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課的詠雪的讀後感300字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賞及贊揚謝道韞的才氣。並寫出了謝道韞是「詠絮才」。
這部小說中像這類「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那種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狂放不羈,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傲視萬物,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的人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曾這樣評價《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今天, 2009年某月某日,下了2009年的第一場雪。
早上,模模糊糊地聽到媽媽興奮地說:「哇,下雪了!」一聽到「下雪了」,一躍而起,胡亂地穿了衣褲,跑到了窗戶前,我突然驚叫起來:「好大的雪啊!」我站在十樓陽台的窗前,只見天空彤雲密布,雪花密密的飄著,遠處千佛山看不見了,高樓模糊了,天空像織成的一張白白的網,只有灰白色的底子上飄著成千上萬的白點。那一片片雪花像美麗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散的蒲公英,似飄如飛;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團團簇簇。它是天使賞賜給人間的白色花絮,忽散忽聚,飄飄悠悠,輕輕盈盈,大朵大朵地隨風飄落到山師附中院內的樹上、房頂上和操場的地面上……從近到遠整個大地都變成了銀裝素裹、粉妝玉砌的世界。這時,我情不自禁的感嘆道:「多美的雪景啊!」玻璃窗上水汽妨礙了我的視線,我於是打開窗子更直接地觀賞著這難得一見的雪景,那白花花的雪似銀,似玉,似絮,在空中飄飄揚揚的飛舞著,那雪花飄落時,因為有微微的寒風伴隨,所以雪花在空中旋轉了起來。真像一位多情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美麗極了!我似痴如迷,忘卻了寒冷,直到媽媽叫我,才如夢初醒。這是我記憶中最大的一場雪,這情這景讓我想到了唐代詩人李嶠的詠雪詩:「瑞雪驚千里,同雲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雲朝。」這時,姥爺也騎在卧室窗檯的欄桿上,頭伸出窗外,一會兒舉起照相機,一會兒舉起攝相機,興致勃勃地記錄著靜態和動態的雪景。
上午十點半,那美麗的雪景吸引著我又走到陽台上觀看。雪還在紛紛揚揚的下著,山師附中操場上有叔叔阿姨們帶著小朋友在照相,有的小朋友穿著大紅的羽絨服,與白雪相映成趣,漂亮極了。過了一會,雪停了,並開始漸漸的融化,操場上,有的地方稍微露出了原本的顏色。「下雪嘍!好大的雪嘍!」山師附中操場上傳來了小朋友的叫喊聲,「打雪仗嘍!打雪仗嘍!」又有小朋友加入了他們游戲的行列。雪地頓時沸騰了起來,小朋友追逐著,嬉戲著,女孩子也不再文靜,搬雪塊,擲雪球成了這時的熱點,雪地里成了小朋友游戲的樂園。
中午,雪又突然下大了,在紛紛揚揚的落下,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動著各種姿勢:或飛翔,或盤旋,或直直地快速墜落,鋪落在地上。這時,姥爺的手機收到了一條簡訊,上面說:濟南的降雪還在繼續,目前是黃色預警信號,降雪量是7.8毫米,預計降雪量能達到8毫米以上,請注意防範。這時,我想:俗話說的好,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告訴人們,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不知什麼時候雪停了,但是我的想像沒有停下……
我喜歡2009年的第一場雪,喜歡它的潔白,它的清爽,它的飄飄撒撒,它的輕盈,以及它帶給人們的歡樂。
2. 詠雪,我要講它
詠雪》課堂教學實錄
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學 賈俊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養成積累和誦讀文言文的閱讀習慣。
3、激發學生熱愛雪、熱愛詩、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抓注重點語句,品讀課文。
教學難點:
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教學背景:
在七年級的語文中,學習文言文對於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激發興趣,創造情境,加強朗讀指導,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如果教師引導好,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閱讀文言文的好習慣會,為學生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開端;在教學中除本課內容外,還穿插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數學詩謎、詠雪打油詩、四季小詩等內容,對此學生也會很感興趣。
教學准備:
搜集與「雪」有關的詩詞名句、成語、俗語、歌曲等,以豐富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讀詩嗎?
生:喜歡。
師:下面老師給同學們朗誦一首數字詩,同學們注意聽,看誰聽完一遍,就能把這首詩復讀出來。「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皆不見。」
師:同學們能一齊重復一遍嗎?
生:能。「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皆不見。」
師:哇,好神奇的記憶力,那麼這首數字詩還是一首詩謎,哪位同學能猜到它的謎底呢?
生:(異口同聲)雪!
