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21:38:44

A. 什麼叫做化學分析法

化學分析法,以物質的化學反應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稱為化學分析法。
化學分析法(chemical method of analysis),是依賴於特定的化學反應及其計量關系來對物質進行分析的方法。化學分析法歷史悠久,是分析化學的基礎,又稱為經典分析法,主要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以及試樣的處理和一些分離、富集、掩蔽等化學手段。在當今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化學分析法作為常規的分析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滴定分析法操作簡便快速,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

B. 求文檔: 魯如坤主編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給郵箱,我有PDF格式的。

C. 【求助】電子版書籍[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和[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

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pdf納米盤共享

D. 土壤采樣方法有哪些

可以參照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理化分析》及魯如坤主編的《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法》兩本書,前書提到根據面積布置5~20個采樣點,在采樣點上用小土鏟斜向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樣品,然後將樣品混合均勻;後者則將采樣方法分為單點采樣、混點采樣兩種。希望能幫到您!

E.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土壤有機質(高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或低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比色法)、全氮(開氏消煮法)、全磷(碳酸鈉熔融法\硫酸-高氯酸消翥法)、速效氮(鹼解擴散法)、有效磷(碳酸氫鈉法).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中國土壤學會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希望對你有用?

F. 理解與實施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實施,不僅由於下墊面條件的改變而使徑流泥沙的時空分布發生變化,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入河泥沙。同時,隨著造林、種草面積的擴大和植被覆蓋度的提高以及高標准水平梯田、壩地等滯蓄和攔截徑流工程的增多,所引起項目區局地下墊面性質和粗糙度的改變,使得區域小氣候也發生變化,進而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客觀地分析和評價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前後生態環境的效應,應對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因子———土壤、徑流、生物和小氣候等要素進行調查。水土保持生態效益主要計算改善地表的徑流狀況、土壤的理化性質、貼地層的小氣候和地面的植物被覆程度,並描述野生動物的增加情況。

這里介紹康玲玲(2004)等提出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效益監測方法,對其他地區生態效益監測提供借鑒。

一、水圈生態效益

水圈主要監測治理前與治理後的雨量相近的地表徑流洪水流量和常水流量。因為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載體,監測比較水質的變化可以反應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前後對面源污染負荷的削減作用。

1.徑流監測

(1)監測布設。

1)徑流小區監測布設。

A.有措施與無措施對比:梯田與坡耕地對比,造林、種草、果園與荒地或退耕地對比。

B.各組對比小區的坡度、坡向、長度、寬度、土質等,應基本一致,設在同一坡面、同一等高線上,位置相近。

C.小區間設一雨量筒,有條件的可增設一自記雨量計。

D.小區下的水池,應有容納一次最大暴雨徑流的泥沙,否則應增設分水設備。池內的水尺標志應鮮明,做好水位—容量關系曲線。

2)對比溝監測布設。

A.當一條小毛溝(面積<1.0km2)內全部實施某一單項措施時(一般主要是造林或梯田)可採用對比溝方法監測其蓄水效益。

B.在有措施小毛溝出口處及在其鄰近選定的自然條件相似、未治理的小毛溝出口處,分別布設監測。

(2)監測方法。

1)徑流小區監測。

A.每次暴雨後,及時查看雨量、降雨歷時和水池內水位,查明相應的水量,及時作好記載。

B.將池中泥水攪勻,用標准取樣器(容量固定)取出渾水水樣,經過濾求得水量。

2)對比溝監測。

A.每次暴雨後,及時監測有措施與無措施2條小流域的水量以及相應的雨量和雨強,做好記載。

B.不同的監測設備,採用不同的監測方法。①量水堰(槽)和渠道斷面監測。每次暴雨後,及時察看渠道斷面、量水堰(槽)旁和上下游水位,作好記載,根據水位—流量關系,算得其出流水量。②無排水設施的壩庫監測。每次暴雨後,及時察看壩前水尺上的水位,作好記載,根據水位—庫容關系,扣除本次暴雨前庫中原有水量,算得本次暴雨的流域產水量。③有排水設施的壩庫監測。每年汛後或每次特大暴雨後,在上述監測工作基礎上,再察看卧管上的水位和進水孔排水情況(進水口開放數量)作好記載,根據已制定的計算圖、表,算得排水數量,與庫內測得的來水量相加,即為本次暴雨流域內的產流量。

