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麻醉術
造福病人的醫學發明
——1846年近代麻醉術的發明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就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1)對麻醉術的初步探索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禁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惟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的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作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作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繼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B. 腦部麻醉葯
病情分析:
全麻對神經系統肯定有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未成年人動手術盡量避免全麻的原因。
指導意見:
想你這個情況的話我建議你去看看中醫,做做針灸會有好轉的,別擔心,至於你說的反應慢,不是麻醉的原因,麻醉的副作用還不至於這么大。
C. 顱腦外傷手術麻醉有哪些注意事項
麻醉前評估和准備
顱內壓(ICP)急劇增高與腦疝危象,需採取緊急脫水治療,以緩解顱內高壓和腦水腫。
對呼吸困難嚴重缺氧者,盡快建立有效通氣。
低血壓和心率增快者,應查明原因。閉合性顱腦外傷或腦瘤病人,一般極少出現低血壓和快心率,一旦出現提示並存有其它合並症,如肝脾破裂、骨折等,應及時輸液、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後方可手術,必要時對顱腦和其它損傷部位同時手術止血。
長期顱內高壓、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有脫水及電解質紊亂者,術前應盡量糾正,同時採取降顱壓、高營養及糾正電解質紊亂,待衰竭狀態改善再開顱手術。
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等病人常因血小板釋放活性物質促成並發腦血管痙攣,其危害程度取決於腦缺血累及的范圍,應予及時糾正,否則易導致不可逆性全腦缺血損傷,嚴重者致殘、昏迷甚至死亡。
對癲癇狀態應在術前使用抗癲癇葯和鎮靜葯以制止癲癇發作。
神經外科手術病人使用術前葯應慎重,特別是已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對中樞神經抑制葯往往特別敏感,因此一般不必使用。
麻醉葯和麻醉方法
麻醉葯物選擇
原則:
①誘導快,半衰期短;②鎮靜鎮痛強,術中無知曉;③不增加顱內壓和腦代謝;④不影響腦血流及其對CO2的反應;⑤不影響血腦屏障功能,無神經毒性;⑥臨床劑量對呼吸抑制輕;⑦停葯後蘇醒迅速,無興奮及術後精神症狀;⑧無殘余葯物作用。
異丙酚
按2 mg/kg靜脈注射,可使腦血流、腦代謝、顱內壓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隨著劑量加大,可明顯降低動脈血壓,因此對顱內高壓病人要特別注意,避免影響顱內灌注壓。
依託咪酯
依託咪酯具有腦保護作用,特別適用於心功能不全的神經外科手術病人。麻醉誘導劑量為0.15~0.3 mg/kg,因可能抑制腎上腺皮質
功能,故不宜連續靜脈輸注。
七氟烷
吸入0.5~1MAC時,CBF增加,ICP增高,而腦代謝降低,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受損。吸入4~5%高濃度時EEG呈現興奮狀態。但其誘導和蘇醒均快,仍不失為神經外科手術較好的吸入全麻葯
琥珀膽鹼
