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河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

河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8 02:30:08

㈠ 麻煩有誰知道,做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時,用PCR-DGGE方法與RAPD方法間的區別是什麼啊急救!

PCR-DGGE主要是擴增微生物的核糖體小亞基基因的可變區,如細菌的16S rDNA的V3區,通過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可以將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分離開來,不同位置的條帶代表不同的微生物,條帶切膠回收測序還可以知道是什麼微生物。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比較不同土壤樣品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差別,還可以粗略知道微生物群里結構的組成。
RAPD只能比較不同樣品中微生物群落是否有區別,其他就不知道了。
做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時,現在一般不用RAPD方法了,它得到的信息太少,PCR-DGGE用的也越來越少了。克隆文庫獲得的信息比較全面,結果主流期刊都認可,但是實驗工作量非常大。現在454測序技術很有優勢,但是價格還有點兒貴。

㈡ DHPLC能應用於檢測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前處理實在是問題太多,關於前處理現在在國際上都快成分析化學和環境領域的獨立分支了。關鍵是土壤微生物的復雜性以及生物活性的瞬間性,因為一般要分離,而且又要保持它的活性,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DHPLC工作的三種操作模式:非變性模式按片段長度分離,與序列無關,部分變性和完全變性模式均依靠片段大小和序列分離。而且不管單雙鏈還有適用溫度范圍,DNA片段長度一般都小於2000bp。而土壤微生物本身就達到數十到上百種,所以操作起來很難。

土壤用PCR-DGGE是很成熟的,相反DHPLC看似精度高,但是儀器也嬌貴,而且目前世界上用PCR-DGGE
的也不在少數,不知道你是探索新的方法還是沒有搞過土壤微生物,想研究一下,我覺得把PCR-DGGE用好就相當厲害了,主要是這種方法更普遍,更具有公信力。

怎麼分析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

微生物群落的種群多樣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態學和環境學科研究的重點。近幾年來,微生物群落結構成為研究的熱點。首先,群落結構決定了生態功能的特性和強弱。其次,群落結構的高穩定性是實現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結構變化是標記環境變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過對目標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種群結構和多樣性進行解析並研究其動態變化,可以為優化群落結構、調節群落功能和發現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提供可靠的依據。
從年代上來看,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解析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依賴傳統的培養分離方法,依靠形態學、培養特徵、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進行分類鑒定和計數,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是不全面和有選擇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員通過對微生物化學成分的分析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從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類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標記物方法,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進入到較客觀的層次上。在80和90年代,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以DNA為目標物,通過rRNA基因測序技術和基因指紋圖譜等方法,比較精確地揭示了微生物種類和遺傳的多樣性,並給出了關於群落結構的直觀信息。
1 傳統培養分離方法
傳統培養分離方法是最早的認識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方法,自1880年發明以來一直到
現在仍被廣泛使用。傳統培養分離方法是將定量樣品接種於培養基中,在一定的溫度下培養一定的時間,然後對生長的菌落計數和計算含量,並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構造,結合培養分離過程生理生化特性的觀察鑒定種屬分類特性。培養分離方法採用配比簡單的營養基質和固定的培養溫度,還忽略了氣候變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響,這種人工環境與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養的種類大大減少(僅占環境微生物總數的0.1%~10%[1])。而且,此方法繁瑣耗時,不能用於監測種群結構的動態變化。
2 群落水平生理學指紋方法(CLPP)
通常認為微生物所含的酶與其豐度或活性是密切相關的。酶分子對於所催化的生化反應特異性很高,不同的酶參與不同的生化反應。如果某一微生物群落中含有特定的酶可催化利用某特定的基質,則這種酶-底物可作為此群落的生物標記分子之一,標記了某種群的存在。由Garlan和Mills[2]於1991年提出的群落水平生理學指紋方法(CLPP)是通過檢測微生物樣品對底物利用模式來反映種群組成的酶活性分析方法。具體而言,CLPP分析方法就是通過檢測微生物樣品對多種不同的單一碳源基質的利用能力,來確定那些基質可以作為能源,從而產生對基質利用的生理代謝指紋。由BIOLOG公司開發的BIOLOG氧化還原技術,使得CLPP方法快速方便。商業供應的BIOLOG微平板分兩種:GN和MT,二者都含有96個微井,每一
128 生態環境 第14卷第1期(2005年1月)

