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課本中典範的議論文 及其評論、技巧點撥
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1、文章舉例
《堅持就是勝利》
人們都想在事業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愛迪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予「發明大王」的美稱。
狄更斯和愛迪生就是靠堅持而取得最後的勝利的。堅持,使狄更斯為人們留下許多優秀著作,也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許多精品;堅持,使愛迪生攻克了許許多多的難關,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可見,堅持能夠使人取得事業和學業上的成功。
那些失敗者往往是在最後時刻未能堅持住而放棄努力,與成功失之交臂。曾記得德國一位化學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時,似乎發現一種新元素,但是面對這繁瑣的提煉與實驗,他退卻了。當另一化學家用了一年時間,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為元素家族再添新成員——「溴」而名垂千古時,那位德國化學家只能默默地看著對方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兩位化學家,一位堅持住了,取得了勝利;另一位卻沒有堅持住,未能取得成功。可見,能否堅持是取得勝利的最後一道障礙。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來的時刻,越在這樣的時刻,越需要堅持。因為堅持就是勝利。(常天琦)
(在浸液中通入Cl而錯失發現溴的機會的科學家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現溴的是法國科學家巴拉爾)1、論點論點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對某一個問題或某一類事件的看法、觀點、主張,它要求要正確 、鮮明、有針對性,一般表現在文章題目,或第一句話,或結尾。如《堅持就是勝利》一文的論點就是一個人要想取得學業上或事業上的成功,堅持是一個重要條件。
2、論據
論據是證明論點正確的證據。要想證明論點的正確,首先,論據必須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其次,論據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當十」的效果。第三,論據要新穎,盡可能尋找一些新鮮的、能給人以新的感受和啟示的論據。
如在《堅持就是勝利》一文中舉的狄更斯、愛迪生和德國化學家的正反兩個方面的事例,都是用來證明論點的論據,既具有典型性,又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3、論證過程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三要素-介紹2
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根據題目寫出一個觀點,再加以闡述說明,重要的是要有說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下面的仔細看看,以後就可以多試著寫作,這樣作文才可以有長進。此外,還要多記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應用。
(一)論點
(1)論點的含義: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2)論點有幾個:一篇文章的論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不止一個。如果論點不止一個,那就需要明確中心論點。這幾個論點(除中心論點外)可以是並列的,也可以是遞進的,但它們都應該服從全文的中心論點。
(3)論點的位置:文章的論點可以安排在開頭,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間或結尾,有時會是標題。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4)論點的呈現方式: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論點的提出和確立要注意:
①正確性: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的最起碼的要求。
②鮮明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而不能模稜兩可,含混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於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特、新穎。
(二)論據
(1)什麼是論據:論據就是證明論點的材料、依據。
(2)論據的類型:
①事實的材料作為論據的事實材料,可以是a. 具體的事例,b.概括的事實,c. 統計數字,
②理論的材料作為論據的理論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經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間的諺語和俗語,C.科學上的公理、規律等等。
(3)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應該聯系緊密一致。
(三)論證
(1)什麼是論證: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議論文的論點是要解決「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要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而論證是解決「如何進行論證」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2)論證的類型: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正面證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確的論證方式;②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都是一種證明,無非一個是從正面證明其正確,而另一個是從反面證明其錯誤。它們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論證方法。
(3)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三大類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比喻法、對比法。
①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後者我們稱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②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推導出關於個別情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是必須的。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所以鐵能導電」。
③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二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對比法是通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4)論證方法也有叫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
(5) 駁論方法:駁論有三種方法,即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③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說服力。
①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據必定得出錯誤的論點。③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矛盾等等。
編輯本段議論文三要素-介紹3
詳細說明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
定義: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事件,現象,人物,觀念等)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形式:針對話題的帶有明確的表態性的完整的判斷句
1.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可以分出主從。
2.如何找中心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標題、文章開頭、文章結尾、文章中間,有的則需要讀者概括。一般的格式為(……)是(……)(但在考試中,最好要明確論點,因為閱卷老師沒有過多時間去閱讀,最好讓他們一目瞭然。以防止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扣分)
注意: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
論據
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道理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論證
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證明與被證明
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
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事實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作用:具體有力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作用:有力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增強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作用:突出全面地論證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讓人印象深刻)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作用: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主論點或分論點),使文章淺顯易懂,易於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5.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貳』 數學上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數學歸納法還是反證法都是演繹證明。事實上,數學只承認演繹證明的結果。
