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

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2-02-28 15:01:57

1. 孔德對比較政府與政治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孔德是第一個將比較方法看作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幫助實現對比較研究方法論認識的突破。孔德指出,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採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
他還對政治進行了社會學分析,他提出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分析,可以從秩序凈化的兩個方面來著手,秩序方面的研究則是設備的靜態分析,前者著重對社會體系內各部門的反應和行動法則加以觀察調查,其目的在於描述並評估社會體系各部門的相互關系。

2. 社會學概論 名詞解釋 什麼是孔德

本人就是學社會學的,來解釋一下好了。
應該說「社會學概論」不算一個名詞,所以無所謂名詞解釋,凡學過社會學的人聽到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鄭航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這本書,可以說這是國內大學應用最廣泛的社會學入門教材了;
「社會學」的名詞解釋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切入點,很多社會學家都給出了不同的社會學名詞解釋,出現在剛才提到的《社概》里的名詞解釋是這樣的: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註:此概念的定義依據社會運行論)
孔德,全名August Comte,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人稱「社會學之父」,他曾任聖西門的秘書,在學術研究上深受聖西門影響。1826年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實證主義。1839年到1842年所著的《實證哲學教程》完整地闡述了他的實證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他重要的一部社會學著作和政治理論著作,書中闡發了他的「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思想。其社會動力學的某些思想很有研究意義,但他理論中的「規律」指的是主觀規律,這樣由一個錯誤的命題必然會引導出有偏差的結論,因而最終不得不用人性、本能、道德的演變來作為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實質,把人的智力和理性的發展作為這一過程的根本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孔德到了晚年會醉心於「人道教」的建立。所以總的來說,孔德的社會學是立足於唯心主義基礎上的。就這點而言,他的理論是片面的,或者說歷史上出現過的諸位社會學大師都不是完美的,其理論都有缺陷或謬誤。但更多的,是孔德作為社會學先驅所帶來的貢獻,他的著作仍有很多可供後人參考的地方,他提出的實證主義仍然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學派和領域。

3. 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3)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擴展閱讀: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指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4. 評述孔德的社會學學說的主要內容

孔德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指出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繫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

前者一般處於絕對優勢,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系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

(4)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擴展閱讀

家庭背景:奧古斯特.孔德母親比父親大十二歲,夫妻共有四個孩子,孔德是他們的長子,由於雙親熱切地希望他們的長子今後能成為優秀的基督徒,就把幾位聖人的名字加在他的名字上,使他有一個冗長的全名:依西杜爾.奧古斯特.瑪利.弗蘭索斯—格莎維埃.孔德。

事與願違,孔德背棄了天主教。因為他的個子矮小,他的家人都叫他「孔頭」。後來,他自稱為「奧古斯特.孔德」。孔德和父親關系疏遠,與母親親近。他後來把他的母親列為影響他的「三天使」之一。他和弟妹的關系並沒有發展出深刻的手足之情,這大概和他九歲起就離家住校有關。

5. 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具有哪些特點

孔德的學術思想概括地說有三個主要部分:(1)實證主義哲學思想;(2)實證主義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實證哲學為基礎的社會學理論。

第二節 實證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

一、實證主義哲學的含義(Positivism )

所謂「實證的」,他認為讓要有六種含義,即現實的、有用的、確實的、精確的、積極的、相對的,它們對立於傳統神學和哲學的以下特性:空想的、無用的、不確實的、模糊的、消極的、絕對的。到了晚年,他又將「同情的」作為實證概念的第七個要素。

他這樣評價自己哲學的功能:第一,實證哲學的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來顯示和證明智力發展的邏輯規律;第二,實證哲學將指導人們改造教育的體系;第三,由於它是對科學進行總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動各門科學的進步;第四,它為改造社會提供了惟一穩固的基礎。

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實證哲學看成既是科學的方法論,又是改革教育、統一科學的科學哲學,還是改造社會的社會哲學,它包羅萬象,無所不能。

二、三階段論(three stages)

孔德認為一切人類知識的發展都依次經歷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實證階段」。與此三階段相對應,人類的智力就顯示出如下的特徵:

1、神學階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麼?(最低階段)