微井平板的干膜上都含有培養基和氧化還原染料四唑[3]。其中,BIOLOG的GN微平板含有95種不同碳源和一個無碳源的對照井,而MT微平板只含有培養基和氧化還原染料,允許自由地檢測不同的碳源基質[3]。檢測的方法是:將處理的微生物樣品加入每一個微井中,在一定的溫度下溫育一定的時間(一般為12 h),在溫育過程中,氧化還原染料被呼吸路徑產生的NADH還原,顏色變化的速率取決於呼吸速率,最終檢測一定波長下的吸光率進行能源碳的利用種類及其利用程度的分析[4]。
BIOLOG方法能夠有效地評價土壤和其它環境區系的微生物群落結構[3~6]。其優點是操作相對簡單快速,而且少數碳源即能區別碳素利用模式的差別[5]。然而,BIOLOG體系僅能鑒定快速生長的微生物,而且,測試盤內近中性的緩沖體系、高濃度的碳源及有生物毒性的指示劑紅四氮唑(TTC)使得測試結果的誤差進一步增大。姚槐應[5]的研究表明,應根據測試對象的特點(例如pH,碳源利用類型及利用能力)改進BIOLOG體系,並且,有必要研究更好的指示劑來取代TTC。
3 生物標記物方法
生物標記物(Biomakers)通常是微生物細胞的生化組成成分,其總量通常與相應生物量呈正相關。由於特定結構的標記物標志著特定類型的微生物,因此一些生物標記物的組成模式(種類、數量和相對比例)可作為指紋估價微生物群落結構。由於分類的依據是從混合微生物群落中提取的生化組成成分,潛在地包括所有的物種,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並且分析簡便快速,適於定性甚至半定量地檢測微生物體系的動態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常用於研究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生物標記物方法包括:醌指紋法(Quinones Profiling)、脂肪酸譜圖法(PLFAs和WCFA-FAMEs)。測定時,首先使用合適的提取劑提取環境微生物樣品中的這些化合物並加以純化,然後用合適的溶劑製成合適的樣品用GC或LC檢測,最後用統計方法對得到的生物標記物譜圖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3.1 醌指紋法(Quinones Profiling)
呼吸醌廣泛存在於微生物的細胞膜中,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在電子傳遞鏈中起重要作用[7]。醌的含量與土壤和活性污泥的生物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的研究表明,醌含量可用作微生物量的標記[8]。有兩類主要的呼吸醌:泛醌(ubiquinone, UQ)即輔酶Q和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即維生素K[9]。醌可以按分子結構在類(UQ和MK)的基礎上依據側鏈含異戊二烯單元的數目和側鏈上使雙鍵飽和的
氫原子數進一步區分。研究表明,每一種微生物都含有一種占優勢的醌[7],而且,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種類和分子結構的醌[9]。因此,醌的多樣性可定量表徵微生物的多樣性,醌譜圖(即醌指紋)的變化可表徵群落結構的變化。
用醌指紋法描述微生物群落的參數[7]有:(1)醌的類型和不同類型的醌的數目;(2)占優勢的醌及其摩爾分數含量;(3)總的泛醌和總的甲基萘醌的摩爾分數之比;(4)醌的多樣性和均勻性;(5)醌的總量等。對兩個不同的群落,由上述分析所得數據可以計算出另一個參數____非相似性指數(D),用於定量比較兩個群落結構的差異。
醌指紋法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近幾年來廣泛用於各種環境微生物樣品(如土壤,活性污泥和其它水生環境群落)的分析。
考察了醌指紋法分析活性污泥群落的分析精度,證明此方法是一種可靠的分析方法。然而,醌指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具體哪個屬或哪個種的變化。 3.2 脂肪酸譜圖法(PLFAs、WCFA-FAMEs和其它方法)
從微生物細胞提取的脂肪類生化組分是重要的生物量標記物,例如,極脂(磷脂)、中性脂類(甘油二酯)可分別作為活性和非活性生物量的標記物[10]。更重要的是,提取脂類的分解產物____具有不同分子結構的混合的長鏈脂肪酸,隱含了微生物的類型信息,其組成模式可作為種群組成的標記。多種脂肪酸譜圖法廣泛用於土壤、堆肥和水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分型和動態監測[11~13]。
常用的脂肪酸譜圖法可分為兩種:磷脂脂肪酸(PLFAs)譜圖法和全細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譜圖法[14]。二者分析的對象實質上都是脂肪酸甲酯,不同之處在於提取脂肪酸的來源不同。磷脂脂肪酸(PLFAs)譜圖法提取的脂肪酸主要來源於微生物細胞膜磷脂即來源於活細胞,全細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譜圖法提取的脂肪酸來源於環境微生物樣品中的所有可甲基化的脂類即來源於所有的細胞(包括活細胞和死細胞)。因此,磷脂脂肪酸(PLFAs)譜圖法的優點在於准確,可靠;全細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譜圖法的優點在於提取簡捷,所需樣品量少。對多個環境微生物樣品分析而言,先用WCFA-FAMEs譜圖法預先篩選再用PLFAs法進行分析是提高效率的較佳選擇。
脂肪酸譜圖分析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脂肪酸,採用GC分析儀達到分離不同結構的分子的目的;另一種是脂肪酸甲基化產物____脂肪酸甲酯,採用GC-MS分析儀進行不同分子的分離和鑒定。

