有許多在使用。36年,M1步槍取代它成為美軍標准配置。
在諾曼底戰役中,它成為狙擊手的主要武器。
不過,它在精度上的許多優點已被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的速度所取代。
湯姆森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
彈夾:20和30發、50發(彈鼓)
簡介:JohnT.Thompson曾參與發展`03式步槍和Colt.45手槍,湯姆森沖鋒槍的原型槍於1920年春天誕生,盡管它有優秀的測試參數,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沒有採用它。湯姆森Colt公司鑒定了生產15,000支該槍的協議,即1921式。這批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夕。在1940年,美國陸軍訂購了20,000支該槍;在1941年,陸軍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單。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可*,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工作。
主要的缺點是太重——超過10磅,缺乏穿透力(這也是二戰中所有沖鋒槍的共同缺點)。
勃朗寧BAR1918輕機槍
工作方式:半/全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20發
簡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寧輕機槍(BAR)由美軍士兵在一戰中首次使用,並且二戰中該槍仍在使用。在惡劣環境下的可*性使該槍獲得了很高的聲譽。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與早期型號不同的是它僅有全自動方式下的兩種射擊方式:慢速方式300—450發/分;快速方式500—650發/分;而沒有了半自動方式。兩種型號的勃朗寧機槍都被廣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電影中,你也可以見到它的身影。該槍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結合的典範。它最大的缺點是缺少可快速更換的槍管來減少槍管的過熱。
M1919A6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250 發
射擊速度:400—500發/分
簡介:隨著越來越多的美軍部隊參戰,戰場上官兵們需求一種比M1919A4式輕、又有比勃朗寧輕機槍更快射速的重機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M1919A6式重機槍誕生了。它繼承了一些M1919A4式機槍的部件,不再有三角架,但它仍然重達32.5磅。事實證明,它太累贅而不能滿足戰場上官兵們不斷變化的要求。即便如此,仍生產了43,000支該槍。而且,你可以在幾乎所有1944—1945年的影片中看到它。
M1919A4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19:28 Mosin-Nagant 1930G
莫辛步槍是2戰蘇軍主力步槍之一,採用7。62毫米1891彈槍機,直動式原理,結構簡單,故障少,戰斗性能好,經過3次改進,特別是1930年改進的1891/1930式步槍,戰斗射速達到10-20發/分,殺傷距離2000米。
Tokarev SVT-40
托卡列夫SVT38和SVT40半自動步槍是2戰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使用1908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能連續開火
PPSH41
工作方式:全自動
口徑:7.62MM
槍長:842MM
槍重:3.5KG
槍管:270MM
裝彈:35/71發
射速:900發/分鍾
MG28
工作方式:全自動
口徑:7.62MM
槍長:1270MM
槍重:9.2KG
槍管:605MM
裝彈:49發
射速:600發/分鍾
反坦克火箭筒
作方式:彈射
手榴彈 斯登姆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自動
口徑:.352英寸(9mm)
彈夾:32 發
射速:550發/分
簡介:在1940年,一系列的災難都降臨到了英軍的頭上,當時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沖鋒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製的。它設計簡單、廉價、易於大量生產,雖然它沒有隨著英軍而流行起來,但事實證明它是一種有效的武器。該槍的許多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彈倉口易變形、彈倉彈簧強度不夠……。不過不要指望在眾多的車庫和小工廠中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武器。在二戰中,該槍產量超過400萬支。
布朗式輕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風冷
口徑:.303英寸(7.7mm)
彈夾:30發 射速:500 發/分
簡介:輕機槍首次出現是在一戰的後期,當時的中型機槍普遍不能隨步兵沖鋒,這導致了德國MG08、英國LEWIS、美國布朗寧輕機槍的出現。在30年代,LEWIS被英國版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即布朗式輕機槍取代。 該槍使用英國.303英寸彈葯,最明顯的特點是30發彎曲形彈夾從上方插入。由於它只有22.25磅重,一個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槍配備兩人,一人負責攜帶彈葯和裝彈。盡管它射速不高,但實戰證明,它在各種環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性。
李·恩菲爾德4型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彈夾:10發
簡介:是在對非自動步槍經過30年以上的精心改進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槍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蘇格蘭人,後移民美國)研製的1895式步槍。1895式步槍發射6毫米高速彈,但它的筆直拉動的槍栓在戰斗中證明是很不方便的。1907年,帶短彈倉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槍被引進英國,幾年後Lee Enfield III型隨著出現。這些步槍都使用了一種轉動工作的槍栓,而不是筆直的。這種方式能使一名訓練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鍾15發的速度射擊。在一戰中,這些步槍成為英國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對SMLE設計進一步簡化的基礎上,在1928年,誕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槍。該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 關於各國士兵的評價我空間里有,您可以去看看!!
