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最好附有閱讀技巧以及教學方法)
你是老師?
初中不用太重視文言文方面,完成基本的就可以。
學生能接受的話,就培養培養他們的文言語感,並且平常多做些文言文,但要有質量,每一篇文言文(最好是課外的),都要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學生先通過查詞典自行翻譯,並且進行批註之後老師再講),並且要時常總結某些字的不同意思及用法,同時聯系課內的文言文;另外,對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等,要在平時教他們識別並進行練習
㈡ 關於如何實施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知識的三個要點: 文言文教學的三個要點是要把握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文言文是古漢語,文言文教學的三個要點可以用「古」「漢」「語」三個字代表。「古」,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時代性特徵。要注重對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差別的把握,如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代漢語賓語的位置、古今語音的區別等,都要重點掌握,同時,對古代漢語內部各個不同時期的特點也要加以了解。「漢」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民族性特徵。如對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修辭手法,以及它對漢語詞彙構成的影響等,都是有別於其他語言的,需要用心理解。「語」即現代語言科學理論。 (一)把握文言文的時代性特徵,注重對古今語言微異之處的講解。 古今漢語的不同有的是殊別,有的是微異。常常有老師認為殊別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其實不然。殊別容易處理,學生查書記誦就可以解決。……而對微異的則處理特別應當引起老師們的注意。一方面,微異之處教材中往往沒有加以注釋,正需要老師們加以闡明。加一方面,教師對微異之處講解,往往使學生有境界層進的感覺,對激發學生文言文的興趣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如「璧有瑕,請指示王」中的「請」與「指」。 對一些教材已經註明但學生容易忽略的微異,也應加以特別提醒。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很多學生在對譯這句話時常常會無意識地漏掉「這」而譯為「現在情況危急了卻來求您,是我的過錯。」 (二)對文言文中獨具的表達手法,應該從民族性特徵上用心說明。 民族性特徵,對母語教學本不是問題,但現行的語法語義理論體系多由西方移植而來,往往出現削足適履地分析漢語獨具的語言現象的情況,所以中學文言文還是有必要專門注意下下民族性特徵。象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表達手法,往往是現代所謂的修辭格不能完全囊括的,必須從漢民族語言表達習慣上來了解把握。如「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教材註:「[攝]整理。」整理衣冠的舉止與侯生「不讓」的行為極不一致。其實「攝」為「提起,撩起」之義,教材不注,是因為沒留意這裡衣冠是「連類而及」。「冠」因「衣」而及,並不表義。 (三)科學理解,系統表達,培養一定的學術語言規范意識。 所謂科學,就是講解要有依據,表述應該規范,要符合文本的原意。所謂系統,就是中學階段關於文言文知識教學從一開始就要系統進行,要前後照應,首尾一致。 講解准確,首先是要言之有據。 在表述規范方面,特別要注意術語的定稱和定用。二、中學文言文教學手段的三個結合 (一)以文選為綱領,名句名篇的記誦與知識的掌握相結合。 在中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任務是閱讀,應當以文選的學習為重,通過名句名篇的記誦來掌握相關文言文知識。 以文選為重並不意味著文言知識的講授不重要,而是強調文言知識的講授要結合文選進行。有一個很「笨」但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將各冊課文中出現的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和15個虛詞所在的句子全部挑出,再選擇一些簡短而典型的例句來記誦。用計算機手段完成例句挑選工作並不太費事,而且一旦這樣做了,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掌握文言知識的感性材料,老師自己也能對教材中知識點的分布有宏觀的把握,做到有序系統宏觀把握。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認識到文言文的學習需要一定的語感和材料積累,記憶背誦名句名篇也是科學學習方法。 記誦的目的是學習,所謂語感,包括對記誦句篇的形式、內容、意境的整體感受。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整體感受,才可能舉一反三,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記誦中對意境的體驗,同樣重要。 (二)以理解為先導,閱讀與欣賞相結合 閱讀要在「懂」,欣賞講求「悟」,二者都是理解的要素,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的教學都有這樣的要求。但文言文的閱讀與欣賞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懂」與「悟」的結合方面,有時文言文的教學比現代文的教學更有優勢。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對它的「悟」要與「懂」同步進行。欣賞文言文與欣賞現代文的區別之一是古代詩文的意蘊、形象常常通過一些關鍵詞語如「詩眼」等來實現。而對這些關鍵詞語的解釋分析往往是「懂」與「悟」相攜而行的。 其次,文言文教學一般都會涉及詞語的本義或源頭,這種探源溯源本的清理,往往能揭示漢語詞彙中蘊涵的文化信息,從而開闊學生欣賞的眼界。如「風景」一詞中的漢民族人民的審美意識——「風」意在動,「景」意在光,所謂風景,一定是活動的(風過必引起物動)、有明暗色澤的(「景」是「影」的古字,即日光),故風景可「訪」——有響與動可交流,有色與光可互動。……我們以對「風景」有了這樣深一層的理解,再來看古人的詩文,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寫景的詩文必定都含有響動和色光這兩大要素。 再有,古代詩文的欣賞,往往可以與現代文的學習結合進行。……閱讀賞析古代詩文,首先是一個還原詩文語境的過程,一定要用古人思想、觀念、習慣來體味。 (三)以課堂講授為動力,傳授方法與激發學生興趣相結合。 課堂講授要教知識,更應有學習方法的演示。訓詁學解釋文獻語義的方法,如以形說義、因聲求義、據文證義等。
㈢ 淺論如何提高農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學
淺談農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好文言文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學好語文的需要。初中語文課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它們都是經典名篇~文質兼美。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對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而當前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卻不盡人意。在農村初中~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成績差~更談不上具有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也不願意深入研究這個領域~農村文言文教學成了一個無從問津的「死角」~學生害怕~老師頭痛。公開課、優質課~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篇目教學。從師生教與學兩方面來看~文言文教學是農村中學教學的一大難點~用力多~但收效少。為了深入了解當前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尋求文言文教學的的有效方法~我們就農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現狀及有效策略進行了探討研究。
