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教學實際,說一說經常使用哪些方法來製作微課,輔助教學
摘要 其次現場拍攝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多機位、多角度,一般不少於兩個機位,多角度拍攝成組鏡頭,提供新鮮豐富的視覺素材。其次要多用固定畫面。固定畫面給人帶來穩定的視覺享受,學生的注意力會在教師身上停留相當長的時間,類似於駐足細看的視覺體驗和心理需求。再次是教學場景整潔、簡潔,與教學無關的內容不出現在鏡頭之內,可減少干擾因素。最後要注意鏡頭的自然切換,微課的拍攝場景多為中景和近景,個別為特寫。恰當的全景、 特寫等的設置讓學生的視線在畫面上有足夠的停留時間,便於使學生充分了解畫面提供的信息。
❷ 如何利用微課輔助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 開題報告
減負,一看質,在設置作業的時候、搜羅素材,反思教學。 2。 3,有利於學生學習減負增效,精心設計學生作業、教學方法更細致研究的過程,所以促進教師更加精心備課,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製作微課,是減負增效的途徑,利用精緻的微課輔助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微課輔助課堂教學.利用微課,教師對課堂設計會進行更細致的推敲;教師細致深入地研究微課,從而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精心備課。 1、新教材以及各類教學策略。教師研究微課。教師精心備課。微課穿插在課堂教學中,是減負增效的前提,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是減負增效的關鍵,二看量,肯定會有難以掌握或者容易忘記的知識,同時會考慮減輕學生的負擔,它們需要課後反思和復習.研究微課、認真製作的微課,增效課堂,就會對問題反復推敲,可以直接從學生的作業中看出,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精心製作微課的過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效與否,精心備課,其實是對新課標,精選作業,從而選擇最有助於學生發展的問題
❸ 如何運用微課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教學的論文
運用微課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教學的論文有點難度啊 需要很長時間和精力.
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微課的作用
微課,是校本教研新形式的產物。——「、微課是指基於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鍾以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不僅適合於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微課有哪些作用呢?一、在新授課上微課的作用1.課前復習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製作好微課,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先看此微課,為新課做好准備。2.新課導入 教師根據新課知識點設計新穎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解做好鋪墊製作此微課。在開始上課後先讓學生看此視頻。3.知識理解 教師對本節重難點做點撥,典型例題引導學生探究規律。在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後一起看此視頻。4.練習鞏固 教師設計好少而精的習題並製作好微課,用於鞏固本節知識。5.小結拓展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重點及規律,讓學生將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再適當設計一些適應不同層次學生拓展延伸練習。此視頻用於結束本課前放。以上環節可單獨或聯合使用微課。二、微課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現在網路通訊的發展和微機的普及已經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製作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其優點有一下幾點:1.微課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非常適合學生自學。2.時間和地點可以選擇,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只要有學習的願望即可實現。3.適應不同的學生,視頻播放快慢課一調節,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的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4.由於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使那些平時反應慢的又羞於發問的學生能夠從容的反復觀看,較好的解決了後進生的轉化問題。三、微課在促進教師業務成長和教學研究中的作用1.製作微課就是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製成微課,簡單實用,本身就是一個教學反思的過程,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業務成長。2.微課便於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傳播,方便了教師之間教學經驗和方法的交流,3.微課便於教師進行知識管理,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很好提高教學效果。4.微課製作簡單,形式新穎,通過微課可以進行資源的積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並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力。
❺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嘗試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在這一領域有了一些初淺的體會,以下試作一概括。
第一、語文教師應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育技術的更新。多媒體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現代多媒體技術介入課堂,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輕松地接受語文知識。科學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從語言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從圖象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內容的65%。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拓寬教學時空,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詳實、典型的具體經驗或感性材料,為思維活動的展開構築堅實基礎。多媒體的語文課件以課本內容為依託,藉助計算機採集、加工、存儲、輸出信息極為快捷的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充實,,增加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 , 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效果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加盟,必然將給過去沉悶的語文審美教學注入美的無限生機。新編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利用做了很明確規定。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製作更好、更高質量的課件去適應教學要求,將逐漸成為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第二、合理運用課件,教師角色不可異化。實現CAI教學,必須藉助課件。現在許多課件由計算機專業人士開發製作,他們缺乏一線的工作體驗,忽略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參或習題集的搬家,而成為一堆語文文獻碟片化的資料庫。因此要運用所購課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直觀實用為標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進教室,或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資料庫,那樣達不到培養思維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線教師自己編制課件。可運用所購買課件的有用部分,再加進自已設計的內容,適時適當地調用以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們會製作課件,但無論怎麼會製作課件,語文教師的定位還是語文教師,不是定位在我這堂課用沒用電腦,或是我是多麼善於製作課件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好分寸,不可捨本逐末,忽視了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激勵。要做到合理使用媒體,必須考慮以下幾個要求:1.目的性:即運用教學媒體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樣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才用。3.實效性:媒體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