2.水質監測

(1)監測布設。

1)布設原則。

a.結合徑流小區監測,取水樣分析,有措施小區與無措施小區對比;

b.結合小流域監測,取水樣分析,綜合治理小流域與未治理小流域對比;

c.項目區內黃河支流水文站結合水文監測,在適當位置取水樣分析。

2)監測點布設。

a.監測站網布設。根據水系特徵和項目區分布特點進行布設。有項目實施的各河流均應設站。鑒於項目區較分散,還應在項目區所在小流域出口設立代表性測站。站網布設應盡量與水文站、流量站或水沙監測站相結合。

b.采樣斷面布設。①對照斷面:在河流進入項目區上游,不受污染影響的地方設立一個對照斷面;或在項目區外選擇與項目區內條件基本一致的河流設立對照斷面。②控制斷面:在項目區下游,能反映該項目區污染的地方,一般設在距項目區500~1000m處。一個河段上控制斷面的數目應據項目區分布和流域實情而定。③削減斷面:在控制斷面下游,水質得到稀釋的河段設立削減斷面,一般設在距項目區1500m以外。每個采樣斷面均應設立固定、明顯的標志,以便每次採集的樣本均取自同一位置上。

c.采樣點位置的確定。在一個采樣斷面上,水面寬>100m時,設左、中、右3條垂線;50~100m時,除中泓線外再設1條垂線;<50m時,只設中泓1條垂線。在一條垂線上,水深>5m時,設2個點,即水面下0.3~0.5m處和河底上約1m處各設一點;水深<5m時,只在水面下0.3~0.5m處設一點。

(2)監測內容。根據河流水體的特點和項目區實際情況,選擇pH值,BOD5,COD,NH3-N,NO2-N,有機磷農葯等作為主要監測項目;總硬度,CO2- 3,SO2-4,Ca2+,Mg2+,K+,砷,氰化物等作次要監測項目。同時進行流量觀測。

(3)水樣採集方法。

1)採集量與保存方法。水樣採集量應滿足一定的要求,並在規定保存時間內進行分析化驗。常用水質監測項目的水樣用量和保存方法,見表9-45。水質各項內容的測定方法參照GB3838—2002進行。

表9-45 水樣用量和保存方法

2)采樣頻次。主要監測項目1~2月採集1次,每年采樣不應少於6~8次,可在豐水期(汛期)、枯水期(汛前)、平水期(汛後)各采樣2次或雙月采樣;次要監測項目每年采樣不應少於3次,可在豐、枯、平水期各采樣1次。

3)采樣方法。①船隻採樣:一般河流采樣可用小船,最好有專用的監測船或采樣船。為了安全可靠,應考慮水情和氣候條件選用適當噸位的船隻。必須待船隻停穩後才能采樣。②橋梁采樣:確定采樣斷面時應考慮交通方便,並盡量利用現有的橋梁采樣。③涉水采樣:較淺的小河和靠近岸邊水淺的采樣點可涉水采樣。但要避免攪動水底沉澱物而使水樣受污染。涉水采樣時,采樣者應面向上遊方向採集水樣。

二、土圈生態效益

土圈生態效益主要監測土壤水分、氮、磷、鉀、有機質、團粒結構、空隙率等理化性質在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前後的變化。

1.監測布設

(1)布設原則。

1)以縣(支流)為單元控制,分不同土類,不同措施,不同地塊類型(梯田、坡耕地、林地、果園、草地、荒坡地),不同位置(上、中、下)布設監測點;

