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性學習大家幫下忙~
1998年以來,上海市敬業中學展開了信息素養教育活動,相應進行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其中,研究性學習是展開信息素養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紹敬業中學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和特色。 一、研究性學習是展開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之一 研究性學習是信息素養教育非常好的載體。它以學生做課題為主線,將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等各種信息手段融為一體,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首先,豐富了信息的來源,從課堂內到課堂外、校外的整個社會中,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將學生置於廣闊的信息海洋,讓他們逐步學會自由馳騁。其次,讓學生接觸到各種信息渠道。通過課堂的調查、實驗和研究,學生的信息渠道從教科書、課堂的單一渠道變為多途徑的多樣化的信息渠道。其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了信息的選擇、甄別、處理和表達,從而提升了其信息素養。學生要很好地完成一個課題,先要圍繞研究課題收集信息,然後選擇、整理信息,再進行加工和編碼,最後處理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和實驗方法。學生在通過各種方式得出自己的結論後,還要撰寫報告,運用較好的語言和符號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和結論。例如,文字元號表達方式、圖文並茂的表達方式、計算機多功能演示表達等。 二、上海市敬業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規劃 敬業中學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個總體規劃:高一上學期,開設信息素養導論課,高一下學期進行課題研究方法初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進行課題研究的實踐。高二在各學科範圍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繼續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科領域內選擇一項研究課題,要求學生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研究成果的表達上都較前有所進步。高三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研究課題。高二是其中關鍵的一年。 1998年以來,敬業中學就利用研究性學習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在高一學生中展開了研究性學習。高一上學期,為學生開設模塊型信息導論課,激發學生信息意識,豐富學生信息來源;進行多次專題報告。輔導活動,教會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一些方法,幫助學生觀察生活。高一下學期,讓學生在自然的基礎上組成研究小組,然後確定課題,著手開展研究。高一年級每周五下午的時間專門用於課題研究,為學生完成課題創造一定條件,並且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通過大家的努力,學生做出了88個課題。學校對這些課題進行了評獎和交流,有13個課題獲獎,有5個課題在教師和學生大會上作了交流。在課題交流大會上,還請一些校外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對學生的課題作了點評,有的還寫了書面點評意見。 在高一年級的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高二年級仍然堅持在學科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在學科課程中,指導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必然要求其進行比較完整的收集信息、甄別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這是實現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目標一一信息處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也是我校完成市級課題「在高中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實踐和研究」第二階段既定任務的重要環節。 在高二年級的課程中,不設置獨立的研究課程,而是在基礎的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驗。我們認為,有利於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有利於解決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教材載體的問題;這種實驗有利於充分利用現有課時,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研究課題的質量;更有利於克服學生在基礎性課程學習和研究性課程中學習方式相悖的問題。這項實驗進行得好,具有重要的價值。 展開研究性學習的原則:(1)全員參與——強調學生全體參加研究性學習。班主任承擔組織工作;所有任課教師在自己所任課程中,有責任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輔導,在課余,有義務受聘擔任學生課題研究的導師。