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方法量化

教育研究方法量化

發布時間:2022-02-25 02:26:26

❶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人們的教育研究活動,同樣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一般過程能常分為以下幾個基本步驟。
一、確定問題
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是選擇研究問題。對於一個研究新手而言,確定研究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工作,這里涉及到所確定的問題的價值、與研究主體的關系、研究問題的條件等。當研究的問題確定以後,整個研究有了方向,後續的工作就比較容易進行。
一般研究問題的產生,可透過理論或相關文獻的探討,也可由自己的實際經驗中尋找,此外,亦可通過向人請教來確定。然而不管研究問題的來源如何,有了問題之後,接下來必須確定的是問題的性質與范圍。
二、提出假設
所謂「假設」指的是理智的猜測。假設並不是隨便亂猜胡設的,而是根據理論、往昔的研究發現、自己的經驗或是邏輯的推理而針對問題提出的暫時性解答。
在側重統計分析的量化研究中,一般均有假設的呈現,然而在側重文字描述的質化研究中,並非一定要有研究假設。
三、設計或選擇研究方法
在確立了研究主題與假設後,接下來所要著手的是研究設計,亦即考慮使用何種方法進行研究較為合宜、研究工具如何設計與實施等等。如果研究者所從事的是量化研究,則另須考慮各項研究假設該用何種統計公式進行分析。
四、搜集資料
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此步驟所涉及的是實際動手搜集實證資料。資料的搜集必須以研究問題或假設為引導,否則所搜集到的資料將失去其意義與價值。在量化研究中,搜集資料的工具大體上有問卷、觀察量表、測驗等;在質化研究中,研究者雖亦可使用問卷、測驗,甚至攝錄機搜集資料,但研究者本身卻是最關鍵的工具(instrument),因為只有研究者方能從事件發生的脈絡中掌握事件的意義性。
五、提出結論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所提的結論必須以所搜集得來的資料作為依據,不可作出超越研究結果的結論。在量化研究中,結論的提出通常是運用統計方法分析資料,所得的結論可能支持假設,也可能推翻假設。在質化研究中,資料的分析雖不使用統計方法,然其資料的取得須經過考證的程序。
以上所說,是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驟,其中每人階段都可因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分化或取捨。特別是,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過程雖有著類似的研究步驟,然而各研究步驟間的互動關系卻全然不同。具體說,定量研究者所遵循的是直線式(linear pattern)的探討模式,定性研究者所採用的則是循環式(cyclical pattern)的探討模式。

