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排煙方法有哪些
首先本人是做採暖通風空調和消防設計的,我只說一下消防上關於自然排煙的,至於油煙等的排除請另參閱其他資料。
在建築防火設計中,有些場合(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和合用前室等)需要設置防煙設施,防煙設施分為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設施和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設施。另還有一些場所(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面積超過100m2,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房間;中庭或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室等等)需要設置排煙設施,排煙設施可分為機械排煙設施和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設施。
由此可見,自然排煙是防煙和排煙設施的一種方式,而其實現自然排煙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證一定的可開啟外窗面積。注意是可開啟外窗的面積,不包括門等疏散通道的開啟面積。具體要求如下:
採用自然排煙的開窗面積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可開啟外窗面積不應小於2.00m2,合用前室不應小於3.00m2。
2 靠外牆的防煙樓梯間每五層內可開啟外窗總面積之和不應小於2.00m2。
3 長度不超過60m的內走道可開啟外窗面積不應小於走道面積的2%。
4 需要排煙的房間可開啟外窗面積不應小於該房間面積的2%。
5 中庭可開啟的天窗或高側窗的面積不應小於該中庭地面積的5%。
B. 建築的排煙方式有哪些
(1)自然排煙自然排煙有兩種方式:①利用可開啟的外窗進行排煙;②利用專設的豎井排煙。如圖3-20所示。
圖3-22機械排煙、自然送風
2)機械排煙、自然送風。排煙系統同上,但室外風向前室(或走道)的補充並不依靠風機,而是依靠排煙風機所造成的負壓,通過自然進風豎井和進風口補充到前室(或走道)內。如圖3-22所示。
C. 解讀消防風機的幾種排煙方式
消防風機的排煙設施分為防煙設施和排煙設施。其中,防煙設施可分為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設施和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設施兩種。高層建築的排煙設施可分為機械排煙設施和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設施等兩種。那麼消防風機的排煙方式又有哪幾種,請聽小編為您介紹 : 自然排煙。利用火災產生的熱煙氣的浮力和外部風力作用,通過建築物的對外開口把煙氣排至室外的排煙方式,成為自然排煙。這種排煙方式實質上是熱煙氣和冷空氣的對流運動,因此必須有冷空氣的進口和熱煙氣的排出口。 機械排煙。利用排煙風機把著火區域中所產生的煙氣通過排煙口排至室外的排煙方式,稱為機械排煙。在火災發生初期,這種排煙方式能使著火區域內壓力下降,造成負壓,煙氣不會向其它區域擴散。
D. 高層建築防煙排煙方式有哪些什麼是機械防煙
機械防煙系統是採取機械加壓送風的措施,當火災發生時採用機械加壓送風,產生正壓,使煙不能進入被保護的范圍。這樣可以保證人員的人身安全。機械加壓送風的場所包括:電梯前室、疏散樓梯間和封閉的避難層等處。機械防煙系統由加壓風機、送風管道、送風口等組成。加壓風機通常採用軸流風機或中低壓離心風。
加壓風機的進風口直接與室外空氣相通,為防止室外空氣受煙氣的污染,送風機的進風口不宜與排煙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層面。在送風機的出風管或進風管上應加裝單向風閥。機械排煙系統是採取排煙風機進行機械排風。據有關資料介紹,一個設計優良的機械排煙系統在火災中能排出80%的熱量,使火災現場溫度大大降低,對人員安全疏散和滅火有重要作用。
E. 防排煙系統的作用及防排煙設施如何進行煙氣控制
1.防排煙系統的作用
防排煙系統主要有三個作用:①阻火、隔火作用;②有利於人員疏散;③便於撲救。
防火分隔設施是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阻止火勢蔓延,且能把建築內部空間分割成若干較小防火空間的物體(包括防火門、防火窗、防火卷簾、防火閥、排煙防火閥、擋煙垂壁)。