(2)承認差距——承認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具有明顯的差距。讓學生以課題組的形式開展活動,分工合作,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進一步縮小學生個體之間的能力差異,為該年級絕大多數學生進入高三後都能獨立完成一項研究課題打下基礎。(3)注重過程——高中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能力,轉變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要求學生做好資料收集和研究體會記錄。在課題研究評價時,不偏重於研究成果的價值,而是注重學生在研究中的態度和實踐的體驗。(4)鼓勵創新——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教師應該有所啟發。指導,但是只作參謀,不作指揮。鼓勵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開展學習。特別要鼓勵學生在立題思路共驗手段、研究結果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在學科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項重大舉措,使學生在學習中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三、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的個案分析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課題指導方面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斷進行知識更新,首先自己要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具體說,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包括:擬定十個左右與本學科有關的課題,供學生參考。並結合其中二至三個課題,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成果形式作一次比較詳盡的示範性輔導。 學生在班主任指導下,自由結合,組成課題小組,自主選擇課題,聘請導師(聘請的對象以任課老師為主,也可聘請家長、社會各界專業人員等),初擬課題計劃。導師指導課題計劃,並寫出推薦意見,年級課題領導小組批准立題。 在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導師進行一次中期檢查。年級統一安排兩次班會,在班主任指導下,各班進行課題組小結,各課題導師完成課題評語,推薦優秀課題,班主任進行班內各課題橫向平衡,打分,推薦獎勵學分獲得者。年級課題領導小組完成復審。下面分別介紹敬業中學研究性學習的兩則案例。 1.「化學學科研究型課題怎麼優」分析 化學學科課程中滲透信息素養教育。其中,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重要的抓手,但是「化學學科研究型課題怎麼做」?教師有必晏對學生進行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型課題的選擇、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處理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同時培養學生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 教學流程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2)教師講解;(3)學生討論(課題選擇原則);(4)電腦展示;(5)教師點評;(6)學生討論(各課題的優越性);(7)學生討論(研究過程);(8)電腦展示;(9)教師點評;(10)電腦展示(案例)。 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1)選擇課題,基本原則包括:①盡量選擇身邊的問題作課題。②選擇課題要考慮實際條件;③選擇課題要盡量專一,並力求簡單易行;④選擇課題要小一些,但研究必須有深度。(2)確定研究方案和實踐,基本環節包括①確定研究方法;②確定研究方案③實施課題研究。(3)表達課題成果一一撰寫研究報告。(4)科學討論和修改。 2.高二「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研究性學習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激素的調節功能,人體內主要激素及其調節功能;理解激素的概念;拓展關於激素與激素調節的知識面;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處理的能力。教學主要採用學生研究活動、實驗演示和課堂討論等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六個階段:(1)教師介紹「體育運動與興奮劑」相關知識,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2)學生研究活動一:作「對興奮劑的初步研究」報告。(2)教師引出「激素及激素調節」的概念。(4)學生研究活動二:腎上腺素對小白鼠的生理影響的實驗。(5)學生研究活動三:對糖尿病的調查研究。(6)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激素調節功能表」。 【小結】 敬業中學的研究性學習以培養信息素養為目標,以課題研究為主線。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總的來說,研究性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的教學形態,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了校內外各自的教育資源環僅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課題研究能力。它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有利於高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Ⅱ 我是學醫學影像的,要考試了。求助一些關於組織學與胚胎學,還有醫用物理的考試試卷。
