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圖洛書的內容簡介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系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為是漢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Ⅱ 求教高人,對河圖洛書的獨到見解(多角度) 謝謝~~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系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Ⅲ 河圖洛書到底是關於什麼的學術
後面的兩個畫著圈圈點點的圖,叫《河圖》、《洛書》,它們就是麻將、象棋、圍棋的祖師爺。麻將與象棋、圍棋雖屬小道,卻都與這兩個圖有關系。
《河圖》、《洛書》是屬於中國學術思想神話部分的東西。舊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面發生很多困難,結果在黃河上游,從河中出來一匹馬,古人將之神化稱它為龍馬。這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這些個圈圈點點,沒有別的,因此這個圖案就名叫《河圖》,因為這個圖案,產生了數學的方法,數學的觀念。但古代的神話,和一般學說的說法兩樣,神話中說,大禹得了這個《河圖》,就能騙使鬼神,把中國的水患治平了。稍後在洛水裡出來一個烏龜,這烏龜的背上,有另一個由圈圈點點形成的圖案,這個圖案,名叫《洛書》。這兩種圖案合起來,就產生了中國數理的哲學和工程上應用的學說。這是我們傳統的說法,後世一直到了唐宋以後,在學說上一般學者都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採取懷疑的態度。到了現代更加反古了,認為這兩圖毫無意義,可能是假託的神話。現代學者這種「毫無意義的認定」又有什麼根據?亦說不出來,只是不相信這一套說法而已。
依我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化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是沒有統一的。那時不但語言沒有統一、文字沒有統一、交通沒有統一、經濟沒有統一,乃至各個地區的社會形態亦不統一。周朝的政府所謂的中央天子之治,分封諸侯,地方分治,並不統一。從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面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研究歷史,常以後代政治形態、社會形態看古人,這是很大的偏差。由於那時代沒有統一,從孔子所保留的四書五經文化看起來,唐虞以上的歷史,文字資料太難整理,所以有可靠文字為依據的時候,斷自唐堯開始,整理出了《尚書》,根據這些資料,就了解堯、舜、禹三代文化區域不同。那時在黃河上游的北部,更早時期的黃帝,如有名的涿鹿之戰,就是在河北的北部。那時的文化是在北方的,後來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黃河以南,中國的文化是由北向南移,大的一面是由西北到東南,另外小的一面是由北到南,如江南的文化,是從晉朝以後才慢慢由北方推移過來。到了南宋的時代,江南文化便大盛。不但是中國,外國的文化也是一樣,都是由北方起源,慢慢推移演變到南方來。中外歷史上真能統治一代就興盛起來的統治者,都是起於北方,而且很少出於都市,大多都來自鄉間,這些對於研究哲學問題關系很大。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最初是由黃河上游發展出來,顯見《河圖》、《洛書》這兩個文化系統,發生在不同的地點,一個是在北方黃河的上游,一個是在南方,在黃河的南岸洛陽這一帶。
從天文星象看《河圖》
研究這兩個圖有什麼意義?反對一派人的看法,認為這和小孩子畫畫的東西一樣,是毫無道理的。可是,如果說它是毫無道理騙人的東西,可騙了幾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騙,那麼這種很高明的騙術亦值得研究了。現在我來假定,這是過去非常簡化的天文圖,那麼它究竟指的是哪幾個星座?我們知道天文分幾種,現在分得更嚴格,譬如星象學,是屬於天文的學問。星象又分兩種,一種是講天文的星座,另一種我定名為抽象的星象學。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國,尤其在大西洋一帶的文化,乃至現在新發現南美一帶所謂落後地區的星座文化,都屬於抽象的星象學。抽象的星象學,是把天文的星象與人體的關系,連在一起研究,發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屬於星象學——抽象的星象,所以過去的歷史文化上,對看相算命的人,都稱他們為「星象家」。這就說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須要從星象來的。現在美國有一門星象學,也是新興的學術,有七八個大學開了算命看相的課,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國的看相算命方法,現在雖還沒有構成學位的系統,但已網羅了各國懂這一套的人開始任教。那麼我們提出來的《河圖》、《洛書》,就是我們古代簡化的、歸納性的星象圖,這是我的假設。如果從這個方向去發掘,當可發掘出很多的道理,在我們《易經》的象數方面,把這一套歸納出來,說法可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這些玄妙的方法產生了很多東西。譬如《河圖》下面的一個白點,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對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邊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邊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前我們只知道如此背誦,到底什麼道理則不知道。事實上研究哲學或者研究科學,問題大了。
舉一個例子,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講宇宙的開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認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開始,第一個原素是水。後來的地質學家,完全站在科學物理的立場,認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團泥漿旋轉,經過幾百億萬年的不斷旋轉以後,漸漸凝結起來了,成為地球。在中國的哲學中、科學中,《易經》里則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樣的道理,水是第一個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後,所謂地六成之,這是中國思想。在春秋以前,講究時間與空間,這又與西方不同,當時西方講四方,印度講十方為空間的方位。中國人在春秋以前講六合,由莊子提出來,講六合空間,包括東南西北四方和上下,了解了這些以後,就知道《河圖》、《洛書》,不是隨便亂說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說宇宙形成的第一個原素是水,構成了地球以後,再有四方上下六合來形成,但這是從推論來的,還不是科學的。