防排煙系統能及時排除煙氣,確保人員順利疏散、安全避難,可分為自然排煙、機械加壓送風排煙、機械排煙等。
2.火災煙氣控制
火災煙氣會造成嚴重危害,可概括為對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這兩方面的危害在於妨礙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造成火場混亂,給疏散和撲救增加了困難。為了在高層建築和地下工程發生火災後能及時排除煙氣,確保人員順利疏散、安全避難,同時為火災撲救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在部分高層建築和地下工程內設置防煙、排煙設施是十分必要的。
防排煙設施的作用是對煙氣進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在建築物內創造無煙或煙氣含量極低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區。煙氣控制的實質是控制煙氣的合理流動,也就是使煙氣不流向疏散通道、安全區和非著火區,而向室外流動。主要有隔斷或阻擋、排煙、加壓防煙三種方法。
(1)隔斷或阻擋牆、樓板、門等都具有隔斷煙氣傳播的作用。為了防止火勢蔓延和煙氣傳播,建築法規規定了建築中必須劃分防火分區和防煙分區。所謂防火分區,是指用防火牆、樓板、防火門或防火卷簾等分隔的區域,可以將火災限制在一定的局部區域內(在一定時間內),不使火勢蔓延。當然,防火分區的隔斷同樣也對煙氣起了隔斷作用。所謂防煙分區,是在設置排煙措施的過道、房間中用隔牆或其他措施(可以阻擋和限制煙氣的流動)分割的區域。
(2)排煙利用自然或機械的作用力,將煙氣排到室外,稱之為排煙。利用自然作用力的排煙稱為自然排煙;利用機械(風機)作用力的排煙稱為機械排煙。排煙的部位有兩類:著火區和疏散通道。著火區排煙的目的是將火災發生的煙氣排到室外,有利於著火區的人員疏散及救火人員的撲救。對於疏散通道的排煙,是為了排除可能侵入的煙氣,以保證疏散通道無煙或少煙,以利於人員安全疏散及救火人員通行。
(3)加壓防煙加壓防煙是用風機把一定量的室外空氣送入一房間或通道內,使室內保持一定壓力或門洞處有一定的流速,以避免煙氣侵入。圖3-19所示是加壓防煙的兩種情況,其中圖3-19 a是當門關閉時,房間內保持一定正壓值,空氣從門縫或其他縫隙處流出,防止了煙氣的侵入;圖3-19 b是當門開啟時,送入加壓區的空氣以一定的風速從門洞流出,防止煙氣的流入。當流速較低時,煙氣可能從上部流入室內。從以上兩種情況分析可以看到,為了防止煙氣流入被加壓的房間,必須達到:①門開啟時,門洞有一定向外的風速;②門關閉時,房間內有一定正壓值。
圖3-19加壓防煙
(a)門關閉時;(b)門開啟時
F. 防排煙方式有哪幾種,如何選擇
防排煙包括方煙和排煙兩大塊,其中排煙系統包括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防煙系統自然通風和機械加壓送風。不同的建築以及建築的不同部位防排煙方式的選擇均不一樣,具體如何選擇需要根據國家規范GB51251-2017<建築方煙排煙系統技術標准>和GB50016<建築設計防火規范>這兩本設計規范來選擇和設計。
G. 控制火災煙氣有哪些主要措施
火災煙氣對人體的危害巨大,預防火災煙氣的產生和防範煙氣對人們的危害十分重要,所以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做好火災煙氣的防控工作。
減少火災煙氣的產生
由於煙氣是火災燃燒產物,因此,要盡量控制建築物內的可燃物數量。建築構件要採用不燃燒體或難燃燒體材料,室內裝修材料應該選用A級或B,級材料,尤其是卡拉0K歌廳、舞廳、電影放映廳、飯店、賓館、商場、網吧等人員密集場所,不能使用海綿、塑料、纖維等高分子化合物進行室內裝修。
辦公場所、居民住宅的室內裝修也要盡量減少木材的使用量,窗簾、傢具應滿足防火要求。
採取有效的防、排煙措施
建築物發生火災後,有效的煙氣控制可以為人員疏散提供安全環境;控制和減少煙氣從火災區域向周圍相鄰空間的蔓延;為火災撲救人員提供安全保證;保護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火災後及時排除煙氣。
控制煙氣在建築物內的蔓延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合理劃分防煙分區,二是選擇合適的防、排煙設置方式。防煙分區的劃分,即用某些耐火性能好的物體或材料把煙氣阻擋在某些限定區域,不讓它蔓延到可能對人和物產生危害的地方。這種方法適用於建築物與起火區沒有開口、漏洞或縫隙的區域。