組織胚胎學重點 名詞解釋 1.組織學:組織學是研究機體細微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 2.胚胎學:胚胎學是研究個體發生和發育規律的科學 3.哈弗斯系統:又名骨單位,位於內外環骨板之間,由外周同心圓狀排列的5-20層哈弗斯骨板和中央哈弗斯管構成 4.突觸:突觸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元(肌細胞或腺細胞)之間特化的細胞連接。 5.三聯體:肌膜向肌漿內凹陷形成的管狀結構稱為橫小管,每條橫小管與兩側的終池組成三聯體 6.氣-血屏障:肺泡內氣體和肺泡隔毛細血管血液內氣體進行交換所通過的結構,又稱呼吸膜,主要由肺泡表面液體層,I型肺泡細胞與基膜,薄層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基膜和內皮共同構成。 7.淋巴小結:是具有較明確界限的淋巴組織。以網狀組織為支架,網眼內含大量B細胞,濾泡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等。可分為初級淋巴小結和次級淋巴小結。 8.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級卵母細胞及其周圍結構從卵巢排出的過程稱排卵 9.黃體:排卵後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內的血管和結締組織伸入顆粒層,在LH的作用下,顆粒細胞和卵泡膜內層的膜細胞體積增大,分化為一個體積較大並富含血管的內分泌細胞團,新鮮時呈黃色,稱黃體 10.胰島:胰腺內分泌部細胞團呈島嶼狀散布於胰腺腺泡之間,稱為胰島。由A,B,D,PP細胞構成 血睾屏障:存在於血液和生精小官之間,包括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基膜。 11.膽小管:相鄰肝細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內凹陷圍成的微細管道,在肝板內連結稱網,可收集膽汁。 12.緻密斑:是指遠端小管曲部在近血管級一側的細胞呈高柱狀緊密排列,形成一直徑40~70um的橢圓形隆起,約有20~30個細胞組成,是一種離子感受器,能敏銳地感受小管內濾過的Na+濃度變化,將信息傳遞給近血球細胞,促進其分泌腎素。 13.胃底腺:位於固有膜層,主要由主細胞,壁細胞,頸粘液細胞,內分泌細胞和未分化細胞組成。可分泌胃蛋白酶原,鹽酸,內因子等。 小腸絨毛:由上皮和固有層向腸腔突起而成,長約0.5-1.5mm形狀不一,以十二指腸和空腸頭段發達。 14.濾過屏障:包括毛細血管有孔內皮,內皮的基膜,足細胞裂孔膜。可濾過血液形成原尿。 15.軟骨陷窩:軟骨細胞位於軟骨基質內所佔據的小腔稱為軟骨陷窩 16.血-腦屏障:腦內毛細血管與機體其他部位毛細血管相比,具有明顯結構特徵,即:屬連續性毛細血管, 內皮外基膜完整,基膜外有周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腳板樣的突起圍繞。腦內毛細血管的上述結構增加了血管壁的屏障作用,可有效限制血液中某些物質,如細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對血管壁的通透,對腦組織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將腦內毛細血管上述結構特點及其產生的生理效應稱血-腦屏障 問答題 1.試述腺垂體的組織結構 腺垂體由遠側部,中間部和結節部構成 遠側部; 嗜酸性細胞:生長激素細胞分泌生長激素0 催乳激素細胞分泌催乳激素 嗜鹼性細胞:促甲狀腺激素細胞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促性腺激素細胞分泌促性腺激素 嫌色細胞 中間部:嗜鹼性細胞為黑素細胞刺激素 結節部:以嫌色細胞為主 2.試述胃壁的組織學結構 1.黏膜:(1)上皮 單層柱狀上皮(表面粘液細胞和極少量內分泌細胞) (2)固有層 細密的結締組織,含大量胃腺 A賁門腺:黏液腺,可見少量壁細胞 B胃底腺:分頸,體,底三部,由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細胞(分泌鹽酸,內因子),頸粘液細胞,未分化細胞及內分泌細胞組成 C 幽門腺:漿液腺,可見大量內分泌細胞 (3)粘膜肌層: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 2.黏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 3.肌層:內斜中環外縱三層 4.外膜層:漿膜 3.試述小腸的組織學結構 一、黏膜 (1)上皮(單層柱狀上皮) 1.吸收細胞 :呈高柱狀,核卵圓形位於細胞基部。微絨毛 →紋狀緣 主要功能吸收已消化的營養物質 2.杯狀細胞 位於吸收細胞之間,分泌黏液,起潤滑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3.內分泌細胞 分泌激素 (2)固有層 1.絨毛中軸:中央乳糜管,散在平滑肌,運送腸上皮吸收細胞釋出的乳糜微粒 2.小腸腺:是小腸上皮向固有層內凹陷所形成的管狀腺,由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內分泌細胞,潘氏細胞(殺滅腸道微生物),未分化細胞(分化成吸收細胞和其他腸腺細胞,並補充絨毛頂部經常脫落的上皮細胞)構成 (3)粘膜肌層: 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 二、粘膜下層 :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十二指腸部含有十二指腸腺,分泌鹼性黏液,可保護十二指腸黏膜免受酸性胃液和胰液的消化及侵蝕;還分泌表皮生長因子,釋入腸腔,促進小腸上皮細胞增殖 三、肌層 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 四、外膜層 除十二指腸後壁為纖維膜外,其餘小腸均為漿膜 4.