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23:02:52

① 怎樣上好高中信息技術課

郭靖宗河南信陽水利技工學校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3-0000-01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普及計算機知識和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可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在各模塊內容標准中都進行了具體表述。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具體分為「信息技術基礎」、「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 「人工智慧初步」等幾個模塊。課程內容有較大的拓展和深化,體現了社會需求的變化與信息技術的新發展。那麼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術課呢?
1、明確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任務,創新思維,精講精練。教學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一個好的教學任務,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講精練主要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量上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求精,排除學生已經掌握的和通過自己能理解並掌握的知識。重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發揮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鍛煉其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
2、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興趣,自主學習。信息技術課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即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為主,這個原則突出「在做中學」的思想。具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努力完成在本堂課里教師預定的任務。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網頁製作這部分內容可以列為我們高一年級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部分的重點,雖然會考中沒有涉及網頁製作,但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意義。通過網頁製作,也激發起學生們學習平面動畫、圖形設計軟體的慾望,給高二選修課的開設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3、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將能力需求不同的教學分為幾種層次,對基礎差一些的學生,讓他們充分的學好教材和考綱范疇內的要點和內容,合理的給學生進行分組,教師利用學生的上機活動時間調節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內容,教師是課堂駕馭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支配者,要適當的調整不同程度學生的不同需求。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4、巧設懸念,給學生留有思考空間。新課標提出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提出一些問題,有意識地留下伏筆和製造一定的懸念,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學習。例如,在教「文字處理軟體」時,雖然這部分內容在會考中佔了60%的比例,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很熟悉了,但需教師幫學生進一步細化。學生對WORD的興趣並不大。有的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們從小伴隨著WORD長大的,這些內容我都滾瓜爛熟了,不用學了」。我沒有反駁他們,而是設計了幾個技巧性問題給學生課上提出疑問,如:如何將頁眉中的暗線去掉,改變頁眉默認的樣式及文字與圖片按任意形狀環繞即編輯圖片頂點等。讓他們獨自思考和完成,多數同學做不上來,他們受到觸動,之後學生就會帶著懸念,去挖掘他們的未知領域,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過程。
5、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學科整合能力。網路下的教學環境,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在網路的支持下顯得得心應手。Internet是一個知識的寶庫,有著資源共享獨厚的優勢。由於它儲存容量大,媒體種類豐富,檢索容易、快捷,不失為學生學習的好載體。同時也使知識得到充分整合。多媒體網路教學非常強調教學中知識信息資源的多元性,根據教學的要求,學生通過對現有多種資源進行再次利用,實現對知識信息不斷進行新的加工、組合和整理。教學不再僅僅是純知識教學,而是透過多種知識資源所實現的知識、意義、思想,價值、理念、情感結合於一體的教學。信息時代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上,這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主要途徑,同樣,教會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給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環境,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
在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提供的傳輸功能相互討論,取長補短;也可以向老師詢問以解決學習的難點,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網路反復學習,成績較好的的學生則可以進行深層次的練習,這樣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6、合理利用評價機制,充分激勵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測評可以通過日常作業、定期的技能競賽、階段考試及學生作品展示等手段來實現。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班與班之間的對比及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程度、調查報告等形式來完成。我在教學中第一學期給學生布置個人主頁,讓在期末前提交到INTERNET上,各班級同學間互相展示,評出優劣,並讓在學生間進行討論和評價,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指標;作為一種督促和激勵手段。另外 ,還可以舉行各種形式的製作比賽.如課件製作比賽、小游戲製作比賽、編程比賽等等,因為現在的高中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通過這些比賽展示,讓學生互相交流展現自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老師要循循善誘,不僅要學生展現自我更要學會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為以後的自我學習、終身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真正持久。通過這種自學教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學習,這樣可以使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 如何在高中課堂上好信息技術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術課

- 作者:程躍濤

信息技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由於種種原因,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還存在不少困難。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談談怎樣上好高中信息技術課。

一、創設有效的課堂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有效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新知的學習中。
高一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是《信息與信息社會》。這一課主要介紹一些理論知識,教師簡單講解,學生自己閱讀,就可以完成教學。但這樣教學會使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深,也容易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產生厭倦。所以在講授這一課時,我採用了調查問卷的方法,讓學生完成一份我精心准備的關於信息技術學習和教學現狀的調查。學生一下子被調查問卷吸引了,每個人都認真如實地填寫問卷。調查結束後,我請學生打開課本,結合剛才的調查,向學生一一講述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徵。特別是信息的幾個特徵,在這份調查問卷中都能反映出來。由於學生積極參與了調查,所以對信息的特徵理解得比較深刻,教師稍一點撥,學生便掌握了。這份調查問卷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摸清了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情況,為以後的信息技術教學做好了准備。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想要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就要求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靈活地運用講授法、小組合作法、科學探究法、分層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板塊合成》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信息技術(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節以操作為主的課,同時也是一節總結性的課。學生已學習了WORD的一些知識,現在要求學生製作一張個性十足的板報。這個板報製作我分兩節課來完成。第一節課根據學生的愛好進行分組,把相同愛好的學生分在一組,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然後讓學生利用網路(學校微機室已接互聯網)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並把自己的愛好用板報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二節課,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在BBS上發表,讓大家一起來投票評比。投票後討論、交流。討論後讓該作品的設計者回答其他同學的一些問題。根據學生表現,教師相機拿出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一下好作品應用的操作技術都有哪些?由此看出,哪些技術的應用使得編寫板報更便捷而且效果好,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WORD軟體中的文本框的設置。而後,對這個技術進行強化,讓學生修改自己的板報。修改好之後再交流。這樣安排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既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團體協作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三、使用幽默風趣、富有魅力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是傳授知識的載體。信息技術教師的語言要准確規范,通俗易懂。要用形象的比喻、激勵的話語、幽默的解釋、巧妙的點撥,使抽象變具體、深奧變形象、乏味變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操作。
Windows系統中的文件名、擴展名、文件目錄結構等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而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如用外國人的取名來比擬文件名與擴展名,用一棵「倒立的樹」的結構來比擬文件目錄結構,文件夾是樹枝,文件是樹葉等,學生會感到所學內容與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講解連接在網際網路上的每台計算機必須擁有一個唯一的地址,即IP地址時,我把它比成現實生活中的門牌號碼,由小數點分隔的四段數字構成,如:192.168.10.2,學生一聽就明白了。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搞好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尤為重要,這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探索尋找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手段,信息技術課堂才會精彩紛呈。