防、排煙系統可分為防煙系統和排煙系統。防煙系統是指採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或自然通風方式,防止煙氣進入疏散通道的系統。排煙系統是指採用自然通風或機械排煙方式,使煙氣沿著對人和物沒有危害的渠道排到建築外,從而消除煙氣的有害影響的系統。排煙有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兩種形式。排煙窗、排煙井是建築物中常見的自然排煙形式,它們主要適用於煙氣具有足夠大的浮力、可能克服其他阻礙煙氣流動的驅動力的區域。機械排煙的方式可克服自然排煙的局限,能夠有效地排出煙氣。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等技術規范規定的地點,要設置機械排煙設施,保證火災後將火災煙氣及時排除。
很多大規模建築的內部結構是相當復雜的,其煙氣控制往往是幾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防、排煙形式的合理性不但關繫到煙氣控制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逃生時避免火災煙氣侵害
由於煙氣的相對密度比空氣輕,起火後煙氣向上蔓延迅速,地面煙霧濃度相對較低,毒氣相對較少。所以,人們從火場逃生時應緊貼地面匍匐前行。當火災後人們被困在室內時,逃生時應先用手摸摸房門,如果房門發燙,說明外面火勢較大,穿過大火和煙霧逃生困難,此時,應關好房門,用棉絮、床單將門縫塞嚴,潑水降溫,防止煙霧進入,另想辦法逃生。如若必須穿過煙霧逃生時可採用毛巾防煙法。將毛巾折疊起來捂住口鼻可起到很好的防煙作用,使用毛巾捂住口鼻時,一定使過濾煙的面積盡量增大,確保將口鼻捂嚴,在穿過煙霧區時,即使感到呼吸阻力增大,也絕不能將毛巾從口鼻上拿開,一旦拿開就可能立即導致中毒。消防隊員在滅火救援過程中也應該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佩戴空氣呼吸器進入火災現場開展滅火救人,防止煙氣襲擊。
H. 消防排煙風機的防煙方式有哪些
排煙、送風兩種方式,室內防火分區採用排煙(向外排煙),樓梯間(或前室)採用正壓送風(向內送風)
I. 消防工作的「五個第一時間「火情處置標准指什麼
消防工作的「五個第一時間」火情處置標准對企業和消防隊有不同的涵義。
對生產經營單位及員工來說,消防工作的「五個第一時間「為:
一、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及時發現火情是利用初起火災便於控制和消滅的時機,來迅速地調動滅火救援力量的關鍵,因此,值班值宿的在崗在位和安全巡查的到崗到位作用重大,不容忽視。
二、第一時間報警。及早得到火情訊息是消防隊迅速出動趕赴火災現場的前提,是保證消防專業力量迅速投入滅火救援的基本保證,因此,及時報警非常關鍵,不可怠慢。
三、第一時間撲救初期火災。早期撲救是使火勢消滅在初始或初期階段,避免火勢蔓延、擴大成災的有利時機,因此,消防組織的迅速集結和快速調動格外重要,人員訓練有素是保證。
四、第一時間啟動消防設施。有效的滅火措施是及時消滅火災的關鍵,第一時間啟動消防設施是機械滅火力量快速投入的前提,因此,消防設施的完好有效非常關鍵,日常維護保養是保障。
五、第一時間組織人員疏散。早期疏散是人員快速逃生的關鍵環節,因此,有組織地疏散是安全逃生的保證,經常性的疏散演練非常重要。
對消防隊來說,」五個第一時間「是火災等災難事故的救援法寶,具體涵義為:
一 、第一時間調集足夠的警力和有效裝備」。就是要加強第一出動,在接到火(災)情的第一時間,調集足夠的執勤力量和處置該種火(災)情相應的車輛、器材、裝備,在處置力量和能力上形成絕對優勢,從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火災及其他災害事故。其要點是,要一次性調集,調集力量的針對性、實用性要強,防止分批調派,盲目調派,造成零打碎敲,無的放矢而貽誤戰機。其關鍵是,指揮中心接警和調派力量的人員對火(災)情要有及時、准確、客觀、詳實的了解,要熟知不同類型火(災)情的特點、處置對策和防護措施,能夠正確研判火災(災害)事故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上述人員應同時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扎實的滅火救援理論知識。因此,加強部隊各級裝備建設、支隊級指揮中心隊伍建設和機制建設,已成為落實「第一時間調集足夠的警力和有效裝備」的首要任務。