試述白細胞分類及形態功能 白細胞分為有粒細胞和無粒細胞 (1)有粒細胞包括 1.中性粒細胞:2-5葉分葉核,胞漿充滿細小均勻的特殊顆粒和嗜天青顆粒 功能: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吞噬對象以細菌為主,也能吞噬異物 2.嗜鹼性細胞:核分葉或馬蹄形或不規則,胞漿內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嗜鹼顆粒 功能:分泌顆粒內含有肝素,組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活性物質,胞質內有白三烯,與肥大細胞相似,也參與過敏反應 3.嗜酸性細胞:兩葉核,胞質內充滿粗大,均勻的嗜酸性顆粒 功能: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 (2)無粒細胞包括 1.單核細胞:核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胞質灰藍色,內含大量細小嗜天 青顆粒 功能:具有活躍的趨化性和很強的吞噬功能,進入組織分化為巨噬細胞 2.淋巴細胞:核圓形或腎形,紫藍色,染色質緻密呈粗塊狀,胞質量少,蔚藍色含少量釋天青顆粒 功能:在機體防禦,穩定,監護等免疫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 5.試述生精小管的組織學結構和精子形成的過程 精子細胞過程經過復雜的變態,由圓形逐漸轉變為蝌蚪形的精子(23,X或Y)的過程稱 1.精子的形成 包括: ①核染色質高度濃縮,核變長並移向細胞一側,構成精子頭部的主要結構 ②高爾基復合體頂體泡,逐漸增大,凹陷為雙層帽狀覆蓋在核的頂端形成頂體 ③中心體遷移到頂體對側,其中一個中心粒的微觀延長,形成軸絲,成為精子尾部的主要結構 ④線粒體匯聚於軸絲近段周圍,盤繞稱螺旋型的線粒體鞘 ⑤其餘的胞質聚尾側,形成殘余胞質,最後脫落 2.生精小管: (一)生精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由生精上皮和支持細胞構成。 1.支持細胞:不規則長錐形,側面鑲嵌著各級生精細胞,光鏡下輪廓不清。功能:支持營養生精細胞。分泌液體,移動生精細胞。吞噬消化精子形成脫落的胞質。分泌雄性激素結合蛋白。參與形成血睾屏障 2.生精細胞和精子發生 ①精原細胞增殖期②精母細胞減數分裂期 初級精母細胞(46,XY)次級精母細胞(23,X或Y) 精子細胞(23,X或Y)③精子形成期 (二)界膜:基膜,類肌細胞,成纖維細胞 6.試述肝臟的組織學結構 被膜:多為漿膜 (一)實質 (1)肝小葉 1.中央靜脈:單層扁平上皮圍成,上有肝血竇開口 2.肝板:單層肝細胞排列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狀結構斷面稱肝索 3.肝細胞:占肝內細胞總數80%,多面體,富含各種細胞器。有三種不同 的面:血竇面,膽小管面,肝細胞臨接面 4.肝血竇:位於肝板之間,腔大不規則。竇壁由內皮細胞圍成,竇內有巨 噬細胞。血竇壁與肝板之間的狹小間隙為竇周隙,內有儲脂細胞 5.膽小管:相鄰肝細胞面的質膜向內凹陷形成 (二)門管區 1.小葉間動脈 2.小葉間靜脈 3.小葉間膽管:收集膽汁 門靜脈→小葉間靜脈↘ 肝血竇→中央靜脈→小葉下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 肝動脈→小葉間動脈↗ 7.試述腎臟的組織學結構 被膜:纖維膜,緻密結締組織 實質: 1.腎單位 (1)腎小體 1.血管球:進球微動脈→有孔毛細血管→出球微動脈 2.球內系膜:主要由系膜細胞和系膜基質組成 3.腎小囊 壁層:單層扁平上皮 臟層:足細胞 4.濾過膜:有孔內皮+毛細血管基膜+足細胞裂孔膜 濾過血液形成原尿。(180升/天) (2)腎小管 1.近端小管:分曲部,直部,上皮細胞為錐體形或立方形 極強的重吸收功 能。原尿中幾乎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質以及大部分水,離子和尿 素等均在此重吸收。分泌氨,肌酐等 2.細段:單層扁平上皮,可通透水,鹽離子 3.遠端小管:分曲部,直部,立方形上皮,參與濃縮尿液,重吸收水,鈉 ,排鉀,氨等 2.集合管系: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頭管。濃縮尿液。終尿1-2升 腎間質:泌尿小管間的少量結締組織。間質細胞可分泌前列腺素 8.試述結締組織中細胞的種類形態及功能 疏鬆結締組織 (1)細胞外基質 1.基質:蛋白多糖,糖蛋白,組織液 2.纖維: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 (2)細胞: A成纖維細胞:光鏡下,細胞呈扁平不規則狀,有突起,胞質較豐富,呈弱釋鹼性,胞核較大,長卵圓形,著色淺,核仁明顯 功能:可合成和分泌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構成疏鬆結締組織中的三種纖維,同時也合成分泌基質 B巨噬細胞:是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具有強大吞噬功能的免疫細胞。光鏡下,細胞形態隨功能狀態而改變。功能活躍著,常伸出較長的偽足,而細胞形態不規則;核小,呈卵圓形或腎形,著色深,核仁不明顯 功能:①趨化運動②吞噬作用③參與和調節免疫應答④分泌作用 C漿細胞 :光鏡下,呈卵圓形或圓形,胞漿豐富,呈嗜鹼性,核旁有一淺染區,細胞核圓,多偏於一側,染色質粗,多分布於核膜處,呈車輪狀。 功能:漿細胞來源於B淋巴細胞,能合成 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體及多種細胞因子,參與體液 D肥大細胞 :光鏡下,細胞較大,圓形或卵圓形,胞質豐富,充滿易溶於水的異染色嗜鹼性顆粒,核小而圓,位於中央 功能:肥大細胞分布廣泛,常沿血小管分布,特殊顆粒中含有肝素,組織胺,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 肝素抗凝血作用 組織胺和白三烯可使微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和液體溢出,導致組織水腫,形成蕁麻疹;可使氣管平滑肌痙攣,引起哮喘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到過敏反應部位 故肥大細胞與過敏反應關系密切 E未分化間充質細胞:是保留在成體結締組織內的一些較原始細胞,形態上 很難與成纖維細胞區別 功能:它保留著間充質細胞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炎症或創傷修復時可增殖分化為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及新生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核平滑肌細胞 F 其他:脂肪細胞 少量血細胞