⑥ 一戰時德國的強擊群步兵進攻戰術
很多人談論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往往和坦克聯系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然而,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閃擊戰」的德文為,它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優勢等因素,從戰爭剛開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後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德軍根據此理論,在一戰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計劃」。盡管大多人對這個計劃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為了介紹德軍步兵戰術的發展對閃擊戰的影響,還是對這個計劃略做回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計劃,在戰時出動5個集團軍穿過比利時,5支大軍齊頭並進,其右翼進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較慢,這樣當右翼包圍巴黎的時候,左翼部隊就可以對試圖救援的法軍主力以逸待勞。而預計法軍主力在開戰後將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這里僅僅有第六和第七兩個集團軍,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戰略迂迴,就像一閃旋轉門一樣把法軍主力消滅在野戰中。
因此,在行動中,德軍作戰的核心思想是包圍戰,既不斷向敵軍側翼迂迴,遇到不易攻擊的目標便繞過。這樣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攪亂敵軍的防禦體系。在這一階段,騎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給予厚望的部隊,因為在普法戰爭中,騎兵的迂迴作戰就為殲滅法軍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戰爭簡單的重演。
但是,此時的歐洲畢竟不同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新式火炮和機槍的大量應用導致進攻方面對的阻力大為增加,而此時德國仍習慣用增強進攻兵力的密度提高進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運河戰役中,德軍士兵在協約國軍隊的機槍和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射擊下屍積如山,很多英國戰地記者對德軍士兵的印象就是他們是機器人,在戰場上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於德國來說,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他們稱此次戰役為:無辜者的大屠殺(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實上,德軍士兵的戰術素養很高,只不過對於那些作為旋轉門門板的士兵,除了向前沖擊毫無選擇,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停下就代表著坐以待斃。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法軍主力周旋的第六軍和第七軍的戰士,卻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不斷派出連排級別的小部隊向敵軍側翼滲透,並且通過這種滲透襲擾敵軍的進攻節奏。下面的一個小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1914年8曰20日,一個法軍步兵連參加了對阿爾薩斯的一個山脊的攻擊。進攻路線是一個曲線,在法軍向進攻發起線前進的時候,德軍小部隊利用樹木的掩護,向兩側滲透。當法軍跨過曲線的底端。德軍的交叉火力就開火了,此時一個法軍排長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線向山頂沖鋒。由於越向山頂接近,隊形越密集,法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法軍士兵也就暴露在德軍火力下。
根據平時的訓練,法軍開始蹲姿進行還擊。但是在短短幾分鍾後,法軍的凝聚力就盪然無存。他們發現敵人的火力來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認為保命成了更實際的問題,因此一些士兵開始不聽命令後退,隨後變成了全線潰退。那個年輕的連長很快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戰斗結束後,他沮喪地對自己說:「1870年又開始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盡管德軍左翼拖住了法軍主力,但右翼的進攻還是被遏制了,雙方開始了塹壕對峙。在那個時代,勤奮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風。由於日復一日地增強防禦體系。一戰西線的塹壕體系往往達到3條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還包括掩體,碉堡,等火力支撐點。更外則是鐵絲網,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軍特有的障礙物)。數百門大炮和機槍組成的火力形成了數公里縱深的「無人區」,而且隨著更多機槍火炮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無人區日復一日變得幾乎不可能突破。
2 德軍步兵戰術思想的變化
在最血腥的塹壕戰--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德軍內部開始反思以前對堅固塹壕體系的突破造成的傷亡太大。首先,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要遭受敵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達敵軍塹壕,筋疲力盡的部隊還要同敵人進行白刃戰,就算部隊很幸運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一旦後繼部隊未能跟進,則前方部隊很難有自主作戰的能力,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趕出所佔陣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之前的炮火准備,是在嚴格按照時間表和作戰計劃實施的,(二戰蘇軍也還是如此)一旦步兵進攻節奏跟不上時間表,炮火的准備很難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
針對這些缺點,德軍改進了它的步兵裝備。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裝備是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在1915年冬季,德軍的單兵裝備還基本是步槍和刺刀。這種武器在塹壕戰中顯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噴射器則可以讓小部隊獲得相當的面殺傷手段,在打掃戰壕的時候,使守方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另一種新式武器是克虜伯開發的37MM炮,這種炮很輕便,突擊部隊可以利用它近距對付敵軍的火力點。
戰術的改進首先是來自炮兵,炮兵彈幕徐進射擊的發明,使得敵軍不容易向被進攻的陣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擊炮大量應用,直射火力打擊不到的塹壕變得不再安全。
以上這些對「突擊群戰術」奠定了基礎,不過,最終這種創新還是來源於實戰中的下級軍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爾登戰役結束後的戰斗)的戰斗,對 Rohr上尉的戰術思想影響很大,後來此人提出了滲透戰術的原則,並得到了德軍高層的重視,當然很多下級軍官都在考慮類似的戰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24步兵團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系,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
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著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強擊部隊里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用無線電的很少)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和信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斗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
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
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沖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
⑦ 二戰德軍單兵要經歷什麼嚴酷訓練
德國對單兵的培訓還是做得很好的,即便到了1944年,也還是相當可以的