在這個階段,神學占統治地位,人類解釋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歸因於生命體或與人類相似的力量。在這一階段人類智力的特徵是:自由幻想,尋找事物現象的根源,探索萬物的內在本質,追究事物的最後原因,即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

2、形而上學階段(Metaphysical Stage)——尋找事物背後的物質或本性(過渡階段) 在這個階段,用形而上學(超經驗)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學來解釋一切,以求獲得關於事物的本質的絕對知識。在此階段,科學知識受形而上學的支配,力求在經驗的自然現象背後尋找抽象的物質或精神的本性,各種科學知識都是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構成。

3、實證階段(Positivistic Stage)——尋找現象之間的規律(最高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不再以虛構的超自然的主體或抽象的原則來解釋經驗現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把知識「局限在經驗事實的范圍內」,以「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即發現它們的先後不變的關系和相似關系。因此,這一階段的科學知識都是經驗的、實證的知識。

最後,孔德認為「三階段論」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可推廣到各個領域,甚至運用到個人。從個人來說,依據該規律,他得出每個人的一生都經歷這三個階段:童年時代是神學家;青年時代是形而上學家;壯年時代是物理學家。

三、科學層次

與三階段法則密切相聯,孔德將科學分為五類:(1)天文學——(2)物理學——

(3)化學——(4)生物學(有機物理學)——(5)社會學(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後改稱其為「社會學」。)此外他還提到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可置於這五類學科之首或尾。孔德認為,在統一的科學序列中,社會學位於最高層,是王冠上的寶珠,因

為它研究的對象是最復雜、最特殊的。

第三節 實證主義的社會學(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80年代孔德創立社會學及其理論以前,歐洲各國的思想家、哲學家對社會的研究一般限於社會哲學的范疇之內,他們探索的社會並非實際存在的或現存的社會而是他們認為應當存在的社會。從孔德開始,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孔德創立社會學及其理論絕不是偶然的,它們是當時歐洲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我們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鄉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次大革命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摧毀了法蘭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各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其影響所及遍於歐洲。從1789年起法國社會經歷了民主與獨裁、革命與反革命、帝制與共和、復辟與反復辟的反復較量,社會動盪的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舊的社會秩序破壞了,新的社會秩序正在建立當中.孔德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它不能不影響孔德的政治社會思想。另一方面,自18世紀中葉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到19世紀初已席捲法國和西歐其他國家。如果說法國大革命導致了歐洲政治與社會思想的巨大變動的話,那麼工業革命則從經濟和社會生活兩方面沖擊了西歐舊的社會秩序。恰好生活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孔德目睹了經濟的劇烈變動:成千上萬的農民涌進城鎮並在一夜之間成為受雇於工廠主的勞動者,他們在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為資本家幹活而工資僅夠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長,維系昔日范圍狹小的社區的傳統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已不復存在;工人起義、市民暴動(如1831年法國里昂、1848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1836--1843年英國市民的大憲章運動等等)使歐洲社會動盪不已,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工業革命更帶來歐洲社會意識的重大變化:新興的中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崇尚民主與科學,貴族與君主政治思想已無市場;千百年來在人們頭腦中以上帝決定社會秩序的觀念逐漸崩潰,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權威。社會、家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舊的社會規范漸漸為新的社會規范所代替。所有這一切變化在孔德(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眼裡意味著,社會變遷的方向模糊不清;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正在受到威脅。因此,了解社會事實,研究社會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變動,找出支配社會現象與人類行動的規律,便成了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當時建立「社會物理學」(後改稱社會學)的主要動機與目的。

二、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

孔德把社會學定義為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按照生物學區分為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類比,孔德把社會學區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部分。社會靜力學是孔德關於人類社會自發秩序的一般理論,而社會動力學則是關於人類自然進步的一般理論。

(一)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會靜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的范疇。對社會秩序及其變動規律的關注是孔德當年創建社會物理學或社會學的基本動因。因此對社會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關社會秩序的理論便成為孔德社會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實證政治體系》一書中提出「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的理論觀點。前者主要研究社會秩序.後者則研究社會在維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進步與變遷。正如法國社會學家阿隆指出的那樣,孔德的「社會靜力學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社會動力學論述這一基本秩序在到達實證主義最終階段之前所經歷的曲折過程。」「動力學從屬於靜力學。」