如何調查土壤中微生物種類

真菌類

存在種類龐大且多樣。人類僅了解當中極少部分真菌類的作用,其他的幾乎不清楚。

放線菌類

具有分解黴菌等有機物的能力。多半屬於製造抗生物質的菌類,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絲狀真菌類

也就是種類超過10萬種的黴菌。已知極少部分的絲狀真菌是導致蔬菜生病的病原菌。

藻類

除了水中之外,有許多種藻類也存在在土壤中。有些藻類會吸收空氣中的氮。

蚯蚓

蚯蚓能吃下含有腐殖質的土壤然後排泄出來,是耕土促使土壤團粒化的幫手。

蜱蟎類

小於1MM的土壤動物。土壤列存在許多會捕食、會寄生的蜱蟎類。

原蟲類

移動捕食並且分解有機物的單細胞原生動物,,草履蟲、眼蟲藻等的夥伴。

線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微小土壤動物。種類很多,寄生在蔬菜根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

甲蟎

0.2~1.5mm的小型草食性土壤動物,也是土壤里最多的土壤動物。通過分解落葉為生。

跳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土壤動物,分解黴菌、藻類為生。被稱為「大地的浮游生物」,是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

㈤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韋恩圖怎麼分析小木蟲

如果想做多樣性的話 就用二代測序吧 根據結果可以做多樣性分析 如果想要提純菌種 那就要好好選培養基了 99%的土壤細菌是不可培養的 一般來說PDA足夠了 細菌真菌都可以長 如果想要真菌的話在PDA中加2%土黴素

㈥ 土壤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

可以講土壤放在蒸餾水中,攪拌,製成土壤浸出液,(會含有各種土壤中營養成分和細菌等),然後配置各種培養基(選擇培養基或鑒別培養基)都可,之後將各種培養基上進行土壤浸出液的塗布,最後進行培養,就可以知道,次土壤樣本中微生物的分布狀況。

㈦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用傳統的方法怎樣鑒定和分類

用不同的培養基進行培養,然後再根據不同形態繼續分離,就可以得到不同微生物的純菌株。
呵呵我覺得是

㈧ 土壤微生物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指土壤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的物種豐富度和均一度,主要從分類學、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角度對一定地域內物種的現狀進行研究。目前主要通過培養基最大限度地培養各種菌落,由此了解土壤中可培養的微生物種群。
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樣性:指土壤微生物群落所能執行的功能范圍以及這些功能的執行過程,對自然界元素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如:分解功能、營養傳遞功能以及促進或抑制植物生長的功能等。
目前一般採用底物誘導下的代謝響應模式測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謝功能多樣性。
土壤微生物結構多樣性:指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細胞結構組分上的多樣化程度,這是導致微生物代謝方式和生理功能多樣化的直接原因。
土壤微生物的遺傳多樣性:是土壤微生物在基因水平上攜帶的各類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的總和,這是微生物多樣性的本質和最終反映。

㈨ 採用什麼方法,可以從鑒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確定優勢菌株

鑒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確定優勢菌株
微生物群落的種群多樣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態學和環境學科研究的重點。近幾年來,微生物群落結構成為研究的熱點。首先,群落結構決定了生態功能的特性和強弱。其次,群落結構的高穩定性是實現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結構變化是標記環境變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過對目標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種群結構和多樣性進行解析並研究其動態變化,可以為優化群落結構、調節群落功能和發現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提供可靠的依據。
從年代上來看,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解析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依賴傳統的培養分離方法,依靠形態學、培養特徵、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進行分類鑒定和計數,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是不全面和有選擇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員通過對微生物化學成分的分析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從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類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標記物方法,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進入到較客觀的層次上。在80和90年代,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以DNA為目標物,通過rRNA基因測序技術和基因指紋圖譜等方法,比較精確地揭示了微生物種類和遺傳的多樣性,並給出了關於群落結構的直觀信息。