數學歸納法是自然數公理系統的一個推論(也就是自然數性質的應用)。
反證法其實是邏輯學的一個定理。
此外,類似數學歸納法的還有超限歸納法,它是選擇公理的一個推論。
『叄』 魚我所欲也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的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藝術特色,主旨,內容思想:
《魚我所欲也》(以下簡稱《魚》)是一篇傳統的語文教材,也是《孟子》一書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僅很多教師在教學時誤把「捨生取義」當作《孟》文的中心論點,而且不少教參和新編教材也多有此誤。其實,「捨生取義」既不能統攝《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也不能與《孟子》全書,尤其是《孟子》全篇的思想內容相吻合。<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261章. 文章特點:氣勢宏大,論證嚴密,富有感染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魚》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魚,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藉以說明「我」「捨生取義」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用。因為人能「舍魚而取熊掌」並不能證明人就能「捨生取義」。所以,如果把上述兩句換成「果敢地」三字放在「捨生取義」四字的前面作狀語,是不影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的。可見,這一層的重心全在後面的幾句話中。後面幾句中的「捨生取義」、「不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個意思,即不貪生怕死。這些都是作為事實論據的,分別放在第一個分論點我「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前後,進行回環論證,即從事實得出結論,再用事實證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這一層不是用「舍魚而取熊掌」為論據證明「捨生取義」。而是用「捨生取義」,(即「不避患」、「不苟得」)為論據證明:「我」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 從「如使人之所欲」到「賢者能勿喪耳」是第二層,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兩個假設反問句所蘊含的普遍事實,從反面證明第二個分論點:人們具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接著又用兩個肯定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從正面論證分論點。然後順承上文的事實論證,正反論證和酣暢的行文氣勢,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論點:「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文的辯論色彩),可謂水到渠成,順當明快。 概括上面兩層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體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加嚴密有力。第二段(從「一簞食」到「乞人不屑也」)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實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第三段用反問排比句式,通過把「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德)我而為之」作比較,深刻地提示了「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從而證明了他們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經喪失罷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論點得以充分論證後提出的一句號召,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批判性。 通過分析《魚》文的結構和材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魚》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的行為作論據,通過推究原因,然後概括提示出中心論點的。 從《魚》文的出處看,《魚》是《孟子》一書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書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論。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統地,全面地,集中地闡明了人性善的哲學觀: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緊接著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來有繁茂的樹木為喻,說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的「本心」,只是因為它像牛山上的樹木那樣被砍伐殆盡了。正是這樣,第十章《孟》與以上諸章在思想內容上一脈相承,論證了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只有這樣確認人皆有「本心」為《孟》文的中心論點,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書的思想內容相吻合,才有利於正確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學根源,才有利於把握孟文的藝術風格,才有利於把它作為論說文的範文進行教學。
參考賞析
『肆』 創造宣言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造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走兩步退一步」隱含著創造之路雖有曲折坎坷,但還是要不斷前進的意思。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意指創造之神往往鍾情於勤奮而勇於奉獻的人。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
《創造宣言》介紹
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2018年秋季修訂版)新選入的課文,出自《陶行知全集》 ,作者是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伍』 五種論證的方法及其作用
1、 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5、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5)論證方法教材分析擴展閱讀:
論證三要素:
1、論點:
又叫論斷,是作者所持的觀點,在邏輯學上,論點就是真實性需要加以證實的判斷。它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表示的態度。它是整個論證過程的中心,擔負著回答「論證什麼」的任務,明確地表示著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它是一個意思明確的表判斷的陳述句。
2、論據:
用來確定論題真實性的判斷,它是使論題成立並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據,它所回答的是「用什麼來論證」的問題。
可作為論據的判斷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已被確認的關於事實的判斷,另一類論據是表述科學原理的判斷(包括定義、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論證是分層次的,在確定某一判斷(論題)的真實性過程中,如果引用的論據(第一層論據)本身還不是很明顯真實性的判斷,就要引用其他判斷(第二層論據)對這些論據進行論證。
如此類推,還可以有第三層論據、第四層論據等。在一個論證中,只能有一個論題,論據一般有多個。
3、論證方法:
是指論據和論題之間的聯系方式,即論證過程中所採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樣用論據論證論題」的問題。一個論證過程可以只包含一個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陸』 申論寫作論證方法知多少
