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春聯研究方法

春聯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22:12:47

① 春聯研究

我和你的想法一樣,你改的很對,呵呵呵!

② 關於春聯的研究報告600字

春聯,對於正在過年的我們並不陌生。兩排火紅的對聯加上橫批,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好運。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和寫春聯的興趣。
春聯,起源於桃符.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的一種。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多是寄情抒懷,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頌盛世之意。春聯用語一般輕松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春節平添了歡樂氣氛。在古時,人們撰貼春聯主要是突出其喜慶氣氛,多用一些吉祥詞句,而不過分追求其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後,時代賦予大地以新的生機,春聯也相應有了新的變化,人們在突出其喜慶氣氛的同時,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在以歌頌祖國、自由、勞動、團結等為主題的春聯大量涌現,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第二,上下聯片語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片語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片語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
第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謂「合掌」,語義重復,浪費筆墨
第五,選好對聯的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輓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於點睛之筆;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瀏覽著各種各樣的春聯,就象是漫遊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領略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它以工整、
、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的一種。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多是寄情抒懷,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頌盛世之意。春聯用語一般輕松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春節平添了歡樂氣氛。在古時,人們撰貼春聯主要是突出其喜慶氣氛,多用一些吉祥詞句,而不過分追求其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後,時代賦予大地以新的生機,春聯也相應有了新的變化,人們在突出其喜慶氣氛的同時,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在以歌頌祖國、自由、勞動、團結等為主題的春聯大量涌現,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第二,上下聯片語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片語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片語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
第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謂「合掌」,
重復,浪費筆墨
第五,選好對聯的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輓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
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於點睛之筆;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
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瀏覽著各種各樣的春聯,就象是漫遊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領略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③ 我從哪幾點研究春節的方法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④ 我對春聯的研究

逢大年初一,爆竹聲四起,響遍大街小巷。新年到,人人出門訪客,互道恭喜。不知您是否發現,家家戶戶都換了春聯,迎接這新的一年。可別小看這紙質輕薄,它可是大有來頭的呢!
春聯可謂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又名為對聯,也叫做春帖、門對、對子,春聯則是現今通用的統稱。
春聯的來歷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裡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庄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為其春聯,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為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在我們老家還有另一個傳說:在古時候女媧下凡,因為人間的妖怪作怪,她下凡後把妖怪封住了並叫人們在自家的門口貼上紅紙。之後,人們就在紅紙上寫上祝福的話,就成了現在的春聯了。
關於春聯的傳說
上古神話里傳說,當時有座坐落於東海的山,稱桃都山。山上有棵枝葉蜿蜒盤桓的大桃樹,延伸了三千里遠,而東北方彎曲的桃枝,自然生長成拱形,久而久之垂到地面上,形成了一道門。度朔山中的妖魔鬼怪,想出去的話,就一定要經過這扇鬼門。天帝為了防止那些妖魔鬼怪流連於人間作祟害人,於是派遣了神荼和郁壘這兩個神將去守護。他們觀察監視那些鬼怪的舉止,一旦有誰做了壞事,立刻擒拿起來抓去喂虎。於是此後每逢過年,人們把神荼和郁壘的畫像或名字畫寫於兩塊桃木上,懸掛於左右家門上以用來趨災,這就是桃符。這種避凶招吉的習慣一直沒有間斷,到了後來,在家門的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字數稍多且比較能表達自己心願的祝福語。
在我們老家還有另一個傳說:在古時候女媧下凡,因為人間的妖怪作怪,她下凡後把妖怪封住了並叫人們在自家的門口貼上紅紙。之後,人們就在紅紙上寫上祝福的話,就成了現在的春聯了。

春聯替中國人們述說了自己在未來的一年裡所期許的心願,所以往往少不了吉祥、福氣或好運、招財等的意義,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也希望透過這副春聯,為一家人帶來豐衣足食、平安無恙的一年

⑤ 對春聯的研究

說法一:
過年要貼春聯的來歷
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
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茶、郁壘的名字(也有畫上它們圖像的)。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邪惡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春聯。
現在,盡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麼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說法二: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毫,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茶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茶、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又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⑥ 如何寫春聯研究性學習的心得

1.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不僅如此,就是連一些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有的春聯是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如,「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種家庭春聯是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願,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個性。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託某種祈望和祝福,那麼,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穀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琅,櫃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台,搖曳春風撫棟梁。」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當然,那些從國家的宏觀出發,贊頌國家繁榮昌盛,表達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予以熱情謳歌的春聯,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都可以貼,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說的體現個性主要是強調不要將春聯貼串列。就是說,作為工人家庭,如果貼一副「費勁養豬,三口人家甜日過;種田流汗,九秋果實旺年來」的春聯,就會惹人笑話。

第三,春聯的張貼。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我們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另外,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厘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於某些高大建築的機關大門,如果貼春聯的話,其春聯的寬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為宜。

2.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⑦ 春聯研究報告30字

三十個字太少,為您奉上有關的資料,請參考:
一:調查的背景
過年貼春聯是一種重要的春節文化,帶有著濃厚的中國民間色彩,還沒有到春節,可這春聯已經擺上攤了,各家各戶也開始賣春聯。於是,我對春聯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書籍,上網搜素,了解貼春聯的來歷,
2、走訪,調查貼春聯這一習俗在我們當地盛不盛行。
3、訪問他人,調查對貼春聯這一習俗的看法。
三:調查結論
1、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上書「神余」「郁壘」兩神則百鬼所畏。在明代,桃符才改稱為春聯。
2、貼春聯在我們當地十分盛行。
3、通過訪問,我發現春聯是代表著人們美好心願的物品。把春聯貼在門口,祝願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⑧ 關於春節對聯文化的研究

對聯是一種傳統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獨特而生動的體現。對聯文體充分展示了漢語的對稱美和韻律美,而且具有比其他文體更加突出的裝飾功能,實用價值和趣巧特徵,故特別為廣大華人讀者所喜聞樂見。
通過此次調查,有助於我們了解對聯存在的價值,以及保護對聯傳承對聯文化的重要性。並能讓我們認識到前輩們的智慧與語言魅力,從對聯中去了解古人騷客們所寄發的情感。從而激發我們對對聯文化的興趣,引發對文字魅力的研討

⑨ 春節對春聯的研究

說法一:
過年要貼春聯的來歷
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
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茶、郁壘的名字(也有畫上它們圖像的)。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邪惡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春聯。
現在,盡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麼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說法二: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毫,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茶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茶、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又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⑩ 春聯的研究報告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來歷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裡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庄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為其春聯,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為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閱讀全文

與春聯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壓縮機拆銅方法視頻 瀏覽:308
國標食品毒理學試驗方法有哪些 瀏覽:820
趕猴子的最佳方法 瀏覽:846
音樂氣息交叉解決方法 瀏覽:66
阿詩丹頓熱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551
三菱fx27plc指令解決方法 瀏覽:774
blum五金安裝方法 瀏覽:740
火腿配紅酒食用方法 瀏覽:31
企業前景分析方法 瀏覽:919
治療壓力強迫症的方法 瀏覽:56
模仿小罐茶的最佳方法 瀏覽:916
按部就班的分析方法 瀏覽:9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 瀏覽:759
有效學習方法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瀏覽:443
九陽c91t的使用方法 瀏覽:645
幼兒手工折衣服襯衫的方法視頻 瀏覽:364
折衣服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654
鋼筋蓋的厚度計算方法 瀏覽:397
直發劑使用方法 瀏覽:37
狸窩的使用方法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