德國對單兵的訓練一般分為兩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是新兵中心的訓練,同樣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基礎訓練,主要訓練士兵的服從性(3-4周),經常要求士兵全部武裝地進行行軍、隊列訓練,接收命令
接下去有3-6周的高級訓練,針對士兵表現出來的潛質進行分種訓練(有的成為炮兵、機槍手、狙擊手,大部分成為步兵)
按照回憶,一般在這個階段,步兵要發射150-200發子彈,接受各種戰斗訓練,進行連-排-班各級訓練,進行火力、隊形配合訓練
完成新兵中心訓練後,進入部隊,這也就是第二層次
如果戰斗不緊張的話,一般進入補充團進行進一步訓練。主要由老資格的士官進行進一步訓練。(注意一下他們的編制就知道了,工兵營一般配屬較多的輕重武器,負責配合補充團進行訓練)
訓練的重點是小兵群突擊、滲透作戰、戰場熟悉、火力配合等
隨後進入相關部隊,由老兵帶著來
德國對士兵的訓練可以說在二戰中是最好的,看看他們的步兵往往在東線能打出1:3的交換比,即使在西線,在技術兵器不足的條件下也不差
⑧ 拿破崙的軍隊的訓練方法
步兵(一)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法國槍上還有固定槍管的扣環,便於更換。
其他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葯這段時間里,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准確性。黑火葯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斗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游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游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斗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葯沒有引然主裝葯;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斗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沖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葯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葯。一次戰斗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斗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葯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葯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葯,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葯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里,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葯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准確的來復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復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復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復槍。來復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復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復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復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復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里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斗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葯。一個硬紙包里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葯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里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葯情況。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個人覺得,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台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沖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隊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沖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復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准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鍾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下圖為一個英軍營由行軍縱隊轉為方陣的過程。如果,營已經展開為橫隊,則需要先變為縱隊。也就是說最左邊的獵兵連要跑一個相當長的距離到縱隊最後。法軍形成方陣的過程與英軍類似,中間兩個連分別轉向兩側展開。
下圖為方陣里步兵的姿態,前排步兵半跪,槍托著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後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對迫近的騎兵射擊。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對象。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沖擊。最後,如果在騎兵沖鋒的強大心裡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沖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 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里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這些隊形在游戲《滑鐵盧—拿破崙的最後一戰》中均有體現,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玩玩。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
由於來復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復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復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復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朝廷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准備運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鍾」。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斗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 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沖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沖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斗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沖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結果。不是沖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斗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斗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盡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斗,再比如雨天彈葯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得那樣,對抗騎兵的沖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盡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里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里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拿破崙軍隊編制
1.步兵
在拿破崙設立軍之後:
軍團(方面軍)-軍-師-旅-半旅團或常備團(聯隊)-營-連
軍團通常由2個或者2個以上的軍組建,只有1807年歐洲的萊因軍團下轄6個司令部.