講到中國的科學,多在過去道家的傳統思想里,大家都知道牛頓發現了地心吸力以後,世界的科學有一個轉變,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以後,對於牛頓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產生了現代的文化,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頓的地心吸力的定理還存在。其實每一個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裡轉,但問題在於太空中有這么許多星球,為什麼不會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拋擲許多球不會碰撞,是因為時間、速度控製得好,位置擺得好,用力適當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誰在拋擲它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沒有找到,全世界人類正在找,我們把這些資料匯集起來,再研究《河圖》、《洛書》,就知道它們本身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這圖案下面兩點是偶數,黑點表示是陰性的,陰的東西是構成物質以後,陽的是在沒有構成物質以前,等於現代科學名詞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見的,以哲學而言能是抽象的,在這里的代號就是白點,是奇數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釋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發,由地下生出火來,因此叫作「地二生火」,這種解釋似是而非,是前一個時期的知識范圍所能作的解釋。事實上「地二生火」是說地球形成以後,它的轉動摩擦,發生了電能,然後「天七成之」,這個是因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與北斗七星,所謂大熊星座有連帶關系。我們中國講天文地理,離不開北斗七星,古人認為這是皇帝的星座。我們不必看得那麼神秘,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國的政治哲學思想、科學、天文,樣樣都有關聯。
《洛書》與大禹治水
關於《洛書》的圖案,傳說是有一個烏龜從洛水裡浮出來,背上有這個圖案,我們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圖》、《洛書》以後,啟示了他的靈感,所以把中國的水患平定下來了。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大禹的功勞最大,因他治水以後,中國九州才開始可以農業立國,一直傳下來幾千年,治水可以說是大禹一件劃時代的工作。而他做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圖》、《洛書》的啟示而來的。這個《洛書》的圖案,正好是一個烏龜殼的形狀,圖中的點點,古代有一首歌來敘述它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頭上是九,下面是一,左邊是三,右邊是七,這些都是陽數,白點子,佔了四方。另外四個角,上面右角是兩點左角是四點,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點,左角是八點,像兩只足,為陰數,是黑點,五則居中,這是《洛書》的數字,《洛書》的數字擺法,是後天的用,《河圖》的數理則是體。
不傳之秘
這兩個圖的數字方位知道了以後,再把《洛書》數字的圖案,套在文王後天八卦的圖案上,於是我們前面講過的:「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的道理就看出來了。現在告訴大家,以前古人講易數卜卦,不肯傳人的秘訣,老實說那些傳秘訣的人,自己對秘訣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書上說的,書上為什麼這樣說,他就不知道了。問題在於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後天八卦,用《洛書》圖的數字,配上後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對與不對,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經》感到困難,就是因為被這些符號迷住了,尤其中國人過去的思想,研究了許多年發現了,卻不肯教別人,否則他自己沒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瞞一手;這一瞞就完了,後人又要費好多心血去找出來,假如又瞞一手,幾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實大可不必,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的東西,科學上的最高原理,現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風水上,現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則上。學通《易經》後,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學問,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我們老祖宗的文化偉大之處了。
Ⅳ 「河圖洛書」是什麼,神奇的「乘法循環現象」是怎麼樣的
河圖洛書可以說是從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神秘圖案,神秘圖案就包含了兩幅圖案,其中一幅叫做河圖,主要是上古伏羲時代,一隻神獸從黃河當中背出來的,所以伏羲就根據這個東西做出了八卦,洛書則是大雨在洛河裡面發現的,當時是漯河裡面的神龜浮出水面之後,發現神龜背上有圖案,所以大禹根據這個情況就做出了洛書,據說河圖洛書裡麵包含了天地方面的真理,可以說是我們文明的源頭,從這兩幅圖畫當中能夠看出很多真理。
不管怎麼說,河圖洛書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想要了解的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相信會找出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只有自己找出真相才會更加有成就感。
Ⅳ 河圖洛書(答好加分)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象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發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圖象,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邵庸等先哲認為"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
【釋義】
一,河圖之象
河圖用十個黑白園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三,河圖之理