③ 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講授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同步教學法、探索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
一、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雖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卻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於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原理、計算機的組成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講文件的復制粘貼。
二、示範教學法。
示範教學法就是教師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製作、運動技巧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也是一種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滑鼠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計算機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為:1.進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滑鼠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路教學系統進行一步一步地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同步教學法。
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同步操作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也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製作等。而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如講文件的保存,這是講windows基礎操中的重點兼難點之一,教師在講這個內容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操作,邊操作邊向學生講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類型等在保存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如果帶著學生反復操作,還可輕松地向學生講清楚「保存」與「另存為」的區別與聯系。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採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非常好。另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面對全體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首先教師講解或演示一遍,使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適用於更為廣泛的學校,因為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教師不需要計算機投影儀,但這種方法教師比較累。教師在教學講解時,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由於學生沒有直觀的視覺參照,還要強調每一步操作滑鼠所指向和點擊的具體位置,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師要找好參照物或說清楚具體方位,也可讓相鄰同學互相幫助找。這樣,其教學效果與第一種教學模式完全一樣,還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探索式教學法。
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自己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生任務。這種方法最好在學生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情況下使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起好引導作用,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幫助和開導後進生的思路,使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探索式教學方法多用於趣味性強、有一定的難度而難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學內容。
五、任務式教學法。
任務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規定的任務。任務式教學法是一種信息技術學科性比較強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多用於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的教學,其核心在於任務的確定。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任務式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其任務的含義和完成方式不完全一樣。任務在含義上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操作數量上的任務;一種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務;一種是操作質量上的任務。完成任務的方式主要有:一種是全體同學都按同樣的要求完成任務。這主要是指教師在講信息技術的一些基礎操作時,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內容,如:窗口的使用,創建文件夾,保存和打開文件等;另一種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別完成難易程度不一樣的任務,如學生學完指法後,優秀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80個字以上,中等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50個字以上,而差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20個字以上。主題活動與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具體來說就是課堂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的教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設計問題、質疑問題、討論感受、表達想法的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法,只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是屬於啟發式的、探究式的學習,適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以上是信息技術學科常用的五種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並非獨立運用於課堂教學中,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在同一堂課中不同教學階段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迫切需要廣大在信息技術教學一線上的教師結合計算機軟體和硬體實際情況去探索、實踐已知的和未知的教學方法及應用模式,及時進行總結、交流和推廣。