軍通常由1-4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2個輕騎兵師組成,軍長一名
(1)轄1個步兵師 1800年預備軍團拉納軍轄華亭師
(2)轄1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 1805年大軍團近衛軍
(3)轄2個步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七軍
(4)轄2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一軍
(5)轄3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二軍
(6)轄3個步兵師,1個半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7)轄4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
(8)轄4個步兵師,2個輕騎兵師 1809德意志軍團第三軍
師轄2-5個旅 師長一名
一般的師都是轄2個或者3個旅.但是根據記載,1805年的師中存在第五個團隊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有旅指揮,或者是師直屬.
(1)2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聖西爾師
(2)3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3)4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馬塞納師
(4)5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奧熱羅師
旅轄2個半旅團或者團(聯隊),一名旅長
半旅團
他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國民自衛軍,一種說法是改編自山區子弟組成的獵兵營.
裝備訓練與常備團一致.似乎也有說法他們就是輕裝步兵團.
常備團(聯隊)
通常轄3個營,每個營9個連.
2.騎兵
騎兵編制相對復雜一些,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清楚。已知如下:
一般遵循軍-師-旅-團-連(中隊)的編制(好象團直接就轄連了。營的名稱雖然出現,但是不詳)
騎兵軍,通常由3-5個師組成(還可能編制預備役騎兵師,但是暫時不計入)
(1)3個騎兵師 1812年征俄的騎兵軍
(2)4個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2輕/2重)
(3)5個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騎兵軍
騎兵師分輕騎兵師,重騎兵師和龍騎兵師
輕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每個步兵軍一般也配備1-2個,用於偵察警戒
而有些編制說正副師長各一名,助理師長兩名(尚還沒有證實是否全部都這樣)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輕騎兵師
輕騎兵旅通常是3個團。
重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重騎兵師
重騎兵旅由1-2個團組成
龍騎兵師通常由3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的預備龍騎兵師
龍騎兵旅由2個團組成
特殊時間的騎兵師
1800年的預備軍團騎兵師,轄4個旅,具體屬性不詳。
騎兵團的編制還在查證中,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窺視:
1809年拿破崙要求編成一個獵騎兵團,隸屬總參謀長。他從3個獵騎兵團,抽調4個騎兵連而成。
3.炮兵
炮兵就更比騎兵復雜了.因為鄙人資料不足,無法解釋清楚,只能提供如下:
1.法國將領格里包法爾給法軍制訂的制度為:
1營(1000人)4門,1師(9000人)36門,1軍團(40000人)160門
2.拿破崙改為:
1個步兵師2個炮兵連,1個輕騎兵師/龍騎兵師1個炮兵連,1個甲騎兵師2個炮兵連
通常1個軍含4個步兵師,輕騎兵師,龍騎兵師,甲騎兵師各一,軍團直轄3個炮兵連,總共15個炮兵連.120門火炮.
其中72門6磅炮,18門12磅炮,30門榴彈炮
平均每門炮30匹馬,35個人
拿破崙近衛軍的騎兵師在1811年曾經1個師配備24門火炮,而3個近衛軍師總共配備128門野戰炮.這應該被認為是加強的.
1815年滑鐵盧的12磅炮兵連,確實是8門火炮編成1連
因為根據拿破崙的命令記載,1,2,6軍的3個12磅炮兵連投入作戰,共24門.
實際由於各軍編制不同,作戰中使用繳獲火炮等多種因素,上述編制並沒能完全遵照
如: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所轄部隊為例:
由6個半旅團組成的師,每師18門火炮
聖*伊列爾師由6個常備團(聯隊)組成,有15門火炮
艾斯帕尼亞輕騎兵師4個騎兵團組成,有6門火炮
而: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所轄4常備團(聯隊)組成的步兵師有12門火炮
此外,龍騎兵師和重騎兵師都是每師6門火炮(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
拿破崙取消了4,8磅炮,因為戰斗時,軍官通常隨意使用4或者8磅炮.用6磅炮代替.