2)不同層次的監測點都應以有項目和無項目橫向對比(土壤類型應相同),與項目執行前和執行期間不同時期縱向對比;

3)從項目實施起,長期固定監測,並按不同時段(至少為一個生長季節)連續記錄觀測,提交每年逐點監測登記表和監測成果表。

(2)監測點布設。

1)在無項目區內,選擇與有項目區鄰近的,且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基本相同的地區作為對照點;

2)以縣(支流)為單元,各縣(支流)按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現狀,並結合該縣(流域)實際情況設置有代表性的監測點。

2.監測內容

(1)項目區基本情況監測。

1)施用農葯、化肥的種類、數量、配合比例、施用方法、增產效益;

2)施用有機肥的種類、來源、施用量、施用方法、與化肥的配合比例、增產效果;

3)植被措施實施後,增加地面枯落物的厚度。

(2)土壤基礎條件監測。

1)土壤類型:土種、成土母質、基礎肥力狀況、熟化程度;

2)土壤屬性:土體構型、有效土層厚度、土壤質地。

(3)土壤物理性質。

1)顆粒組成;

2)容重、比重、孔隙度;

3)含水量。

(4)土壤化學性質。

1)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速效鉀;

2)酸鹼度(pH);

3)陽離子交換量(CEC)。

3.樣品採集方法

(1)土壤物理性質的樣品採集。選定代表性位置,挖坑分層採集原狀土或用特定(如環刀)的工具取樣,注意保持土塊不受擠壓、變形;

(2)土壤混合樣品的採集。根據試驗目的、試驗區面積大小,確定采樣深度(一般為20cm)和樣點的多少。在已確定的監測地塊中,根據面積大小,分別選用不同的采樣點(5~20個),分層採集混合樣品約1kg。若樣品超過1kg,要採用四分法縮取;

(3)樣品採集的方法。面積較小的用對角線采樣法,面積適中的用棋盤式采樣法(上、中、下,左、中、右),面積較大的用蛇型(S形)采樣法。但為了避免系統誤差,通常都按S形的路線取樣。土壤理化性質各項目的測定方法參照中國土壤學會編的《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2000年)進行。

三、氣圈生態效益

氣圈生態效益主要監測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前後小流域或區域小氣候(溫度、濕度、風力等)的變化以及由於改善小氣候提高作物的產量。而對遇有霜、凍、乾熱風等自然災害時,應進一步弄清改善小氣候對減輕自然災害的作用程度。

1.監測布設

(1)監測點分類。項目區小氣候監測不同於一般氣象站的觀測,在選取觀測點時,必須考慮測點的代表性和觀測資料的可比性。因此,通常把所選測點分為基本測點和對照測點2種。

1)基本測點。在項目區具有代表性地段設立的一種固定測點。

2)對照點。設在項目區之外,既不受項目區氣候影響,又較為接近項目區,且與項目區同屬一氣候類型區的測點。

(2)選點原則。

1)測點的密度。①布設密度一般控制在每400km2設一個測點;若項目區比較大,且治理措施單一,則其布設密度可放寬到每600km2一個測點。②任何一個項目區至少要布設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對照點。

2)測點的代表性。基本測點一般設在項目區中部盛行風向的下風區,若因條件限制,或委託當地氣象站為基本點,則其位置也應處於項目區內。

3)測點的比較性。選定基本測點後,同時應在通過基本測點與項目區盛行風向垂直的連線上選取對照點,以便與基本點進行平行觀測。對照點與項目區的距離以控制在1~50km之內較好。

4)測點的相似性。作為對照點所在的區域除了需要比較的因子(如植被覆蓋度等)以外,其他方面都應與基本點所處的自然環境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