配合全麻葯施行快速誘導氣管插管簡捷有效,但在嚴重創傷、大面積軟組織損傷、眼球穿透傷、青光眼、高鉀血症、顱內壓增高、骨骼肌張力過高綜合征、神經-肌肉疾病、下運動神經元疾病、癱瘓及惡性高熱家族史等患者應用琥珀膽鹼,可能引起高血鉀反應 。
麻醉方法選擇
局麻
全麻
1.吸入全麻
2.靜脈全麻
3.靜吸復合全麻
低溫麻醉
控制性降壓
麻醉誘導和維持
全麻誘導力求快捷平穩,防止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中度過度通氣有利於降低ICP。
常用異丙酚或依託咪酯復合芬太尼誘導,肌松用非去極化肌松葯。
將氣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應降低到最低程度。
麻醉期間避免發生興奮和躁動,多以復合麻醉維持。
術中輸液原則
限制輸液速度,但不應引起嚴重低血容量或循環不穩定;
不輸含糖液,必要時輸入膠體液以維持適當膠體滲透壓;
失血量少者可不必輸全血,維持HCT為30%-35%;
監測血糖濃度,保持在100-150mg/100ml為宜;
糾正電解質紊亂。
圍手術期監測
1、無創或有創血壓監測;
2、心電圖持續監測心率、心律、心肌有無缺血;
3、脈搏氧飽和度判斷肺換氣功能及氧合;
4、呼末二氧化碳分壓指導過度通氣;
5、體溫監測是否有高熱;
6、尿量判斷循環狀態;
7、中心靜脈壓指導補充血容量;
8、動脈血氣判斷酸驗失衡;
9、腦電圖監測術中癲癇誘發;
10、誘發電壓監測腦干視覺、聽覺和外周神經通路的功能完整性;
11、經顱多普勒可監測腦血流;心前區多普勒可監測空氣栓塞;
12、腦氧飽和度監測可反映腦氧供需平衡;
13、顱內壓監測可准確測得顱內壓值
幾種常見顱腦手術的麻醉處理
嚴重腦外傷手術麻醉
顱腦損傷病人的特點:
1.病人處於昏迷狀態;
2.難以詢問病史及受傷經過;
3.多為飽食後受傷,易產生反流誤吸;
4.意識不清可致舌後墜阻塞呼吸道引起二氧化碳蓄積;
5.外傷累及丘腦下部、腦干及邊緣系統,引起呼吸、循環、胃腸道功能紊亂及體溫變化。
麻醉注意事項:
昏迷者應立即氣管內插管,以糾正高碳酸血症,有利於改善顱內高壓和繼發性腦損傷;
氣管內插管時應避免誤吸,合並頸椎骨折者應注意固定頭部;
應保證腦灌注壓,降低ICP和治療腦水腫;
術前有昏迷史或誤吸者,術後應保留氣管導管行呼吸支持治療。
D. 植發時麻醉用的方法是什麼
植發手術都是需要進行局部麻醉的,給葯方式為手術區域注射的形式,手術時發友們都處於清醒狀態。植發手術採用的局部麻醉葯物利多卡因,是外科手術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葯。E. 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為三種:
椎管是什麼? 椎管是椎骨和周圍韌帶圍城的管狀結構。內有脊髓、脊髓周圍依次有軟脊膜、珠網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區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靜脈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關於睡眠麻醉國內是沒有這一說法的。睡眠麻醉也稱為靜脈麻醉。睡眠麻醉採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靜脈注射麻醉劑引導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再進行局部麻醉,從而消除麻醉時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手術後患者猶如剛從夢中清醒,能夠及時恢復意識。這種麻醉方法一般在監控裝備齊全的大規模醫院中使用。
麻醉常見問題回答:
麻醉過後腦子會不會變笨?
通常我們會誤解,麻醉過後,由於尚未恢復一定會有比往常遲鈍的表現。我們會認為是麻醉過後的後遺症。事實上只要是順利康復,還是會和往常一樣。不會像我們所說的那樣腦子變笨。
麻醉多久會完全代謝?
一般在24~48內就會從體內代謝掉。
哪些手術適合局部麻醉?
眼睛類的,比如雙眼皮手術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適合睡眠麻醉?
埋線提升,脂肪填充全臉,腹部吸脂,鼻部手術可以採用睡眠麻醉。
哪些適合全身麻醉?
