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關於教學方法的論文

關於教學方法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01-07 22:01:55

❶ 討論某篇文章的教學方法的論文應該怎麼

教學論文主要是指對教學原理、方法、心得等進行論述的文章。不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同志,平時工作可謂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學生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出類拔萃;談起教學方面的體會,更是如魚得水、如數家珍。可就是寫起論文來往往詞不達意、不知所雲,儼然成了煮餃子的茶壺。"如何寫好教學論文"也就成了他們難解的心結,這一弱點在經驗交流、職稱評定時,顯得尤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本人多年來的寫作經驗,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 觀點要正確

既然是代寫論文,就應該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見解往往有對錯之分,我們提唱創新,鼓勵突破,反對人雲亦雲,更反對觀點錯誤、立場反動的東西。前一段時間,《揚子晚報》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老師為了讓學生認真學,公然在班上跟學生講:"好好學將來可以住漂亮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雲雲。估且不管這位老師的用心如何、學生的反應怎樣。這種提法本身就是封建社會"讀!讀!讀!書中自有紅燒肉;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翻版,象類似的觀點如果出現在論文中,這種文章又豈有可取理?由此可見,寫文章的第一要素:觀點要正確。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好象是在談什麼大道理,其實不然。試想,我們在撰寫文章的時候,如果對搜集

的大量資料不加以任何甄別,見到所謂有用的資料就照搬照用,難免有非理性、甚至是不健康的思想觀點充塞其中。就象我上面所提到的那位先生的話,不僅不利於引導人、教育人、激勵人,相反地,類似的話如果出現在文章中,這樣的文章不僅不是佳品,而且是次品,是毒品。不僅如此,離開了唯物辯證法來研究教學問題,也是行不通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同樣地,搞教學研究也不能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否則,這樣的文章是經不起任何推敲的,當然也就是不具有什麼學術價值了。

二、 選題要適當

選題是撰代寫論文和著作的重要起點,主要包括:內容、范圍及難度等三個方面。內容 往往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料而定,通常選定自己熟悉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本職業務范圍內或與所學專業相近的內容。不能為了趕時髦,或為了評職稱投稿,勉強東挑挑西選選,去找一些連自己都似懂非懂的東西。即使這樣做了,最終也只能是勞而無功,一無所獲。范圍和難易 論文的范圍和難易度要掌握好。在不少人的潛意識里,深怕人微言輕,似乎題目越大,論文的份量就越重,或者說就越像論文。其實,題目太大以後,往往會因力不從心,容易失敗。這里的"太大"是指:研究的問題"外延"太大,幾乎是無所不在其中--不是概論、就是原理、不是數學、就是物理!這種文章表面上看起來很大氣,可往往給人言之無物、華而不實之感。同樣地,如果選擇的題目太小了,則顯得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也不利提高。當然 ,題目的大小,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大題可以小作,小題可以大作。關鍵還在於如何確定具體的論證角度。一般來說,大題目寫起來容易空泛,這往往是由於學力不足,無法深入,寫少了象蜻蜒點水,如浮光掠影;寫多了則顯得又臭又長。相反,如果抓住一個重要的小題,能夠深入本質,切中要害,從各個方面把它說深說透,有獨到的新見解,那論文就一定有份量。在選題時一般要注意:它的實用性、互異性、准確性、突破性等等

三、 材料要充分

選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敗的關鍵。寫論文從整體構思,到題目確定,到論證過程等等,都不能離開選材--客觀的資料。選材的目的,是采眾家之長,成一已之見。因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如何確立論點 即通過資料的收集、匯總、整理,把與自己的想法吻合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挑選出來,並且從新的視角,予以新的觀察。如何獨樹一幟同類資料中,不同作者自有其不同的闡述與見解,我們可以把其中富有個性的典型論據、體

現各自特點的合理論證,摘錄出來,從而為自己獨樹一幟提供保證。如何表現自我不少文章大同小異,因而,代寫論文有關資料內容的交叉爭議之點,往往也是文章的價值所在,關鍵之處。如果我們注意把這方面的資料整理出來,對於形成自己的主見,確定文章的論證角度和發展方向,則大有裨益。

如何精耕細作不少文章由於種種原因,原作者只是提出了問題。並未作詳細而中肯回答。如將文中略寫部分歸攏在一起,加以擴充分析,我們會從中受到啟發,從而修正原有的選題方向,對問題作出定向、定度的思考和研究。總而言之,選材時,一定要注意不去作大而無當的聯系和比較。必須有選擇、有重點地找一些與我們的論點有關的東西來作對比研究,以便從中提煉出自己的見解。

四、 思路要清晰在寫論文之前,我們不妨先擬好一個寫作提綱,如有可能最好是來一個初稿,然後再動

手。提綱 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從整體出發,去檢驗每一個細節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現相互間的邏輯聯系是否得當,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和諧,每一個部分、每一環節是否都是為全局所需要,是否絲絲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為主題服務……

初稿提綱只是論文的大致輪廓,不可能對每一細節都考慮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寫一個初稿。有了它,很可能發現原來提綱中某些設想有不恰當之處,這時就應加以調整或修改;對於有錯誤的論點、論據,或發現新的論點、論據,還應及時抽掉與增補,使之逐步完善。

初稿的寫作通常有兩種寫法:

(一)、按提綱的順序分段進行,它可以便文章的格調、風格前後保持一致,前後銜接緊湊、自然,避免旁逸斜出,防止語言、文字上的重復;

(二)、按內容的熟悉程度分段進行,這種寫法有利於作者積極思考,便於捕捉創作的靈感。

五、 表達要准確

修改--論文的後期製作。反復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華章。只有反復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會顯得具體、准確、生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