④ 如何設計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過程

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教師來說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於學生來說則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要始終圍繞這兩個因素展開。本人結合自身長期的教學積累和探索,就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切實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益,談談對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明確課程宗旨 認清教學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的宗旨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信息技術學科不同於其它基礎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點;學習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協作的特點;教學內容及教學結果評價的開放性等特點。把握好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特點,是明確實施有效教學的方向。
二、課前的有效准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准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師職業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備課是加強教學的科學性、計劃性、系統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是:備課應該分析學情、了解現有的教學條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從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學情分析,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他們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深刻地思考。每一節課都應有其獨特的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有十分清晰地認識。信息技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在機房中進行,計算機設備的運行情況、網路是否暢通、多媒體教學軟體是否達到實時監控,這些因素在備課時要給予充分考慮。
內容的有效:梯度、適度。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差別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任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要認真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翻閱教學參考資料,深入了解學生,努力從方方面面搜集吸納備課信息。在看到學生共性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差異的存在、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在設計教學案例時努力的新方向。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認知內容有梯度地靈活設計,教學環節要循序漸進,預設問題要有多個應對方案,案例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實踐的「真實」學習任務、技能水平等,把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並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適度,要讓學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時間思考、操作和探索。要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與學生建立有效的互動平台,做到有備而來,胸有成竹。
教法的有效:靈活、和諧。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靈活地選用教法。對備課信息進行構思加工,設計教學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突破常規對教材進行處理,以便以簡駕繁,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對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跳出書本的局限,轉換角度,更新內容,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有效的備課完成後,再把整個上課思路從頭到尾理一遍,盡量達到完美,然後再設計一個簡案,把上課步驟、時間分配、知識要點等簡要說明一下,教案編寫應詳略得當,言簡意賅有操作性,做到點面結合,縱橫相連。上課時把簡案放在講台前,按簡案進程走下來,以便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
三、課堂的有效組織
課堂教學是在備好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成敗的關鍵,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把握好每一個教學進程。當前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仍然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何克抗教授提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論有時還過於形式,得不到充分的落實,這給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信息技術課程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有效教學,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 維持秩序,促進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達到組織教學活動、講授教學內容、保持課堂紀律、監控教學過程等活動的行為。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管理者,教師的行為是在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操控的基礎上才施加給學生的。例如當一個學生在上課時說閑話,教師首先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學生身上,並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教學行為,而學生的行為與自己的期望並不相符,於是教師會採取策略對學生進行干預。特別是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解決方式與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態度和反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計劃、監控和協調。關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心理世界,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或情景;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地制宜,打破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有效的自我管理保證有效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情境創設,激發興趣。有人認為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都有濃厚的興趣,是不需要培養的,其實學生僅僅有興趣未必就能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因此教師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較為系統全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上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學生在課程學習搭建一個有情境、有任務、有挑戰的學習平台,這樣既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性,又能讓他們充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學習的樂趣。比如,本人在教學「演算法及其表示方法的時候」,什麼是演算法?我先不忙著回答,而是給學生演示下面這則小故事:「從前有1個農夫帶著狼狗、山羊和蘿卜去趕集。當他來到渡口時發現過河的小船除了能裝下自己之外,只能再帶2樣東西過河。這使他有點犯愁了,因為如果農夫不在場的情況下,狼狗會咬山羊,山羊會吃蘿卜。假如你是農夫,請你來解決安全過河問題。」同時把FLASH動畫發給學生操作,學生一看是游戲動畫,興趣馬上就來了。通過動畫操作,就排除了「農夫過河」錯誤方法的發生,然後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正確的操作步驟寫下來,結論是:有兩種可行的方法。通過這則小故事,我再引出演算法的定義:演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接著我又拋出問題:演算法的特點是什麼?演算法有幾點表示方法?同學們興趣未減,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緊緊盯著電腦屏幕等著我把內容講下去。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從游戲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
3、任務驅動,有效指導。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上課時,首先給學生演示「成品」,如flash動畫,一張統計表,一幅圖畫等,然後邊演示邊講授做「成品」的步驟,過程中涉及了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
例如:我在上flash動畫的第一課時,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避免了以往講新軟體時先介紹過多的理論而引起學生的厭煩,准備了一個PPT課件和一個學習任務單。利用PPT演示了動畫的基本原理,然後就打開flash軟體,介紹了工作界面,在PPT中引出例子:製作一個從第1幀移動到第50幀的圓。操作任務為:
1).選中第1幀,在舞台的合適位置畫出一個圓(作為起點位置);2).在第50幀處右鍵插入關鍵幀(或按F6),同時在舞台上把圓移動到合適位置(作為終點位置);3).選中第1幀,在屬性面板的補間處選「形狀」即告完成。
我演示一遍後,學生根據任務進行操作,而且都很快製作出來了,由於是第一次學會做動畫,學生異常興氛,有的學生叫了起來:「老師,愛死你了!」我問大家:「會了沒有?」同學們都說:「會了!」我再問:「圓的移動大家會做了,那麼想不想做圓的變形呢?」「想!」我拋出了第二個操作任務:
1).選中第1幀,在舞台的合適位置畫出一個圓(作為起點位置);2).在第50幀處右鍵插入空白關鍵幀;同時在舞台上合適位置畫一個其他的圖形對象(作為終點位置);3).選中第1幀,在屬性面板的補間處選「形狀」即告完成。
這次我並不演示,而直接讓學生自己操作,大家也很快完成了任務。我問大家:「這兩個操作共同點在哪裡?區別在哪裡?」學生甲回答:「共同點是:①畫出起點;②設置終點;③補間形狀。」我說:「非常好!那麼區別在哪裡呢?」同學乙回答:「區別是:在關鍵幀的內容設置不同。前者是插入關鍵幀,把圓移到合適位置,後者是插入空白關鍵幀,在合適位置畫一個矩形。」「太好了,你們觀察的非常仔細。下面我們做一個太陽東升西落的動畫。」我發下了任務單、已經做好的效果動畫和半成品的flash文檔,同學們開始忙碌起來,有獨立思考完成、有相互協作完成、也有老師指導完成,問題較多的地方我再統一進行答疑,整堂課效果非常好。
這樣的課不勝枚舉,在一節課的40分鍾里,僅用10多分鍾講授和演示,剩下的時間統統給學生上機練習,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只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有通過小組協作方式解決,也有通過教師指導解決。教師對同學們遇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對全體學生進行答疑,這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循序漸進,學生操作及時,學有所得。高中信息課中大部分操作題都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教學,如 「EXCEL」、「網頁製作」、「FLASH」、「PhotoShop」等等,這是本人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4、分層教學,注重評價。同一個班級里存在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為了避免教學進度難於把握、控制,導致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消化不了」的現象,達到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目標,可以採取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等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的小組,對於能力強的小組要求相對高些,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則在鞏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加強上機實踐練習,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就要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重新激發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設計分層的課堂教學時,應面對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環節都有進步,都能發展,都有收獲。如我在上「網頁製作復習課」時,把表格屬性、超鏈接、水平線等內容設置成基礎題;把圖片大小、滾動字幕設置成提高題;把觀察圖片文件夾中不適合使用的圖片文件、糾正主頁中圖片不能正常顯示等內容設置成探究題。
其中「基礎題」和「提高題」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而「探究題」主要是針對成績好、能力強、反應快的同學,正確地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對本學科的興趣。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應該關注過程性評價,眾所周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任務完成其結果是多元化的,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給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以更大的支持與幫助,使之逐步掌握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能力。
四、課後的有效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後的回顧和總結,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反思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但要圍繞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反思,對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原因,並尋求改進的對策,為自己積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只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勤於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教育理論聯系起來,不斷提升實踐智慧,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從而感受到反思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自覺地把教育反思視為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更好地有效教學。
促進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多樣,我們只要面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就能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提供保障,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