第三、上多媒體課應緊扣主題。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如果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插圖、動畫、音響充斥整個課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嚴重地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學生表面看似興趣盎然,課堂看似活躍,但實際上教學的效果可能並不好。語文老師應尊重學科特點,製作課件時,切忌濫用畫面來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細致的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注意到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目的不在於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根據教學要求來進行課件設計這樣才有助於提高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應關注學生接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解文章。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必須充分認識多媒體課件的特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嚴格遵循實用性原則,恰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輔助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凸現出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使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實現多媒體課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對於本課的重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我做了如下設計:首先通過錄像片段展示蘇州園林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出蘇州園林的美,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四、多媒體教學不是減輕了教師的勞動的強度,而是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體課不是讓學生看電影。老師必須督促學生在上多媒體課時,牢牢抓住教學重點, 勤於思考,學會記錄,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不要把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教師指揮課件播放、學生死盯屏幕的過程。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生動言語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從頭至尾只聽到音箱里的聲音、看見銀幕上的圖像;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製作好的課件,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那麼,課堂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學中要充分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我們得找到一支感天動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讓學生在欣賞中領會課文中的摹聲比喻;還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圖,去分析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烘托。但對於這一千古名篇,顯然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巧妙地去「導」、去「引」,去探尋江州司馬與琵琶女兩個人物的關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樣刻畫兩個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確立的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認同。 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著眼於其「輔助」作用,正確運用於課堂教學。如果喧賓奪主,把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或為追求時尚,藉此來嘩眾取寵,裝點門面,將會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其積極的意義。《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體驗」一詞,這個體驗包含很多的過程,其中不乏: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進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製作課件耽誤了教學的常規工作。製作語文課件往往花去很多時間,本人在學慣用Flash MX 製作課件之初,一個課件要花十多個小時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氣盡快完成,就難免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以致上班時間疲憊不堪,影響了備課、批改作業等常規工作的正常進行。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有的老師一味地花時間在課件製作上,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備課,他們錯誤地認為製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而事實上,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教學方案的過程。也可以說,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要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而製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局部的過程,並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由於當前語文科現成的共享課件很少,資料庫也並不健全,且大多數教師對於課件製作及電腦操作仍不甚熟練,准備一個課件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鑽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
第六、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餘地。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為避免此種弊端,常用的辦法是:①、藉助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想像。如簡介作者,可選取作者不同時期的照片,並配以文字資料的介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想像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資料,最好能配上聲音,引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讀作品。②、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至於束縛學生的思維,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不要求有標准答案,只要學生能暢所欲言,各圓其說就行。其實問題設計得好,多媒體手段更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拓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如教讀課文《咬文嚼字》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啟發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文中舉了多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請說說各自的見解。