❷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將內容分析用法有哪三個方面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簡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實踐領域的擴大,教育規模、層次的增加,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和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逐步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特別是學校教育)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化的進步,而不斷革新和日臻完善。原始社會時期,教育在生產勞動中進行,人們一方面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把知識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另一方面對傳授過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效果,進行自然的觀察和原始的擊了和總結,以便不斷改進。誠然,那時的觀察和總結往往是無計劃的、不自覺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過觀察獲得的新發現,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總結也只是停留在思維上,還不可能像今天一樣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隨著文字的出現,學校教育的產生發展,教育實踐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豐富,觀察法、經驗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為教育家們自覺運用,
歷史法、文獻法、測量評價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隨之出現。我國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對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觀察.研究和經驗總結。古代許多教育家為了對先輩教育思想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常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或對先輩教育言論進行註疏詮釋,這些做法均屬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我國古代考試,特別是科舉考試,就是對考生進行測量評價。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觀察事實,用直觀思辨和簡單的邏輯推理,籠統地把握現象的一般性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古代的思辨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我國的「五行說」、印度的「四元素說」、古希臘托勒密的「地心說」等,對教育家們研究問題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論法和推理性猜測法貢獻更大,它簡直成為早期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研究問題的思考模式。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動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僅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還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精確的定量分析、嚴格的科學實驗驗證。因此,當時所採取的各種教育研究方法還沒有達到真正科學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時的觀察法是缺乏系統性的,教育觀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經驗或證據為基礎,忽視同時存在的復雜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對直覺現象輕易地作出概括或結論。古代崇信「權威」的理念較為盛行,盲從權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現象,因此,人們觀察教育現象,總結教育經驗,思考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常常以權威的訓諭為准繩。如我國古書記載的「聖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類的話,就帶有濃厚的教條主義和權威主義的色彩。在歐洲的中世紀,上帝和神高於一切,宗教思想也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科學思維。
2.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興盛時期
(1)實驗方法
歐洲「文藝復興」後,研究方法逐漸重視假設和實驗。實驗方法最早以物理學形式為科學家所應用,首先系統研究實驗方法的是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書中指出,科學應當是實驗科學,要打破中世紀那種宗教式的「思辨枷鎖」,就應當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真正促成經驗和理性兩者的結合,並主張用歸納法來實現經驗的歸納和升華。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開創了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途徑。17世紀以後,經驗方法和理性方法結合的方法有了更廣泛的運用,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各種科學方法也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科學領域各種研究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為以後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化奠定了基礎。從17世紀開始,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第斯多惠、烏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大大地豐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
從19世紀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現了以往任何時期不可比擬的嶄新面貌。首先,教育實驗運動迅速開展。19世紀前後,比較著名的教育實驗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創辦「新莊」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25年英國歐文創設移民區「新和諧村」所進行的教育實驗;1896年,美國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實驗。從19世紀末開始,在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實驗教育運動蓬勃發展。自德國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1879年)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後,1882年英國的高爾頓又在倫敦成立人類學實驗室研究個別差異問題。20世紀初,心理、教育學家們大力提倡教育實驗,促進教育實驗的開展,如德國梅伊曼和拉伊主張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和實現教育,並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學說;法國比奈主張用實驗方法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美國桑代克把動物,心理實驗的方法運用到教育上,還主張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必須有嚴格的實驗驗證。隨後測量工具的發展,統計方法的進步,又為教育實驗提供了技術和方法,從此以後,教育實驗作為一種比較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廣泛的運用。我國教育實驗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在美國教育實驗運動的影響下,各地紛紛建立教育實驗區,到1935年,各種教育實驗區有193處,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陶行知創辦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和山海工學團,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的定縣實驗區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等。