⑤ 高中生如何學好信息技術

1、專心研究教材,努力備課,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吃透教材,精心備課,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面向全體學生,應在難度上有層次性。要有適合於優生的更深層次的任務,讓他們深入研究;也要有適合於基礎較差學生的淺層次的任務,並給予具體操作步驟和方法的指導,讓他們盡快縮短與其他同學的差距。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學習內容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用採用自製課件或CAI軟體來進行教學,通過貼近現實的實例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教用畫圖軟體畫圖畫這一內容時,我就運用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作為操作對象,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信息技術課堂上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的創設,學生主體性的更大發揮,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終極目標——學生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培養在現代信息技術課堂上得以體現,文化背景知識得到更深層次的滲透。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信息技術課的趣味性。
2、精心設計導入環節,使課堂充滿活力。
精彩有趣的課堂導入,能使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精心設計的導入應該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讓學生在「欣賞、贊嘆」之後,不知不覺進入教學環節。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和教學目的等,設計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產生懸念,誘發其思考,讓學生想方設法探索其中的奧秘,使學生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狀態中。如教學《flash變形動畫》一課時,教師演示一個物體碰撞的動畫作品。

⑥ 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

(一)營造教研共同體迎接新課程教學的挑戰
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在強調個人的修為的同時,更需要放開視野,與周圍的和網路上的同行結成教研共同體,互相啟發,共同提高,以集體的智慧迎接新教材教學的挑戰。例如,華南師大附中信息技術教研室的老師們經常開展教研活動,共同研討課程與教學問題,形成了一個富有強大戰鬥力的群體,在《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必修)》中,該室4個案例入選改書便是其戰鬥力的有力體現。此外,也有很多教師在網路平台上通過與專家、同行教師的互動討論中成長起來,「與你同行」及其他欄目中形成的「1+1+X」的網路教研模式,即一個課程專家加一個教師加若干網友,以教師為主體,通過專家引領和網友互動,促進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素養的提高。相對於校內教研,信息技術教師更具有進行網路教研的天然條件和優勢,但無論是相對封閉、緊密的校內教研,還是開放式的、鬆散的網路教研,都體現了合作共享的精神,都需要進一步發揚和壯大。在這種思維和靈感的碰撞與交流過程中,收益的將不僅是個人,參與交流的教師群體亦得到了春風化雨式的熏染;提高的不僅僅是個別教學案例質量的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合作意識和教學設計能力也將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

(二)創設理想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放在這里同樣適用。理想的情境創設應該有兩項功能,一是引起學生注意,二是激發學習動機或學習需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感官上的愉悅或驚奇,這是教學的第一步,但是,僅停留於這一步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礎上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有質量的學習才能持續展開。當代學習論認為,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激發起學習者的成就動機(獲得某種成就的學習需求),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形成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的良性循環。[①]其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是一種求知的慾望,由於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稱為內部動機,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②]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個體的因自己的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並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學習和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外在動機。到了兒童後期和青年期,附屬內驅力開始從父母轉向同齡夥伴,來自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激發附屬內驅力的因素。當然,同一個情境可能同時具有激發三種成就動機的功效,但無任如何,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教學真正走向成功,在後繼的教學過程中必需不斷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其關鍵就在於讓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如任務的完成、知識的獲得、教師的贊許、同學的關注等等。

(三)貼近學生經驗改造學生原有認知結構
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實質就是要求貼近學生的經驗,具體體現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要努力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喚起學生的學習願望,並以此作為出發點,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實現信息技術與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整合。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包括兩種可能,一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來教學。二是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如果說教學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符合課程整合的思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還體現了發展性教學的理念:教師要具備加工教材和開發課程學習資源的能力,使教學內容具備動態性和發展性,而不是拘泥於教材、畫地為牢。當新課程將教材觀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時,教材的功能定位便由「控制」和「規范」變為「為教學服務」了,此時,教材的內容和範例只是師生開展活動的中介與話題,只是課程學習資源之一,對教師有啟發與引導、輔助與促進的作用,卻不能規約與限制、束縛與捆綁教師的創造力,這就意味著教師可以在領會和把握教材意圖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教學風格、實際教學需要和設備條件,選擇、創造、生成新的課程學習資源,在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方法、具體軟體等方面對教材進行適當加工。一旦教師具備了這種創生意識和能力,課堂教學就可能有豐富和生動的「營養保證」。