果。修改的范圍可大可小,既可以來一個"亡羊補牢"--是發現什麼問題,修改什麼問題, 代寫論文通過材料的增刪,使文章血肉豐滿,使觀點立之牢固,並與材料達到和統一;又可以"徹頭徹尾"--發現問題,該舍就舍、該去則去,決不估息。在內容上包括修改觀點,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結構,修改語言等。修改觀點在初稿形成後,要再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觀點是否正確,說明它的若干個從屬論點,是否有失偏頗、帶有片面性或表述得欠准確;同時還要關注一下自己的觀點是否與別人類似或雷同,有無創意與新意等等。修改結構從結構上來看,不僅要求論點、論據、論證三者關系處置得當、層次分明、脈絡清楚,能使主題內容得到順暢合理的表達,還要求文章的開頭、結尾、段落、層次、過渡、照應、主次、詳細等各個環節合理緊湊。修改語言 要在語言的准確性、學術性、可讀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確、精煉、簡潔、專業,努力做到字字珠璣、句句充實。

❷ 關於英語教學法的論文,哪些方面好寫

第一層次:理論層次的,即研究英語教學法、英語教育學理論、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等。此外,在教學法流派上,影響比較深遠的有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還有其他的教學法流派,如直接法(Direct Method)、靜默法(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領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社團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活動法(Activity Method)等等,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就這些外語教學法流派進行分析研究。 如《國內英語教學法研究的方向與趨勢》 《英語教學法研究流派評述》 《國外外語教學改革趨勢──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等。這個層次的論文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進行。 第二層次:從理論到實踐,即在一個重要的教學法理論指導下,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 如《非智力因素開發與中學英語教學》、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英語視聽說教學研究》、 《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 《「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語言習得規律與英語教學》 《論交際法語言教學在高中階段的應用》等。 第三層次:實踐教學研究。英語教學法的實踐研究包括方方面面,具體可以有:閱讀教學、聽力教學、口語教學、語音教學、寫作教學、語法教學、詞彙教學、教師備課、課堂管理、測試等等方面。 《互聯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學生探究性的英語學習方式》 《學生英語思維、表達能力提高的途徑》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計算機輔助英語閱讀的研究》等等。 各位同學可以從以上層次中選擇自己的論文方向,以上列出的題目僅供參考。

❸ 求一篇關於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論文

由於你並未說明論文是用作高中、職專抑或大學,在此我先推薦幾篇相關專題較優秀的論文,你根據個人要求比較選擇(本人比較欣賞第二篇,如果不能滿足或不符你的需要,本人可以補充提供)由於無法上傳word文檔,只好全部粘貼上來,你就費點眼睛吧1、新時期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初探(1949字)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實質上是向全國高校的英語教師發出了開展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號令。這個重要文件的頒布體現了教育部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決心。由此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各個高校紛紛展開,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主要在課堂,這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也就尤為重要。大學英語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輸入、輸出的重要場所,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要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系。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網路資源,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將教材與教學軟體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實現了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互動模式,重在培養綜合應用能力,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拋開了傳統教學中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思想,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教學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上。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組織方法的改革。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主宰了課堂中的一切活動。而在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是教學生知識和評判他們的學習,教師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課堂活動的協商者、參與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教師通過鼓勵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必要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可以採取啟發、討論、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調查、探究的形式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力爭處理好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學習的關系,從而發揮教師的管理、組織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1.進行「興趣教學」,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豐富的網路資源提供的英美影視片段和英語歌麴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精美的圖片和動畫展現了豐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英語國家當代社會的流行文化;聽說訓練具備角色扮演功能,既可以解決大班上課學生開口機會少的矛盾,又能避免學生當眾羞於開口的狀況。教學軟體和網上資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強,它能有效地刺激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可以輔助地解決語法和閱讀理解問題,擴充學生英語文化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軟體系統,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及自己的時間等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2.進行「互動式教學」,加大學生的英語輸入和輸出過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師生生命活力的系統,是一個以學生為認知、實踐、發展主體的特殊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人際溝通、交往的過程。課堂交往實際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形成人際互動,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不斷積累文化科學知識及社會經驗,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修正和提高自我認識,逐步學會正確判斷和評價自己的言行,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社會的期望和要求。這就是說,要把課堂教學當作實際的語言交際過程,大力加強師生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確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3.進行「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英語知識。網路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實現了情景教學,英語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由於學生總是不斷地接觸大量實用生動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原有的英語知識系統與新的語言知識輸入間的相互作用建構他的語言知識結構和能力,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就成了不斷建構的過程。新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學生自身主動選擇、理解和吸收輸入的信息,有助於英語學習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知識結構,加大語言知識的積累。4.進行「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時敢於活動、樂於活動,具有較大的思考和實踐空間,學生可以盡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自覺、積極主動獲取語言知識,主動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2916字)摘要:課堂提問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橋梁。課堂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強化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促進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本文講就課堂提問中產生的普遍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提問;主動性;有效性

I. 引言

問與答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方式,也是大學英語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語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橋梁。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同時教師能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檢驗教學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將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談幾點認識。

II.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 問題設計不合理
調查表明一些老師的提問過於簡單。學生的回答只不過是「yes」或"no"或是單個字。比如「Do you like it」。這些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提問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老師提問之後,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就叫學生回答,造成了學生回答不出的情況。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弱了學生的自信心。
3. 提問機會不平等
有些老師總是叫少數人回答問題。為了答案的正確性或活躍氣氛,有些老師總是叫少數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忽視了其他學生,從而造成了兩極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師只喜歡向成績好的學生提問,不願意向成績中差的學生提問——既擔心答不出影響教學進度,又害怕他們不願意答問。根據調查,各種基礎的學生都有答問的願望,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對教師是否提問特別敏感,認為提問是教師信任的表現,對教師提問時忽視他們的存在很有意見,他們強烈要求一視同仁。偏愛使提問藝術失去魅力。