(2)教育測量
這一時期,教育測量運動也蓬勃興起。1864年,英國的菲雪爾(George Fisher)編成世界上第一個成績量表。爾後,美國的來斯(Rice)積極提倡教育測量,並於1895-1905年間編制了算術、拼字、語言等測驗。與此同時,教育測量運動迅速興起,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紛紛出現,著名的有法國比奈(A.Binet)、西蒙(T.Simon)的智力測量(1905年)。1909年,被稱為教育測量鼻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運用統計學的「等距原理」,發明了編制量表的單位,編成了《書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標准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走上科學化的道路。之後,各種學業成績測驗、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診斷測驗、人格測驗等各種客觀標准化教育測量的興起,推動教育測量運動迅速發展。
(3)教育調查
這一時期,教育調查開始被重視,並逐步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19世紀以後,教育研究者開始重視運用調查法,早期著名的教育調查是1897年美國來斯進行的拼寫練習調查。此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還有一些影響比較大的教育調查,如19世紀末美國的斯坦和j·霍爾(Stanley Hall)採用問卷法進行教育調查;1910年哈佛大學教授哈諾斯(Paul Hanus)進行的學校調查;1911-1912年紐約市開展的大規模學校調查。所有這些教育調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規范化和科學化。以後,隨著教育調查法的廣泛運用,教育調查方法在其復雜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較大發展。此外,教育統計學及其他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教育研究向科學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泛移植於教育研究領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學化跨進了一大步。同時,教育研究者也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教育研究法,並不斷創立新的教育研究法,從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領域獨特的研究方法體系。
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從20世紀50年代起,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傳統的教育研究方法進一步完善,現代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手段不斷出現,豐富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內容和體系。現代教育研究方法的體系和運用技術又有許多新的突破。從縱向觀察,近50年來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狀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專業層次愈加豐滿和完善。按橫向掃描,教育研究從傳統的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擴大為校內教育和遠程教育、課堂教學和遠程教學、前期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更為廣泛的研究領域,以及由於教育學科的分化和組成新學術專門領域,更加大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外延,或使用領域。其發展趨勢是:
(1)教育調查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研究者採用此法越來越多。在我國,近年來既有面對數以萬計的個人進行的教育調查,也有很多協作進行或集體組織進行的教育調查,既有本地區教育調查,也有跨縣、跨省市或全國性的教育調查。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86年進行的中國普及義務教育調查,這項調查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中央各有關部門參加,組成三個調查組,分赴江蘇、湖南、四川三省進行調查研究。目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調查研究,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調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育關系的調查研究,關於素質教育的調查研究等,也普遍地在一些省市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
(2)以開發智能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試驗越來越廣泛 從50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前西德以發展學生智能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實驗很多;例如在課程改革方面,出現了三大典型學派的改革實驗,在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發現法」、「探究法」、「解決問題法」等改革實驗。近20年來日本等國又在積極進行「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教改試驗以及早期智力開發的早期教育實驗。在我國,以發展學生智能為核心的教育實驗也很多,例如,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趙宋光教授設計的「綜合構建教學體系」教學實驗,該項實驗試圖在兒童心理中構建一個「井架」,使兒童智力的潛能如地底的原油噴涌而出。這項實驗從1978年開始,已在一些小學和幼兒園取得可喜的成果。又如,由北京市特級教師呂敬先主持的「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實驗,該項實驗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為中心,通過對語文教學結構的整體改革,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展,這項實驗從1962年開始,目前全國仍有許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擴大進行此項實驗。
(3)長期追蹤研究法引起人們重視 長期追蹤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國自1921-1972年為期51年對超常人創造能力發展和培養的追蹤研究。許多研究資料表明,由於教育的復雜性和教育的周期長,用較短時間很難看出問題的實質性變化,因此,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近50年來,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教育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例如,美國布盧姆關於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對近千個兒童,從幼兒園到他們成人時為止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前蘇聯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研究,對實驗班各種教學效果的分析,依據的是長期跟蹤聽課、記錄所取得的數據。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身心發展和德育成長的研究,也進行了幾年乃至一二十年長期的追蹤研究。從國外七八十年代所發表的許多教育研究報告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運用長期追蹤研究或縱貫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根據我國教育家長期教育研究實踐的經驗,以及在國外教育研究影響下,近20年來,我國教育界對長期追蹤研究已開始重視,如上述呂敬先的實驗,曾採用追蹤實驗的做法,由低年級到高年級(1-5年級)的追蹤研究,在北京市的5個區縣的18個班級進行。