(四)因地制宜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
新課程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意味著教學要克服以往單純依賴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做法,重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自身的探討和研究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在探究過程中獲取新知和培養能力。為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探究性和創新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啟發,給學生提供資源和幫助並留下思考和想像的空間,而不是「不厭其煩地對學習者傾其所有,歷數菜單,盲目地試圖提高學習者操作菜單的水平」。總之,探究性學習並不意味著排斥一些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講授和訓練。如果一定要將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設計成探究活動,便成了探究的庸俗化或「偽探究」。因此,在實施此類探究活動時,時刻不要忘記的是「成本與效益永遠是考察教學活動的重要指標」,要因地制宜,選擇和設計好探究內容和探究形式,特別對於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探究活動而言,一定要明確探究范圍並提供適當的活動框架,以避免時間上的過度消耗和浪費。

(五)在繼承與創新中豐富教學方法
在新教材教學中,同樣的教學內容往往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施教。老師們可以適當嘗試自己尚未使用過或使用不多的教學方法,以豐富教學過程和教學體驗。以《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必修)》中入選的案例為例,在為數不多的32個教學案例中共覆蓋有六種教學方法(講授法、任務驅動、基於問題的學習、游戲法、自學法、競賽法,如下圖所示),其中,講授法一般都穿插有講練結合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對此不做細分,統一用講授法表示,任務驅動和主題活動教學法也未嚴格區分,統一用任務驅動表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六種教學方法中,使用頻度最高的仍然是講授法,表明這一傳統教學方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32個案例中僅有11個案例以任務驅動(含主題活動)為主導教學方法(如做嚴格的區分,這11個案例中大概還有2-4個案例主要採用了主題活動教學法),僅佔34%。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言必稱「任務驅動」或「主題活動」已經不合時宜了――我們應該像客觀對待講授法一樣理性對待任務驅動和主題活動,畢竟對於一門成熟的課程,沒有理由用一種教學方法包打天下。
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需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1)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不能「削」內容之「足」以「適」方法之「履」。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如果簡單的內容也非要設計多個「任務」來實現,就會導致任務的「庸俗化」。(2)不能一味停留於簡單模仿的層面,需要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教學方法的優缺點,發現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特點及自身教學風格的適切性,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嘗試建構,模仿——反思——建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經歷。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會有其優勢與缺陷,經過反思與建構才可能達到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六)在技術應用中深化信息素養的培養
「技術是形,文化是神」。「形」與「神」本應緊密結合,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當中,一度存在脫離技術和應用空談理論(或稱「技術淡化」)的現象,甚至出現了這樣的觀點:《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不講技術,只講理念。這種現象具體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繼具有綜述性質的開篇第一課找到新的感覺以後,老是不忘記一支粉筆侃侃而談;二是試圖超越過去單純的技能訓練,試圖落實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回歸生活、師生互動、主動學習、融評價於教學活動之中等等理念,於是課堂上充斥著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活動,但熱鬧的後面並沒有讓學生在知識、能力上有實實在在的收獲。與「技術淡化」相對應,有不少老師認為應該「淡化理論」。我們的看法是:對於數學、物理等傳統學科,其基本理論已非常成熟和穩定,不需要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多花力氣,此其一;以往這些學科正如您所說具有「純理論、抽象」的特色,缺乏的就是聯系實際,此其二。因此,這些傳統學科從純理論、注重抽象概念轉向聯系實際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也必需看到,這些傳統學科並沒有因改革而捨去「理論和概念」的基石,理論與實際運用本應相互聯系。反觀信息技術課程,從計算機課程到信息技術課程的轉變,歷史短、底子薄,一方面,計算機教育時代的理論必需調整、更新;另一方面,軟體工具操作訓練時代所遺留的理論空白需要填補、充實。因此,客觀地說,在現階段,這門年輕的課程必然面臨一些基本理論的重新搭建問題,教材和教學適當體現一些基礎性的「理論和概念」是符合課程發展需要的。中國人強調「特色」,也許這就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特色」之一;如果我們不顧差異,也跟著其他學科走同樣的學科發展道路,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質疑的做法。況且,「理論和概念」的教學並非就脫離了實際,相反,它需要貼近學生經驗,從實際例子出發,並非只有具體操作和解決問題才是聯系實際的。

(七)將突發事件有效化解為成功教學的突破口
理想的教學是師生互動展開的結果,而不是教師教學設計的結果,「教學不是按劇本拍電影」,正因為此,我們並不主張在教學前寫類似教學實錄式的詳案(新教師除外),用新改革的話說,就是要提高教師「創生」(創造性生成)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行為很難預先做出准確判斷,而且,只要有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就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事件,預先的「籌劃」往往失效。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更需要的是教師動態處理教學過程的智慧和藝術,能順勢而為,使突發事件成為有效學習的突破口,使探究自然發生,從而生成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而不是忽視突發事件,恪守教案教學,喪失有效教學的良機,或不知所措,任憑突發事件打亂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教學實踐當中,有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發揮了其處理突發事件的智慧,這些智慧的火花已經成為了其教學案例的閃光點之一。盡管這樣的例子鳳毛麟角,但彌足珍貴,但願今後我們能看到更多散發智慧和藝術的「意外」教學事件。