㈩ 高通量測序中如何判斷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多少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在土壤中生活有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種群,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細菌、藍細菌、放線菌及超顯微結構微生物, 以及真核生物如真菌、藻類( 藍藻除外) 、地衣等。它們與植物和動物有著明確的分工,主要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幾乎參與土壤中一切生物和生物化學反應,擔負著地球C、N、P、S 等物質循環的「調節器」[1 ]、土壤養分植物有效性的「轉化器」和污染環境的「凈化器」等多方面生態功能[2 ]。土壤微生物是氣候和土壤環境條件變化的敏感指標,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及其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質量。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一般包括微生物分類群的多樣性、遺傳(基因) 多樣性、生態特徵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3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復雜性、土壤本身的多變性和研究方法不完善等原因的限制, 以往人們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動、植物相比遠遠落後。隨著多聚酶鏈反應(PCR)、核酸測序等現代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人們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則為研究土壤宏基因組提供了大量數據,為直接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提供了客觀而全面的信息。
一、對土壤微生物進行研究的方法
1、微生物平板培養法
傳統的土壤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結構分析大多是將微生物進行分離培養,然後通過一般的生物化學性狀,或者特定的表現型來分析,局限於從固體培養基上分離微生物。
這種方法只限於極少量(0.1%-1%)可以培養的微生物類群,無法對絕大多數微生物的分類地位和系統發育關系的深入研究。
2、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測序的方法
在過去的20多年裡,分子生物學技術,尤其16SrDNA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鑒定未知菌的研究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 逐步建立起了以分子系統發育分析為基礎的現代微生物分子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如PCR-RFLP、PCR-RAPD、PCR-SSCP、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基因晶元(Microarry) 、磷脂脂肪酸圖譜分析(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穩定同位素探針(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PCR-DGGE/TG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TGGE) 等, 使得研究者能夠在分子水平上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
其中運用比較廣泛並被普遍認可的是PCR-DGGE/TGGE法。DGGE/TGGE 的局限性在於,檢測的DNA片段長度范圍以200bp ~900bp為佳,超出此范圍的片段難以檢測[4],PCR 擴增所需G/C 鹼基對含量至少達40 % ,通常只能檢測到環境中優勢菌群的存在,只有占整個群落細菌數量約1%或以上的類群能夠通過DGGE檢測到[5]。TGGE 儀器所允許的溫度范圍為15 ℃~80 ℃,較大片段DNA 的Tm 值因為接近80 ℃而使檢測難度提高;若電泳條件不適宜,不能完全保證將有序列差異的DNA片段分開,從而出現序列不同的DNA 遷移在同一位置的現象。
3、高通量測序方法
近年來,16S rRNA/DNA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成為普遍接受的方法[6,7 ]。研究表明,400~600鹼基的序列,足以對環境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種群分類進行初步的估計[8],因此454高通量測序的方法因其讀長(400~500bp)長和准確性高的特點大量用於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有了微生物16S rDNA序列,不論是全長還是部分,都可以提交到GenBank採用BLAST程序與已知序列進行相似性分析。Gen Bank將按照與測得序列的相似性高低列出已知序列名單、相似性程度以及這些序列相對應的微生物種類,但更為精確的微生物分類還取決於系統發育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高通量測序的優越性體現在:測序序列長,可以覆蓋16S /18S rDNA、ITS等高變區域; 測序通量高,可以檢測到環境樣品中的痕量微生物;實驗操作簡單、結果穩定,可重復性強;無需進行復雜的文庫構建,微生物DNA擴增產物可以直接進行測序,實驗周期短;測序數據便於進行生物信息分析。