二、「第一時間到場展開」,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二是要在到場後的第一時間進行戰斗展開。做到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消防站的布局要合理,符合國家規范和技術標準的要求;二是責任區中隊對轄區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況要了如指掌;三是在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普遍擁堵的情況下,指揮中心要與交管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狀況的實時信息,及時告知出警的最佳行車路線,同時通知交警在沿線疏導交通。到場後第一時間展開的先決條件:一是熟知著火單位的建築布局、建築結構、使用性質、內部消防設施、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等基本情況;二是到場官兵要熟練掌握和使用車輛、器材裝備,實現人與裝備、人與技戰術的最佳結合。要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大力加強「三基」工程建設(特別是消防站的布局),廣泛深入地開展轄區「六熟悉」和車輛器材裝備「五知一能」大訓練,大演練、大比武活動,開展不斷強化部隊的執勤備戰意識和快速反應能力。
三、「第一時間實施救人」,既是滅火作戰行動的指導方針,更是《消防法》賦予公安消防部隊的神聖職責。因此,我們全部的滅火救援行動,都要圍繞「第一時間實施救人」這個中心,並以此作為滅火救援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第一時間實施救人」,首先,要牢固樹立「救人第一」的指導思想,把搶救被困人員生命作為滅火救援行動的第一要務。其次,「實施救人」的行動要在「第一時間」,並且要快速、及時、准確。在被困人員的數量、所處位置明確的情況下,要果斷決策,利用最適合、最先進的器材裝備,採取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措施,強攻近戰,以最快的速度將被困人員救出;在被困人員數量、位置不明的情況下,火場偵查與滅火救援行動要同時展開,行動中救援人員在充分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要有水槍、水帶(作為利用室內消火栓的備用)和背負式細水霧滅火裝置跟進掩護,並攜帶一定數量的救生裝置(如空氣呼吸器、擔架等),一旦發現被困人員迅速施救;第三,要因地制宜,科學施救。火災及各種災害事故千差萬別,實施救人的救援行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一是要根據火災(害)事故的特點和被困人員的實際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傷情、位置等),有針對性地施救;二是救援人員在施救過程中,要依據現場情況,充分利用和發揮救援器材裝備的優勢,達到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實現救援效果的最大化和被救人員傷害程度的最小化;三是救援人員要經過現場急救培訓,具備止血、包紮、骨折的臨時固定、心肺復甦、傷員搬運等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為專業醫療救援贏得時間;四是支隊級指揮中心要與120急救中心建立聯動機制,當發生較大火災(害)事故時,120救護車要與滅火救援車輛同時調度,同時到場,為搶救被困生命人員贏得寶貴的「第一時間」。
四、「第一時間進行排煙降毒」,就是第一時間消除火場上阻礙和影響滅火救援行動的不利因素。主要目的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降低火場的溫度,防止火勢擴大、蔓延;二是降低火場空間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三是為被困人員疏散逃生和戰斗員實施內攻近戰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有效地減少火災危害,降低火災損失。排煙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依靠建築內部消防設施,啟動排煙風機進行機械排煙;二是利用大功率排煙車、移動排煙風機進行排煙;三是利用建築物自身的門窗進行自然排煙;四是對建築物進行破拆,實施強制排煙。以上四種排煙方法的使用,要視火場的實際情況而定,或單獨實施或同時進行。