(4)現代教育評價的興起 作為教育科學研究重要領域之一的教育評價,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產生於本世紀40年代前後。50年代以後教育評價迅速興起。1957年以後,美國政府大規模地開展教育評價工作。評價方法十分注重「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被稱為「評價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領銜主持的「八年研究」,確立了現代教育評價學的理論和方法。中國在1983年加入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
(5)新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引入跨文化研究法(Cross-cultural study)…是利用各種不同文化為樣本,以其資料作比較研究,從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變數間的關系。這種方法最初為國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廣泛應用,以後逐步移植於教育研究。近年來,逐步為我國教育研究者掌握和運用。內容分析法是對於明顯傳播內容,作客觀而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描述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初用於傳播學的研究,後來廣泛應用於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現在已成為教育研究中一種主要的資料分析方法。例如,有人曾對《教育研究》創刊以來所發表的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從而發現該雜志發表文章的某種傾向。因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是尋找教育現象中諸不同變數間的因果結構的一種方法,它不是用來推論變數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用來檢驗一個假想因果模型的准確或可靠程度(它具有回溯的功能)。此法創於1921年,最初用於研究人口遺傳學,60年代後期為社會學家所運用,以後逐步運用於教育研究。目前國外運用此法研究教育問題的研究文獻很多。模糊論方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論基礎上,對教育的復雜的模糊現象進行定量描述和處理,以揭示其規律性的數學方法。它創於本世紀60年代,我國80年代已將其原理運用於教育研究。各種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為解決各種復雜的教育研究課題提供了新的武器。
(6)注重採用綜合研究法 由於教育問題常涉及到社會的、心理學的、政治的、經濟的等許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擴大,因此,把心理學診斷,多方面地具體分析條件,以及從中提出教學建議這三者結合進行綜合研究教育問題的方法,就受到人們重視。如美國已日益廣泛採用此法,前蘇聯也曾加強研究。譬如探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問題,他們通過綜合研究實驗,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形成信仰的心理診斷學,應當綜合研究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及大眾傳播媒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來解決。
(7)電子計算機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廣泛運用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導致了科學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介入思維領域,代替了人腦的部分功能。它使以往由於計算過於復雜而無法著手的教育科研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它在邏輯判斷、推理證明方面也展示了可喜的前景。目前,計算機已成為從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為教育科研儲存足夠多的研究信息,開展情報資料檢索,進行模擬實驗,迅速處理冗繁的研究資料,為大規模、大范圍和長周期的教育研究配備了工具。
(8)重視定性研究法與定量研究法相結合 定性研究法是為了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變化過程的研究。常用邏輯分析、性質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它要回答的不是數量上的多少問題而是性質上的「是什麼」、「屬於什麼」等問題。在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現象是不能或不容易用定量描述的,一般只作定性分析,如教育的功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的特徵等等課題。定性分析的缺點是不精確,有的描述具有伸縮性和模糊性。定量分析是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數量的分析,它一方面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反映某種教育現象的特徵、傾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語言,能作為表達的手段,對復雜的教育問題作精確的描述。以往我國教育研究比較重視定性研究,但80年代以來,我國發表的教育論文開始重視定量研究,越來越多地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據有關研究,1979年至1986年我國〈教育研究〉發表的文章,定性研究的比定量研究的要多得多(定性的:1380篇;定量的:140篇),但定量文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定量研究已得到理論工作者和刊物的重視,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已從單純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9)開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動和協作研究方式的廣泛開展 近年來,在國內的省與省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在國際上的國與國之間,組織教育研究者互訪考察,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十分活躍;跨國跨地區的協作研究方式,也越來越多。綜觀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教育研究法的發展與教育事業、教育理論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自身的沿革總是跟蹤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足跡,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研究者總是在繼承傳統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時,結合教育發展的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又不斷移植和應用其他科學的研究方法於教育,這就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研究法從經驗描述階段向科學探索階段過渡。特別是目前,移植運用其他科學方法,已不是停留在簡單的照搬和模仿階段,而是注意結合教育的特點,力圖在繼承和移植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富有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體系。當然,現在的教育研究法體系還是很不完善的,其理論基礎十分薄弱,人們普遍注重的是單一方法的具體運用,至於各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論基礎的研究,以及各個方法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研究,還很不深入,因而對於如何科學地組合某些方法以獲取最優的科研成果,也就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