師:非常准確,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根據什麼猜到的呢?
生:因為雪是一片又一片的。
生:因為雪像蘆花,所以飛入蘆花就看不見了。
師:說得好,雪像蘆花,蘆花似雪,下面我們共同走進一千五百年前的謝家,去看一看那時候的孩子是怎樣「詠雪」的。(板書課題)
師:這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我們學習這篇文章重點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並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和斷句(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讀)。
師:接下來同學們自己自由朗讀課文,有疑難問題隨時可以舉手,老師隨時解答(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好,大家讀得很認真,下面我們進行朗讀練習,同桌兩人一組,甲同學先讀一遍,乙同學負責正音,並檢查停頓是否適當;之後,乙同學朗讀,甲同學指正,大家清楚了嗎?
生:清楚了。
師:開始(生合作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合作得不錯,朗讀過程中,一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左將軍王凝之妻也」是在「王凝之」的後面停頓還是在「王凝」的後面停頓。
師:誰來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生:我認為應在「王凝之」後面停頓,因為書下面有注釋「王凝之」是人名。
師:回答十分准確,剛才有疑問的同學明白了嗎?(同學點頭示意:明白了)下面齊讀一遍課文,做好單獨朗讀的准備。(師領起,生齊讀)
師:很好。哪位同學要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才華。
(一學生站起來朗讀)
師: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生:好。
師:他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適當,說明他的同桌同學檢驗得認真,我們請他的同桌來讀一下如何?(該同學的同桌站起來讀)
師:看來他的同桌讀得更勝一籌,那麼經過朗讀,我們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參照書下注釋,練慣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根據自己的意願,商量討論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生有的自己練習,有的兩人商量,有的三四人討論)
師:誰來為大家復述?
(一生復述課文)
師:對他的復述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兒女」一詞他復述的不對,這個詞的含義和現代不同,在文中應是「子侄輩的人」。
師:糾正得很對,還有不同意見嗎?(無人發表意見)沒有不同意見,下面我們進一步練習誦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次我們來個男女生分組競賽,看哪組讀得好,男同學先讀一遍。(男生讀)
師:下面請女同學讀。(女生讀)
師:讀得都很好,達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課文。下面給2分鍾背誦時間,看誰背得快?覺得能背下來就可以舉手,老師到你身邊去聽你背誦。(生自由背誦,1分鍾後有1人舉手,老師過去聽,學生起立,教師示意坐下,生背,老師聽,點頭贊許。)(又有幾人同時舉手)
師:齊背一遍試試。(生齊背,多數同學都能背下來)
師:誰勇敢地為大家背一遍?(一生熟背後,掌聲響起。)
師:非常好,多數同學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那麼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此處為整體感知課文)
生:詠雪。
師:高度概括,能告訴老師,誰詠雪嗎?
生:謝家的孩子。
師:好,謝家的孩子們詠雪。
師:誰來回答,他們怎麼詠雪的?(此處為抓住重點語句品讀課文)
生二:兄子胡兒認為「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謝道韞認為「未若柳絮因風起」。
師:也就是說,一個把雪比喻成「鹽」,一個把雪比作「柳絮」。(板書:「鹽」,「柳絮」)大家思考:①謝太傅認為哪個比喻好?②作者覺得哪個比喻好? ③你覺得哪個比喻好?理由是什麼?
下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一下。(學生分組討論,分四大組,每大組分三個小組。研究氣氛熱烈。)
師:好,研討到這,下面就第1個問題,哪個小組發表意見。
甲組第2小組代表:我們覺得謝太傅認為兩種比喻都好,因為「公大笑樂」,表明他聽了兩種比喻都非常高興。
乙組第1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認為謝太傅是「笑」——「撒鹽空中」,「樂」——「柳絮因風起」因為正好用了兩個詞,前後對應。
師:很好,英雄所見不盡相同,那麼作者的觀點呢?
丙組第3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覺得作者認為「柳絮因風起」好,因為文章結尾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就說了作者的觀點
丁組第2小組:我們也同意他的觀點。
師:那麼你們認為哪個比喻好?為什麼?
生一:我認為「柳絮因風起」好,因為柳絮輕盈,風一吹,能飄起來,跟雪一樣。
生二:我覺得「撒鹽空中」更好一些,因為鹽的顏色和雪一樣都是白色的,還因為鹽能化為水,這點也和雪一樣。
師:兩個同學各有道理,那麼我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看還可以把雪比做什麼呢?
(學生紛紛舉手)
生:像鵝毛。
師:不錯。空中鵝毛差可擬(板書:鵝毛)
生:像蒲公英的種子。
師:好!蒲公英的種子。(板書:蒲公英的種子)還有嗎?