III. 解決方法

1. 設計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
教師應該思考提問什麼樣的問題,對學生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思考和回應,啟迪學生思維。要能引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Long and Sato 將教師提問分成兩類:display questions(展示問題)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是那種提問者知道答案的問題。(例如提問者拿本書問「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是那些提問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問題。(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是在尋求答案。如果我們比較兩種問題就會發現兩種之間的區別。對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的回答相對來說多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對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的回答多為長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當學生面對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 時,他們要思考,並組織語言句子結構,做出相對復雜的答案,就產生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因此教師應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 的數量。
2. 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教師提出問題後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這稱為等待時間(waiting time )。Rowe 發現,教師一般只給學生一秒鍾的時間思考問題就會叫學生回答。而給予學生回答的時間也只有一秒鍾。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就會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實際上對於一個學習第二外語的學生來說,等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需要時間用第二外語來理解問題和組織答案。一般情況下,發問時應給學生留3-5 秒組織答案的時間。時間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過20秒。
3. 給所有學生平等的機會均勻分布提問對象。
研究表明教師總是傾向於讓固定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而學習好的學生比學習差的學生得到提問的機會更多。教師要給所有的學生平等的機會,提問的對象應面向整個教室的全體學生。教師應對問題的難易及學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讓問題的難易與學生的語言能力強弱成正比,這樣就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IV. 教學實施

1.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回答問題可以建立評估機制
以往純粹以考試成績如期末的學業考試成績作為評估學生學習情況的做法,僅僅局限於終結性的評估。缺乏全面性,難以有效、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利於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教師應取消以考試成績作為評估學生學習情況的做法,制定新的評估機制,從學習者在小組中完成學習任務過程的表現、課堂互動情況、作業成績等多方面對學習者學習情況進行評估。為了調動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課堂活動中提問的積極性,將學生提問次數和問題質量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善於思考、愛提問題而且所提問題質量較高的學生,除了口頭表揚外,擬提高學期末總評成績;對因基礎差而迴避提問的學生,教師應激發、引導、鼓勵他們多問答;對惰性強、不思考、慣於依賴他人,幫助、教育無效的學生,平時成績為零。 2. 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建立相對穩定的8個學習小組,每組5人。分組後,建立各小組以及個體學習檔案。內容包括各小組共同信息和組員個人信息,如提問次數和問題質量、教師評定等級等。教師課前布置自主學習任務,然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再由小組代表在課上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師要注意的是每個小組的學生應輪流回答問題,得到的成績應作為小組成員的共同分數。而課上獨立思考回答問題的分數應作為學生的個人分數。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真正「動」起來了。主動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行為。

V.需要解決的問題

1.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向學生提問,54.2% 的學生因害怕發言犯錯誤丟面子,擔心會受到教師的責備或遭到同學的譏笑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為了保全面子,他們往往一言不發。有的學生說:「當老師開始點名提問時,我害怕點到我的名字,我盡量把頭埋在課桌底下,不讓老師看見。當老師點到我名字時,我真希望鑽到地洞里去。」就我們了解,學生極其渴望回答和提出問題,以展現自我。因此老師應多鼓勵,引導學生。不要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否定他的答案。可以與學生進行探討,找出學生回答的不足。
2.學生口語能力亟待提高
雖然建立了評估機制,有的學生仍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語言基礎薄弱,勉勉強強可以用英語表達,甚至無法用英語回答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用漢語問答,英語教學就失去了意義。提問時,表述不清,提問的積極性就會受挫。讓學生真正成為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主體,關鍵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學生渴望用英語回答問題和提問。因此亟待提高大學生的口語水平。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大學英語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竭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多讓學生進行語言輸出活動,如小組討論、對話、復述課文、扮演角色、情景對話等,以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地主動發言和提問,克服他們害羞以及害怕說錯而被笑話的心理障礙。
總之,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師要充分認識提問的功能,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充分了解並掌握這門技巧,才會極大地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Brown. H. 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陳緯.大學英語課堂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外語界,2004(6):22-37。

❹ 關於教學分析的論文怎麼寫

教學分析看方法,手段,內容,重點難點!

❺ 關於教學法的論文

不好意思,這個幫不了你,不懂也不能亂答,呵呵,祝你能夠得到解決。

❻ 需要一篇高中政治新教學方法的論文,謝謝!

高中政治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學策略及方法

高中新課程實施兩年多了,如何在實踐中理解新課標,用好新教材,始終是老師們思考的中心話題。當前,老師們普遍反映教材內容多、信息量大、課時緊張;高考方案出台後,許多老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採取「求穩」的對策,對知識進行擴充加深,導致教學容量與課時的矛盾進一步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有四個必修加六個選修模塊,這一矛盾更加尖銳。

問題的產生始終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聯系在一起。解決問題需要勇氣,更需要創新。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真諦在於創新。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穩步推進新課程,必須著眼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從學校內部看,要緩解上述矛盾,主要的出路在優化教學設計,改善課堂教學狀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途徑共同解決。以下圍繞這兩個方面談談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選擇。

一、重視教材研究和教學設計,准確把握教材特別是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

課改的穩步推進不僅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更要穩定教學質量,因此,教學容量與課時的矛盾,首先取決於我們對教材知識的把握和處理。這就要求重視教學設計,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內,教學設計中最簡單的就是一課一課地進行設計,而優秀的教師總是要對內容進行重組而進行大單元的、相對完整的設計,實現內容的縱向貫通和橫向聯系。新課程的模塊內容不是線性的單一線索,而是立體網狀的綜合體。因此,在模塊課程背景下,一課一課地進行教學設計,不僅是不可取的,而且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不可能的。於是,在某一模塊的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必須要把握模塊整體的內容,還要認真考慮本模塊與其他模塊之間的橫向的或縱向的聯系,因此,對模塊進行整體的教學設計是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摘自《基礎教育課程 》2004年 第5期郭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如何實施?」)重視整體性的教學設計,有助於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以及靈活地分配教學時間。基於此,筆者主張:

1.重視學習目標設計。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與教材之間存在一個落差,即課標表述的彈性、原則性、選擇性與課堂教學的具體性、操作性和確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學設計中要把課程標准「內容目標、提示與建議」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以此來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學業成績的評價。比如:

觀察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階層的文化生活,體察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現象;識記文化的含義;初步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了解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結合實例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理解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系。能夠發現社會生活的文化價值;從各種文化現象中提煉文化的精神內核,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在一系列的觀察、舉例、比較和討論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區別范疇的能力以及辯證思維能力。學會賞析多樣文化,初步體驗文化多樣性的價值;體察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認識到文化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文化自覺。

上述目標分為基礎和提高兩個層次,既體現了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要求,又體現了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理念。

2.重視對課本教學內容的重組。教材是教學的範本,更是實施新課標的工具和載體。與舊教材相比,我們過去認為的重點知識,新教材要麼體現,要麼淡化,要麼分散處理。如果求穩為上,按照舊的知識體系去教新教材,什麼知識都放心不下,肯定完成不了教學任務。選擇性是新課程的重要特徵。我們認為必需依據新的標准確定教材的重點和主幹知識,而不是抓住舊的教材知識體系在新教材上「添磚加瓦」。這個新的標准就是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學科知識體系的特點、知識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課程定位。教師要充分調用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注重根據課標內容目標和要求,按照以大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的思路,對高中思想政治實驗教材進行刪減、補充、延伸,合理重組教學內容,以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注重使用當代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充實教材內容,更新教學案例和素材,體現時代性,將重要概念、原理、觀點等理論教學內容與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經驗緊密聯系和有效融合起來,以有利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模塊。

比如在「神奇的貨幣」這一課中,課標的內容目標要求是「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課標的提示與建議是「對商品交換中沒有貨幣會發生的困難進行分析,說明貨幣的作用;以金銀、紙幣、賬面結算為例,歸納出貨幣的基本職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匯的情景;討論『金錢萬能嗎』」。從課標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課從學生熟悉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揭示貨幣現象的本質,明確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並正確看待貨幣的作用,既有知識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後還要求落實到樹立正確金錢觀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線索是清晰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教學資源的選擇、探究活動的設計等都應該圍繞「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展開。至於教材中出現的商品的含義、商品的二因素、貨幣的派生職能、外匯的構成和作用、人民幣的幣值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則是非重點,它們不應該作為共同的基礎性要求擴充給全體學生,否則兩個課時一定教不完。至於這些知識如果有學生感興趣,可以作為提高性要求,在選修教材中得以體現。

3.重視「以問題為引導、體驗為中心」的情境設計。這是「從生活邏輯到理論邏輯,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基礎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理念的重要表現,也是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體現。情境設計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社會,真正體現從生活邏輯到知識邏輯,不要簡單地照搬書上的素材,也不僅僅是用生活的例子來印證書本的結論。比如,在講「多變的價格」這一課時,我們選擇了油價的波動這一經濟現象,而沒有機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動設計。油價的波動牽動中國經濟的神經,選擇這一現象作情境,貼近生活,為學生所熟悉,以一個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的嚴謹性,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還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4.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要注意將教科書與其它的各種課程資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支撐起學生的學習活動。如網路信息、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參觀、調查、訪談、時事政策、黨團活動、班級活動、學校特色等。把廣州市身外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和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所蘊藏的豐富的人文社會資源,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基於網路的信息、見多識廣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社區聯系點、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等。如果把身邊的這些資源與學校的資源一起,發揮取長補短的互補作用,就必然使學生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資源得到大大拓展。

二、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努力尋求新課程理念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的微觀實現形式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與學的矛盾。如果說重視教材內容的研究和教學設計是側重於解決了「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則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就主要是解決「如何教、如何學」的問題。從新課程本身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來看,老師們普遍提出兩個困惑:

一個是強調「從生活邏輯到知識邏輯」,「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這就要求正確處理生活世界(感性)與學科知識(知性)的矛盾,傳統的教學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演繹邏輯的嚴密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在高考仍然不會有大的根本性變革的背景下,「以生活為基礎、從生活邏輯到知識邏輯」的要求會否削弱雙基教學的要求,並進而可能影響高考?片面追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顯然是「新瓶裝舊酒」,不符合新課程理念。

一個是在「互動開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下,過多的探究活動會否影響基礎知識的教學?我們在教學觀摩中也多次看到師生活動非常「精彩」的課堂表現,但最後發現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上可能是「致命的缺失」。

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學生的探究活動顯然也是對新課程的曲解,必須加以解決。

這兩個困惑實質上就是如何在穩步推進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的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實踐中的智慧和創新。

筆者認為,重視雙基教學與強調「互動開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質上不矛盾的,是一致的,區別在於途徑。有效率的雙基教學必然會尋求方式和方法上的突破,有內容的探究學習方式也必然回歸到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

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課主張的三維目標並沒有削弱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而是相對於為高考而進行的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而言,它更全面准確地反映了學習活動的本質和宗旨。我們可以從下圖勾勒它們之間的關系: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探究活動中進行的知識的自我構建,這一過程也是學生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則是在知識構建和能力提升基礎上的升華。因此,三維目標是統一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是同一過程的三個維度。

而要實現學習過程中三維目標的有機、和諧的統一,必須處理好幾對矛盾:

1.教學設計與課堂施教的矛盾。

教學設計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除了要設計好重點和難點的教學外,重要的是分析學生,設計好「問題和活動情境」,以問題和情境來引導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在設計時,要進行內容的整合,情景設置不要太多,最好一個主題,多層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識性含義;問題要有啟發性,能夠引起師生共鳴。這樣才是有效學習」。

2.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的矛盾。政治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有些知識還得要老師親自講。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論深度的知識點,以老師講為好,重點的知識不適宜由學生探究和自我構建。我們可以為了一堂公開課而精心准備和設計,並讓學生有精彩鮮活的表演,學生感受和享受了過程,但他對知識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澀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盡管學生印象很深。關鍵的深化和點撥、總結還得老師做,但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常態教學。比如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宜在老師主導下進行系統的有邏輯的層層分析與講解;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則更適合由學生在自我探究中去體驗和感悟。