(3)監測點選定。

1)委託氣象站(園)。為減少投資,保證資料質量,應盡量委託符合上述測點條件的現有氣象站(園)作為監測點。

2)新建測點。若項目區內沒有條件委託氣象站,或委託氣象站後,還達不到布設的密度,則應增設新的監測點。

2.監測項目

(1)氣溫———定時氣溫和日最高、最低氣溫。

(2)降水———時段降水量和日降水量。

(3)濕度———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以及日最小相對濕度。

(4)風———風速和風向。

(5)天氣現象———霧、霜、沙塵暴、揚沙和大風。

3.觀測時間與儀器

(1)每天於2時,8時,14時,20時進行4次定時觀測。

(2)基本測點與對照測點應同步觀測。

(3)溫度計、濕度計、自記雨量計和電接風向風速儀作24h的連續觀測記錄。

4.監測方法

(1)溫度、濕度監測方法。

1)定時觀測的程序與精度。①定時觀測的程序:干球、濕球溫度表,最低溫度表酒精柱,最高溫度表,最低溫度表游標,調整最高、最低溫度表,溫度計和濕度計讀數並作時間記號。②觀測精度:各種溫度表讀數要准確到0.1℃,溫度在0℃以下時,應加「-」。讀數記入觀測簿相應欄內,並按所附檢定證進行器差訂正。

2)最高、最低溫度表觀測與調整。①最高、最低溫度表每天20時觀測1次,測後須調整溫度表。②調整最高溫度表方法:用手握住表身,感應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約30°,用大臂將表前後甩動,毛細管內水銀即可下落到感應部分,使所指示溫度接近於當時干球溫度。③調整最低溫度表方法:抬高溫度表的感應部分,表身傾斜,使游標回到酒精柱的頂端。

3)水汽壓、相對濕度的查取。用經儀器訂正後的干、濕球溫度,從《氣象常用表》中查取水汽壓和相對濕度值。

4)極值的挑選與確定。日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和日最小相對濕度的挑選與確定應結合溫度計和濕度計的自記記錄進行。

(2)降水監測的方法。

1)降水量(mm)取1位小數。配有自記雨量計的,作連續記錄並進行整理。

2)每天8時、20時觀測前12h的降水量。

3)對於固態降水的觀測,可以待其融化後用量杯量取,也可用台稱稱量。

4)無降水時,降水量欄空白不填。

(3)風的監測方法。

1)風向風速用EL型電接風向風速儀進行測定。

2)觀測與記錄。①打開指示器的風向、風速開關,觀測2min風速指針擺動的平均位置,讀取風速(m/s)。②風速小的時候,把風速開關撥在「20」檔,讀0~20m/s標尺刻度;風速大時,應把風速開關撥在「40」檔,讀0~40m/s標尺刻度。③觀測風向指示燈,讀取2min的最多風向,用16方位的縮寫記載。④靜風時,風速記「0」,風向記「C」。

(4)天氣現象的監測方法。

1)觀測和記錄視區內出現的上列各種天氣現象。

2)隨時觀測和記錄值班時間內所出現的各種天氣現象,夜間不守班的測點,對夜間出現的天氣現象應盡量通過判斷記載。

3)霧、沙塵暴和大風應記錄開始與終止時間(時、分)。

4)輕霧、霜、揚沙不計起止時間。

5)天氣現象按出現順序記錄,並以20時為日界。

6)夜間不守班的測點,觀測簿中的天氣現象欄分「夜間(20~8時)」和「白天(8~20時)」兩欄,一律不記起止時間。

7)記起止時間的現象,當其出現時間不足1min即已終止,則只記開始時間,不記終止時間。

8)大風的起止時間,凡兩段出現的時間間隔在15min以內時,應作為1次記載;否則另記起止時間。

四、生物圈生態效益

生物圈生態效益是監測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前後植被(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新增加的林草覆蓋率以及植物固碳量)、野生動物等的變化。其中,植被的變化要定量化,而動物數量的變化採用定性描述。

1.監測布設與監測內容

結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不同類型區內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流域設立植被度監測點。植被度主要監測喬木林地郁閉度、草地與灌木林地蓋度和喬、灌、草混合體系覆蓋度。

