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旅遊研究方法

旅遊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01:59:07

A. 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哪些

旅遊經濟的形成及產業標志旅遊產品的開發及供求關系旅遊產品市場的開拓及銷售旅遊產品的消費及合理化旅遊產品的經營成本及效益旅遊經濟結構及發展

B. 尋根旅遊國內外研究

挖掘尋根文化 搞好旅遊開發
——訪市政協委員周健

2004-3-15
王春生

據統計,目前居住國外尤其是歐美地區的華裔非常多,已達5000萬人,中國台灣和港澳地區同胞將近3000萬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具有尊宗重祖、熱愛祖國的優良傳統,是一筆寶貴的尋根旅遊財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市政協委員、許昌學院副教授周健一直從事旅遊研究,造詣頗深。他與記者的交談也就從旅遊這個話題開始。

周健委員說,去年,許昌市有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溝通,與台港澳同胞、東南亞國家僑胞中許姓人士取得了聯系,成功舉辦了世界許氏宗親文化研究會暨經貿洽談會,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利用尋根這個載體,開展旅遊開發和招商引資,不失為一條為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服務的捷徑。

許昌有悠久的歷史,許多姓氏都源於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究竟哪些姓氏起源於許昌?這些姓氏在許昌還有什麼遺跡?祖先的確切位置在哪裡?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周健委員認為,至少許姓、鍾姓、方姓三姓源於許昌,陳、荀、瘐三姓發達於許昌,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贊同。

如何搞好尋根旅遊開發,周健委員認為,對學術界已經基本確認的「鍾氏、方氏源於許昌」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充分利用,進行精心策劃,可以在今明兩年著手開發。

「當然,由於尋根旅遊開發在我市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周健委員坦言,瘐姓故里具體地點尚不清楚,荀氏祖塋八柏冢。八柏之中一死一倒,令人心寒,希望有關部門加大保護力度,為以後的尋根活動打好基礎。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投資主體,對尋根旅遊資源開發不僅要靠政府,更要有民間投資主體來開發,建議成立尋根旅行社,負責經營尋根旅遊,政府可適當提供支持。當然,還有一些問題,譬如,近年來,我市軟硬環境雖然有較大改善,但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次,我陪馬來西亞的尋根團欲到灞陵公園,由於河水污染,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臭味,不少客人未到公園便中途返回。因此,我建議,要加大創「三城」實施碧水藍天工程的力度,以優美的環境打造許昌這個品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士來許昌參觀、旅遊、投資。

C. 為什麼旅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經濟管理和社會科學兩個主要方向

旅遊研究的重要方向就是經濟管理和社會科學。主要的就是兩個方向,這兩個方面已經把旅遊研究領域全涵蓋了。現在的流向買了目前它集中的經濟,他的管理和社會形成兩個主要方向還是非常明確的。

因為他的研究項目,他們目前我們班經濟管理學院和社會他的科學中兩個主要方向還是需要繼續努力的。

(3)旅遊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精神理念

《旅遊研究》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宗旨與方針,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致力於旅遊理論前沿的研究,關注旅遊實踐的發展,為活躍和繁榮旅遊理論研究搭建理論交流平台;更好地為旅遊教學、科研服務,促進旅遊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辦出民族性、區域性特色,為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旅遊業和旅遊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導向和理論參考,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旅遊文化,為推動雲南民族文化大省、旅遊大省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作貢獻。

D.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主題

一、地質旅遊資源資源化的主要環節

(一)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從地質資源環境與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將旅遊學理念與地質學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研究地質旅遊資源特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為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應用提供資源識別、評價、規劃、開發、保護的依據(梁明珠,2007)。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地質旅遊學科研究的發展而發展。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歸納、演繹和類比;抽樣調查法;計量模型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和協同論的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方法。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資源環境

地質旅遊資源及資源環境的研究是地質資源、地質環境、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研究方法的融匯;亦即地質研究方法、旅遊研究方法及環境科學研究方法等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應用。一般而言,地質資源主要強調的是其物質性,它常常又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耦合而成的復雜網路體系,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並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因此,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常常難以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地質旅遊資源時,將地質旅遊與環境融匯在一起,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

(三)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研究方法較多,這里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討論有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幾個主要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的旅遊資源化是地質旅遊學的核心,也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所討論的核心問題。這里主要討論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方法問題,著重討論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總體過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常需通過下述過程:地質旅遊景觀的調查與評價(類型、數量、分布、景觀價值評估),確定開發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質旅遊景觀地質背景分析及環境影響評估;旅遊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預測;旅遊區狀況調查(包括旅遊環境、旅遊競爭格局、所處的旅遊發展階段、開發方向、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地質旅遊產品的研發(科學意義的深入發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創意與設計);旅遊區各類旅遊產品的協調;產品的宣傳與營銷。

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出發,地質旅遊資源化過程可概括為八個主要環節。其中環節八是生態地質環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實施的一個環節。

1.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研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是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的基礎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背景條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的研究應包含一般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地質構造環境;地層、岩類、構造類型及地質單元;地質演化特徵、新構造運動;古生物化石、礦產;水資源;地貌、地質景觀;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此外,還應包括與地質資源環境有關聯的人文社會等「軟」環境。

2.地質旅遊資源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的研究是將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其首要目的是調查研究該區域的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組成、類型,為確立其旅遊功能並予以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區劃;地質旅遊資源特色釐定;地質旅遊景觀系列釐定;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是以地質旅遊景觀及其資源環境為其旅遊價值。因此,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地質旅遊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保證。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的基本原則,開發與保護要同步進行。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質資源環境容量及承受力確定;地質資源環境背景及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防治;地質遺跡及其保護;旅遊環境地質狀況及其保護措施;旅遊地開發的地質資源環境適宜性。