動骨的大手術,比如顴骨手術、下頜角手術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項:
1.根據情況患者會發燒,這種情況是因為全身麻醉後肺會收縮而出現的現象。通過深呼吸、充分的加濕、運動和維持進食時間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檢查是否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病、內分泌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要跟醫生充分的溝通,再進行安全的麻醉。
F. 針刺麻醉的針刺麻醉方法
針麻術實施前,必須從三個方面進行准備:一是術前預測,二是試針,三是患者的心理誘導
1.術前預測: 術前預測就是測定患者針刺誘導前後某些生理指標的變化,以此來估計針麻效果,作為麻醉選擇的依據之一。術前預測不僅可以指導針麻臨床實踐,用科學方法選擇適宜個體,提高麻醉效果,同時對進一步探索針麻鎮痛原理也有一定的意義。針刺使機體調整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麻醉效果就好,反之則差。這種調整作用又與機體當時的功能狀態有關,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術前預測是有一定困難的。目前主要的方法有:①皮膚感覺--知覺閾測定,包括觸覺閾、痛閾和耐痛閾、兩點辨別閾等。一般來說,基礎閾值高,針刺誘導後閾值升高幅度大者,可預計針麻效果較好。②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狀態測定:常用的指標有皮膚溫度測定、眼心反射測定、腎上腺素皮內試驗、呼吸節律波、指端脈搏容積波、心率、皮膚電變化等。針刺效果較好者,針刺後呼吸、心率均勻平穩以致減慢,脈搏波波幅增高,皮膚電趨於穩定、幅度減小。③其他如血液中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體液的一些指標,如鉀離子、組胺、緩激態等,通過相關量表測定的心理學指標亦與人體的痛反應能力相關,可以作為術前預測的參考。實際應用中,經常以多個指標進行檢測,相互參考,以盡可能作出合理的判斷。
2. 試針: 是指在針麻效果術前測試的基礎上,選擇幾個穴位進行針刺,以了解患得氣情況和對針刺的耐受能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手術前應試針,以便於手術時採用適當的刺激方式和給予適當的刺激量。對於過去沒有接受過針刺的患者,經過試針可以解除其對針刺的恐懼,以配合手術的進行。
3. 心理誘導: 是指為了獲得較好的針麻效果而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因為麻手術中患者處於清醒狀態,除痛覺遲鈍外,其他感覺運動功能均保持正常狀態,積極的精神狀態可以通過大腦的調節功能調動體內各器官組織以協同針刺的鎮痛效應。這方面的措施包括向患者介紹針麻的益處及手術中配合的具體方法,調整患者的情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其有安全感等。 根據針刺選擇部位的不同,針麻可分為體針麻醉、耳針、面針麻醉、鼻針麻醉、頭部取穴針刺麻醉、手針麻醉、足針麻醉等,臨床應用以體針和耳針為主,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1)體針麻醉: 通常選用四肢和軀干經穴組成「針刺麻醉」處方。處方遵循以下四個原則:①循經取穴:根據經絡學說選取循行經過手術切口或其附近、與手術所涉及的臟腑相關的經脈上的相應穴位,尤其是相關的特定穴,臨床研究發現,輸穴、合穴、原穴、絡穴和郗穴一些交會穴的鎮痛效應較好。②辨證取穴:根據病變和手術所涉及的部位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癥候選擇相關的穴位。這里的癥候與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術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組症狀。③同神經節段取穴:是依據神經解剖學知識,選取與手術部位同—或鄰近節段神經分布區的穴位進行針刺。 ④經驗取穴: 是指選取臨床易得氣、針感較強、操作方便的穴位進行針麻,如足三里、合谷、內關等穴。
(2)耳針麻醉:是指以選取耳穴為主進行麻醉的方法。選穴肘主要遵循兩個原則:辨證原則,是指根據手術部位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與相應臟腑的特定關系選取耳穴相應部位。如大部分手術均取肺穴,是因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骨科手術取腎穴,是因為腎主骨;眼部手術取肝穴,是因為肝開竅於目。二是反應點原則,是指選取手術部位或所及臟腑再耳廓上的反應點進行針刺麻醉。此外,與體針一樣,一些經驗穴也是耳針麻醉常用的,如神門、交感、腦干、皮質下等。 依據所用器具的差異,針麻的刺激方式主要有手針式、電針式、經皮電刺激式三種
(1)手針式:是指針刺得氣後,以手法運針維持穴位一定強度的適宜刺激,獲得持續的得氣感。體針時,運針頻率在每分鍾幾十次至兩百多次之間,捻轉幅度在900 --3600 之間,提插幅度在肌肉豐厚處約10mm左右;耳針時,只用捻轉法而不宜提插,捻轉幅度為1800 左右, 頻率為120Hz左右。手針式的優點,在於隨時根據施術者的手下針感調整運針的方法和強度以維持良好的得氣狀態。目前,手法運針儀可以代替手法運針,但得氣感無法體現,且單調的刺激易產生氣感減弱的現象。
(2)電針式:是指針刺得氣後,將電麻儀連接到針體上,利用其輸出的脈沖電流維持針感的方式。電脈沖的頻率均採用2Hz和100Hz等,其優點在於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刺激,對刺激量進行定量控制,但其不能體現手下的針感,不能及時調整針的角度和深度,且生針刺耐受。
(3)經皮電刺激式:是指通過特定的電極而不是針灸針作用於特定部位而獲得鎮痛的方法。它與電針式的區別在於,電針通過針灸針起作用,而經皮電刺激不用針;經皮電刺激為高頻率、小波寬的脈沖,電針為低頻率、大波寬的脈沖。兩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鎮痛麻醉效果
G. 急急急,跪求家裡簡單麻葯製作方法
麻醉葯是指能使整個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的葯物,不建議做,要想使自己麻醉最簡單的就比平時多喝點兒酒,睡個好覺,做個好夢,明天起來仍陽光燦爛!