孔德的《實證政治體系》第2卷以「人類秩序的抽象論著」為副題論述了他的社會靜力學觀點。孔德認為社會靜力學的研究目的是「將人類秩序作為一個不變的東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學那樣對人類社會的結構進行剖析,找出社會結構的性質。這樣做「最終是為了確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後解釋這個制度最終實現之前為什麼需要一個長期的逐步准備的過程。」由此可見,社會靜力學在孔德看來就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秩序、社會和諧一致、社會制度正常的科學。

那麼孔德的社會靜力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是什麼?

孔德認為對社會剖析應首先從社會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認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著手。因為家庭是微縮了的小社會,社會的美好前景來自家庭的和諧。家庭關系包括兩性、親子、兄弟或姐妹關系等等。家庭關系實際上體現人性中利己與利他的兩重性的統一與和諧:人們在家庭中從種己的動機出發,其結果則是既愛自己又愛(家庭中的)他人。此外,家庭中人與人的關系由於體力、智力與個性的差異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順從與被順從;這種關系若能延伸到社會,那麼就可實現社會的和諧一致。隨後,孔德又進一步分析了階級或種族即社會的「組織」這一層次。從社會和諧協調的原理出發,孔德認為「社會愈進步,階級、組織、機構愈復雜,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諧。為達此目的,社會各階級應當安於自己的職業,相互合作。他指出,社會之所以出現了工人起義、市民暴動等騷亂乃在於各種社會組織之間不能協調,因此實證論者應當以宣傳「愛」與「秩序」為己任。在孔德看來,國家和政府作為社會權力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組織。國家和政府的存在是為了社會的和諧與秩序。國家和政府超越於階級之上,主持公道。他認為,國家和政府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發揮功能:(1)用宣傳和教化的方式統治社會。(2)用軍隊和憲兵等暴力手段統治社會。此外,孔德也強調了宗教力量對政治權力組織的制約和輔助作用:「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應當包括一種與力量統治相對應的或糾正這種力量統治的東西,即教權。教權的功能是調節社會內在生活,把人們聯系起來共同生活、行動,使世俗權力神化讓人們了解服從的必要性。不過孔德所指的宗教就是他所倡導的。「人道宗教』』或日「人性宗教」,而教權則是人的智力和感情的權力。可見,孔德對教權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發揮社會調節功能是相當重視的。

在孔德看來,維持社會秩序除了家庭、政治權力形式以及宗教力量之外,語言和社會分工也發揮其重要功能。孔德認為語言以其橫向與縱向聯絡的特徵,能夠實現人與人之同思想、情感的交流從而維持社會的秩序並且使社會文化能夠代代相傳。孔德在《實證政治體系》第2卷第7章充分論證了勞動分工對社會秩序的功能,「社會秩序也依靠與其有關的勞動分工與經濟合作。個人進行經濟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隨著勞動分工的出現,每個人在參加經濟活動中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從而進行合作,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新的社會聯系。勞動分工促進了工業發展,專業化的相應發展也促進了個人主義。同時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發達的勞動分工造成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使一個復雜的社會有了穩定的秩序。」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孔德的社會靜力學原理其實就是他的社會秩序論。其基本特點是:第一,社會的協調和諧一致與秩序是社會靜力學研究的主要論題;第二,構成社會各組成部分在維持社會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三,其研究對象具有明顯的共時性,而構成社會的元素、組織、器官在同一時空內有靜態相互關系和功能。從這些特點當中人們不難發現孔德的社會秩序理論已有社會學功能分析的傾向。

(二)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

在《實證政治體系》第3卷中,孔德詳細論證了他的社會學原理。孔德的社會動力學就是以他的實證主義哲學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遷的歷史。由於孔德將人類歷史看作人類智力發展史,所以隨著人類智力自然的發展與進化,人類社會亦必然走向進步。