根據上述數據的推算:
騎兵師是不會拉12磅炮的,所以6門炮的連不是使用榴彈炮就是6磅炮.(因為無法查證)
所以就推理:
1.如果是榴彈炮,那麼各炮兵連編制應該是每榴彈炮連6門,每6磅炮和12磅炮連9門.
(這里一個軍就有了2個12磅炮連,與其他資料矛盾)
2,如果是6磅炮,除非騎兵炮連的編制與步兵不同,否則就會得出光6磅炮就有12個炮兵連.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關於炮兵連的編制有待查證
4.工兵和輜重部隊
工兵部隊通常是營-連編制,隸屬炮兵部隊
包括工兵營,先鋒工兵營,架橋工兵營三種
工兵營是工兵連與地雷工兵連的混編部隊,每營推測通常為6個連
先鋒工兵營由先鋒工兵連組成,通常為4個
架橋工兵營由架橋工兵連組成,通常為3個
除先鋒工兵連編制150人外,其他工兵連編制均100人
作戰時,所有上述工兵營統歸一個工兵少校指揮
此外,通常工兵部隊還編入海軍的工作營。
至於各軍所配屬工兵連究竟是直接來自工兵部隊還是事先獨立編制,待考
輜重部隊
營-連編制。每營210人,轄3連,每連40輛馬車。
按照編制,每師都轄1個輜重營。但似乎實戰中並非如此。從1809年戰爭的記錄來看,似乎也只有保證1個軍1個營,(1809年作戰,根據皇帝的命令,集結和成立的為5個輜重營,600輛馬車)究竟如何,待考。
⑨ 二戰前的德國是怎樣擴充兵力的
一次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再度走向軍事大國,凡爾賽公約不只解散了德國的參謀本部,並且在重型機槍、戰車、戰機等軍事細節都加以詳細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項是,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現役部隊,而且現役軍人役期必須長達12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兵役役期如果是兩年的話,德國在兩年後就可以有10萬後備軍人,並且從此每隔兩年就可增加10萬;但是役期是12年的話,要等到12年後才有10萬後備軍人,想要湊到20萬後備軍人則要花24年。因此德國在1935年重新武裝時,國內只有10萬現役軍人及10萬後備軍人,除此之外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或軍事經歷的只剩那些曾參加過一次大戰上了年紀的老兵了!!那麼納粹?德國陸軍是如何在這么嚴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每個防衛區下面又分兩到三個徵兵區,每個徵兵區下轄數個分區負責該徵兵分區內的徵兵及新訓任務。德國在1938年並吞捷克後將波希米亞(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衛區,之後在並吞波蘭之後又在波蘭但澤Danzig(波蘭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蘭名Poznan)兩地成立另一個防衛區,之後被賦予20,21(XX,XXI)兩個防衛區番號。波蘭其它地區則合並成立一個「政府直轄防衛區」,於是整個德國管轄地里防衛區總數因而達到19個。
當然,由這些防衛區所徵召的士兵並不是只撥給陸軍,德國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的兵源均來自這里,只是配屬陸軍的佔了三分之二。
除了義務役之外當然還有志願役,志願役則須年滿17歲,入伍後和一般士兵受一樣的訓練下部隊,但是表現優秀者會被提報升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漢諾瓦(Hannover,或譯成漢諾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以軍官任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采兩階段制的新兵補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組成的部隊,在作戰中對於兵員折損也有一套遞補作戰人員的系統。直接擔任徵兵、召集、訓練任務的是由一直留在防衛區各駐地的「新訓營」在負責,也就是說防衛區並沒有把所有徵召來的士兵都送往前線部隊,而是會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負責訓練新兵,這些「新訓營」和前線部隊擁有相同的部隊番號,只負責訓練送往自己聯隊的士兵。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在前線作戰的步兵第一團下面有個「新訓營」一直待在國內原本的駐地負責本團所要補充的士兵,而德軍所有連隊均有這樣一對一的補兵單位留在家鄉!!這主要是也是因為德軍非常重視鄉土意識,認為由來自同鄉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對於士氣有相當幫助而設計的補充兵制度。
當然這個「新訓營」底下再依任務不同而分成數個連級單位,有專門負責徵兵召集的「徵召中隊」和專門負責訓練的「訓練中隊」,另外結訓的士兵則集中到「轉送待命中隊」待命等著下部隊到前線。
然而從「新訓營」的「轉送中隊」送往野戰部隊時並不是直接到所屬野戰部隊報到,而是先到野戰聯隊的「銜接訓練中隊」,最前線的野戰部隊在需要補充兵員時是由「銜接訓練大隊」抽調,而非直接由「新訓營」。這就是德軍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
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了接受由「新訓營」送來的新兵之外,由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這里銜接待命。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編制和最前線的戰鬪部隊擁有完全相同的編制,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兵器連構成,在這里新兵老兵混合編組接受訓練,好處是可以讓新兵在此先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同時在實際下部隊時已經能有認識的老兵,這對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增加部隊的向心力。
