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三句話採用什麼翻譯方法,直譯法還是意譯法還是其他
均用了意譯,根據所表達的意思來翻譯。
② 功能對等理論有哪些原則
1、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
2、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3、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
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起源
1、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前身——奈達動態對等理論
動態對等來自於奈達1969年所著《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所提倡的「對等效應」原則,動態對等包含四個方面:詞彙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
動態對等原則的要求是讓目標語讀者和文中傳達出來的信息之間的關系與源語言的接受者和文中傳達出的信息之間的關系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此,信息需要根據目標語讀者語言的特點、需求和目標語讀者所在的文化語境的期待等來進行相應的調整。
2、奈達動態對等到奈達功能對等的轉換
奈達在他1986年所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首次提出「功能對等」這個新穎的專業術語,但他認為之前所提出的「動態對等」和之後提出的「功能對等」沒有很大的不同。
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言》中解釋道:之前的「動態對等」是強調源語言和目標語語言的對應必須要優先於文體和形式上的對等,這樣的說法會造成一定的誤解和爭議,反而會讓人們產生「翻譯文本的意義和信息與翻譯文體本身的文體形式是矛盾關系」的觀點,所以為了消除人們的誤解與困惑,他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
因為這個術語里的「功能」一詞重點突出了翻譯的實際交際功能,因此「功能對等」更能准確地表達奈達所提出的對等思想。
③ 用什麼方法進行什麼什麼研究翻譯成英語該用什麼句式
一般正式的專業研究英文一定是要用被動句試
④ 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對等: 1.詞彙對等, 2.句法對等, 3.篇章對等, 4.文體對等。
【一】詞彙對等
一個詞的意義在於它在語言中的用法。在實際翻譯中,讓我們困惑的是怎樣在目的語里找到對應的意義。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為例,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釋。因此,這句話至少可以翻譯成以下不同的漢語:1.形勢緊張起來;2.張力在增大;3.電壓在增加。英漢詞彙對等包含了字詞對等、多詞同義、一詞多義、詞義交織和無對等詞語等五種對應情況,其中字詞的完全對等主要是專用名和技術詞彙。盡管在兩種語言之間,沒有哪兩個詞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但語言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相同的意義。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之間的音位和拼寫差異是很明顯的,但卻指向同一事物。此外,語言之間有時有些歷史的和偶然的相似性又會導致誤會。如英語里demand和法語里的demander盡管詞源相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有較大的差異。二戰期間,國際聯盟在一則新聞發布上犯了個錯誤。法語的demander意思是「ask」或「ask
for」,但翻譯卻把它當作英語的demand來理解,因此許多美國人錯誤的回絕了法國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承諾。同樣,即使日文大量借用了漢字.但並不意味著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也相同。
「手紙」 的漢語意義是衛生紙。日語里則代表「信紙」。因此,要在兩種語言里找到完全對等的詞彙是不可能的。
【二】句法對等
無庸質疑,句法對等比詞彙對等更復雜。在英漢互譯時,一個最明顯的問題涉及到了單數和復數的范疇。漢語經常用到復數時無明顯語言標示,而在英語里,復數則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性和數等語法標示在翻譯時還會涉及時態的一致性。因此,譯者不僅要清楚在目的語言里有沒有這種結構,而且還要明白這種結構的使用頻率。有時,詞彙的差異也會給句法對等帶來翻譯上的障礙。例如,漢語沒有關系代詞,這就意味著在英漢翻譯時,需要考慮定語從句的次序和組合。在翻譯過程中讓句法結構重組變得更復雜的是漢語的定語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後面。這就是為什麼漢語句子要明顯比英語短。
【三】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又叫語篇對等。語篇是一種語言使用單位。因此,我們在進行語篇分析時不能只分析語言本身,而要看語言是怎樣在特定的語境中體現意義和功能。語篇對等包含三個層面: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語言的上下文分析主要是在確認語義成分的基礎上,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語用前提推理,在對語言上下文的分析的基礎上,判斷單詞或語義單位在原文中的含義,從而確定語義的翻譯轉換。例如: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人生需要一種境界:自我安定。面對別人的成功與榮耀,我喝我的清茶,我明白那掌聲已有所屬,匆匆忙忙趕過去.不會有成功等著你,還是自己再創業績吧,跟著別人永遠只能摸著成功的尾巴。此處「清茶」
的翻譯很費神。時下人心浮躁,原文卻以「喝清茶」
比喻知識分子的高潔,在周圍一片追名逐利的喧囂聲中保持內心的安定。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與英語中的tea在文化上有著天壤之別。「清茶」在《漢英詞典》(修訂版)中譯為green
tea和tea served without
refreshment.但在此處都不適用。「喝清茶」,喝的是茶,品的卻是知識分子甘於清貧的心態。清者,樸素也。清茶,即plain tea: 「喝清茶」
即「being content with plain tea」。 「花酒」指有歌女伺候的宴會。《漢英詞典》(修訂版)提供的譯文是「a dinner party
with singsong girls in
attendance」,在此也不適合。「飲花酒」實指追求功名不惜蠅營狗苟,交際場上驕奢淫逸,聲色犬馬,結合上下文語境,可意譯為「winning and
dining」。縱覽上下文, 「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人生需要一種境界:自我安定。」譯為「Human life, it seems needs a
placidity of mind.While others may be winning and dining, I』m content with plain
tea.」而在下文中,「我喝我的清茶」實際上指面對別人的成功仍然堅守原則,安貧樂道,追求一種簡朴的樂趣。 「我喝我的清茶」 不能再譯為「I』m content
with plain tea」.而要譯為「I』 11 inlge in my simple
pleasure」。一杯「清茶」,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翻譯,甚至在同一個語境中前後左右的搭配不同,其語義也變了,足見上下文語境對翻譯的制約作用。情景語境:情景語境是指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和事。交際渠道以及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心理情感等。人們在交際時,某些語言現象通過上下文無法弄清其確切意義,必須參考語言使用時發生的事件、參與者和交際方式等因素才能確定其意義。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使我從前之名一洗無余了。若姐姐不隨奴去,奴亦情願在此相陪。奴願做妹子。每日服侍姐姐梳頭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爺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願意。」《紅樓夢》上例說的是王熙鳳騙尤二姐人大觀園的情景。為了騙取尤氏的信任,一向言辭潑辣的王熙鳳突然變得溫柔懇切,滿嘴花言巧語,句句甜言蜜語,極盡討好奉承之能事。譯者David