Ⅲ 教育學研究工具工具有哪些
教育學研究工具如下
(一)文獻
文獻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教育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教育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文獻主要有:零次文獻(第一手文獻)、一次文獻(原始文獻)、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三次文獻(參考性文獻)
(二)調查
調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教育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法可分為: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等。調查的方法主要有觀察、談話、言談、問卷等。
(三)實驗
實驗法是指研究者根據某種設想來創設某種環境、控制某種條件來對教育進行研究以得
出某種因果性聯系的一種方法。
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
實驗法可分為:等組實驗法、單組實驗法、循環實驗法
(四)個案
個案法是在真實情境中對某個特定的教育樣例進行研究(一般是長期的跟蹤研究),以了解研究實效的一種方法。
(3)本文主要研究通過影像組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意義
1、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2、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Ⅳ 什麼是「影像組學」
影像組學指高通量地提取大量描述腫瘤特徵性的影像特徵,最初譯為放射組學。
放射組學應用大量的自動化數據持征化法將感興趣區域的影像數據轉化為具有高解析度的可發的特徵空間數據。數據分析是對大量的影像數據進行數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標信息來綜合評價腫瘤的各種表型,包括組織形態、細胞分子、基因遺傳等各個層次。
其核心理論基礎是放射組學模型,包含有病灶的生物學或醫學數據信息,藉此能為疾病的診斷、預後及預測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不同患者的腫瘤之間、同一患者的不同腫瘤組織間或同一腫瘤內部都存在基因異質性,目基因狀態也會因時而異。
(4)本文主要研究通過影像組學方法擴展閱讀:
影像組學的應用:
1、CT紋理在肺癌鑒別、治療、生存期預測的應用;
2、採用深度學習(基於分割和分類的卷積神經網路CNNs)檢測膝關節磁共振中軟骨病變;
3、深度卷積神經網路(DCNN)在MR成像進行肝纖維化分期;
4、MR成像的放射組學分析鑒別良惡性乳腺病變;
5、利用影像組學分類心機梗塞;
6、CT圖像紋理特徵預測治療的肝癌晚期。
Ⅳ 基因組學研究方法
基因組學(英文genomics),研究生物基因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門學問。用於概括涉及基因作圖、測序和整個基因組功能分析的遺傳學分支。該學科提供基因組信息以及相關數據系統利用,試圖解決生物,醫學,和工業領域的重大問題
基因組研究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以全基因組測序為目標的結構基因組學(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鑒定為目標的功能基因組學(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稱為後基因組(postgenome)研究,成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方法。
基因組學能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診斷,治療方法。例如,對剛診斷為乳腺癌的女性,一個名為「Oncotype DX」的基因組測試,能用來評估病人乳腺癌復發的個體危險率以及化療效果,這有助於醫生獲得更多的治療信息並進行個性化醫療。基因組學還被用於食品與農業部門。
基因組學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 生物信息學,遺傳分析,基因表達測量和基因功能鑒定。
基因組學出現於1980年代,1990年代隨著幾個物種基因組計劃的啟動,基因組學取得長足發展。 相關領域是遺傳學,其研究基因以及在遺傳中的功能。
1980年,噬菌體Φ-X174;(5,368 鹼基對)完全測序,成為第一個測定的基因組。
1995年,嗜血流感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1.8Mb)測序完成,是第一個測定的自由生活物種。從這時起,基因組測序工作迅速展開。
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公布了人類基因組草圖,為基因組學研究揭開新的一頁。