「(社會)進步就是(社會)秩序的發展」就是孔德以實證論哲學為基礎的社會變遷 理論的概括。

孔德社會變遷論——社會動力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孔德關於人類認識發展「三階段」規律的論述,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實際上取決於人類智力、思想必然進步這一規律。因此,與這一人類智力發展、進步各個不同階段相適應的則是社會秩序、社會性質的發展與進步。孔德對此也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指出,

1、在神學階段家庭是主要的社會單位,人們崇拜神靈,尊奉政治的絕對權威,其政治體系是君主專政,維持社會秩序依靠軍事類型的社會組織,因此這一階段是權威的時代。神學階段又分為(1)拜物教時期,(2)多神教時期,(3)基督教的一神教時期。在拜物教時期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家庭與氏族產生了;在多神教時期形成城邦國家、神權政治;在基督教時期教會大量涌現,政教逐漸分離,手工作坊應運而生,農奴制解體,僱主與僱工分離,社會生活日益走向秩序化,這些都是神學階段的社會變遷與進步。

2、在形而上學階段,人們用理性懷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人們追求「天賦人權」、「平等」一類的抽象原則,國家政體轉向共和制,在社會中居統治地位的是「法學家」因而可以稱為法制時代。這一階段民族國家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形而上學階段的顯著特點,工業的發展與鞏固並滲入西歐各國政治之中。被孔德稱為「西方革命」的這一階段已具備了向實證階段過渡的基本條件。

3、在人類智力的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實證或科一學階段中,人類通過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經驗事實成為知識根本的唯一的來源,所以能夠使人們的意見達到一致,個人的意識、情感和行動能夠服從於社會的普遍秩序與法則。這一階段實行的是實證政治體制。「工業在社會中的統治取代了軍事的統治,這種轉變意味著社會把注意力從剝削其它社會轉到開發大自然。」在孔德看來,在實證階段人類的感情聯系的范圍已由第一、二階段時為家庭和民族國家擴大到全人類。總之,實證階段就是人類智力和社會秩序進步的完成形式。

那麼,導致人類智力的進步與社會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變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孔德認為,除去人類本身的智力與思想外,影響這一變遷過程的積極因素是:(1)人口的增加,(2)人類知識和道德生活的影響不斷擴大(據他說是可以抑制日益增長的個人主義的威脅),(3)勞動分工的發展,(4)種族、氣候和人的平均壽命等。上述這些積極因素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外,孔德又指出了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因素,即保守派推行的所謂「倒退哲學」,因為這種哲學把適於前一時期的思想強加於人,以應付轉變時期的社會混亂。此外,他認為即使有好的哲學,但如果推行變革太激烈也會使知識與進步所需的社會秩序毀於一旦。

通過上面對孔德社會動力學,即社會變遷理論的概述,我們大致可概括三個主要特點:第一,人類社會的變遷就是人類社會秩序由無序向有序轉變的歷史過程。第二,人類的變遷與進步是人類智力或人性發展的必然規律。第三,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獲得的知識與秩序的實證階段乃是人類社會的必然歸宿。

三、社會學研究方法(the methods for sociology)

孔德將社會學看作一門實證的科學,以此區別於神學的和形而上學的關於社會和人的思辨哲學。他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基本規律的科學,是惟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如何完善起來的科學。

那麼,社會學如何科學地研究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呢?孔德提出必須運用四種科學的基本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其中,前三種已在自然科學中成功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高等教育、生活休閑娛樂、各類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外語學習資料、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理論03等內容。
第四節 評 價

通過本章以上各節有關孔德生平、哲學思想以及社會學主要理論觀點和方法論的論述,筆者認為,作為古典社會學家的孔德對社會學及其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重大貢獻:

第一,他在19世紀前期首先提出人們應當象對自然界那樣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和分析人類社會、社會現象,找出其規律性並由此創立了社會學這樣一門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新科學門類。孔德因此贏得了「社會學之父」的稱譽乃是當之無愧的。

第二,孔德關於科學地研究實實在在的社會的主張,使人類對社會的探索徹底脫離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家的社會哲學范疇。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飛躍。

第三,孔德不僅開創社會學這門新科學,而且提出一整套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以及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孔德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初次嘗試,為後來社會學家的理論研究探索提供了基礎與動力。