1,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3,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園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5,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遂無窮。暫且論之。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為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為河圖。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為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點陣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眾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系。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系,認為:「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裡,不能分割。」(《易楔》)還有人認為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系。
《易.系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為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
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為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為陰,為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歷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 ,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歷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為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後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為龍馬為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為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為「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為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為《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為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為: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為例,震為東,代表春分;巽為東南,代表立夏;離為南,代表夏至;坤為西南,代表立秋;兌為西,代表秋分;乾為西北,代表立冬;坎為北,代表冬至;艮為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峰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為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歷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台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歷石為歷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歷法。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歷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布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起源與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為「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陳註:「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然河圖、洛書究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①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②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③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④來源於北鬥鬥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歷法。⑤洛書起源彗星的氣體尾巴軌跡。⑥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系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里介紹幾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庄鄉境內),游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系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裡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眾酋長東游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里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真偽考—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偽、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周易·系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為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為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為怪妄,並大肆攻擊。其先驅為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為河圖不在《易》之前。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為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為道家假借《易》理以為修煉之術,不是《周易》本旨。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為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為發揮《周易·系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為《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為河洛為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為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眾難紛然。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並為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為上乘之作。民國至解放後,兩派斗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為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占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一般認為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概要]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河圖洛書是以黑點或白點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兩幅圖式,如圖所示。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系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
——河圖洛書,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記載。《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楊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至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
——河圖洛書在宋代初年才被發現。它們始傳於宋代華山道士陳摶,他提出的圖式叫作《龍圖易》,《宋文鑒》中載有《龍圖序》一文,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二個圖式。但是,陳摶在龍圖三變之後,沒有提到河圖洛書的名稱。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的,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
——洛書與漢初著作《大戴禮記》中記載的明堂九室,與西漢未年著作《乾鑿度》中的九宮說,在9個數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的建築物,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總之,從現存的有關史料來看,河圖洛書的來源古老悠久,撲朔迷離,沒有一個明確可靠的答案。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一、解析河圖洛書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這兩幅圖具有數字性和結構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字性。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其中,由黑點構成的數為偶數,由白點構成的數為奇數,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因此,數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構分布形態對稱,具體表現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成的每一個數的結構形態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構分布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為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餘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布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餘8個數均勻分布在八個方位。
參考資料:《周易研究史》,湖南出版社,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著
Ⅵ 怎樣研究河圖洛書
今天所看到的河圖洛書的圖形,就是黑底白圈的圖,是北宋陳摶繪制的河圖和洛書。陳摶繪制的河圖,是數字從一到十的排列。這個排列的次序呢,就是一與六在下,二與七在上,三與八在左,四與九在右,五與十在中央。 這樣一種排列呢,並不是陳摶的發明。在西漢末年,揚雄所著的一本《太玄經》當中卷八「玄數第十一」就有這樣一段話,「三八為木,為東方,為春」,「四九為金,為西方,為秋。」「二七為火,為南方,為夏。」「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五五為土,為中央,為四維。」—— 揚雄《太玄經》 揚雄他這個《太玄經》當中說這個數字排列呢就是這樣一個位置。剛才我們說這個,陳摶繪的這個圖呢,這樣一種全圈點表示的數字和揚雄這個敘述的數字關系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揚雄他沒有明確說,指出他所說的這種排列方式河圖。陳摶他把這種排列方式,排列的這個規則稱為河圖。 下面說陳摶繪的洛書呢,是數字從一到九的排列,這就是《禮記》所記的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這樣組成的方陣,橫的每一行,豎的每一列,三個數字之和都等於十五,這種排列的非常奇妙的。所以我們現在談到河圖洛書主要有的是陳摶所繪的兩幅圖,這個引發的有關問題也主要是根據這樣的兩幅圖 我在《河圖洛書探秘》一書的「緒論」中,首先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提出了一個「後文本」的概念,「緒論」的標題就叫做《河圖洛書的後文本研究》。河圖洛書在最初的傳說中,在龍馬和神龜背上的圖象到底是什麼樣子?已經無從查考了。就是說,河圖洛書作為研究對象來說,它的文本已經不存在了,也無從查知原文本的真貌了。從關於河圖洛書的最早記載《尚書》、《易經》開始,到漢代人的附會、猜測,到魏、晉、南北朝人的發揮、渲染,再到宋朝人繪制的圖畫與不同觀點的爭論,以及元、明、清各代學者的評述等等,都是在河圖洛書的原文本之後發生的。對於這些我稱之為「後文本。」 「後文本」是原文本的衍生和發展,是對原文本的闡釋與解讀,它同原文本有直接的、密切的聯系,它同原文本有直接的、密切的聯系。因此,研究「後文本」和研究原文本應當具有同樣的意義。根據這樣的認識,我把我寫作的這本書的內容定位為「河圖洛書的後文本研究。」 實際上,在《尚書》、《易經》之後,歷代典籍中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述、考證與議論等,如果可稱之為研究的話,也統統是河圖洛書的後文本研究。 我們所進行的後文本研究,也就是對前人關於河圖洛書的研究之研究。在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許多專業研究工作者的研究對象,常常還有一個「前文本」的問題。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工作者大都是在研究「原文本」的同時,把對於「前文本」、「後文本」的研究也包括在內的。 