另外,「銜接訓練大隊」的編制和一般野戰步兵營相同,基本上就等於是野戰部隊的預備隊,在兵力調度上必要時可直接當成一般部隊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單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隊也都有類似的補充兵系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因擴編而發動了35梯次動員令
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德國陸軍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前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的10萬兵力迅速擴編到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1939年8月,為了入侵波蘭做准備,陸軍緊急在這一個月裡面發動4梯次動員令,第一梯次先讓廢約後擴編的35個師滿編(第1師到第46師,中間有跳號),第二梯次16個師(部隊番號50到60左右的步兵師),第3第4梯次則分別擴編了21及14個師(部隊番號200開頭者)。
其實德軍每波擴編的部隊其編裝都會因人員素質,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及更新,戰術變化而有所變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師的差異性很大。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隊時通常會由現有野戰師撥調三分之一的兵力成為新編部隊的主幹,也就是說把其中一個步兵旅或步兵團分出來升格為師,再依師級編制補充兵力。這一點也和德軍喜歡採用老兵新兵混合編組的傳統有關。
開戰後陸軍仍持續發出動員令,伴隨著英法正式對德國宣戰,對波蘭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又發動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國時第十梯次入營,到第十梯次時所擴編的步兵師其部隊番號已經用到90,另外100,200, 300開頭的步兵師也開始出現。當然這些百位數字開頭的一般步兵師和專門負責國境警備的500開頭,國內補兵營管理的400開頭的步兵師又不同,500,400字頭的部隊是不會調動換防的(又400字頭的部隊只是行政司令部組織)。
1941年對蘇開戰前夕,德軍的裝甲部隊加倍計畫也是採用和歩兵師一樣的擴編方式,又因為裝甲師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師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師被撥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師之後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員就直接改編成裝甲師的。
第12裝甲師由第2步兵師,第13裝甲師由第13步兵師,第14裝甲師由第4步兵師,第15裝甲師由第33步兵師,第16裝甲師由第16步兵師,第17裝甲師由第27步兵師,第19裝甲師由第19步兵師在這個時期由上述方式改編而來。另外第18裝甲師是由第4,第14步兵師,第20裝甲師是由第19,59 步兵師各撥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當然這些裝甲師的戰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從原有的裝甲部隊調撥而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後方的「新訓營」已經無法像野戰師一樣的擴編,開戰前前線部隊和後方補兵營那種一對一的關系已經無法維持,這時便成數個步兵師共享一個「新訓營」了。
其實一開戰,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野戰部隊根本不可能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出來讓軍方拿來作為擴編新部隊的基幹,所以波蘭之役結束後真正抽調的是各野戰師的「銜接訓練部隊」,這些野戰部隊在對蘇開戰前夕才又自行新編出「銜接訓練部隊」。也就是說對法國開戰時在法國戰線的德軍其實都只是臨時由「銜接訓練部隊」所擴編出來的單位在打的。
因長期消耗兵力德軍開始尋找新的補兵制度
到1940年為止的前線作戰,德軍就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不斷擴編,補充兵源,橫掃歐洲。將在1941年執行的對蘇作戰計畫扺定,為了再擴大軍備,軍方又發動了第11~14梯次動員令,而在1940中又擴編了37個步兵師。
然而進入1941年真正展開對蘇作戰,由於短時間里過度擴編,加上前線兵員損耗的增加,德國國內開始出現裝備及兵力不足的問題。以至於在第15梯次所擴編的700字頭步兵師,其下只有兩個步兵旅,只能拿來做法國及比利時佔領地的駐防部隊。不過至少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屯駐的正規部隊抽調出來去支持最前線了。