一、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生方面
1、農村初中教學環境欠佳
諸多原因~農村初中學生圖書擁有量少~許多農村家長忙於生計~沒有時間、金錢為孩子創造一定的文言學習環境~再加上農村家長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管理~有的甚至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導致大部分農村學生學習習慣
1/13頁
㈣ 初中文言文教學技巧
課程標准對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提出了一個總的階段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但是,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當作一個整體,而應該針對不同年級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分年級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落實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七年級段的文言文教學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共選編了12篇文言文,有《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論語>十二章》《誡子書》《狼》《塞翁失馬》《杞人憂天》《孫權勸學》《賣油翁》《陋室銘》《愛蓮說》《河中石獸》。這些文章大都篇幅短小,語言淺顯易懂,作品形象鮮明,故事性強。因此,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培養學習興趣。課堂上首先要設計好導入語:可以是熱情洋溢的談話,有趣的故事,有關作者的逸事;也可以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視頻、圖片、歌曲;還可以採用直觀形象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例如:演出式、繪畫式、講述式、演唱式、朗誦會、欣賞視頻等形式。讓學生帶著高漲的情緒進行文言文的學習與思考,穿越時空,在叩響閱讀文學經典的大門。
第二,教給學生誦讀、理解、背誦的方法。誦讀是核心,學習文言文就要指導學生敢於讀、堅持讀、喜歡讀。理解即疏通文字,感知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逐步擺脫依賴教師講解的思想,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找出疑難詞句,課堂上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找到問題的答案。熟讀成誦就是培養文言文語感重要的方法。在背誦時要指導學生,集中精力,要做到嘴念、耳聽、心想,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內容、意境。還要教給學生背誦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例如:參照譯文、化整為零、邊抄邊讀以及「抓三點」(抓住段落首字,段落首句和尾句,段落思路和中心三個關鍵點)背誦法。
第三,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圍繞學習的各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對學生進行教育,改變學生喜歡直觀形象,依賴教師詳細講授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培養理性思維,磨練意志品質,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八年級段的文言文教學
從八年級開始教材改變了編排系統,將文言詩文的編排由七年級每單元一課的編排方式,改為每冊集中兩個單元的編排方式。八年級共選編了16篇文言文。除了4篇寫景散文《三峽》《與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與朱元思書》之外;其餘12篇都是表現志趣與情操的古文,有《富貴不能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愚公移山》《周亞夫軍細柳》《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雖有嘉餚》《大道之行也》《馬說》,這些文章有情趣,有理趣,從不同方面表現了古人的哲思與情懷。
在整個初中階段,八年級文言文篇數是最多的,閱讀難度明顯增大,知識點也變得更多了。因此,這一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第一,培養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識。可教給學生一些積累的方法。比如:前後勾連,積累常用實詞和虛詞;藉助現代漢語,積累文言詞語義項;積累一些詞語在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義項等。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學習方法是適當的講解文言文的閱讀規律,剖析典型文言現象,對學生進行文言語法教學。
第二,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八年級編排了4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美文,可以通過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文章或優美或雄壯,或空靈或清新的山水景物,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還原重現。進而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景物的特點與神韻,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文言文獨特的審美情趣。
第三,注重知識遷移。文言文蘊含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師應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優秀的文言作品,要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布置學生廣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孟子》、《聊齋志異》等,並適當作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㈤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思考
文言文歷經了幾千年時間的洗禮,積淀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承載著極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仍是不爭的事實,大致可用「苦慢差費」四個字來形容,即:教得累、學得苦、進程慢、效果差。一句話, 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教學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學更有效,這是擺在全體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文言文教學從表面上看:一般教師願教,學生也似乎願學,因為花了功夫可以在成績上有提高。但實際上,從最近幾年歷次統考中和自己教學實踐反饋而來的信息表明,初中學生一般並不喜歡讀文言文,藉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並沒有得到保證,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更談不上,換言之,我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不能說是成功的。看來我們的初中起始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著誤區。1.學生閱讀面過窄閱讀量太少。調查表明學生由於做大量練習,自然減少了閱讀量,減少了背默。教師只把上課講解的文章限定在一些必考篇目上,凡是所謂「重點篇目」則反復分析、肢解,背默,設計出各種練習。然後,教師將重點詞語選出來,根據不同義項,列出不同例句,叫學生死背加點詞詞義,少則五六句,多則十餘句。