申論考試中的論證,是指經過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閱讀、分析,切中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在給定的字數范圍內全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而且「要求中心明確、充實,論述深刻、說服有力」。議論文形式包括:闡述型議論文、評論型議論文(可立、可駁)、引申型議論文、演講型議論文。申論考試的題目可以包括全部的議論文形式。 論證的方法 一、例證 例證是指在論證過程中運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由於運用的是客觀事實證明論點,因此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二、引證 引證,就是用已知和公認的道理、原則作論據來論證個別性的論點,也就是「事理認證」,即「講道理」。引證常常引用經典言論,如馬克思、思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革命導師和領袖的有關論述,或引用如魯導、愛因斯坦等中外名人的名言,作為自己議論的根據。此外,公認的原則、公理、格言、成語、古諺等,也都可以用來作為立論的根據。 三、喻證 唯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論證被比喻者(論點)之理。 四、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是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觀點列舉出來,進行分析比較,以闡述正確的觀點或駁斥錯誤的觀點的論證方法,也叫正反對比論證。這種論證方法對比鮮明、是非清楚、給人印象深刻。 五、理論論證 理論論證是指通過對有關問題所包含的整理進行分析,並提示其內在聯系,從而使論點得到證明和深化的方法。 六、類比論證 即抓住事物間的聯系,展開聯想和類比,證明論點正確性的論證方法。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抓住這一點就可開辟廣闊的思路,產生嶄新認識,寫出觀點新穎、內容充實的文章。 七、假設論證 假設論證是在推理時使用的。是指在推理時,先假設一種相反或相似的情況來進行論證,然後通過對假設情況的肯定或否定,來肯定或否定所要論述的觀點的正確或錯誤。這種方法不著眼於現實,而是著意於推理,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八、歸謬論證 歸謬論證,就是在辯論時,姑且承認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然後再根據對方的觀點,按照邏輯進行合理的引導,直到最終得出不符合事實或違反公理的荒謬的結論。 歸謬論證最適於駁論中,一般議論文中不適宜於單獨使用,而應配合以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才能更好的發揮其獨到的作用。 本資料由華圖公務員提供。
『柒』 《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中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至少舉例兩種論證手法,並結合課本內容,舉例分析)
她用了講道理的論證,手法深刻地寫出了學習的重要性。並且這樣可以給後人做出比較好的榜樣。
另外他用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了古代的人是如何認真學習的,他們用這個去進一步激勵自己認真的學習。
『捌』 中學數學教材分析的目的,任務及依據是什麼
2001 年教育部頒布的《標准》指出 高中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 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 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繼學習 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 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 作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 性的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 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玖』 如何進行教材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的出發點與過去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學科體系構建,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分析教材。現在是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有效有意義地建構。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是中學化學教師把握、領會和組織教材以便有助於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學准備的首要工作。它對於教學計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及過程,對於每個年級以至每課的准備,對於講授內容的精選和處理,對於學生課業負擔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選擇與研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學教師要經常對章、單元、節或每課的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的主要步驟包括:認識和理解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這幾項工作做一些歸納與探討。
一、認識和理解中學化學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與研究的第一步。認真閱讀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節名稱,主要內容和段落,達到能概述內容的要點、編寫層次與順序的程度,為認識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礎。認識和理解教材,通常應該做以下幾項工作:
(一)識別教材的內容
中學化學教材的內容,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描述性化學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六大部分。認識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內容屬於哪部分知識或技能。還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個具體內容分別屬於哪部分知識、技能,以便依據不同類別知識、技能的特點和教學規律,擇定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二)把握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三)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顯的部分,內容的邏輯關系也容易被忽視,對此,教師在認識和理解教材時應該特別給予重視。
要分析本段教材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表達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證、練習與知識、技能穿插編排的意圖,從中領悟出教材提供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明確教材的思路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以此作為理解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
(四)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示例:
1.識別教材的內容
從總體看,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本節教材中鹽的水解規律是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突出系統性和論證性。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化學基本概念知識,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其內涵和外延的揭示與領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則是化學用語的技能,在教學中要強調書寫的依據和規范要求,並加強書寫訓練。
2.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知識、技能的要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兩類鹽水解的一般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可從知識、技能的要點中分解出知識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強酸弱鹼的鹽水解的規律;強鹼弱酸的鹽水解的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判斷正鹽(弱酸弱鹼生成的鹽除外)水溶液的酸鹼性。教材用較大篇幅分析兩種鹽水解的過程和介紹鹽類水解的利用,這些內容是研究鹽類水解規律的背景材料與應用例證,不屬於知識、技能的要點。
3.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鹽類的水解教材內容依次包括三個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並為研究鹽類水解規律提供依據。鹽類水解的規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並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及實例,促進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理解、鞏固和深化。
為落實好鹽類的水解教材的內容,教師要突出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要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深入探討產生宏觀現象的微觀本質,以形成鹽類水解的概念。要依據教材的典型實例,運用歸納法揭示幾類鹽水解的規律。然後,要運用演繹法,將規律應用於解決鹽類水解利用的實際問題,加深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認識。
4.教材內容在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學教材中的電解質理論主要包括兩項基本內容:一是研究電解質的電離,建立強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平衡有關的概念;二是研究電解質的化學變化,主要討論離子互換反應(酸、鹼、鹽間的復分解和鹽類的水解)與電化學反應(原電池反應和電解)的一般條件與規律。
鹽類的水解一節教材安排在離子反應和強弱電解質之後,使鹽類水解過程和規律的探討能在電離和強弱電解質概念的指導下進行,還可以通過與已有離子反應知識的比較、辨析幫助理解。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些已有知識,並從中發掘出鹽類水解新知識的生長點。此外,在本節教材學習結束前,應該通過適當方式對離子反應的知識集中整理、小結,並把這些知識納入到電解質理論知識網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