第四,孔德提出的社會秩序與社會變遷問題(即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理論)以及他對人類行動的哲學解釋,成為自他以來社會學理論探討的三大主題。孔德的這一開拓性貢獻功不可沒。此外,他關於社會有機整體論的思想已成為當代西方主流派理論的功能主義的直接來源之一。孔德提出的社會研究方法論原則以及一些具體的方法(盡管已有了重大改進,但至今在社會學經驗研究領域廣泛應用)。

但是,作為社會學初創時期的理論家,孔德社會學說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首先,孔德以實證哲學觀將人類社會的變遷和進步視為人性即情感、智力、行動發展的結果,因此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按照這一哲學觀,孔德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與研究很難反映社會的客觀規律。

其次,孔德的政治觀點也帶有明顯的保守主義色彩,因此必然會影響他的社會學理論觀點。例如,維持現有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秩序就是他研究社會的基本出發點和核心,所以孔德反對社會革命,主張社會改良。社會進步與變遷雖然是他研究的主題之一,但這種進步與變遷僅僅是建立在秩序基礎上的。這一保守的社會政治思想阻礙了孔德對階級的分化對立與沖突,以及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及其變革進行科學的合理的研究與分析,因而很難作出正確的結論。

最後,孔德從早期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倡導者跌落到了晚年時期的人道宗教的鼓吹人。雖然他一再聲稱「我的實證主義從真正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宗教。」但是他以宗教代替科學最終會妨礙他對社會的研究.可惜他對這一點並未覺悟。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孔德開創的社會學及其理論的影響與功績將載人社會學發展的史冊。

6. 孔德是如何理解科學的真正任務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堅持知識的實證性和科學性,實際上他反對去研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和原因,他認為這些問題應交給形而上學家,也就是哲學家或神學家去論證,這就完全把科學的真正任務搞錯了。

7. 孔德的三階段法則

孔德認為人類理智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神學階段
人們依靠神的原因性力量來解釋現象。
例如古希臘神話和傳統基督教中都可以發現諸神和上帝頻頻干預人事。
這在政治理論中對應君權神授,在歷史階段中對應奴隸制和軍事統治時期。

二:形而上學階段
以非人格的抽象力量代替了以人類為中心的神性概念。
它在政治思想中的對應物就是一些抽象原則,例如自然權利和人民主權之類的。然而孔德認為這是無根據的教條
三:實證主義階段或者科學階段
只考慮現象之間的恆長聯系,放棄用超出經驗的存在者來解釋事物。
這對應的是科學影響十分廣泛的工業時期。與之對應的,就是孔德自己建立的社會學。

實證主義講究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所以實證主義就十分推崇觀察和實驗的基礎研究地位。實證的科學是經驗的、客觀的、和無思辨的,注重現象的研究,放棄揭示任何事物的本質,拒絕假定自然的終極目的。和科學一樣,實證主義相信科學規律不過是確立了不同現象的恆長聯系法則,人們只要客觀地去反反映出事物之間的秩序或者恆長聯系就好。觀察和合理的預測是實證精神的主要特徵。

實證主義具有不可避免性和確實有效性:事物中有一個秩序,我們能夠發現它;大腦像鏡子一樣反映外部秩序,要克服主觀性。

8. 孔德,迪爾凱姆,斯賓塞,韋伯 研究的是什麼問題

簡單的回答或解釋: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

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學科最初得名於孔德,經過K·馬克思、H·斯賓塞、E·迪爾凱姆、M·韋伯等學者

的不斷發展, 社會學逐漸形成有獨立研究對象、理論、研究方法和範式的一門社會科學。其研究對

象包括與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人口變動、民族、城市、鄉村、社區、婚姻、家庭與性

、信仰與宗教、現代化等領域。其方法論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爾凱姆為代表的社會唯實論,

認為人存在於社會之中,其行為和思想都並非純粹服從於個體理性的,而是受到社會的塑造、限制

乃至決定。等等

9. 孔德社會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孔德指出,在所有六種科學中,最早出現的科學也最早擺脫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統治。到了他的時代,前五種科學都擺脫了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統治,進入了實證階段,唯獨社會學還處在形而上學階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