第七、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詩歌和散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戲劇作品則涉及到舞台說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場、環境的烘托等內容。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音像設計等,使戲劇藝術能更好地體現出其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則有利於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節奏美。節奏是一種音樂語言,它指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教學的節奏美,表現在教學速度適度,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用音樂要適當。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右大腦的適時調用,有利於大腦的平衡發展,而音樂正促進了大腦的平衡使用。背景音樂,是多媒體課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時要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時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製作課件時才能得心應手。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中學課文的朗讀錄音,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有關的評論文、同一題材的文章等等)。這樣,製作課件時,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來,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課文錄音導入到課件中,可以省去了提錄音機和准備磁帶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且朗讀的效果比用錄音機要好得多,更不會出現卡帶等現象。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感受就會具體、深刻得多。
第八、語文教學不可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難以實現。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紅樓夢》;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
❻ 如何利用微課解決語文教學重難點
你可以做成語文的微課咯,動畫形式的去傳播也是可以的,理解能力會比較能記住,你可以用「優芽互動電影」去做著微課。語文裡面很多的素材是很方便的使用,也方便你設計,主要是裡面還有系統的配音選擇,錄自己的聲音也是麻蛋的,所以可以直接用這個去做也是挺好的,我們這邊都是用這個來教學的。
❼ 微課如何體現語文的學科定位、學科思想、學科思維方法
課程意識、教材意識、教法意識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意識,隨著「微」時代的來臨,人們的時間意識和效率意識愈來愈強,語文教學也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現在全球流行的顛倒的課堂和可汗學院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吸納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其中「微課程設計」意識就是語文教師所必須有的。「微課程設計」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設計。根據上海師大黎加厚教授的研究,應該包括「四步五環」:(1)課前四步:設計導學案、錄制教學視頻、學生自主學習、制定個別輔導計劃(2)課中五環:合作探究、釋疑拓展、練習鞏固、自主糾錯、反思總結。「微課程設計」中的「微」我以為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小,就是著眼點要小,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二是細,就是考慮要周,細致、詳細,三是精,要精煉精彩,有價值、有意義、有吸引力。「微課程設計」理念的產生是基於腦的教學、基於網路的教學和基於小班化教學。其實隨著網路技術的越來越發達,語文教學的顛覆性課堂也將是指日可待的。
語文教師需要智慧教學,而智慧教學的要義我以為就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和少教多學。走進現實的語文課堂,我們看得最多的是教師不辭辛苦的滿堂講,學生雖聽得很疲倦、昏昏欲睡,但教師仍然誨人不倦,精神是在很感人,而結果是什麼?教師很累,學生更累。要知道,學生一天要坐多少小時的課堂,要做多少無用功!我在十幾年前就參與了江蘇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立項課題「開發右腦、快速記憶」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成果,後來我一直關注腦科學研究的成果,2010年《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7-8期的卷首「詩語」也選登了我的有關觀點。在教學中,我也一直關注其他學科,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盡量少講,讓學生自主學習,這雖然不能滿足周考、月考的拿分,但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無疑是意義十分重大的。現在,很多學校每天排十節課,還有早讀、午練、晚自習,學生在嚴格的管束中接受學習,身心疲憊不堪,但從學校的「立竿見影出成績」的管理要求看,教師與學生一樣都疲於應付了。「微課程設計」主要就是基於腦的,因為學生能有十分鍾左右的高度集中精力投入學習時間就會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如果再不斷延長時間反而會抑制腦潛能的開發,十分鍾左右的集中精力學習是最快樂的,也是學習力、創造力最無窮的時間段,因此要想真正讓學生終身受益,首要的不是把學生當做容器,不能灌灌灌,而是要讓學生有興趣學,學而有用,既有助於開發智力,又有助於將來的自主發展。正確的觀點應該是,教以致學,學以致用,教學教學就應該是教師必須持續關注學生的學,必須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微課程設計就是建立在腦科學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關注「學」的設計,語文教師同樣要高度重視,同樣要有這樣的關注學生腦潛能開發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微課程設計」。
「微課程設計」的實施要堅持先學後教,學生的學是主動的,在教學中,教師的確應該成為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解疑答難者,應該是喚醒者,喚醒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去主動接受,喚醒學生去質疑和批判。因為「微課程設計」也是基於網路的教學,所以教師在對待學生帶手機進課堂問題上就應該解放思想,讓手機成為「微課程設計」實施的便捷平台,讓手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支柱。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手機取代電腦的時代已為時不遠了,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信息化給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把學生的課堂玩手機引向正學習效應。
「微課程設計」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濃縮知識點,讓課程設計專一、單一,簡約好操作,有助於講清、講懂,讓學生喜歡。
雖然,「微課程設計」是基於小班化的,而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極為罕見小班化的,但同樣是實用的,只是教師所需付出的勞動會更多一些,這種付出相對於滿堂灌的收獲當然又是非常值得的。
❽ 微課教學方法有哪些
微課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前的教學 模式,將大課改為無數的小課進行教 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 課堂的教學活力,使整個教學活動既 輕松又愉快.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教學的實際需求,教師要利用現代教學工具,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為教學營造出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備。課堂的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微課的輔助下,這一活動過程更能發揮出獨有的效果。
❾ 如何把微課運用於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1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表現出迫切的求知慾,主動地去學習。小學生由於年齡小,還處於形象思維的階段,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有著非常強烈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微課手段將課本的抽象知識變得形象,利於小學生去注意去理解。鮮明的色彩,直觀的形象,立體的動畫,將小學生的興趣引起,小學生在繪聲繪色的微課展示中,通過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身臨其境。課本知識變得鮮活,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享受學習樂趣的過程,從而變得愛學習語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