不太現實,這想法是要局麻,顯然不能考慮內服的玩意兒,外用局麻的葯品基本都是管制的,日常生活能接觸到的沒幾樣能有類似功能的,能掛點邊的就是曼陀羅植株了,那個也很危險,現在少見。
麻葯過敏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患者得了比較嚴重的疾病,需要進行手術,那麼這種情況就會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從而導致症狀進一步加重。所以如果患者有這種情況,在進行手術之前,一定要先和醫生進行溝通,以調整手術的方案,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麻葯過敏這種症狀會對手術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導致病情的耽誤,從而嚴重的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所以在生活之中,患者一定要多學習有關於麻葯過敏的知識,了解這種情況對手術的影響,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麻葯過敏應該怎麼做手術呢?手術會給身體造成非常大的創傷,並且還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在做手術之前,我們都需要注射麻醉葯,這樣才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從而讓手術順利的進行。
但是如果患者有麻葯過敏的情況,那我們怎麼不能夠盲目的進行手術,應該在手術之前和麻醉醫師進行溝通,以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對於這種情況,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進行脫敏治療,以提高患者對麻葯的耐受度,然後再進行手術。
如果麻葯過敏的症狀比較嚴重,通過脫敏治療仍然不能夠提高患者的耐受度,那我們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麻醉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現在有很多種麻醉的葯物,所以我們可以更換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其他的麻醉葯物,以避免患者出現過敏的情況。但是我們也不能夠疏忽大意,在麻醉的過程之中,醫生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了過敏的症狀,那麼應該及時的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以盡量避免症狀的加重。
總而言之,如果患者有麻醉過敏的症狀,那麼在手術之前,我們最好及時的進行脫敏治療,以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患者的症狀比較嚴重,通過脫敏治療無法達到效果,那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更換麻醉葯物,以盡量避免過敏的症狀發生
H.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見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神經傳導阻滯四類。後者又可分為神經干阻滯、硬膜外阻滯及脊麻。靜脈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種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義將滲透作用強的局麻葯與局部黏膜接觸,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滯淺表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無痛狀態,稱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葯,難以達到上皮下的痛覺感受器,僅能解除黏膜產生的不適。可用於角膜、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項①浸漬局麻葯的棉片填敷於黏膜表面之前,應先擠去多餘的葯液,以防吸收過多產生毒性反應。填敷棉片應在頭燈或喉鏡下進行,以利於正確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不同。一般說來在大片黏膜上應用高濃度及大劑量局麻葯易出現毒性反應,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與靜脈注射相等,尤以氣管及支氣管噴霧法,局麻葯吸收最快,故應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大量局麻葯吸收後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虛脫,因此事先應備妥復甦用具及葯品。③表面麻醉前須注射阿托品,使黏膜乾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礙局麻葯與黏膜的接觸。④塗抹於氣管導管外壁的局麻葯軟膏最好用水溶性的,應注意其麻醉起效時間至少需1分鍾,所以不能期望氣管導管一經插入便能防止嗆咳,於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氣管黏膜的噴霧表面麻醉。
2.局部浸潤麻醉
(1)定義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葯,阻滯組織中的神經末梢,稱為局部浸潤麻醉。取皮內注射針,針頭斜面緊貼皮膚,進入皮內以後推注局麻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樣皮丘,然後經皮丘刺入,分層注葯,若需浸潤遠方組織,穿刺針應由上次已浸潤過的部位刺入,以減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葯液時應加壓,使其在組織內形成張力性浸潤,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