Hawkes洞察了人物性格的變化,把握住了情景語境的作用,再現了不同場景下的人物的不同嘴臉,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文化語境: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及社會心理等。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時期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因而其價值觀、習俗、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很大差異。翻譯是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翻譯的內容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碼,而且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因此,翻譯不可避免地與文化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言語社團活動的多樣性和觀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內容和形式出現多樣性,這些便是文化差異的淵源,也是造成翻譯障礙的主要因素。翻譯中時常會遇到諸如詞彙空缺、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等難題,這些難題難以用翻譯技巧加以解決,因此譯者必須要深入了解源語和譯人語文化。奈達曾說過:「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請看下例:I
was not Pygmalion; 1 was Frankenstein.
此處翻譯難點是Pygmalion和Frankenstein所涉及的文化語境。Pygmalion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他雕了一個絕美的女像,並不由自主愛上了她。他的愛發自內心,無比忠誠,就連愛神阿芙羅狄特(Aphrodite)也為之動情,便賦予那女像以生命,二人得以終成眷屬。Frankenstein是英國作家謝利(Mary
W.Shelley)小說Frankenstein中的主人公,他是個年輕的醫學研究者,創造了一個怪物卻最終被其毀滅。可見,Pygmalion在此比喻「創造美和享受美」,而Frankenstein則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四】文體對等
不同文體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徵。只有在同時掌握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的特徵,且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情況下,譯者才能創造出真實體現源語風格的翻譯作品。作品語言風格的不同就意味著所蘊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科技體裁所承載的文化因素較少,因此,准確如實地將源語信息內容轉化成目的語遠遠比對兩種語言文化的轉換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學體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為翻譯中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譯作就成了沒血沒肉的、只是由詞彙和句子堆積起來的軀殼。因此,優秀的譯者在文學翻譯實踐中應充分考慮如何處理不同體裁作品中的文化差異。以詩歌為例,詩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種文學體裁,無論是其形式或內容都充分展現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英語的十四行詩和漢語的七律詩都體現了各自濃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譯實踐中,除准確地再現詩的內涵、風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還應譯出詩的文化特色。許多翻譯技巧,都可以用來解決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從而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充分體會源語的文化風格。例如,李白的《靜夜思》,為了符合英語形合特徵,譯者按照英語「主謂賓」
結構的語言模式.增加了主語「I」、關聯詞「if」 和謂語動詞「 see」;譯者採用詮釋的方法,將詩譯為:「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 sickness I』m drowned. 「;同為許淵沖的譯文下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譯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草字頭用重復sh (sheds, shower)的譯法,「三點水」則用重復r (river,
rolls)的譯法。它讓我們的經典詩歌工整押韻、境界全出,音義雙絕。
⑤ 英語翻譯有哪些方法
對於零基礎而言,個人建議不要直接拿著中英文就開始翻譯,你會抓狂的。建議可以找個英語基礎好的小夥伴一起練習,沒有的話,可以選擇阿卡索外教網哦,每天花25分鍾時間跟著外教學習。⑥ 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四個方面(詞彙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
出處: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譯的科學探索》在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那一章
⑦ 求用簡潔的語言普及一下什麼是翻譯的功能對等理論
翻譯的功能對等理論由Eugene Nida提出,簡單來說就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翻譯者應該從詞彙、句法、篇章、文體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准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起到翻譯的作用。
⑧ 這些翻譯方法怎麼說合譯、 分譯、 對聯法 、套用法,前後倒譯法 、反譯法 、歸化譯法、節譯法,釋義法
合譯 co-translator
分譯 Points translation
對聯法 Couplet method 或 Method of paired associates
套用法 Applying method
前後倒譯法 Pour translation before
反譯法 Reverse translation 或 Negation
歸化譯法 Naturalized translation
節譯法 Evans method
釋義法 Definition method 或 Explanation
⑨ 求大神用簡潔的語言給我普及一下翻譯中的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
功能對等論,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不僅要做到詞彙意義上的對等還要做到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通俗的講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強求一字一句的對應,要真正的將所翻譯的內容,實現語言形式和文化習俗上的轉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的中式英語,就沒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對等原則。再比如漢語和英語中對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譯目的論認為原文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於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目的論要求在忠於原文的前提下,以譯入語接受者的需求為目的來決定採用何種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或介於兩者之間。
(9)什麼翻譯方法適用於句法對等擴展閱讀:
為了准確地再現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
第一,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彙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
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語成語「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
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後春筍」,而不是「雨後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後春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