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方法研究的內容

方法研究的內容

發布時間:2022-01-08 02:33:49

㈠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㈡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

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綜合分析及地質觀測和數值模擬相互印證,以盆地演化、流體輸導格架和圈閉發育史等成藏背景研究為基礎,從深部油氣成藏要素和成藏條件等方面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深層的油氣成藏機理及其有利成藏環境。具體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層砂岩成岩演化的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1)成岩作用分析:在沉積微相的基礎上,通過薄片觀察、X-衍射、流體包裹體測溫等實驗手段,研究成岩作用的序列和時間。

2)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通過研究砂岩的成岩作用階段、盆地流體的活動、深部儲層的發育機理,綜合研究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及分布規律。

(2)超壓的特徵及發育機理

1)超壓的特徵:通過地震、測井等技術方法,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的超壓特徵及類型。

2)超壓的形成機理:在詳細研究區域地質特徵和超壓發育機理的基礎上,通過精細的盆地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超壓的發育機理。

(3)油氣成藏機理分析

1)油源分析:詳細分析原油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其來源,為油氣成藏機理的研究奠定基礎。

2)油氣成藏的有效能量配置:綜合利用實測壓力、測井和地震壓力分析技術,刻畫盆地深部的地層壓力結構,研究油氣聚集區與烴源灶的能量配置關系、深層油氣儲層與蓋層的關系。

3)油氣成藏歷史分析:①通過地層水和成岩礦物的穩定同位素示蹤:通過測定地層水、不同期次成岩礦物的氫、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期次流體的來源;②流體包裹體分析:測定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確定不同期次充注的地質時期。

㈢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3)方法研究的內容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㈣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㈤ 具體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成礦的地質背景

地層、構造、岩漿岩與成礦的關系及礦床成因。重點是研究控礦因素、成礦規律,特別是礦床中的礦體在構造中賦存規律–等距性–無礦間隔,側伏規律–疊瓦式分布等規律,構造中有利成礦部位(是由陡變緩(逆斷層),還是由緩變陡(正斷層)部位)等,為應用構造疊加暈對已知礦體深部盲礦定位預測提供依據。

(二)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研究方法

研究與成礦有關地層、岩漿岩中成礦及伴生元素背景含量特徵,不僅為確定礦源層或物質來源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在疊加暈研究中為確定各元素異常下限、濃度分帶提供依據,為計算礦床(體)元素襯度提供背景數據。背景采樣要求:採集地層、岩漿岩有代表性的主要類型岩石,要求新鮮、未風化、未受蝕變及礦化疊加。

計算不同岩性的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岩性的背景值,計算總體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礦區背景值。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礦床的元素組合及其相關關系:對每個礦體單獨采樣或從總樣品中每個礦體挑選30件左右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不同礦體元素組合的確定標准:計算礦床(體)(Au≥1或3g/t)各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以各元素的襯度值(幾何平均值/礦區背景值)≥1(或2)為標准,確定元素礦床(體)元素組合。計算不同礦體和礦床(包括所有礦體)元素的相關矩陣,確定元素相關關系。為突出各礦體特點,可確定各礦體特徵元素組合,分別提高各元素參與組合的襯度值標准(襯度值≥3、4、5、6等)。

(2)指示元素在成礦–蝕變過程中,在不同蝕變帶的帶入、帶出、活化轉移特點(圖、表)。選擇垂直含金石英脈體的短剖面,採集不同蝕變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與背景含量對比,以確定各蝕變帶元素的帶入帶出。

(3)指示元素的獨立礦物、富集礦物及載體礦物研究:研究礦區內所有能挑出的單礦物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徵,根據各種礦物含量比例及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概括得出各指示元素的富集礦物和載體礦物(圖、表)。