因此,他的歷史任務就是建立實證社會學,從而結束歐洲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孔德看來,要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必須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個共同的信念就是實證社會學。

他對自己在社會方面的理論特別自負,是他第一次把人的歷史當作一個社會整體來考察,並且發現了社會的象其他領域的規律一樣的規律。

孔德說自己第一次發現了社會規律固然是自我吹脹,但按照實證原則建立社會學的確實數他最早。社會學(Sociology)這個詞就是他首先提出並使用的,從而使他成為社會學的創始人。

(9)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擴展閱讀:

一、實證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是觀察者直接接觸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間接觀察則是通過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風俗、禮儀和語言等進行分析獲得有關社會歷史和文化遺跡的資料。

2、實驗法:

利用社會發展的特殊狀態進行實驗,當社會正常進程收到確定方式的干擾時,實驗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使我們有機會發現正常社會的規律。

3、比較法:

只有通過比較,社會學家才能簡化觀察和實驗所收集到的資料,發現正常的規律。

4、歷史法:

歷史法是對社會發展的先後和連續方面進行考察,把不同社會現象依照其發展順序加以排列,從中分理出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揭示其增減盛衰的趨勢,從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

二、歷史貢獻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E.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學術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

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

著有《實證哲學教程》 (1830-1842)、《實證主義概論》(1848)、《實證政治體系》 (1851-1854)、《主觀的綜合》等。

10. 孔德的學術研究

他指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目前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社會現象之間彼此聯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孔德從秩序、進步的原則出發提出他的社會學構想。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學說,把重整法國革命後社會動盪的希望寄託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最終以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為他的社會學任務。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形而上學、實證(科學)3個階段。
孔德的實證哲學強調事實的重要性,主張從事實出發,尊重事實,在事實基礎上建立知識體系,這對於自覺抵制神學和純思辨思維方式的影響,推動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他所處的時代,神學思想已屬過去,支配現代人的將是科學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學思想為指引的工業社會;人類理智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著社會秩序的組成和社會進步的類型;與人類理智發展的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三階段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分別為神權政體、王權政體和共和政體。這樣孔德就把人類社會歷史完全歸結為人類的理智發展史,因而與理智發展最高階段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形式——工業社會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類的品格。
孔德指出,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採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同自然並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長期爭議的問題。
觀察法:
觀察法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是觀察者直接接觸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間接觀察則是通過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風俗、禮儀和語言等進行分析獲得有關社會歷史和文化遺跡的資料。
實驗法:
利用社會發展的特殊狀態進行實驗,當社會正常進程收到確定方式的干擾時,實驗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使我們有機會發現正常社會的規律。
比較法:
只有通過比較,社會學家才能簡化觀察和實驗所收集到的資料,發現正常的規律。
歷史法:
歷史法是對社會發展的先後和連續方面進行考察,把不同社會現象依照其發展順序加以排列,從中分理出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揭示其增減盛衰的趨勢,從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E.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著有《實證哲學教程》 (1830-1842)、《實證主義概論》(1848)、《實證政治體系》 (1851-1854)、《主觀的綜合》等。

閱讀全文

與孔德使用什麼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好吃的簡便的方法 瀏覽:568
竹炭去黑頭使用方法 瀏覽:371
地方法律法規文件去哪裡看 瀏覽:500
綁頭發方法簡單教程視頻 瀏覽:94
簡單的復雜投資方法 瀏覽:950
委託加工白酒消費稅計算方法最新 瀏覽:128
輕微腦梗塞治療方法調理方案 瀏覽:757
樹葉書簽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957
熵方法聚類分析 瀏覽:175
調味料使用方法 瀏覽:779
教學測量和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95
小米音箱無線連接方法 瀏覽:130
櫥櫃三組抽屜滑道安裝方法 瀏覽:273
1如何用方法把0號干射 瀏覽:149
魚竿汗帶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524
聚光合金分析儀使用方法 瀏覽:711
油箱油泵連接方法 瀏覽:436
refa按摩胸部使用方法 瀏覽:164
小學數學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瀏覽:108
子宮息肉有沒有治療方法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