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一)科學教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網路全書時期
人類對教育的認識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自然科學課程進入學校的時間比較起語言、邏輯等人文主義課程來要晚得多,將科學知識從其他經驗性課程內容中分離出來還僅僅是16世紀的事情。但也正是由於自然科學課程與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各種教育改革的思潮總是強烈地影響著自然科學課程。17世紀,由於以航海、礦山、軍事為主軸的製造工業產業技術的要求,物理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自然科學課程得以引入歐洲的學校,並建立了網路全書式的知識體系。由此,科學教育進入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網路全書時期。
2.要素主義時期
19世紀末,隨著新的產業革命的到來,自然科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繼而認識到,將羅列式的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生產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因而轉向了以基本事實、概念、原理、符號和計量系統為內容,要素式地傳授科學的階段。這一階段被稱為要素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科學教育的課程被建立在最低限度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上,學校被視為是「保存傳統的價值,使人適應社會的一種機構」,學生則處於「被指導、被鍛煉、被教授」的地位。基於這一認識,科學教育逐漸演化為「學科中心課程」,強調教人系統地掌握文化遺產,要求學生有條理地學習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的教材,教師要有組織地傳授和教導。要素主義時期所形成的上述思想,對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於成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哲學,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隨後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例如,偏重記憶,忽視理解;偏重知識,輕視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和身心健康;學生經過形式訓練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能自動地「遷移」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去;不能充分按照每個學生的差別進行教學;科學課程難以與其他學科溝通和綜合等等。
3.「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時期
上述問題導致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科學課程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響下,大膽地進行了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的改革嘗試,廢除了學科的科學體系,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把兒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變為個人直接的體驗,讓兒童從「做」中學習科學。這時的科學課程不是學科的知識羅列,而是由學生的活動或生活構成的,教學中強調學生在實驗中並通過實驗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填塞和吞食「現成」的知識。教學中要求教師尊重兒童的「自發心」和「創議性」,強調兒童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個性興趣才能的自由發展和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杜威明確指出,學科必須有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我們應當把一個人求學的渴念常常養得活潑潑的,他到了成年的時候,自然願意多學於他有益的東西。」在杜威思想的影響下,科學課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局面。
4.「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時期
50年代末期,這項改革受到了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挑戰。人們又開始重新重視起科學課程的學術性。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明確主張要讓學生掌握每一門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加強科學課程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學習。這時的科學課程被稱為「學問中心」課程,以美國的PSSC物理為代表,是通過科學的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和科學方法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潮認為,學生如果理解學科的結構,就能夠理解學科的內容,並在結構化的概念網中把知識保存下來,並會「遷移」到其他的概念和領域。這一時期的科學課程被大大加深了難度,使大量非學術性方向發展的兒童感到不適應,受到了教育學者的批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科學課程的改革,在繼承了要素主義教育哲學的基礎上,也吸收了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例如提倡學生要像科學家進行探究那樣進行學習,重視科學的研究方法,注意精選典型的教材,反對簡單的記憶和訓練。
5.科學、技術、社會時期
進入20世紀70年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予科學教育以強烈的沖擊,人們開始認識到,「在今天這樣高節奏的社會里,不能只傳授學生以知識,而必須著重進行方法、技巧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認識知識的來源及獲得知識的手段要比知識的本身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隨時都有可能變為陳舊。」英國科學家弗雷澤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為大眾」的口號,提倡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向所有的人普及科學教育以及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這一時期進行的科學課程改革,開始探索將科學的概念和內容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緊密地聯系起來,並強調學生應當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從上面的簡單回顧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科學教育近400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著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階段。從網路全書時期到科學、技術、社會時期,科學知識的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知識呈現方式變化的後面更表明著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明顯進步。在這場變化中,始終存在著的是以「學科為中心」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兩種課程觀念的較量,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將是這兩種觀念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在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新人的目標下,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和對教學方式的改造。歷史在前進,科學教育也在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不斷揭開新的篇章。
碎煩。泰爭酒阿