(2)注意事項①注入局麻葯要深入至下層組織,逐層浸潤,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處神經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經通過,局麻葯液量應加大,必要時可提高濃度。肌纖維痛覺神經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葯便可產生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②穿刺針進針應緩慢,改變穿刺針方向時,應先退針至皮下,避免針干彎曲或折斷。③每次注葯前應抽吸,以防局麻葯液注入血管內。局麻葯液注畢後須等待4~5分鍾,使局麻葯作用完善,不應隨即切開組織致使葯液外溢而影響效果。④每次注葯量不要超過極量,以防局麻葯毒性反應。⑤感染及癌腫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潤麻醉。
3.區域阻滯
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葯,以阻滯進入手術區的神經乾和神經末梢,稱為區域阻滯麻醉。可通過環繞被切除的組織作包圍注射,或環繞其基底部注射。區域阻滯的操作要點與局部浸潤法相同。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適用於門診小手術,也適於身體情況差的虛弱患者或高齡患者。
4.靜脈局部麻醉
(1)定義肢體近端上止血帶,由遠端靜脈注入局麻葯以阻滯止血帶以下部位肢體的麻醉方法稱靜脈局部麻醉。適用於能安全放置止血帶的遠端肢體手術,受止血帶限制,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如果合並有嚴重的肢體缺血性血管疾患則不宜選用此法。下肢主要用於足及小腿手術,採用小腿止血帶,應放置於腓骨頸以下,避免壓迫腓淺神經。
(2)注意事項靜脈局部麻醉主要並發症是放鬆止血帶後或漏氣致大量局麻葯進入全身循環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所以應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細檢查止血帶及充氣裝置,並校準壓力計;②充氣時壓力至少達到該側收縮壓100mmHg以上,並嚴密監測壓力計;③注葯後20分鍾以內不應放鬆止血帶,放止血帶時最好採取間歇放氣法,並觀察患者神志狀態。
5.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1)頸神經叢阻滯頸淺神經叢阻滯可用於鎖骨上頸部表淺手術,而頸部較深手術,如甲狀腺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尚須行頸深神經叢阻滯。但由於頸部尚有後四對顱神經支配,故單純行頸神經叢阻滯效果不完善,可用輔助葯物以減輕疼痛。
(2)臂神經叢阻滯包括經頸路臂叢阻滯法、肌間溝阻滯法、鎖骨上臂叢阻滯法、鎖骨下臂叢阻滯法、腋路臂叢阻滯法等五種入路方法。五種臂叢入路阻滯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異,而上肢各部位神經支配亦各異,因此應根據手術部位神經支配選擇最恰當阻滯入路。
(3)上肢神經阻滯上肢神經阻滯主要適應於前臂或手部的手術,也可作為臂叢神經阻滯不完全的補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經阻滯、尺神經阻滯和橈神經阻滯,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滯,若行手指手術,也可行指間神經阻滯。
(4)下肢神經阻滯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時阻滯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因需多注葯且操作不方便,故臨床應用不廣。然而,當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較局限或禁忌椎管內麻醉時,可以應用腰骶神經叢阻滯。另外,腰骶神經叢阻滯還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措施用於術後鎮痛。
雖然腰神經叢阻滯復合肋間神經阻滯可用於下腹部手術,但臨床很少應用。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聯合阻滯是簡單而實用的麻醉方法,可用於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支配區域的手術。髖部手術需阻滯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外的全部腰神經,最簡便方法是阻滯腰神經叢(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大腿手術需麻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可行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大腿前部手術可行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或分別阻滯,亦可以採用「三合一」法,單純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可用於皮膚移植皮區麻醉,單純股神經阻滯適用於股骨幹骨折術後止痛、股四頭肌成形術或髂骨骨折修復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阻滯再加坐骨神經阻滯,通常可防止止血帶疼痛,這是因為閉孔神經支配皮膚區域很少。開放膝關節手術需要阻滯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坐骨神經,最簡便的方法是實施腰大肌間隙腰神經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採用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也可滿足手術要求。膝遠端手術需阻滯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分支隱神經,踝部阻滯可適用於足部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