(4)不同成礦階段元素組合特徵研究方法:根據野外觀察礦脈穿插關系、礦物組合,結合鏡下礦物交代關系、生成順序等研究,確定成礦階段,若前人已劃分了成礦階段則需核實。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元素組合的研究方法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對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分別採集10~30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第二種方法:根據不同階段礦物組合、各種單礦物在礦體中含量特徵,礦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徵,可初步了解各階段最特徵的指示元素含量特徵:金礦成礦一般分為4個成礦階段:

第Ⅰ階段只能形成金礦化,含金通常≤0.5g/t,Ag、Pb、Zn含量很低;

第Ⅱ階段為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2~3g/t,Ag、Cu、Pb、Zn含量相對較高;

第Ⅲ階段為多金屬硫化物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3g/t,以含Ag、Cu、Pb、Zn含量相對最高;

第Ⅳ為碳酸鹽階段,只能形成弱金礦化,含金≤0.5g/t,以含Mn高為特點。

以此為標准,從全體樣品分析結果中挑出不同成礦階段的樣品各30件左右,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特徵元素組合的確定方法:以各元素襯度值≥1(或2)作為入選元素組合的標准,以確定礦床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為突出各階段元素組合特點,提高各元素襯度值(≥3、4、5),作為參與組合標准,從而確定不同階段的特徵元素組合。

計算不同階段樣品元素相關矩陣,確定不同階段元素相關關系。

(四)礦床(體)構造疊加暈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采樣布置

對所研究和需進行深部預測的每個礦床(體)或礦脈從地表露頭、探槽或淺井→深部坑道、鑽孔要系統布置采樣,以便研究礦體(暈)的軸向分帶、疊加結構及地球化學參數變化特點。

2.確定原生暈濃度分帶的標准

各元素一般都分為外、中、內帶,分帶的濃度標准,一般以本礦區圍岩中背景含量的2~4、4~8、8~32倍為標准作為外、中、內帶含量下限。為突出某些元素在前緣或尾暈特點,可不按上述倍數分帶。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分帶標准很重要,分帶不好就顯示不出哪些元素是前緣暈?在第二章已有舉例。

各金礦床的前緣暈、尾暈有很大共性,如金礦床中As、Sb、Hg都是前緣暈特徵指示元素,其不同礦區的特殊性往往就表現在各金礦床As、Sb、Hg含量不同,即外、中、內帶有不同含量標准,如某礦床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5、10、20(單位10-6),另一礦區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30、60、120(單位10-6)。

3.構造疊加暈研究需做的圖件

構造疊加暈采樣位置圖、對分析的所有元素都要做平面圖、剖面圖、垂直縱投影圖,不同剖面各元素疊加暈聯剖圖,不同中段各元素疊加暈對比圖,Au及前緣暈元素、Au及近金礦暈元素綜合(疊合)及預測靶點陣圖、垂直縱投影圖。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是研究區分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重要依據,也是識別不同階段形成礦體–暈疊加結構以及盲礦預測的重要標志。

4.單一次成礦形成原生暈軸向分帶特徵與研究方法

(1)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的確定:必須選擇控制礦體包括有前緣暈、尾暈的剖面或礦脈–礦體垂直縱投影圖,在圖上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才能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已知礦體前緣、近礦及尾暈的指示元素。

根據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與礦體空間關系,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

(2)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是正常分帶序列,前緣暈元素在上,尾暈元素在下。計算結果與李惠總結出的中國金礦床原生暈綜合分帶序列(見第一章)對比,會相近。若出現反分帶序列,則指示疊加。

(3)礦床地球化學參數軸向變化特點,如果是兩個主成礦階段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則是從上到下,某些地球化學參數逐漸升高或降低。若發生轉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5.疊加暈的疊加結構確定方法

(1)根據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濃集中心(中、內帶異常)在軸向上分布特點,分析疊加暈的疊加結構。在平面圖、剖面圖及垂直縱投影圖上,Au內帶異常有多中心,前緣暈元素和尾暈元素也相對應有多中心。

(2)前、尾暈共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3)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不同標高的分帶序列出現反常反分帶確定疊加。