⑦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理念是什麼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產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設計的教學方案。它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好教案的劃分標准,對教師寫好教案可以起到一定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第一、備課過程照搬
為應付學校的檢查做低效或無效的備課,使教案成為「速成之作,應景之作」。有的單純抄襲參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的教案,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靈魂,教案成了《教學參考書》的翻版。
第二、備課內容存在「四重四輕」的現象
一、教學目標
要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掌
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也就是要「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並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去設計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又要牢固樹立「過程觀」,也就是樹立新的學習質量觀、新的教學質量觀,要精心准備能突出學生體驗性特點的學習活動,如探究式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要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維」之一,也就是在教育實踐的層面上確立了「人」的理念,它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大轉型:從知識傳授到對人的重視,從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對人的精神、心理的關懷。這三個目標互成能動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備課的時侯,必須認真備課程資源,不僅要備知識點,還要備知識背後蘊藏著的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備「新課程標准」
新的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有諸多的不同。從理論到結構都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以及課時安排,只是指出原則性的教學和評價意見。它不僅為我們指出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素質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要求,還在學生學業評價、教師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新穎、實用的建議。比如,高中語文新課標就提出了「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的建議。
三、備學生新課程強調了「教」服務於「學」,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想,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並設計相應對策;要研究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和情感狀態,准確把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引導學生成功步入「最近發展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分層教學目標:基礎目標力求面向全體,高層教學目標則照顧有餘力的學生。所以,好的教案應體現針對性,其特點就是學習目標指定上體現層次性,在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性,在練習設計上要有選擇性。只有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教案,才能發揮每個學生之所長,從而使教學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四、備教學方法
從實質來說,教學過程不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積極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研究教學方法時,應轉變觀念,多多關注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如何從教學的「獨白」過渡到「對話」,如何傾聽分享,實現葉聖陶早就提出的「六大解放」: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1、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5、解放他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6、解放他的時間,不要把他的功課表填滿,要給他一些空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簡言之,就是做到努力兩還還時間給學生,還機會給學生。實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五、備學法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從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教學中,應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該學科的學習方法六、備訓練在教學系統中,學生主體只有手腦並用,全部身心真正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才能使媒體所輸送的信息、吸收、消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這也是學生是否處於主動地位的根本標志。從資訊理論來看,訓練也是實現「多元化信息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的信息通道,從而把傳授式的單向,變為多邊信息交流。所以,一切教學設計和實施,都必須精心「備訓練」。訓練必須注意:1、調控訓練量,不要過於頻繁,要適度,要注意掌握講、練、學之間的節奏;2、訓練要有針對性,要有選擇性,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3、注意訓練的難度、梯度;4、注意訓練後的信息反饋。
七、教學反思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秀)更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教案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思想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所以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是近年來教師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全國特級教師袁蓉從自己的教學時間和成功經驗中總結出: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有的學者提出,21世教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總之,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從「一般型」向「骨幹型」教師轉變,由「教書型」成長為「專家型」,由「學科型」成長為「學者型」的重要手段。
那麼,教師怎樣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呢?最易行的辦法就是在課後在教案的相應空白處或結尾處寫反思札記。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後對教學手段記憶猶新時,要靜思回顧,及時、准確地記下課後的心得體會,進一步完善、修正原來的教案,以便改進以後的教學工作,使下一節課上得更好。如有一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討論熱烈。課後教師便在教案中相應的空白處記上「巧設疑問,造成懸念,學生思維活躍,同在關鍵處外,如同及時雨。」這位教師在另一班的同一節課提出問題後,學生都困惑不解,課後,他就在這個問題的旁邊記上「茫然不解的眼神,傳出一個重要信息問題難度太大,學生無法理解。」後來在這個班上課時,他就重新設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備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師教學的「助手」,它有助於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所以,教師不能忽視教學手段的准備,改變過去「一張嘴,一支粉筆」的現象。
綜上所述:一個好的教案,起碼主要應具備以下內容:
三維教學目標→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分層教學→備教學反思→備教學手段→備訓練
總之,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尤其是新參加工作的教師,一定要規范備課。