生:(脫口而出)蘆花。
師:好,信手拈來數字詩中的「蘆花」。
生:我覺得還像棉花。
師:噢,冬天雪下得大,人們就稱為棉花套子雪。(板書:棉花)
生:還像白紙片,白泡沫磚的碎沫。
師:非常好!在同學們豐富的想像中,一朵潔白無瑕晶瑩如玉的六角冰花誕生了。(板書)
蘆花
棉花 鹽
雪
紙片 柳絮
鵝毛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這六角冰花嗎?
生:喜歡。(異口同聲)
師:為什麼喜歡?隨便搶答,開始——
生:(紛紛搶答)在雪天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滑爬犁……
師:同學們喜歡雪,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歡,有詩為證:唐代高駢的「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代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如果說雅俗共賞的話,唐代還有一首民間的寫雪的打油詩,大家想聽嗎?
生齊答:想。(鼓掌表示歡迎)
師:大家聽好,看聽完一遍能不能記住。(有感情的背誦)
「六角飄飄落九霄,山前屋後盡瓊瑤。待到日出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生:(聽後臉上露出喜歡的神情)(隨老師齊背)「六角飄飄……使鍬的使鍬。」
師:老師在這兒說了這么多詠雪詩,同學們想必早已著急了吧,好,搜索你的記憶,看看積累了哪些帶「雪」字的詩句、成語、諺語、俗語等。
生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好。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生二:「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能漫天作雪飛。」
師:韓愈的《晚春》。
生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師:不錯,民間諺語。
生四: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師:好!這是毛澤東的詞。還有這樣一句「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還有誰說?
生五: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師:民間俗語。
生六:瑞雪兆豐年。
生七:雪中送炭。
師:太棒了,大家的知識面很廣,宋代王安石還有一句「遙知不是雪——
生:(齊接)為有暗香來」。
師:還有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
生齊接:雪卻輸梅一段香」。
師:好,大家思路很廣,帶「雪」字的詩句,諺語等,有這么多,那麼帶「雪」字的歌兒有嗎?誰給大家唱一句?
生:(兩女生商量後齊唱)「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
生唱:「我愛你,塞北的雪……」
生唱:「雪姑娘,雪姑娘……」(唱得很好,歌詞沒能全記下來)(生全體鼓掌,掌聲熱烈)
師:我們徜徉在雪的世界裡,留連忘返,我們回顧一下這堂課所學的內容:首先我們重點學了《詠雪》這篇文言文,大家再一齊背誦一遍,(生齊背)背得很熟,我們開始還接觸了一首數字詩,一齊來一遍,數字詩(生齊背:一片二片……)還欣賞了一首唐代打油詩,共同來一遍(生齊背:六角飄飄……)雪的世界,讓人樂此不疲,想到雪,老師自然地想到了下雪的季節,這個季節是——
生齊答:冬……季。
師:對,「大約是在冬季」由此教師又想起一首四季小詩:同學們感興趣嗎?(生齊鼓掌)「春天芳香,夏天明朗,秋天金黃,唱一首冬天的歌吧——冬天充滿了雪花」,大家一齊來一遍好嗎?
生齊:「春天芳香……充滿了雪花」
師:這首詩的結尾句原來是「冬天充滿了希望」,老師把它改成「冬天充滿了雪花」大家能理解是為什麼嗎?
生一:因為我們這堂課的課題就是詠雪。
師:回答非常到位,那麼現在老師想起英國詩人雪萊的一句詩:「冬天已經到了,(生齊接)春天還會遠嗎?」老師想把這句詩改動一下,作為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誰來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二:我覺得可以這樣改:秋天已經到了,冬天還會遠嗎?
師:有其它改法嗎?
生:冬天已經到了,雪的世界還會遠嗎?
師:能說出理由嗎?
生:因為我們這堂課的課題是詠雪,我們所接觸的詩句都是與雪有關的,所以結束語也應扣在雪上。
師:說得太妙了,像寫作文一樣,結語也要扣題,但老師想問:冬天已經到了嗎?還有兩周才立冬呢,還應怎樣改一下?
生:冬天就要到了,雪的世界還會遠嗎?
師:非常好,這堂課,我們沉浸在雪的世界裡,了解了謝家孩子的詠雪,了解了文人墨客的吟雪,了解了凡夫俗子的樂雪……那麼等到雪的世界到來的時候,我們用自己的詩詠自然的雪可以嗎?
生齊:(充滿激情的)可以!