(4)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地球化學參數發生轉折確定疊加。

(五)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找礦模型)建立及方法

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包括構造疊加暈模式(圖示)和盲礦預測標志。

1.構造疊加暈模式

用圖表示,並有文字說明。模式圖可用剖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表示,圖中要展示出單一階段形成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即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突出不同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特別要突出串珠狀礦體或已知礦體深部盲礦或第二富集帶盲礦體前緣暈與上部已知礦體尾暈的疊加共存特點。

2.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根據模式確定具體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對第一章所述構造疊加暈預測的五條准則具體化。可研究試驗建立定量預測盲礦的數學模型。

(六)在礦區深部及外圍進行盲礦預測,提出盲礦具體靶位或賦存部位

預測靶位內金金屬量。盲礦預測定位方法見第一章第三節。驗證後需進一步跟蹤研究總結、提高。

㈥ 主要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本次研究擬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採取如下技術路 線: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信息和試油資料及相鄰區塊油氣勘探開發成果的 基礎上,以12口鑽井的岩礦資料和測井資料,以及HZ9-2和HZ27-4兩個構造帶的三維數 據體為主要分析對象,運用儲層沉積學、層序地層學、測井地質學、地震地層學等多學科 交叉的綜合研究方法,對深層儲層沉積-層序特徵、岩石學特徵、成岩後生作用特徵、儲 集物性特徵和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規律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如 下圖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以測井和岩礦資料為基礎,精細分析12口鑽井剖面古近系的岩性相、沉積相、沉積演化序列和層序地層學特徵;

2)在各項岩礦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深層儲層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 化序列與孔隙類型、孔隙結構和物性特徵;

3)充分應用粘土X衍射、有機質RO反射率、包裹體測溫、微區電子探針和有機酸 流體分析資料,研究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的埋藏史、熱史、有機質和流體演化史,以 及對深層儲層成岩史、孔隙演化史和次生孔隙發育帶的控制;

4)在上述(2)和(3)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原始孔隙 的保存條件、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形成機理,物性特徵、控制因素和分布規律;

5)以HZ9-2和HZ27-4兩個構造為重點區塊,VSP測井資料及鑽井合成地震記錄為 井-震對比的主要方式進行三維地震層位標定,地震層序劃分和地震相分析,在地震剖面 上對儲集砂體進行追蹤對比;

6)在已有構造模型和地震剖面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儲層精細標定及正演模型製作,分析地震屬性與深層儲層岩性信息的關系,充分運用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相分析技 術、地震地層反演技術,對HZ9-2和HZ27-4構造有利儲集單元的縱橫向分布規律進行預 測,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1)依據地震層序模式與沉積、層序研究成果,建立HZ9-2和HZ27-4構造的一維儲層 地質模型;

(2)分析此兩構造的深層儲層地震響應特徵,研究地震屬性與沉積、層序和儲層岩性信 息的相關性,提出深層儲層的地震預測模式,在反演參數(GR、波阻抗)試驗的基礎 上,進行基於儲層地質模型測井約束的地震地層反演,在區塊范圍內進行大尺度的深層儲 層橫向預測;

(3)以地震地層反演結果為主要依據,參考地震屬性、地震相分析結果,根據沉積體系 模式與層序地層特徵,編制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分布預測圖,描述儲層縱 橫向分布規律。

7)以上述5)和6)的綜合研究成果為依據,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的 油氣勘探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形成古近系深層儲層的成因特徵、控制因素、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提出適合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定量預測和評價的研 究思路和技術方法(圖1-1)。