4.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及其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主體,是將地質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獲取地質旅遊資源旅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具體過程。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是一個旅遊地旅遊開發成敗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必須建立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和地質旅遊環境評價基礎上,即摸清家底後,開發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資源結構及其旅遊功能釐定;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發掘及其市場定位;地質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最佳協調整合;旅遊市場調研及地質旅遊產品營銷策劃。

5.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中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擬建

調研旅遊地(地質旅遊景觀區)及其所在地域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與人文社會活動(包括旅遊開發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旅遊活動對旅遊地社區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模式,並以人地關系模式為基礎,從人地關系良性循環發展、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出發,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引導旅遊地旅遊開發及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的研究,需吸取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學說的內涵,根據旅遊地開發的規律,積極促進旅遊業的正常發展。結合復雜理論實踐,探索振興的方式,促使地質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地質旅遊精品開發

地質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一樣,都有品級之分,都可開發成旅遊精品。地質旅遊精品可分為精品地質旅遊景觀、精品觀賞石、地質旅遊商店和地質旅遊精品線路。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是創建地質旅遊資源品牌的過程。從而以地質旅遊精品提高旅遊地的旅遊品位和旅遊價值。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努力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精品來鞏固和提升品牌。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不斷地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特色,整合地質旅遊資源的優勢,策劃旅遊形象,確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如建立地質公園,建立以資源特色為主體的主題公園)。這是將地質資源恰如其分地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包裝,推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張西林,2006)。

7.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

僅有以地質旅遊資源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包裝使之成為旅遊商品,才能進入市場。因此,地質旅遊資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為賣點,開發地質旅遊文化產品,將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精品推介入旅遊市場。這也是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商品,推介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文化產品與一般的旅遊文化產品一樣,是以文化產品形式為主,展示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及其特色。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包括地質旅遊景觀實景的包裝(如旅遊標示系統、導游詞中的地質文化內涵);包括向非旅遊地推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精品的、以地質文化為主題的書刊、圖片、影像製品、工藝品等旅遊文化產品。

8.地質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修復技術的超前探索

地質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由於認識程度或技術缺陷失誤,會造成某些旅遊景點、景區及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損害;但只要不是景點資源的徹底消亡,隨著科技的進步,受到損壞的局部景點及生態環境,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借鑒同類相似的地質旅遊資源形成條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財力為代價,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部分再現與過去相似的景點及環境已成為可能。諸如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深入實踐,使曾一度(20世紀70~80年代)停噴的趵突泉景觀在2000年前復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又如英國泰晤士河旅遊環境的恢復,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修復,會使生態環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生態環境(尤其是物種等)無法修復到原狀態。雖然人們強調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但要有超前保護意識和超前的修復探索(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二、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研究的要點

1.地質旅遊資源類型

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是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基礎,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地域性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確定及評估、開發的基礎。

地質旅遊資源單元區劃、地質旅遊景觀系列擬建是從觀賞性、科學性融合的角度釐定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並將地質景觀按其地質旅遊景觀類型釐定特色性的地質旅遊景觀系列,作為旅遊品位發掘及旅遊線路推介的依據。

2.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規劃的基礎。數據化、定量化地評價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信息多專業、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徑,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地質資源環境為基礎,從地質景觀的觀賞性、科學性並重發掘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是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促進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丘萍等,2008)。

地質旅遊精品線路、地質旅遊文化產品是通過旅遊產品形式、旅遊文化形式包裝並推介地質旅遊資源進入旅遊市場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立則是應用法制的、政府的行為確立地質旅遊資源(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規范性保護,並能把地質旅遊精品建成特色主題式公園,創建地質旅遊精品品牌。

三、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是應用旅遊學的觀點,應用遙感資料、數字地球等新技術新概念,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探索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策略、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其對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調控的作用,為將地質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勝地,提供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策略。據此,研究工作應採用基礎理論研究—調研及理論創新—開發與保護研究的研究流程。

E. 旅遊學研究方法的特點有哪些

實地調查、理論分析、文化研究,三者之間可以相互統一。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F. 旅遊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

觀察法、自然實驗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

G.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H.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I. 旅遊統計學的性質

旅遊統計是指搜集整理旅遊時間內旅遊活動情況的統計。
旅遊統計學性質是統計學的一個應用學科,也是豐富旅遊研究方法論、推動旅遊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學科,旅遊統計學對於旅遊研究的貢獻將是十分明顯。

J.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旅遊學

旅遊學既具備了邊緣學科產生的條件,又具有綜合性的內容,因此,它屬於一種綜合性的邊緣學科。

閱讀全文

與旅遊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快速瘦腿的方法小竅門 瀏覽:286
葡萄坐果期的解決方法 瀏覽:502
葯物雜質檢測的方法 瀏覽:708
腰增生患病期間的鍛煉方法 瀏覽:608
1歲寶寶如何換奶瓶方法 瀏覽:546
安全帶的正確使用方法科目一圖片 瀏覽:95
中度急性支氣管哮喘發作治療方法 瀏覽:747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瀏覽:705
手機筆袋製作方法 瀏覽:693
前導線預鉤的連接方法 瀏覽:650
冷庫高壓管的連接方法 瀏覽:269
如何提升情商方法與技巧 瀏覽:211
智力低下數學的教學方法 瀏覽:321
流浪狗大便解決方法 瀏覽:475
如何調查中小企業發展方法 瀏覽:270
怎麼申請商標有幾種方法 瀏覽:208
男生如何戒掉捋管方法 瀏覽:194
多肉植物怎麼嫁接方法 瀏覽:695
手動綁鉤使用方法 瀏覽:296
化妝品檢測方法是哪個條例說的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