3.探究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熱鬧不一定是一節好課。就政治課而言,老師講不一定就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的參與應該是「深度參與」,全體學生的參與不應該是讓許多學生都上來講,組織學生的參與和探究活動要做到「收放有度」,老師的歸納和小結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引人的情境,或者拋出了一個高質量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這也是參與和探究,而且是深度的高質量的參與。活動「走過場」、刻意地單純地追求活動的次數和學生參與的人數,為活動而活動,講「熱鬧」,都是不可取的。

4.知識的「傳授性」和「生成性」的矛盾。要重視知識的生成性(知識的發生過程),突出「過程與方法」。知識教學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結論,而是師生、生生在互動中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正因如此,新課程特別強調「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

比如,為了揭示貨幣的產生及本質,我們設計了如下的學習環節:

[活動與探究]

19世紀,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過這樣一幕:賣牛奶的人喊:「買牛奶的拿鹽來!」賣鹽的人喊:「買鹽的拿矛頭來!」而賣咖啡的人喊:「買便宜的咖啡拿紅珍珠來!」

[思考與結論]

(1)如上圖,擁有紅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則 的人能與之成交。而擁有紅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則這些人(能、不能)成交。

(2)如果僅僅是牛奶的擁有者與鹽的擁有者偶然相互交換。你認為,要使買賣成功,至少應該滿足哪些條件:

條件一

條件二:

條件三:

條件三:

呵呵,還真是不容易啊!

(3)如果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有一種大家都接受的公認的商品「貝」(見下圖「神奇的貝」),則買賣就方便多了。

先把牛奶、紅珍珠等商品換成等值的,然後再用相應的 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鹽、咖啡等商品。

在這里,這個大家公認的商品起到了兩個特殊的作用:一是表現其他商品的,二是在各個商品所有者之間充當交換的,我們把這樣的商品叫做

(4)從歷史上來看,牲畜、布匹、玉石等物品都曾經起到了和貝克一樣的作用。但是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貴金屬金銀以其的特點,逐步從一般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這就是貨幣。馬克思曾經說過,貨幣天然(是、不是)金銀。

(5)很顯然,布匹、貝克和金銀所起的作用從本質上看是一樣的,只是這一作用後來固定到金銀身上,所以,金銀天然(是、不是)貨幣。

(6)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貨幣也是商品,其本質是這一過程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知識生成的過程」這樣一種境界,這一過程主要是在學生的自我探究中實現的,「自在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為我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充滿了追求真理的愉悅,而且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5.「結論預設」與「價值中立」或「判斷中立」的矛盾。主張自主探究並不意味著知識上的價值中立(value-free),也不意味著判斷中立(judgement-free)。長期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科學技術中心論),使人們確定不疑地相信普遍的、確定性的、客觀的或「絕對的知識」的存在。其實,不僅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就是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知識,都是滲透有價值的,反映著價值和追求價值。多年來強調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僅重視「知識建構」,更重視「價值引導」。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決定了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價值引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因為這樣,新課標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

對中學教學而言,我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很多知識可能是「結論預設」的。比如在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中有些章節,帶有很強的主流意識形態色彩,這時候教師的價值引導與疑惑澄清就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使命。

新課程的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敢於正視問題,立足於常態教學,注重教學反思,堅持實踐創新和群眾路線,就一定能夠把新課程的實施推向深入並取得扎實的進展。

祝:節日快樂~~!!!

❼ 圍繞教師教學方法淺談怎樣引導幼兒的教師論文

幼兒的學習是幼兒自己獲得、理解或通過親身體驗掌握和創造的過程。那麼,如何才能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1、為幼兒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幼兒的學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教師應該通過環境的利用和創設來引導並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等方面的發展。我們首先應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材料和操作材料的機會,必要時給予指導,但不能剝奪幼兒進行主動選擇的權利。此外還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精神氛圍,使幼兒產生安全親切的感受,促進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展。教師要時刻關愛孩子,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以平等的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活動,做孩子的朋友,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和內在動機,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加入收藏 2、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態度和傾向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激發幼兒的求知慾,使幼兒養成一定的探究習慣,形成主動學習的動機。成人還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特點對幼兒的學習提出適當要求並適時利用榜樣、鼓勵進行強化。 3、鼓勵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幼兒在學習中主體性是否得以充分的體現,幼兒主體性能否得到發展,集中體現在教師對幼兒主體性的弘揚上。教師若一直沿著「目中無幼兒」的老路走、過分追求教育的結果而不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自主參與和感受或只關注形式,必將導致幼兒學習效率下降、主體性發展受壓抑、個性發展不健全。教師應鼓勵幼兒選擇和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給他們探索的自由,促進其學習主動性的發展。 設為首頁 4、寓教育與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學習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並能滿足其身心發展的需要,給幼兒帶來快樂並對其生長發展有重要影響。游戲也是的一種學習活動,它的內容、方法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能使外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習者內部的需要,調動幼兒的內在積極性,從而使學習者獲得自主感、勝任感。