圖1-1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工作流程圖

㈦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㈧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雲南省科研項目: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研究(項目編號:2003PY04),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雲南典型地區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項目編號: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萬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測繪1100km2,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3791.94m,各類物探4169點,取岩土水樣試驗分析626件,岩溶水動態監測18個點,岩溶水示蹤試驗2組等大量的調查和勘探試驗工作。這些工作和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之能夠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檢驗了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同時,本書的研究也為岩溶水的勘查和開發示範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使開發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了技術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了示範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也為進行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質與水資源的系統基礎資料。在各個參加工作的省市區的示範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塊段鑽井開采工程。這些調查成果和工程實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研究,在岩溶水資源及地質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岩溶水開發技術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適宜於不同的岩溶水源地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開發技術方案,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使岩溶水開發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思路、內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面,以現代岩溶學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西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調查的最新資料。系統地認識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岩溶水的賦存及運動特徵,准確把握岩溶水富集規律,建立確切的找水標志,提高尋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確性。根據岩溶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狀態,以及岩溶含水層的導水和賦水空間形態、結構及水動力特徵,劃分岩溶水源地類型,分析總結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條件,評價其脆弱性,最終掌握各類岩溶水源地對不同的勘查開發技術的適宜性。

第二個方面,引進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核磁共振、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這些技術的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常規電法技術和水文地質調查分析方法,選擇典型的岩溶流域,結合國家在雲南安排的岩溶水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針對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方法開展野外技術方法試驗研究,並對探測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進行鑽探檢驗,驗證其可靠程度及准確性,優選出適合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測技術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

第三個方面,通過調查省內外岩溶水開發工程,考察發達國家岩溶水開發情況,收集國外相關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其中失敗的原因與缺陷。根據各類岩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條件,引出新的技術方案,並選擇典型岩溶水源地進行開發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加以改進和完善,得出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

從岩溶水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賦水空間或徑流通道,才可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岩溶水開發工程,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外,關鍵是要減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書研究了適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過不同方法探測結果的相互補充、驗證,根據經濟合理性和探測的有效性比選,選擇其中適宜的方法形成綜合探測方案,並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層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類岩溶賦水空間的解譯參數和標准,從而達到提高探測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及主要參考資料

[1]國家技術監督局.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93)[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鴻.岩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譚繼中等.斷陷盆地岩溶水賦存規律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對南方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J].中國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長宏,蔣忠誠,等.貴州六盤水石漠化的特點、成因與防治[J].中國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雲南岩溶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網路全書 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3年.216

[9]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張貴.滇東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對策[A].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岩溶地下水與石漠化研究[C].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蘇維詞,朱之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長宏,楊桂芳,蔣忠誠.貴州省岩溶地區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態治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75~78

[13]蘇維詞,周濟作.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14]沈繼舫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111

[15]鄧德仁.21世紀初期的雲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框架[A].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C].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劉再華,林玉石等.中國岩溶動力系統[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A].《匯編》編選小組.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461~466

[21]丁繼紅,周德亮,馬生忠.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勘察科學技術,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麗輝.德國岩溶水勘查技術與開發利用概況[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32(6):91~95

[24]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新技術應用項目組.國內外地下水勘查新技術專集[M].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國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質考察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質考察報告[R].北京:國家地質總局,1982.27~42

閱讀全文

與方法研究的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lan線的測量方法 瀏覽:205
壓縮機拆銅方法視頻 瀏覽:308
國標食品毒理學試驗方法有哪些 瀏覽:820
趕猴子的最佳方法 瀏覽:846
音樂氣息交叉解決方法 瀏覽:66
阿詩丹頓熱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551
三菱fx27plc指令解決方法 瀏覽:774
blum五金安裝方法 瀏覽:740
火腿配紅酒食用方法 瀏覽:31
企業前景分析方法 瀏覽:919
治療壓力強迫症的方法 瀏覽:56
模仿小罐茶的最佳方法 瀏覽:916
按部就班的分析方法 瀏覽:9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 瀏覽:759
有效學習方法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瀏覽:443
九陽c91t的使用方法 瀏覽:645
幼兒手工折衣服襯衫的方法視頻 瀏覽:364
折衣服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654
鋼筋蓋的厚度計算方法 瀏覽:397
直發劑使用方法 瀏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