2.監測方法

(1)監測樣方。在監測站點與對比監測站點林地草地內設置監測樣方,監測樣方面積要求如下:喬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喬、灌、草體系樣方為能完整覆蓋一個喬灌草配置單元寬度的正方形。

(2)林地郁閉度監測。郁閉度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積占林地面積的比值。常用的監測方法主要是樹冠投影法,即實測立木投影與林地面積之比。通過實測樣方內立木投影,再勾繪到圖上,求算面積,公式為: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D———林地郁閉度;

Fi———樣方內實測立木投影面積,m2,i=1,2,…,n;

Fe———樣方面積,m2

(3)草地蓋度監測。蓋度指草(灌木)的莖(枝)葉所覆蓋的土地面積。常用的方法有:

1)針刺法。在監測樣方內選取1m2的小樣方,藉助鋼捲尺和樣方繩上每隔10cm的標記,用粗約2mm的細針,順序在小樣方內上下左右間隔10cm的點上(共100點),從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針與草相接觸即算1次「有」,如不接觸則算「無」,在表上登記,最後計算登記的次數,用下式算出蓋度(%):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R1———草或灌木的蓋度,%;

N———插針的總次數,次;

n———「不接觸」的次數,次。

2)方格法。利用預先製成的面積為1m2的正方形木架,內用繩線分為100個0.01m2的小方格,將方格木架放置在樣方內的草地上,數出草的莖葉所佔方格數,即得草地蓋度(%)。

(4)灌木蓋度監測。常用的主要是線段法,即用測繩在所選樣方的灌木上方水平拉過,垂直觀測株叢在測繩垂直投影的長度,並用尺測量、計算灌木總投影長度,與測繩總長度之比即得灌木蓋度(%),採用此法應在不同方向上取3條線段求其平均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標准宣貫教材

式中:R2———灌木蓋度,%;

L———測繩長度,cm;

l———投影長度,cm。

(5)喬、灌、草混合體系的覆蓋度監測。用上述測定喬木林郁閉度、草灌蓋度的方法,分別測定樣方內喬、灌、草的郁閉度和蓋度,三者之和再減去喬灌草相互間重疊的部分,即得覆蓋度(%)。

G. 求pdf版書籍

點擊下載:

土壤分析技術規范-第一版.pdf

土壤分析技術規范 第二版.pdf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H. 求《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一書的電子版,有的發[email protected]

http://wenku..com/view/344ff58f680203d8ce2f24ab.html

I. 請問您的土壤PH測定方法出處是哪裡的為什麼水土比是1:1,我看國標和行標上的都是1:2.5的呀不明白,求助.謝

你在問誰?1:2.5用的比較多,你可以看看發表的文獻,用1:2.5的比較多。我的理解是1:2.5的話水比較多,容易測。1:1出來純粹是泥漿,尤其是稱樣量少的時候,加大稱樣量會好一些,我們上課學的就是1:1的方法,水越少對土的稀釋越少,測得的PH更接近實際吧,現實中土壤水土比遠小於1:1

閱讀全文

與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鼻飼管實驗方法與步驟 瀏覽:362
直腸息肉的中醫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651
遠距離路由器連接方法 瀏覽:49
芥末醬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398
膳食結構研究方法 瀏覽:893
食用百合種子來源盆栽養殖方法 瀏覽:397
鼻腔檢測新冠的方法 瀏覽:210
消防泡沫槍頭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263
不用分析就能賺錢的方法 瀏覽:616
大棗種植方法 瀏覽:625
樓房甲醛用什麼去除最好的方法 瀏覽:812
未知物質化學鍵的痕量分析方法 瀏覽:242
閱讀有難度方法有哪些 瀏覽:992
手機屏幕貼膜機使用方法 瀏覽:921
19歲副乳脹解決方法 瀏覽:478
最簡單的不銹鋼的辨別方法 瀏覽:61
茶幾安裝方法 瀏覽:821
億通手機截屏方法 瀏覽:154
東原燃氣壁掛爐使用方法 瀏覽:925
教師常用的指導方法有哪些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