❸ 如何確保教育研究方法順利進行並取得高質量的成果

教育研究領域積累了種種研究方法,諸如調查法、觀察研究、訪談法、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敘事研究法、傳記法、行動研究法、思辨研究、實證研究、比較研究、人種志研究、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現象學研究、教育解釋學研究,等等。

❹ 教育研究方法中質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即為:定量研究方法。

拓展介紹: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❺ 簡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四種水平。

內容分析法就是對於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分析,並加以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分析」包括定質分析和定量分析。可作趨勢分析、意向分析、比較分析。

❻ 制定教育研究方案時應遵循哪些要求

1、名詞解釋:
1.教育科學研究:屬於科學研究的范圍,是在教育領域中的或關於教育的科學研究,通常指應用科學的方法,有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研究特定教育現象發生,發展,變化規律,以解釋教育本質,解決教育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育質量的創造性活動。他會遵循以下幾種原則。而且這種教育研究也是分好幾大類,我們就逐一的看一下進行分析。
2.教育研究的分類:①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②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③宏觀研究,微觀研究和中觀研究④文獻研究,田野研究和實驗室研究⑤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⑥歷史研究,現實研究和超前預測研究⑦教育價值研究和教育事實研究(1)基礎性研究:旨在探討教育的普遍規律,闡明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問題,目的在於不斷認識和理解人類的教育活動,把握其自身的活動規律,理清教育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的關系等,發展和完善教育理論,回答教育中的「為什麼」的問題。
(2)應用性研究:它的主要目的在於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它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回答「是什麼」及「怎麼辦」的問題。它以一線教育者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基本研究對象,將基礎性研究的理論應用於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或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知識,方法和經驗,以改善具體教育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3)定量研究:也成量化研究,是運用數學,物理等手段和工具精確地描述教育事實,解釋教育事實,以求發現普適性的教育規律的一種方法。
(4)定性研究:也稱質性研究,是指在盡可能自然的狀態下,通過深入,細致,長期的觀察,體驗,調查和分析,以一種開放的研究態度,對教育現象獲得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3.定義變數(1)抽象性定義:也稱概念性定義,它是從抽象的概念意義上對變數共同的本質屬性或特徵進行概括。
(2)操作性定義: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徵來界定變數的含義,即從具體的行為,特徵,指標上對變數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
4.制定研究計劃的內容:研究計劃需要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研究什麼,為什麼研究,如何研究,如何成效。它包括以下內容:
①研究題目②對研究課題目的及意義的簡要說明③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④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進度計劃⑤研究課題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⑥研究成果的預計取向及使用范圍⑦經費概算以及需要購置的儀器設備等。
5.課堂觀察的含義:課堂觀察,是研究者(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出相應分析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
6.教育行動研究的含義:是在實際情景中,由學校教師與校外專家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的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
7.常用的抽樣方法(1)單純隨機抽樣:也成為簡單隨機抽樣,其特點是全憑機遇來抽樣。它可採取兩種具體方式:一是採用抽簽的方式,二是使用隨機數目標。
(2)等距抽樣:也稱為系統抽樣,機械抽樣或間隔抽樣。這種抽樣方法將總體中各個體按一定順序排列,根據樣本容量要求確定抽選間隔,然後隨機確定起點,每隔一定的間隔抽取一個個體,是單純隨機抽樣的變種。
8.研究假設:研究問題的預設答案。具體而言,研究假設是研究者根據經驗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的問題預先賦予的某種答案,是對研究結果的預測判斷。
9.敘事研究:教育敘事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並以過去的經驗或經歷可以是通過訪談或者是文學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或者是人類學家記錄他或她所觀察故事的田野札記或者個人信件

❼ 最前沿的教育研究方法

質性方法:敘事研究、行動研究、話語分析等。
量化方法:分層線性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
此外國外還正在興起准實驗研究。

❽ 什麼叫量化數據和類別數據

量化數據是將一些不具體,模糊的因素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以一定范圍內線性變換的數據反映自然界或社會的狀態,從而達到分析比較的目的。

類別數據是按照現象的某種屬性對其進行分類或分組而得到的反映事物類型的數據,又稱定類數據。

雖然量化分析可以幫助更加方便和直觀地衡量風險和收益,但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美國華爾街頂級量化金融大師、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伊曼紐爾·德曼,在《數學建模如何誘騙了華爾街》一文中,毫無忌諱地承認:根本不可能(通過數理分析方法)發明出一個能夠預測股票價格將會如何變化的模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行為可完全遵守數學法則,從而把有著諸多限制的模型與理論相混淆的話,其結果肯定會是一場災難。

(8)教育研究方法量化擴展閱讀:

股市的可預測性問題與有效市場假說密切相關。如果有效市場理論或有效市場假說成立,股票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相關的信息,價格變化服從隨機遊走,股票價格的預測則毫無意義。

眾多的研究發現我國股市的指數收益中,存在經典線性相關之外的非線性相關,從而拒絕了隨機遊走的假設,指出股價的波動不是完全隨機的,它貌似隨機、雜亂,但在其復雜表面的背後,卻隱藏著確定性的機制,因此存在可預測成分。

股指期貨套利是指利用股指期貨市場存在的不合理價格,同時參與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或者同時進行不同期限,不同(但相近)類別股票指數合約交易,以賺取差價的行為,股指期貨套利主要分為期現套利和跨期套利兩種。股指期貨套利的研究主要包括現貨構建、套利定價、保證金管理、沖擊成本、成分股調整等內容。

閱讀全文

與教育研究方法量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點鍾鍛煉方法 瀏覽:978
劃船機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216
易我數據恢復使用方法 瀏覽:940
4x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87
怎樣在家做麻辣燙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6
豬腿疼站立困難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346
文化價值觀測量方法 瀏覽:80
喉嚨痛的最快解決方法動畫 瀏覽:303
工作之餘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988
現在教學方法輔導孩子 瀏覽:545
熱流計使用方法 瀏覽:202
魅藍5的呼叫轉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08
鹼檸檬燉羊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557
水熱反應釜的使用方法 瀏覽:82
油溶食用色粉溶解方法 瀏覽:807
統合能力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94
迅騰熱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181
蘋果賬戶解鎖郵箱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6
手機觸屏失靈最簡單的方法小米 瀏覽:331
新現代名圖carplay無線連接方法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