❽ 有關老師教學方法的文章

我最好的老師
瞧,他又在講課了。看,他一邊張牙舞爪地比劃著什麼,一邊津津有味地給大家講課。他是誰?他就是我們作文班的「無敵老師」,無敵老師?誰會叫無敵呀?噢,他的真名叫吳迪,可根據名字地諧音我一直叫他「無敵老師」。你知道嗎?他可不跟學校的老師一樣,他幽默、愛玩,但也非常盡職。 小荷作文網
「無敵老師」很幽默。有一次,老師上了很長時間課,一直沒有休息,當他讓陳興上講台讀作文時,我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突然,我聽到鬨堂大笑,啊!我好尷尬呀。這時「無敵老師」說:「咦,焦典,你怎麼也跟著站起來了?是不是怕陳興在台上緊張呀?」我趕緊坐下來。同學們聽了這話更是前仰後合地大笑。本以為會挨批,沒想到結果是換來大家更大的放鬆,更奇怪的是,當我偷偷看老師時,發現他雖然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但他卻滿臉正經,沒有一絲笑容。
「無敵老師」很愛玩。下課了,「無敵老師」總跟我們一起玩。一次玩瞎子摸人,我用圍巾牢牢地把老師的眼睛蒙住,讓他原地轉了幾圈,就喊:「游戲開始。」並趕緊跑開了。「定!」老師突然一喊,可我們沒有定,還悄悄地繼續往前走。「別走了!我都喊定了,你們不能再往前走了。」聽,這是「無敵老師」童真的聲音,他好像返回了童年,和我們這幾個小鬼在一起玩,我們玩得多開心呀。但,等等,我們動作這么輕他怎麼知道我們還再動,「老師,你賴皮!你偷看!」不知誰喊道,這時大家才發現老師居然把圍巾弄低,悄悄露出一隻眼睛,那隻小眼睛裡透著狡猾的光,老師不得不重新弄好圍巾。不一會兒,「啊哈,我摸到了,這是誰呀?」老師顯得比剛才更高興了。「快猜,猜出來才行!」我們異口同聲地對老師說。「嗯,是誰呢?小個子,寸頭,肯定是個男生,不是閆誠開,就是毛潤楠。」「老師,他是我們班的暴牙二代。」有人給提醒。「嘿嘿,」老師發出一絲陰冷的笑聲,「我知道了,是閆誠開。」老師的臉上頓時露出了勝利的微笑,驕傲地看著我們。
「無敵老師」很盡職。他從來不早下課,經常為我們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就拿這次「春蕾杯」作文大賽來說吧,老師教的學生不僅只有我們這個班,還有其它班許多孩子,同學們都在網上給他發自己的作文,他不僅改好,還要發給我們,一連忙了幾天,從回復的郵件時間看他都忙到深夜十一、二點鍾了。
瞧,我們的作文老師就是這么幽默搞笑,這么愛玩,但又這么盡職,我很喜歡他,也喜歡上他的課

❾ 關於教學教法的論文應該怎麼寫

加分給我吧,哈哈

教學論文的三種類型及其寫作方法
如果從內容的角度對目前常見的教學論文進行分類( 不包括課堂實錄、案例設計、敘事類手記、教育散文等) ,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方法型、觀點型、隨筆型.教研論文,顧名思義,是以論證和闡述為主的.上述三種類型的教學論文雖然都要求以論證和闡述為主,但在具體的寫作程式上,卻又有明顯的區別.准確把握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更快地寫好論文, 也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那麼,這些教學論文各有什麼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一、方法型教學論文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教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教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教學的應用》《用經典範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為什麼要運用這種方法?依據是什麼?任何一種新穎方法的運用,不可能憑空捏造,總會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兩種: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現實背景是指當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理論背景是指新的教學理論和思想.方法介紹之前,應該把它扼要地寫清楚.寫清楚背景,有助於增強論文的現實針對性,有助於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如果這種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冷僻,還有必要對概念作些詮釋, 以便讓讀者一讀開頭就能明白.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教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並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後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麼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總之,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後,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教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乾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幹事項
某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想像不到的問題,比如本來以為某個環節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或者本來以為學生很感興趣,可實際上興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實施時,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准備和心理准備.而這些,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會注意.總之,某種方法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要特別注意些什麼,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讀者走彎路.這部分可簡單些.
對於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師教學論文,因為它最實用,學了馬上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運用;最容易寫的也是方法型教學論文,因為它來自自己的實踐,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和想過的,寫起來比較順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學論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如何使介紹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導性,這是寫作方法型教學論文的關鍵所在.
二、觀點型教學論文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往往會產生一些新的觀點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觀點和想法,又覺得它會對現實有一定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 就總想把它表達出來,於是就有了觀點型教學論文.觀點型教學論文是直接闡明作者觀點的,常常用這樣的句子形式作為標題《要……》《……是……》《應該(必須)……》等.例如《低年級學生要特別注意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設計應該簡單扼要》.觀點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根據現狀提出觀點
觀點總是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來的,它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羅列一些現象,陳述一二個具體事實,然後從現象和事實中概括出自己的觀點來.這里的現象和事實必須具有典型性,不是個別的偶然的;觀點必須是旗幟鮮明的,不要含糊其辭,當然也不能絕對化或極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師最近通過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和將要使用的根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後,寫了篇教學論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建立於兩種教材的比較,由於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吸引人,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這是不可取的.
2.擺出依據分析觀點
光有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只有通過具體的論證,才會使觀點站立起來,才能為讀者接受.這一部分就是論證觀點.論證通常有理論依據或事實依據.理論依據就是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演繹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觀點作為佐證;事實依據就是擺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般而言,依據越充分,就越有說服力.例如上文說的"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作者就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論證的: A.課內分量明顯增加;B.課外閱讀要求提高;C.課文理解難度加大;文本內涵豐富多元;E.知識分布鬆散無序.對這些依據,作者自然都作了詳細分析,或舉例說明,或用統計數字,或運用對比等.這一部分是此類文章的重點,它的篇幅應該佔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結論指出對策
經過詳盡論證後,往往要有一段結論性的論述.這段陳述,可以是觀點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觀點的概括,可以是觀點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希望,還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須集中、有力.
觀點型教學論文是表達個人思想觀點,特別是全新的觀點,往往會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這並不重要,也不要考慮得太多,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此類論文的觀點必須鮮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見而不敢直說觀點,故意表達得含含糊糊,那就寫不成任何文章了,這也是觀點型教學論文的大忌.
三、隨筆型教學論文
眼下,教育隨筆的寫作非常繁榮,應該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隨筆簡短、隨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潑,寫起來又不必佔用大量的時間,十分適合處在第一線的教師寫作.隨筆的寫法靈活多樣,似乎很難用一個固定的程式來概括,但通過大量閱讀時下教育類報刊的隨筆,我們還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說,這種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維習慣的.隨筆類教育教學論文的一般的寫作程式為--
1.敘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隨筆往往是由一個具體事例作為由頭.對這個事例的要求是:真實、生動、有新意.真實,就是事例必須是生活當中確實存在的,是自己所見所聞甚至是經歷過的,而不是隨意捏造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生動,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較有趣,或者有經典細節的,可讀性較強,不是那種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種新的動向、新的意識,或者是一種新的現象的端倪.例如下面這個事例:
這是一次區級優秀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課堂展示活動.第三位上場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執教的課文是《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因為是借班上課,上課伊始,老師為了調動情緒,活躍氣氛,她問學生":你們最崇拜的是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王聶衛平……待學生講了一些崇拜對象後,老師反問:"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坐有近百位聽課教師的多媒體教室里頓時爆發一陣鬨笑.老師們為什麼笑?笑學生回答得巧妙?笑學生回答得整齊?恐怕都不是.本來,老師也許是要說崇拜董存瑞的,可是,這一陣鬨笑,使老師尷尬了,語塞了,她承認不行,不承認也不行.
這個事例無疑是新穎而有新意的.事例的敘述應該簡潔而不粗略,具體而不煩瑣,不要用籠統的概括,也不要用細膩的描繪.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隨筆的價值.因此,精心選擇事例是寫好隨筆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後,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徵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內涵總是多元的,往往可以從多方面來思考,產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學論文寫作時, 不能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能方方面面都寫,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現實意義的一點來展開.在這一層寫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A.不要就事論事,只作簡單的判斷,說這個現象好或不好,簡單的判斷是容易的,但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B.要透過現象看實質,作深層次分析,挖掘出潛伏在現象背後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的隨筆,在舉出事例後分析:"有些教師太聽話,他們規規矩矩照著課本教,他們不折不扣地按照參考書上說的辦,他們把課本和教參作為絕對正確的聖旨,不敢越雷池一步.為什麼會這樣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不會錯,保險,因為課本和教參就是這樣,如果說錯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二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能有效應對考試,考試的內容總是課內為主,課外是沒底的,課內是抓得牢的;三是這樣做省力,課本和教參里現成的,拿來就可用,不用動任何腦筋,而且誰也不會說".這個分析,實事求是,很有說服力.
C.分析要旁徵博引,要打開思路,從多方面簡述,以增強文章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後,有這樣一段引申和發揮 "四百年前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棵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帕斯卡爾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39歲,但在身後卻為自己留下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思想錄》給無數人帶來心靈的慰藉.帕斯卡爾後面的這一句,粗粗一聽,似乎有點不可理解,細細一想,卻頗有道理:一個沒有思想的人,一個被別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個有思想卻無法表達的人,還會有多少尊嚴?那還不是奴才!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師教學的全部尊嚴也在於思想.一個教師想在教學上獲得尊重,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一個沒有自己教學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贏得學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贏得同行的贊賞的."這段旁徵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論述更富有力度, 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
3.照應開頭表明態度
以事例為由頭的教育隨筆教學論文,結尾處一般有這樣三種寫法:一是照應開頭,對事例作結論性的判斷;二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三是強調和重申自己的觀點.《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的結尾是這樣的:"思想是一種尊嚴.人最大的恥辱是不善於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壓制,有話不能說;人最光榮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別人擁護.作為當代教師,不能只是傳播思想,而是應該努力體現自己的思想,實踐自己的理想."這個結尾無疑是對自己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強調.
在各種教育教學論文文體中,隨筆型教學論文的寫作是最無定式的.但隨筆教學論文的幾個特點是最為重要的:立意的新穎性,材料的生動性,語言的活潑性.