該方法得到頂級期刊的認可(Nature等),已成為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檢測的重要手段。上海美吉生物公司已有若干成功案例,為客戶提供的土壤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並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高通量測序因其數據量大,操作過程簡單,盡可能避免了繁瑣的實驗操作過程所造成的樣本損失,能夠相對客觀的反應出土壤樣本的真實情況。
二、高通量測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1、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主要從對微生物類群即細菌、真菌和放線菌這三大類群的數量及其比例組成來描述微生物多樣性,或者按照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功能群(function group),通過某一功能群中物種的分類及其數量來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對土壤中的產甲烷細菌、固氮菌、根瘤菌等的多樣性進行研究。以下是幾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Roesch等[9]採用454測序法對西半球的一個大的橫斷面的4類土壤進行檢測和統計學評價。結果表明,這4種土壤中,最豐富的微生物類群擬桿菌綱、β-變形菌綱和α-變形菌綱。與農業土壤相比,森林土壤的微生物多樣性更為豐富,然而檢測結果表明森林土壤中的古生菌多樣性較少,僅為該位點所有序列的0.009%,而農業土壤的比例則為4% -12%。
土壤中細菌的多樣性差距非常大,因土壤結構的不同土壤中的細菌群體也呈現出多樣化。Triplett等[10]基於焦磷酸測序法來對16S rRNA的V2-V3區域進行測序,估測9個草地土壤中的菌群的整體和垂直特性。對所有752,838條數據序列進行聚類分析,探索菌群在豐度、多樣性和組成成分等方面的特異性。作者發現在不同的土壤層中,細菌系統發生的種群或者亞群的不同分配是與土壤的性質有關的,包括有機碳含量、總含氮水平或者微生物生物量。
2、研究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指包括微生物活性、底物代謝能力及與N、P、S 等營養元素在土壤中轉化相關的功能等, 通過分析測定土壤中的一些轉化過程, 如有機碳、硝化作用以及土壤中酶的活性等來了解土壤微生物功能。
氨氧化反應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也是全球氮循環中由微生物活動形成硝化鹽的重要進程。Leininger[11]檢測了3個氣候區域12塊原始和農業用地的土壤里編碼氨單加氧酶(amoA)的一個亞基的基因豐度。採用反向轉錄定量PCR研究及無需克隆的焦磷酸測序技術對互補DNA測序,證實古細菌的氨氧化活性要遠高於細菌,證實Crenarchaeota可能是土壤生態系統中最富有氨氧化活性的微生物。
Urich等[12]採用基於RNA的環境轉錄組學方法同時獲得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和功能信息。結果認為,通過該方法可以同時研究微生物生種群結構與功能從而避免其他方法所造成的偏差。群落基因組學分析可以通過研究微生物基因組序列與某些表達特徵之間的關系,獲得一些微生物功能方面的信息。但同時也需要運用其他方法將特定功能與具有這種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對應起來。對rRNA表達基因和與環境因素相關的主要酶類的基因進行定量化和比較分析,將能了解微生物結構與特定功能之間的關系,如硝化、反硝化和污染物降解。
反硝化作用是參與到氮流失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氮循環過程的重要流程之一。通過宏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結合分子檢測和焦磷酸測序,Ryan等分離鑒定了操縱編碼反硝化過程的酶類。通過篩選77,000個土壤宏基因組文庫中得到的克隆,最終分離並鑒定了9個參與反硝化作用的酶簇[13]。
3、 研究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響
環境的突然改變會導致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Zachary等[14]以重水穩定同位素探測技術(H218O-SIP)鑒定與土壤增濕相關的細菌。通過液相色譜/質譜(LC-MS),作者確定H218O中的氧原子結合到了所有的DNA結構成分中。盡管這種結合不是均勻的,還是可以明顯的將標記了18O和未標記的DNA區分開來。作者發現DNA和細胞外的H2O中的氧原子在體外沒有發生交換,表明摻入DNA的18O是相對穩定的,並且摻入到細菌DNA中的18O的比例較高(48-72h)。土壤增濕後,對土壤中16S rRNA進行高通量測序,發現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的相對比例升高,而Chloroflexi和Deltaproteobacteria的比例則降低。作者通過控制土壤濕度的動態變化,對微生物菌群的結構發生變化進行研究和生態類群的劃分。

閱讀全文

與河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貼地板方法視頻 瀏覽:169
84消毒液漂洗衣服使用方法如何 瀏覽:182
哺乳期牙齦的最佳止痛方法 瀏覽:582
女士手鏈編織方法步驟 瀏覽:112
痤瘡中西醫的治療方法 瀏覽:22
華為自定義視頻鈴聲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2
雙壁波紋管承插口連接方法 瀏覽:836
試紙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55
駕駛室起火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72
如何區分指甲和血線正確方法 瀏覽:635
眼皮快速消腫的方法 瀏覽:301
酒精中甲醇檢測方法大連 瀏覽:332
哪些獲取aed的方法 瀏覽:108
根號下的計算方法圖片 瀏覽:483
有什麼方法可以抽上好 瀏覽:701
歐文訓練方法 瀏覽:628
坐標轉換度帶計算方法 瀏覽:801
衣服種植袋製作方法 瀏覽:529
外牆瓷磚漏水解決方法 瀏覽:890
怎麼確定定價方法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