通常情況下,對高層建築和地下空間火場的排煙應窮盡一切手段;對一般建築火災的排煙,哪種方法最有效就使用哪種。從滅火救援的實踐來看,第三種和第四種排煙方法使用的較多,效果也最明顯。五、「第一時間控制災情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和危害」,是規范我們滅火作戰和搶險救援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指導我們科學地滅火救援的一個重要理念。就火災而言,如果能夠對其實施有效控制,滅火作戰行動基本上可以宣告成功。因為從定義上理解:火災是指在時間和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那麼,能夠控制的燃燒自然就不是災害了。從滅火作戰的整個過程上看,「第一時間調集足夠的警力和有效裝備,第一時間到場展開,第一時間實施救人,第一時間進行排煙降毒。」是實現「第一時間控制災情發展擴大」的主要途徑、必然措施和前提條件。具體到滅火作戰行動中,則要求責任區中隊(或首先到達火場的中隊)的指揮員,一定要牢固樹立「先控制,後消滅」的理念,到達火場後,首先要抓住火場的主要矛盾,確定火場的主要方面,把主要力量部署在火勢蔓延的主要方向,在局部形成對火勢的相對優勢,或直接控制火勢(阻擊、堵截、分割),或間接控制火勢(冷卻、輸轉、破拆),將燃燒牢牢地控制在既有火場范圍之內,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為全面進攻火勢,徹底消滅火災創造有利條件。對火災以外其它可能會造成災情擴大的災害事故的處置,也要遵循「第一時間控制」的原則(自然災害等不可控的災害事故除外),特別是化學災害事故和交通事故(往往伴隨化學危險品的泄露),要優先考慮劃定警戒區域,疏散受事故威脅的群眾,轉移或輸轉化學危險品,對泄露源實施堵漏,防止發生爆炸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擴散,預防和避免次生災害事故的發生。
引用中國消防在線http://119.china.com.cn/zbjs/txt/2012-03/09/content_4864582.htm
J. 消滅火災的基本方法有四種
1、及時發現火情,行動要快,逃生行動是爭分奪秒的行動。正確的逃生辦法應是在聽到火災警報或「著火啦」的喊聲後,不要遲疑,立即起床,穿衣或拿好衣服、錢物,關閉電源,跑出房間,關好門後進入走道,奔向樓梯間向下層疏散。如有廣播,應仔細傾聽,遵循廣播指引的疏散路線和注意事項。當無廣播或人員指引疏散時,應選擇距離近而直通樓外地面的安全通道疏散,以逃到著火建築物之外地面最為安全。
2、如打開房門發現走廊或樓梯間有煙氣流動時,最好返回洗漱間將衣服、毛巾淋水沾濕、掩住口鼻,以低姿尋找安全通道逃生。除了正常的疏散通道外,一、二層的門、窗、陽台等處也是大可利用的安全出口。
3、當樓梯口或下行通道被煙火封鎖時,首先要弄清煙火彌漫的程度和必須通過的距離。如果必須通過的煙火區距離很短,火勢很弱,一沖即可通過時,則應淋濕衣服,掩好口鼻毫不遲疑地過去,闖過去就能獲安全,也可利用樓內消火栓,以噴霧水流掩護人流快速通過。
4、當著火層的上部各層和以下各層都必須共用一個安全疏散通道時,則應首先讓著火樓層的人員先行撤離,次之為著火層的以上各層,再之為著火層以下各層。因為煙火向上部發展蔓延速度最快,上部首先受到火勢威脅。因此,當上層著火時,其下各層人員不必驚慌,與上層逃生人流爭搶通道。
5、當確認正常的安全疏散通道已被煙火牢牢封死時,不必驚慌。可用樓內的各種輔助安全設施,如防煙樓梯、緊急疏散通道、緊急電梯、室外樓梯以及消防電梯等設施,盡量向地面疏散。
6、當確認無法逃至外面時,則應尋找臨時避難場所,等待消防隊救護為主要行動方案。如進入避難層、避難間、防煙室、防煙樓梯間、撤退至樓頂平台的上風處,進入未著火的防火分區或防煙分區之內等處,求得暫時性的自我保護。
7、當確認走廊已被煙火封死(用手先摸房門,如果燙手則說明門外已有煙火),無法開門沖出房間時,應首先緊閉房門,封堵煙火侵入。避至陽台,若無陽台,可將窗簾、床單、被單等撕開製成繩索,最好用水打濕,牢固系栓於暖氣管、窗框等部位,順繩沿牆從窗口滑下,滑下時最好懷抱枕頭或靠墊之類物品,以便「軟著陸」。如所住樓層高,則進入下層的陽台或窗口。若此層火情仍與上層相同,則應按上述方法逐層下滑,直至達到較為安全層,再從安全通道逃至地面。也可利用滑桿、安全繩、緩降器等工具逐層滑降。因為相對著火層及以上各層而言,以下各層都還是相對安全的。
火場自我逃生的行動,要根據火勢發展情況和樓內環境的消防設施情況,靈活掌握自己的逃生行動。尤其要重視藉助排煙系統、通風系統、通訊系統、防火分隔設施、安全疏散指示和避難設施等,為自我逃生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