❿ 求 一篇 教學方法和技巧論文的論文 謝謝各位了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一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於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2)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3)教學方法不同於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於教學方法中,並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的概念還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完成某一教學課題而運用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方法的程序及策略體系,它由若干個有固定程序的教學方法組成。每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具有獨特的功能。它們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學實踐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現代教學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是傳授——接受模式和問題——發現模式。

教學方法的意義:

教學方法對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大意義。當確定了教學目的,並有了相應的教學內容之後,就必須有富有成效的教學法。否則,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見,教學方法,就一定意義來說是關系著教學成敗的重要問題。

方法名稱是根據教師或學生的工作形式這樣一種外部特徵。根據教學方法的名稱,可以判斷教學過程參加者的活動方式。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知識的明確性、具體性、根據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賴於對教學方法的有效利用。烏申斯基從教學方法能影響思維過程,影響學生求知主動性的觀點出發對之作了詳細的研究。教學方法對於教學學習技能和技巧,特別是學習實際應用知識的技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洛克早就肯定地說過,任何東西都不能象良好的方法那樣,給學生指明道路,幫助他前進。

當前科技的進步,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祖國的富強,都要求各項工作,講求效益,提高效率。教學工作,同樣要求講求效益,提高效率,但不能簡單地依靠增大教師勞動強度和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來提高教學質量。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這對工作中少走彎路,用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環。

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對於把學生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教法制約著學生的學法,同時對學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教學,經常採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課上教師念筆記,學生必然要採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課上老師講授,學生聽受,不給學生以獨立思考與獨立活動的機會,學生就會缺乏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就很難培養出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中談到怎樣學習時,就一再痛斥「死記硬背」書本,脫離實際的學習方式,認為這樣只能造成「書獃子」。提出了共產主義者,就應「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要經過「深思熟慮,融會貫通」。可見是否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關繫到能否使學生成為具有聰明才智、科學頭腦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問題之一。

怎樣評估教學方法的作用,對國外的觀點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教學方法的虛無主義者,認為教學法毫無實踐意義;一種是教學方法的盲目崇拜主義者,認為教學方法可以完全決定教學效果;

一種是教學方法的客觀主義者,認為沒有適合教材本質的、適合於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覺、正在發展中的人的本質的教學方法,一堂課就不可能獲得成效。「但是教學方法本身並不是一種力量,它僅僅是表現師生雙方之力量的潛在的可能性。」