「原文本」的研究固然是這一專業范圍研究的基礎,而「前文本」 和「後文本」的研究也常常是不可忽視的和非常必要的。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來看,在對某個作家進行研究時,歷史典籍及有關資料中所記述的該作家的生平事跡及該作家的作品本身。在對某個作家進行研究時,歷史典籍及有關資料中所記述的該作家的生平事跡及該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是研究工作所面對的「原文本」。而該作家的作品在後世的刊刻、改編、流傳與影響,以及後代人對於該作家的研究與評論等,就是「後文本」。對於一部規模較大的文學作品來說,前文本指原作品所依據的歷史原始資料、現實生活資料以及作者的遠祖家世等, 就是原文本產生的淵源。 「前文本」對於「原文本」的內容形成具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同「後文本」相比,「前文本」和「原文本」也同樣有直接的和密切的聯系。一般說來,「前文本」和「後文本」的研究,常常是比「原文本」的研究具有更豐富、更生動的內容。「原文本」產生的時代距現代越是久遠,其「前文本」的內容越是相對薄弱,而「後文本」的內容越是顯得豐富。「原文本」產生的時代距離現代越是鄰近,其「前文本」的內容則可能越是豐富,而「後文本」的內容則可能相對薄弱。「原文本」產生的時代距現代越是久遠,其「前文本」的內容 越是相對薄弱,而其「後文本」的內容越是顯得豐富;「原文本」產生的時代距離現代越是鄰近,其「前文本」的內容則可能越是豐富,而「後文本」的內容則可能相對薄弱。我覺得這是一般的情況。舉例來說,比如,對於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的研究,前文本《三國志》等歷史典籍,宋代的三國平話故事,元雜劇中的三國故事劇。《三國志》等歷史典籍,宋代的三國平話故事,元雜劇中的三國故事劇。這些呢可以說是《三國演義》的「前文本」,後文本《三國演義》出現後的新刊本,由《三國演義》改編的明清傳奇戲曲、清代後期地方戲中的三國戲、當代《三國演義》的改編本、電影、電視劇,關於《三國演義》的研究著作以及研究者等。明代中期以後《三國演義》出現之後的新刊本,各種新刊本。 後來由《三國演義》改編的明清傳奇戲曲和清代後期地方戲中的三國戲,以及當代《三國演義》的各種改編本、電影、電視劇等,還有明清以至當代關於《三國演義》的研究著作以及研究者等。這些可以說是《三國演義》的「後文本」。 關於文學史上其他名家名作,像《詩經》、《楚辭》研究,李白、杜甫研究,明清小說、戲曲研究,也都存在著「原文本」研究和「前文本」、「後文本」研究緊密結合的問題。在其他研究領域,如古代歷史研究、古代哲學研究、 古代典章制度研究、古代禮儀風俗研究、考古及文獻學研究等,也都具有同樣的道理。就是說對於不同研究對象來講,凡是涉及到古代的,不管是文化、歷史、哲學,都存在著一個「原文本」和「前文本」、「後文本」的關系問題。在對於不同研究對象來講凡是涉及到古代的,不管是文化、歷史、哲學都存在著一個「原文本」和「前文本」、「後文本」的關系問題。 研究者進行各種專業研究時,當然都特別重視「原文本」的研究。但是,研究者也同時都非常重視「前文本」和「後文本」的研究。由「前文本」探討根脈與淵源由「後文本」考察發展與流變由「前文本」探討根脈與淵源,由「後文本」考察發展與流變, 對於深入而全面的認識原文本的內容、性質與價值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某些研究對象來說,其「前文本」、「後文本」的研究中往往有驚人的發現,這同「原文本」的研究相互參照、印證。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 所謂「前文本」、「後文本」的問題,在各種專業研究領域的研究實踐當中,不過是一種普遍的、常識性的現象。我強調「後文本」,意在說明「後文本」研究對於河圖洛書的研究具有特殊性。河圖洛書由於產生年代久遠,其「原文本」已經缺失,而其「前文本」更是難尋蹤跡,因此,其「後文本」就顯得特別重要。河圖洛書由於產生年代久遠, 其「原文本」已經缺失,而其「前文本」更是難尋蹤跡,因此,其「後文本」就顯得特別重要。在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文化成果中,「原文本」缺失的現象是常見的,而有些珍貴的著名成果 在「原文本」缺失的情況下,對於其「後文本」的研究依然是人們感興趣的、有意義的課題。比如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其「原文本」也已經不存在了,後世流傳的《蘭亭集序》書法名帖 據說是南朝高僧智永的偽作。但是,由於這件成果深得了原作神髓,在後世一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巨大的文化價值。可以說,後世從書法角度對於《蘭亭集序》的研究,其實不過是《蘭亭集序》的「後文本研究」,《蘭亭集序》的「原文本」 據說是在哪裡呢?據說在唐太宗的墓中,今後《蘭亭集序》的「原文本」的發現,就靠有待於唐太宗墓的開掘,這是以後的事情了,但是現在對於《蘭亭集序》的研究呢一直在進行。我說這個問題就是,說到「後文本」研究的問題, 就是意在說明我們所面對的河圖洛書的研究其實就是「後文本研究」。同《蘭亭集序》相比,河圖洛書的後文本的內容具有:豐富性 系統性 復雜性河圖洛書的「後文本」的內容特別具有豐富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其豐富性的表現是:河圖洛書「後文本」的豐富性:河圖洛書在各個歷史階段都受到關注,關於它的記載、爭議與研討一直沒有間斷。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受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政治狀況、文化思潮的影響,人們對於河圖洛書的認識,同前代相比,都增加了新的內容。從遠古時期一直到當代, 河圖洛書在各個歷史階段都受到關注,關於它的記載、爭議與研討一直沒有間斷。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受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政治狀況、文化思潮的影響,人們對於河圖洛書的認識,同前代相比,都增加了新的內容。 同時,歷代關注河圖洛書的人,包括了歷代各個社會層次的人。由於河圖洛書的祥瑞意義,歷代帝王及政治風雲人物關注它。由於河圖洛書的圖讖意義,歷代的道家、陰陽家、術數家、謀略家關注它。由於河圖洛書被寫進儒家經典著作《尚書》、《易經》、《論語》、《禮記》中,歷代許多大儒和一般儒生們都關注它。因此,古代不少正史中的五行志、符瑞志、人物誌等篇章中都記載有河圖洛書。歷代研究《易經》的著作大多涉及河圖洛書。關於數學、醫學、天文、術數等方面的著作也常見涉及河圖洛書。不少著名的學者、文學家的著作與作品中都寫到了河圖洛書。各種書籍中的有關記述與議論,都不斷地增添著河圖洛書的內容。而且,前人的議論又成為後人探討的依據,並由此引發新的議論熱點. 因此,隨著歷史的演進,河圖洛書的「後文本」越來越厚重,其文化含量也越來越豐富。其系統性的表現是:河圖洛書「後文本」的系統性:河圖洛書和中國古代文化的許多分支學科的內容都有密切關系。河圖洛書和中國古代文化的許多分支學科的內容都有密切關系。 由於從河圖產生了八卦,因此與八卦有關的占卜、命相、堪輿等學問要涉及河圖洛書。由於從洛書產生了「洪範九疇」,因此與治國安邦有關的政治學說、利益制度等要涉及河圖洛書。由於宋代人所繪制的河圖洛書圖畫具有直觀性和神秘性。 這種白圈黑點的河圖洛書又同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數學、音律、醫學等有一定的關系。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化的許多領域。