其實每個詞都是在具體的語句中習得的,對語義的理解決不可脫離上下文。脫離了具體語境,孤立地死記加點詞解釋,既枯燥乏味,又沒有效率。但是,我們不少語文教師缺乏這種認識。2、課文朗讀有氣無力,敷衍塞責。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鏡頭:小學生在私塾先生的教鞭下,搖頭晃腦,津津有味地背著書,書聲朗朗,鏗鏘有力。而在如今的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則很少見到這樣的情境。除了文言文背誦篇目,學生大多不願多讀。又由於不懂得古人句讀的要領,讀起課文,有的結結巴巴,有氣無力;有的胡亂停頓,前言不搭後語,讓人聽起來費神費力,甚至忍俊不禁。如果讓學生給古文斷句加標點,更是亂點「鴛鴦譜」,一段美文被活生生地拆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3. 課堂教學重「言」輕「文」或重「文」輕「言」。傳統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的做法忽視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了由古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材料,更無從發現滲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如果說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與語文教學工具性盛行關聯緊密,那麼在今天人文性空前高漲的時候,文言文教學又滑向了另外一面:重「文」輕「言」。在這種目標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也轉移到了文章層面,重視文章篇章技巧的解讀和文化內涵的體悟。應該說這種目標定位和內容選擇是適當的,但問題是又忽視了文言文的本體特點,即文言文畢竟是用古漢語寫成的文章,要解讀、體悟文章必須突破古漢語語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視古漢語基礎知識的積累,那文章的解讀只會是空中樓閣,臨空蹈虛,這種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4.教師迷信「標准答案」。學習文言文單元時有別的班級學生問我加點詞語解釋,我解答出二、三個答案後,學生們很吃驚,說老師說的其中有的答案不對。看來平時訓練,教師過於迷信「標准答案」,以至於到了不知權變的地步。在一節教學公開課上,教師請學生解釋「往來無白丁」的「白丁」,「白丁」在這里標准答案為「平民」,學生答「無文化的老百姓」也算錯。這種現象決不是個別的,學生在做題時必須一字不易地照搬課文注釋或「標准答案」,於是課堂上除了串講、背誦、默寫以外,便是不斷地做題、訂正,再做題再訂正。由於迷信標准答案,學生的主動學習沒有了,探究更談不上。學生學文言文捨本逐末,課本里的註解不讀,遇難字不查工具書。認真者上課聽教師講解,然後逐句寫下來,古文課變成聽寫課;不認真的學生乾脆搞一本課外文言文翻譯,背背應付考試罷了。而人手一冊或幾冊的文言文翻譯解釋讀本又助長了這種讀書風氣。於是該背默的原文不背默,背默的都是一些譯文和「標准答案」,等到考完以後,這些詞語、知識點要不了多久即忘得一干二凈。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我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而改善教法就是提倡有效的「學法」。什麼是有效學法?我以為新課標提出的閱讀要求很重要:「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以此為綱,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一. 重視導入,激發學習興趣於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前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教師上新課前,若能通過某種精心設計,運用巧妙的導入手段,創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景與氛圍,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並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
㈥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藉助工具書理解古今不同的字義,讀准字音,讀准停頓,做到理解實詞,辨別虛詞,多讀多記,撐握常見文言文常識,像詞類活用,古今字,通假字,省略句,倒裝句,等。還可結合現代詞語來理解,現在成語中保存了很多文言詞語。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坂里中學 黃淑端 發表時間:2013-2-23 8:23:27 來源:長泰縣教育局 訪問次數:1164
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那麼,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讀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彙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後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於掌握,難的在於一些復雜的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文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並且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的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裡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的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並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誇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形式。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上,或者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老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文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存在的「疑難雜症」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成鑽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尋」字,即「尋向所志」、「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後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注意:初一時,不要講太多。遇到一個講一個,兩個就歸納兩個。初三時再總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與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文本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含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門學問。」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症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語法和反復做題的層面上,而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上面。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思維。教師應帶領學生打開思路,向課內縱深拓展,向課外橫向延伸,在廣泛涉足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對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增添了課堂的厚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㈦ 文言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學方法如下:
一、課前預習
高中文言學習,學生的課前預習顯得極為重要。課前應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讀音障礙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這一步下來,學生能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對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有很大幫助。
二、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文章的寫作背景包括當時社會背景和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存狀況。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也就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傾向,也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這樣對文章的一些帶有議論性或抒情性的疑難語句的理解也就更容易去揣測了。
三、課堂上小組自主學習
課堂上可以將學生2~4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對照注釋和其他參考資料討論並翻譯全文。對於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做上記號。這一步既可以使學生鞏固過去學過的文言知識,又可以學習一些新的文言知識。
運用這種討論翻譯全文的方法,由於很多地方是學生自己翻譯的,所以學生比教師全文翻譯時記得更為深刻持久。另外,學生也得到一點成就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給了學生的自主權,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四、小組代表發言,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討論之後,各小組推薦一人對討論時遇見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來,對於簡單的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起來自己解決。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等到所有問題都提出來之後,教師再集中按照在文章中出現的順序從前至後的對這些問題進行逐個解答。
對於學生沒有提出的,教師又認為比較重要的或學生容易出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老師應進行補充和講解。對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筆譯,以便學生能夠看到並糾正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
比如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間需要背誦的那幾段,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筆譯。這樣就可以把字音、詞義、句意、背誦四者結合起來訓練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夯實了學生的文言基礎。
五、課後文言知識點歸納總結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和學生應一起對字、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字詞的歸納主要有實詞與虛詞的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注意古今差別極大的詞)和詞類活用。
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主要由教師以題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學生解答,在解答中記憶並學會運用;對於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詞按類讓學生採取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也應由學生自己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並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
㈧ 文言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1.要學會圈圈點點,因為第I卷使用答題卡,圈點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劃一劃。
2.要先讀文言文的最後一題,即內容的概括分析題。這個題實質上可稱為「文言文的白話譯文」,它對人物、對全文內容、對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讀了此文.就相當於讀了譯文之後,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藉助原文推斷詞義。不要想當然,要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4.文言文的翻譯,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後面的句子自然會水到渠成。
5.除了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外(大綱規定的120個),還要在考前看一看課本中注釋的其他文言實詞。
㈨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又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代漢語的作用。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人教版中學語文新教材加大了古詩詞和文言文的閱讀量,新大綱提出了「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較之以往,出現了兩大特色:一是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閱讀量增大了,二是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降低了,只注重朗讀、背誦及對基本內容的理解,而對虛詞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做具體要求。但是如果不把其中的字詞、句式弄懂並掌握,又何談理解與運用呢?我認為這是一對教學矛盾。如何突破初中生文言文學習難關,切實解決「量多求寬」與「粗讀低標」之間的矛盾,將成為我們教學探究的一大重點。基於上述考慮,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吃透教材,確立目標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的字面意思理解正確,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並非是唯一目標。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感情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都有影響。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他們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所以,在教學中,要先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巧施計策,激發興趣
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習難度較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在新課導入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特別重要,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愉悅的學習狀態,緩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促進學生對學習文言文詞句和內容的理解與積累。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可試用以下幾種方法:
1.成語警句導入法
有許多成語出自初中文言文課文中,對這類文言文教學,如果採用相應的成語來導入,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篇目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導入,如刮目相看——《孫權勸學》,世外桃源——《桃花源記》。另外,初中文言文中還有不少名言警句,用它們來導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加強了語言的積累。
2.故事導入法
用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傳說導入,同樣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來導入的故事可以是課文本身所敘述的故事,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其他故事。如:講授《狼》、《口技》、《為學》等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故事,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文言文,繼而落實字詞句篇的教學。再如講授《岳陽樓記》可用滕子京修建岳陽樓的故事導入,講授《出師表》可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故事導入,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利用圖片、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導入《三峽》;可從網上下載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手段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採用多媒體手段直接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畫內容,創設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預習時利用網路資源和相關書籍,查找與課文有關的信息。
三 突出重點,強化朗讀
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也只能是個開頭,在具體的指導閱讀階段,務必強化誦讀,突出學習重點,切忌求全求細,面面俱到。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徹底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多讓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強化學生的誦讀訓練,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學生朗讀、吟誦。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意思是說反復閱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堂閱讀,也要注重課外閱讀。課堂閱讀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教師范讀。教師聲情並茂地范讀課文,不但能讓學生記住生難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節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准確傳神的范讀,再藉助重音、語調、停頓、語速、音量等不同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文章美好的境界中,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其次是學生朗讀。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反復誦讀,朗讀時一方面可要求學生邊讀邊勾畫出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及名言警句,重點記誦;另一方面可具體感知課文內容,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思想傾向。再次是學生誦讀。誦讀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以求熟讀成誦。對學生的
㈩ 淺談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
◎馬坤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實驗中學,河北 安新 071600)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3-194-01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要指導學生誦讀,使之讀准讀暢;要指導學生熟讀並達到背誦;指導學生正確口譯、筆譯,讀寫結合。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讀寫結合;指導
新課程標准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准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文言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文言文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如下方法: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文言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文言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文言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里,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准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文言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讀准、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准,文言文中生僻子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准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范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
本人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通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復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注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
文言文課文中,包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事件材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許多寫作的材料,並將這些分類整理,保存在記憶庫中。綜合必修課文中的文言文來看,在學完《論語十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出師表》,、《陋室銘》、《愛蓮說》、《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記》等課文後,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了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