⑧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目前,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已全面展開,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也是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做好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認真研究新教材和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指出,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是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構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對比新舊教材,我們發現新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與以前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兩點,1、是課程設置的基點不同。舊課程教學內容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零起點」保證了信息技術學科基礎差的學生能通過教學逐步提高,但卻造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學習同一或相似教學內容的尷尬局面。這使得有較好基礎的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不到什麼提高。而新課程的設置不再有「零起點」的限制,認為初中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信息技術基礎,高中課程是在此基礎上設置。這將使所有同學都會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獲得提高。2、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前的教學大綱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謂的信息技術課實際就是計算機課,更注重的是「計算機技能培訓」。而新課程的設置則是在高中階段統一學習必修模塊,並至少選修一門選修模塊。通過必修模塊對初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了解信息技術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通過選修模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在高中階段較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3、教學的理念不同,無論「廣東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學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信息技術必修模塊教材,這些教材盡管版本不同,但編寫的體系和依據應該是一致的,簡單一點說,這些教材都突破了以計算機技術為主的學科體系,以「認識、技術、社會」三位一體的基本理念來構建教材的體系結構,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主線,首先闡述「信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概念,接著介紹「如何獲取、加工、管理、交流互聯網信息」,最後還專題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的加工」是必修課程的重點,分「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多媒體信息的加工」兩章,占據了教材大部分篇幅,這部分內容和以往課程比較接近,只不過過去的教材是直截了當地學習Office軟體里的Word、Excel、PowerPoint或金山WPS等等。
二、對高一新生進行認真的調查分析,了解學生的現有信息技術水平
新課程不再立足於高一新生的「零起點」,而是認為他們在初中已經獲得了較為系統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也是大勢所趨,未來的高一新生應該都能有較好的信息技術基礎。但目前,至少是前一至兩年,高一新生還不能完全達到這個要求。以今年為例,仍有從鄉、鎮初中來的新生反映在初中階段根本就沒接受過系統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電腦。如果單純按照教材統一授課,有很多學生會跟不上。所以在教學時要根據這些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的教學需要
通過對新課程標准和對高一新生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高一信息技術的教學應採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進行,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中心,逐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自主學習及團結協作的能力。我認為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
1、分層教學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高一新生的現有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統一授課,必然會有部分學生跟不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分層教學。可將學生分為A、B兩類。
A類是大部分學生,高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主要是按照教材組織教學,讓他們通過學習對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整合升華,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我們高一必修課的主要教學任務。
B類學生是高一新生中的弱勢群體。由於硬體的原故,很多鄉鎮初中沒能按要求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使他們沒有學習高一新課程的基礎。在高一必修課的前半個階段,我們要更多的關心這些學生。在布置練習和任務時,要和A類學生有所區別,讓他們通過學習也能完成教學任務。
除了A、 B兩類學生,我們也應關注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學生,如對編程、動畫製作、網頁製作感興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2、(分組)自主探究式教學
新課程強調高中階段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於高一必修課――信息技術基礎來說,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升華,逐步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各章節的教學中,所涉及的軟體基本上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軟體,如信息的獲取中要用到的瀏覽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們在上有關這些軟體的教學內容時,不能只是以前所學簡單功能的復述,而是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設計的教學內容要符合我們的實際需要,且學生不經過認真探索是不那麼容易解決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要靈活應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3、(分組)任務驅動式教學
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用得最廣的教學方式便是任務驅動式教學。而在新課程中,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及網路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相關軟體,而這些軟體的使用在初中階段學生已開始接觸。教學的目的並不是單單學會某一個或幾個軟體的使用,因此,通過「操作演示――任務驅動做練習――評價」的任務驅動學習操作技能的方式會更少地被採用。但這並不是說新課程不要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相反,我們要更多進行任務驅動教學。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新課程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自由;其次,高中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踐表明,目前還很少有學生自己去積極想出問題去解決,只有老師布置適當的任務,學生才會去分析問題,探究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才會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4、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強調的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比於以前的期末筆試與上機操作考核,我們更應該從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評價他們。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們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這樣
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及道德觀,又可以通過評價他人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從其他人那裡取得經驗,從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促使他們不斷學習、提高。

⑨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宏觀的如社會經濟、學校氛圍、教學條件,微觀的如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手段的選擇。我對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有了些粗淺的認識,總結了幾個解決方法共享給大家,以促共同進步。 一、分層分組,以優輔差 「以學生為主體」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經過大量地教學實踐,我總結出「分層分組,以優輔差」的方法可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是分層,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情況進行分層,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較差,對信息技術學習不感興趣,操作能力差,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別人的指導和幫助。 第二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一般,能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創新能力欠缺。 第三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較高,能較快地掌握新知識和技能,對信息技術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慾望,自主學習、領悟能力、創新能力較強。 在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如果發現某些差生不能完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就可以利用小組優生輔導差生,既可以採取左右輔導,也可允許下位自由輔導,通過組內相互協作,不僅迅速提高差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而且極大地滿足了優生的成就感,促進他們學習積極性,同時給他們拓展知識、創新學習留有一定時間。 二、精心選擇教材 教材是課程標准最主要的載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課程資源。教材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參考資源,不需要教師照本宣科。新課標准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對教材進行取合。既要做到立足於教材,又要做到突破材。合理地選擇教材,使課堂教學飽滿豐富,有血有肉,既優化教學內容,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及時反饋和評價 課程評價在整個課程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只有建立在科學評價基礎之上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才能不斷地向著更好、更全面的科學化高度邁進。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信息技術學科相比其他學科,開設時間短,經驗不足,各方面重視不夠,致使信息技術教學沒有良好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前評價:教師通過詢問、問卷調查、考試等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新課前的知識技能准備,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間的差異水平。比如:在學習《演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教材前,教師首先考查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的「信息編程加工」知識掌握程度,通過文字或上機考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還存在什麼問題,原定教學計劃是否需要調整。如發現學生基礎不夠踏實,沒有激發編程興趣,教師就需要採取補求措施,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難度。通過教學前評價,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激勵學生學習,及時查漏補缺,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教學。 教學中評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搜集學生學習進展的情況,發現學生在哪些學習任務上進展順利?在哪些學習任務上還存在問題,需要幫助?哪些學生存在嚴重學習困難並需要進行額外的輔導或補助?……。教學後評價:在教學結束後,教師利用總結性的評價,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通過教學後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哪些學生已掌握了學習任務,可以繼續進行後續的學習?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學後評價可以是課後的評價、章節評價、學期或學年評價。如:學習「文本信息加工」後,可要求學生欣賞並分析光碟中的word文檔「菁菁校園」排版製作過程,每人製作一份反映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的校園小報。教師可通過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優生,鼓勵差生,以期共同進步。 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信息技術課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恰當、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1、演示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廣播功能向學生演示講解操作步驟,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知識完整、步驟清晰,學生易於接受,積極模仿,促進學習積極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向學生演示教學成果則可使課堂得到升華。教師可把即將講解的內容編成練習,讓能力強的學生試著給大家演示講解,這樣,既促進優生探索、創新能力,又吸引所有學生注意,引發他們思考。2、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被證明是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明確提出學習任務,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緊圍繞這一任務展開,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如:使用word製作小報,教師首先布置製作小報的任務,然後演示製作好的小報,師生共同分析小報里所含的素材及類別,引導學生找出小報製作的排版方法和技藝。最後,根據製作任務,搜集小報所需素材,認真完成小報製作任務。