河圖洛書「後文本」的復雜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不少內容常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發揮與闡釋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其復雜性的表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不少內容常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發揮與闡釋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其中涉及到占卜、術數等內容必然帶有一些迷信色彩,包含一些唯心主義的成分。關於河圖洛書和音律、醫學的聯系等內容,今天看來也有些牽強附會之處,這些,都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客觀的評價。在關於後文本的認識基礎上, 我們面對的河圖洛書和有關資料,只能是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研究著作,只能是陳摶繪制的河圖與洛書的圖形以及後人對它的闡釋與發揮。而且,我們也認定這樣的事實,關於河圖洛書的後文本資料體現了河圖洛書原文本的內容與精神。因此,我們用梳理的方法探討河圖洛書奧秘: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議論進行綜合而簡要的敘述,大體理清關於河圖洛書研究與探討的概況,介紹當代關於河圖洛書的一些新認識。用辨析的方法探討河圖洛書奧秘:在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對有關歷史典籍及文獻資料進行比照與思索,體現出今天的思考與理解。探討河圖洛書奧秘的基本思路大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梳理,就是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議論進行綜合而簡要的敘述,大體理清關於河圖洛書研究與探討的概況,並介紹當代關於河圖洛書的一些新認識。二是辨析,就是在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對有關歷史典籍及文獻資料進行比照與思索,體現出今天的思考與理解。好,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Ⅶ 河圖洛書是哪部經典生成的源頭是什麼
《易經》的源頭。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如有德政,上天會授予河圖洛書(籙圖、丹書),象徵天子為天命所歸,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權威。現代大數據研究認為,河圖洛書是中國特定方法陰陽五行的來源。
河圖和中華古術五行思想相互印證,含生克乘侮變化次序,方位。
古術五行以自然界基本元素金水木火土作喻指事,暗含陰陽,謂之「氣」與「音」,類似於現在科學所謂「波粒二象」或者「質能二元」。
五行之氣可謂耳熟能詳,五行之音則在甲子納音的闡述中有所涉及。
如果說河圖描述質能模型,那麼洛書則描繪了一個可能的四維時空的最小穩定模型——九宮。
以「吾(五)」為中心,縱橫對角皆穩定平衡,正是時空四維(模型此處不論)。「先天八卦」由此而生。
一三五七九對應五行之「氣」,自一而始。方位,並五行相生次序:東方一木生南方三火生中央五土生西方七金生北方九水復生木;
二四六八十對應五行之「音」,因河圖之數分天地,以觀察者為中心,如果大地是上西下東右北左南,則天空是上西下東左北右南。於是便有了五行之音始於西方二金,傳南方四火傳東方六木傳北方八水傳中央十土復傳金。
後世理解
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為河圖。
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
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為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
今人高亨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點陣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眾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Ⅷ 河圖洛書的起源與傳說是什麼
河圖洛書內容與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傳說,一個難解之謎。一定要追尋其具體出處很不現實,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河圖洛書」衍生出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一項重要成果。我們只有把河圖洛書看做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現象,認定它滋生於洛河流域,以此紀念和促進河洛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才是最恰當的選擇。
(8)河圖洛書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河圖洛書的來由,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河圖洛書」最早收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但從實證的角度確定河圖洛書出在某個具體地點,很難找出嚴格的科學依據。2014年11月11日,河圖洛書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圖」,是表述天地空間變化脈絡的圖案。
Ⅸ 怎麼看懂洛書河圖
洛書河圖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用數學的思維去理解。
數字性和對稱性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系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導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畫九宮,在圖中有個口訣:「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古人書寫習慣是從右到左,和我們現在的習慣相反。
Ⅹ 被譽為「宇宙魔方」的河圖洛書,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
河圖洛書裡面掩藏了關於八卦、數字、陰陽、五行、天文、地理的秘密。歷朝歷代,有很多人都對河圖洛書進行了研究,河圖洛書也是中華文化的人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倫理科學知識。
一、八卦的起源根據古代的傳說,在上古伏羲時期,在洛陽的黃河中浮出一匹龍馬,背負了河圖。後來在洛河裡,浮出了一隻神龜,背上有洛書。伏羲看了河圖洛書之後,依據這個道理推變成了八卦,後來就是《周易》的來源。在後來很多人們都對河圖,洛書的規律進行了研究,將八卦與周易聯系在了一起。朱熹更是將河圖洛書製作為易學的卷首並大加推崇。因此,人們有理由認為,周易源於八卦,而八卦歸根結底源於河圖洛書。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對河圖、洛書有著什麼樣的了解呢?還想知道什麼?歡迎在評論區中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