目前國外普遍認為,教學方法的客觀主義者的觀點更客觀些,更符合實際些。認為只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課堂氣氛,有了良好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產生愉快感,才能激起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學方法不好,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就靈活不了,智力就發達不了。教學方法的分類一、教學方法分類的意義

教學實踐、教學實驗中創造出來的教學方法是相當多的。「傳統」的不說,僅冠之以「現代」教學方法的就有數十種之多:發現法、解決課題法、自然法和自治教學法、問題討論法、問題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潛科學教學法(故且不論其是否屬於同一層次的「方法」)……。

可以斷言,隨著教育理論、教學手段的發展,新的教學方法還將層出不窮。要把握這么多的教學方法,對於從事教學實踐的人來說並非易事。

這么多名稱迥異的教學方法,其特點、職能、起作用的條件,適用的范圍卻可能是相同或交叉重疊的,有必要將具有同類特點的方法合並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分析,認識它們,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起作用的范圍和條件,以及它們發展運動的規律」。

教學論至今還沒有能提供一個較理想的分類框架,不同的學者運用了不同的分類標准,使分類問題顯得十分復雜。

二、教學方法的具體分類

1.教法、學法各自獨立的二分法分類

屬於教法的有:講授、演示、……

屬於學法的有:聽、記、練習、觀察……

這種分類方法看到了教法與學法的區別,但未能看到二者之間的聯系。

2.由學法分類導出教法的分類

有的人認為大體有五類基本的學習方法,與之相對應的也有五種基本的教學方法:

①模仿的學習方法 →①示範教學方法

②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 →②概括教學方法

③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 →③求解教學方法

④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④推理教學方法

⑤總結提高的學習方法 →⑤反饋教學方法

3.根據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和任務的分類

前蘇聯傳統教學論中對教學方法就是這樣分類的:

①保證學生積極地感知和理解新教材的教學方法。

②鞏固和提高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教學方法。

③學生知識、技能技巧的檢查。

4.根據教學方法的形態分類

這是我國教學論中常用的一種分類,它以學生認識活動的不同形態作為分類標准。

①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②直觀演示的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

③實際訓練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法、實習法、實驗法)。

④情境陶冶的教學方法。

5.根據學習的不同結果分類

①使學生獲得明確觀念的教學手段。

②提出新的或不同材料的教學手段。

③告訴學生怎樣做的教學手段。

④影響或改變態度、思想、鑒賞力的教學手段。

⑤使學生產生安定感的教學手段。

⑥激發動機的教學手段。

⑦評價或測定的教學手段。

⑧激起、引導或緩和感情的教學手段。

6.根據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思維活動的再現性和創造性)分類

這是前蘇聯晚近對教學方法所作的一種分類:

①圖例講解法(也稱信息接受法)。

②復現法。

③問題敘述法。

④局部探求法。

⑤研究法。

7.根據活動的過程——引起、調整、控制三個因素,教學方法可相應地分為三大類

①教學認識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的方法(知覺、邏輯認識、實習)。

②刺激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興趣、責任)。

③檢查方法(口頭的、直接的,實際操作的)。

還可以舉出一些分類體系。

三、現有分類框架存在的不足

1.不少教學方法的分類框架基本上都是單一地指向知識的掌握。事實是,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多種的。這一點從我們給教學所下的定義也可以看出:「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的分類框架應與教學目標對應,否則,勢必有的目標難以達成,變成「自然交織」於教學過程了。加涅指出:在教學的影響下,學習的內容活動將產生五種學習結果,即言語信息、認知策略、智力技能、動作技能和態度。心理學探明了:習得這些學習結果的過程是極不相同的,存在著多種學習類型,其中大部分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此,在教學方法的分類框架中,與實現各種教學目標緊密相連的教學方法都應佔有一定的位置。

2.有的分類只注意到教學活動的外部形式,把教學活動的外部形式當作了教學方法,講述課文就是講述法;讓學生看實物或物體圖形就是演示法,對學生提問、檢查他們的知識就是提問法……這樣的分類不僅名目繁多,更主要的是這樣認識教學方法是表面、膚淺的,例如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中,有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等,除了在「以語言為主」這一點上相同外,教與學雙方在活動的具體動作效能與條件上是很不一致的,

3.在同一分類體系中,分類的標准不能貫徹始終,有的按一個維度,有的按二個維度,還有的按三個維度,所謂的多度性或多維法,貌似嚴謹,實踐把握相當困難。

4.諸種分類體系基本上指向於學生的認知,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忽視了教學過程的情意側面。任何教學過程都包含著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過程,一個是認知過程,一個是調控認知過程的情意過程,後者是前者順利展開的原動力。其重要性幾乎所有的教育家均有過論述,教學實踐中也不乏這類的教學方法,然而明確地把這類教學方法劃分出來歸並為一類,還數前蘇聯的巴班斯基,多數教學方法體系都是純認知型的。

閱讀全文

與關於教學方法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脂溢性脫發的治療方法 瀏覽:139
新手帶貨開直播有哪些好方法 瀏覽:3
中國原油的計算方法 瀏覽:378
鼻飼管實驗方法與步驟 瀏覽:362
直腸息肉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651
遠距離路由器連接方法 瀏覽:49
芥末醬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398
膳食結構研究方法 瀏覽:893
食用百合種子來源盆栽養殖方法 瀏覽:397
鼻腔檢測新冠的方法 瀏覽:210
消防泡沫槍頭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263
不用分析就能賺錢的方法 瀏覽:616
大棗種植方法 瀏覽:625
樓房甲醛用什麼去除最好的方法 瀏覽:812
未知物質化學鍵的痕量分析方法 瀏覽:242
閱讀有難度方法有哪些 瀏覽:993
手機屏幕貼膜機使用方法 瀏覽:921
19歲副乳脹解決方法 瀏覽:478
最簡單的不銹鋼的辨別方法 瀏覽:61
茶幾安裝方法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