⑩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門課程,教師要在課堂中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們在信息的獲取、總結、整理、運用與溝通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氛圍,增強信息意識,體驗豐富多彩的現代化信息生活。
1 激情引趣,引導課堂有效教學
新課改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通過優化和整合,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生命性和高效、有效化,以此促進學生對美的體驗。良好的開始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課堂有效教學也要從有趣的導入開始,激情引趣,這不僅能夠激發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愉悅身心,還可以調動起更高的學習熱情。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可以引起學生好奇和興趣的導入環節,讓學生們在這種積極心理因素的引導下喜歡學、樂意學。課本《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中「信息及其特徵」這節內容,它的知識理論性比較強,專業術語比較多,如果單憑教師來講,學生應該會感覺枯燥乏味,對信息技術課堂的興趣一掃而光,所以在學習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用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游戲、競賽等活動導入教學。如在教學開始,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設置了一個小游戲,教師在黑板上出示一個詞語,如「看節目」、「鈴聲響」、「讀報紙」、「談話」等,讓一個學生表演,一個學生猜,表演的學生可以用語言進行生動表達,還可以用圖形演示,可以用實物展示,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熱情,並在這種熱情中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些都與今天的課堂內容有一定聯系,學生們不再做觀看者,而是做起了游戲的推動者和策劃者,讓黑板上的詞語更加豐富,學生們的表演更加多樣化,這樣讓學生們在課堂游戲中,初步感知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傳播,信息的多樣,並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信息與信息技術理論的課堂教學中。
2 巧設任務,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中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要與時代發展接軌,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是學好計算機的首要問題。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依據這個特點,教師可以採用設置任務的方法實施教學,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巧妙地蘊含在教學任務之中,促使學生們在任務中主動提問、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並在積極探索的任務完成過程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促進課堂有效教學。例如,課本《數字化圖像的採集、加工與簡單合成》這一節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知道獲取圖像、圖形的工具類型,能夠合理地運用圖像加工工具進行圖像設計,能夠運用圖像或者圖形表達主題意義。為了達到這些教學目標,教師也設計了相應的任務,教師讓學生們自己准備一些關於地球的圖像資料,然後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圖像處理工具對這些圖像進行處理,將畫面分成兩半,一半做成浮雕效果,並通過光暈、陰影等效果形成現在和未來的鮮明對比,突出遭到破壞後的未來地球殘酷狀況的主題。這些任務設計可以促使學生們在完成過程中不斷地發現疑難,主動探索,最終解決問題,完成設計,並同時熟悉了圖像處理軟體的各個工具,學會了圖像處理的操作流程,掌握了圖像加工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們在任務的設置中,促進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交流評價,實現課堂有效教學
教學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客觀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現差距,調整自我,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推動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注意採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以激勵為主,促進學生們在學習中有的放矢,科學有效學習。如,在教學《利用Frontpage 2003製作網頁》時,在製作課件之前,教室可以和學生共同交流一下,哪些是必備的一個資料,以及要注意的關鍵細節,學生有什麼不懂的都可以和教師交流,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動手試試。在課余時間通過上網搜索文字、圖片、音頻、色彩等豐富多彩的素材,製作一個本班班級網頁,然後在校園網上進行展示應用。最後教師在課堂教學總結中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一個科學、富有針對性的評價,教師能從作品中評價學生的對待態度、評價學生們的巧妙構思、評價學生們的選材多樣、評價學生們的製作效果、評價學生們的頁面布局,每一個學生都從自己的閃光點中受到了鼓舞,但同時每一個學生也都從其他學生的優秀製作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好的,改進差的,最終形成了一份份全新的班級網頁製作圖。多元化的網頁製作評價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網頁製作能力,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教學。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中一個永恆的主題。教師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斷探索教學教法,改進教學評價機制,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讓課堂有效教學奏出優美的樂章。

閱讀全文

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痕祛斑的最佳方法 瀏覽:189
安裝天然氣表的正確方法 瀏覽:304
圖層蒙版使用方法 瀏覽:178
冬蟲夏草的使用方法 瀏覽:750
魚秋串食用方法 瀏覽:198
如何用多種說明方法描寫雪 瀏覽:232
99乘以16用簡便方法 瀏覽:604
山楂研究方法 瀏覽:362
萬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瀏覽:746
桂花栽培種植方法 瀏覽:279
多變數分析方法與應用 瀏覽:652
電腦電源雜訊測量方法 瀏覽:630
汽車座椅清洗方法有哪些 瀏覽:779
如何用線圈纏繞方法確定電流 瀏覽:421
電腦筆記本惡搞方法 瀏覽:654
如何長高方法12歲 瀏覽:400
真皮皮帶質量好不好的鑒別方法 瀏覽:916
脊柱炎物理治療方法 瀏覽:573
直接開平方法20道例題帶答案簡單 瀏覽:165
手動試壓泵安裝方法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