第16梯次動員,擴編的部隊開始變成「警備師」,因為底下只有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營,戰力約為正規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只好駐守德國本土,負責後方保安的任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偏偏對蘇作戰失利,靠著上述方式所擴編的部隊幾乎在東線戰場損耗殆盡。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為止,蘇聯戰線的兵力損耗已經超過100萬名。其間雖然又發動第17到20梯次的動員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第三軍全軍覆沒,又喪失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3個步兵師約20萬人。此時現有的徵兵制已經無法維持補充喪失的兵力了。
這個時候德國軍方開始把由希姆萊所指揮的SS武裝親衛隊及佔領地的外國人全部納入徵兵動員系統里。
動員制對戰局惡化所做的對策
從這個時期開始,位於各地區的「新訓營」每6個編成一個「新訓旅」,之後每6個「新訓旅」再編成一個「新訓師」,每訓練完一批,整個師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線野戰部隊,野戰軍在前線進行銜接教育後直接升格為正規野戰師,由於是在前線駐地訓練,所以訓練完之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力較高,也因此,德軍開始把新訓單位調往國外以利新兵提早適應環境。
由於德國本來就是個人口密集的國家,軍用演習場地本來就有限,所以漸漸變成國內召集,然後直接在德國佔領地國家的演習場進行新兵訓練,結訓後直接駐守該地,好處就如上述對環境適應較快。不過這項措施在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由於盟軍節節進軍,常常是德軍在國內召集到新兵後整批送往法國佔領地新訓營區受訓時才發現該營區已經成為第一線戰場,加上佔領地逐漸縮小,德軍只好再度把新訓改回在德國國內進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這個戰況中,希特勒又開始要求陸軍擴編新的部隊了。前線部隊及軍方高層均認為應該優先補充現有部隊的缺員,那至少可以讓身經百戰的老兵帶著新兵適應戰場。但是希特勒卻認為這些戰損過度的單位已無剩餘價值。軍方於是只好將這些殘敗了的單位解散,再同樣的人員為主幹成立新部隊。也因此1943年之後有些部隊雖然和過去被解編的部隊有著相同的部隊番號(被解散過),但是實際上卻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這個時期新成立的部隊編裝已經變得很小了。原本三個步兵營所組成的步兵旅現在只由兩個步兵營構成,一個步兵師也從17000人變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來部隊數量還可以,但是實際上每支部隊的戰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軍在庫爾斯克作戰失利,希特勒於是為了提高士氣,把步兵師改稱為「國民擲彈兵師」。1944年第30梯次以後所動員成立的新部隊,或是由老部隊重新改編的都冠上「國民擲彈兵師」。當然還有原本是500字頭的部隊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隊番號再在後面加上「國民擲彈兵師」的也有。
此時,軍方開始擴大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次擴大的范圍已經包括那些曾經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年齡層了,也可見德國已經漸漸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都用盡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都列入徵兵范圍,例如由患有胃潰瘍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部隊單位進行飲食療法執行作戰任務。還有由耳聾者所組成之部隊,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語的。
另外,蘇聯軍的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突擊隊,還有在徵兵范圍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組成的「國民突擊隊」等,雖然在數量上看起來還有不少可用的部隊,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隊根本不能作戰,國民突擊隊不僅沒有制服,步槍,訓練都根本不足。
大戰末期德國就靠著這個動員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戰場,隨著連續的敗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萬後備軍人到1944年下半已經降到100萬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國陸軍喪失了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雖然同一時期又增編了60個步兵師約200個步兵旅,姑且不論其素質,至少這個動員令仍然維持有效的運作。相對的蘇聯雖然在德蘇開戰初期喪失的部隊比德軍還多,但是到1943年後期蘇聯部隊的戰力反而比開戰時還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發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補充,後備為名擴編或調度部隊!!」。於是所有的德軍部隊全被送到第一線戰場去,同時再也沒有可以訓練新兵的現役軍人了。
德國本來就沒有和全歐洲連打六年的國力,終於在1945年5月用盡所有兵力之後以戰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