師:今天我們的作業是把《詠雪》這篇文章背熟,然後收集整理帶「雪」字的詩句、成語、諺語等,看看誰搜集得多。
《詠雪》評析
孫雪梅
初聽賈俊霞老師的課,似乎很平常,沒有別出心裁的創新設計,沒有大起大落的波瀾起伏,也不著意於情境的創設和語言的雕琢,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教師深厚的功底,在平淡之中彰顯其教學的藝術魅力,使我們不能不驚嘆於賈老師的教學功力。
仔細回味,本節課的突出優點如下:
1、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整節課,從導入到閱讀課文,再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乃至課外的延伸,教師始終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設計和內容要求都富有情趣,讓學生總是感到通過努力容易做到,教師適時而適當的鼓勵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始終興趣昂然而又充滿成就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2、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於《詠雪》這樣一篇淺易的文言文,本節課以朗讀、背誦、積累和培養語感為主,體現了文言文學習規律,避免了以「教」統治「學」,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給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對課文熟讀成誦,而且能夠背誦四首關於「雪」的詩歌,還積累了很多關於「雪」的詩句、俗語、諺語等,豐富了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對「雪」的情感。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內容的學習,都是在學生興致勃勃而又非常輕松的狀態下完成的,教師在不著痕跡之中凸顯其教學藝術,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3、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創造才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賈俊霞老師注重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文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如關於「雪」的兩種比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發揮想像力,又進行多種比喻,激發學生創造才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 詠雪的主旨是什麼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主旨
「詠雪」是一個動賓短語,概述了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詠」在文中是指用詩詞等來描寫的意思。「詠雪」即歌詠白雪、落雪。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和線索。這則小故事,通過謝家子弟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韞的文學才華和聰明機智,但作者卻只是冷靜地盡一個說故事者的責任,把所有的價值評判都讓讀者自己去提出,讀它的人因此又可以享受到理多「追求自我」「獨立思考」的快感,品味其中人物的性格、欣賞人生的豐富多彩.
4. 初一上冊語文魯教版12課詠雪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詠雪》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詠雪》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過寫詠雪,表現了謝道韞的聰明智慧,才華出眾.
5. 七年級語文詠雪的原文和注釋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注釋:
(1)謝太傅:即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為太傅。
(2)內集:家庭聚會。
(3)兒女:子侄輩。
(4)講論文義:談論詩文。
(5)俄而:不久,不一會兒。
賞析
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及《世說新語·言語》篇載,謝安寒雪日嘗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安欣然唱韻,兄子朗及兄女道韞賡歌(詩即如上),安大笑樂。
謝安所樂,在於裙釵不讓須眉,侄女之詩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謝朗少有文名,《世說新語·言語》篇引《續晉陽秋》稱他「文義艷發」,《文學》篇引《中興書》說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韻起題,侄子即為唱和,正見其才思敏捷也。
平心而論,「撒鹽空中」亦不失為一種比方,雪,以其粉白晶瑩飄散而下,謝朗就近取譬,用撤鹽空中擬之,雖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聰穎的妹妹並不迷信兄長的才名。她覺得,以鹽擬雪固然不錯,但沒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隨風飄舞,紛紛揚揚,無邊無際的根本特徵。於是,針對兄長的原句,她作了大膽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風起。」
6. 初一語文課本25課——《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的全解
《世說新語》概述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之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列如: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 」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分見面,中午不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客人感到很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遠方的手,遠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7. 初一語文《詠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8. 初一語文《詠雪》的解釋
詩詞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史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為太傅。
(2)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
(3)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因:趁著;順著 )(「因」在這里有特殊含義)
(4)講論文義(講解詩文)(講:講解 )(論:討論 )
(5)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會兒 )(驟;急速,大 )(欣然:高興的樣子)
(6)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女:這兒當「子侄輩」講,即年輕一輩)
(7)內集:家庭聚會。
(8)講論文義:講解詩文。
(9)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10)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11)無奕女: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13)古今異義
兒女
古義:子侄輩的年輕一代
今義:自己親生的兒子與女兒
因
古義:趁,乘
今義:因為
譯文和原文對照
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召開家庭聚會,跟子侄輩們講解詩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謝安高興地說:「這白雪紛飛的樣子像什麼呢?」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和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風滿天飛舞。」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安高興地大笑起來。
公大笑樂。
謝道韞就是謝安大哥謝奕的女兒,也是後來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篇。記敘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後世小說影響極大。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梁劉孝標作注,旁徵博引,為後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其佚文200餘條,皆記神鬼怪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