基因組學是研究生物基因組的組成,組內各基因的精確結構、相互關系及表達調控的科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與代謝組學等一同構成系統生物學的組學(omics)生物技術基礎。
基因組研究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以全基因組測序為目標的結構基因組學(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鑒定為目標的功能基因組學(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稱為後基因組(postgenome)研究,成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方法。
基因組DNA測序是人類對自身基因組認識的第一步。隨著測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成為研究的主流,它從基因組信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高度,闡明基因組的功能。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內容:人類基因組 DNA 序列變異性研究、基因組表達調控的研究、模式生物體的研究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等。
(1)基因組表達及調控的研究。在全細胞的水平,識別所有基因組表達產物mRNA和蛋白質,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闡明基因組表達在發育過程和不同環境壓力下的時、空的整體調控網路。
(2)人類基因信息的識別和鑒定。要提取基因組功能信息,識別和鑒定基因序列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基因識別需採用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技術和生物學實驗手段,並將理論方法和實驗結合起來。基於理論的方法主要從已經掌握的大量核酸序列數據入手,發展序列比較、基因組比較及基因預測理論方法。識別基因的生物學手段主要基於以下的原理和思路:根據可表達序列標簽(STS);對染色體特異性cosmid進行直接的cDNA選擇;根據CpG島;差異顯示及相關原理;外顯子捕獲及相關原理;基因晶元技術;基因組掃描;突變檢測體系,等等。
(3)基因功能信息的提取和鑒定。包括:人類基因突變體的系統鑒定;基因表達譜的繪制;「基因改變-功能改變」的鑒定;蛋白質水平、修飾狀態和相互作用的檢測。
(4)在測序和基因多樣性分析。人類基因組計劃得到的基因組序列雖然具有代表性,但是每個人的基因組並非完全一樣,基因組序列存在著差異。基因組的差異反映在表型上就形成個體的差異,如黑人與白人的差異,高個與矮個的差異,健康人與遺傳病人的差異,等等。出現最多基因多態性就是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
(5)比較基因組學。將人類基因組與模式生物基因組進行比較,這一方面有助於根據同源性方法分析人類基因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助於發現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本質差異,探索遺傳語言的奧秘 。
結構基因組學是繼人類基因組之後又一個國際性大科學熱點,主要目的是試圖在生物體的整體水平上(如全基因組、全細胞或完整的生物體)測定出(以實驗為主、包括理論預測)全部蛋白質分子、
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核酸、蛋白質-多糖、蛋白質-蛋白質-核酸-多糖、蛋白質與其他生物分子復合體的精細三維結構,以獲得一幅完整的、能夠在細胞中定位以及在各種生物學代謝途徑、生理途徑、信號傳導途徑中全部蛋白質在原子水平的三維結構全息圖。在此基礎上,使人們有可能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分子細胞生物學以致生物體整體水平上理解生命的原理。
對疾病機理的闡明、對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應用意義。
發展回顧1998年4月,由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IGMS)和Wellcome Trust發起在英國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結構基因組會議,美國、法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荷蘭、義大利以及以色列的9國科學家參加了會議。2000年9月,美國NIGMS決定首批投入1.5億美元,在美國建設7個研究中心(目前已經發展成為10個),爭取在未來10年內解出1萬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建立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序列、三維結構和生物功能之間的有機聯系,同時也支持結構基因組方法學的研究。2002年,10家大型國際制葯公司宣布啟動結構基因組研究。2000年11月,日本組織召開國際會議討論結構基因組計劃的有關問題,確定了完成測定3000個蛋白質三維結構的「Protein3000計劃」。2001年4月,在美國召開了第二次國際結構基因組會議,表明新一輪大規模的國際合作研究已經開始。主要進展我國在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60年代,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島素;70年代初又測定出1.8 埃; 解析度的豬胰島素三維結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測定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國家,這些研究工作處於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國際結構基因組研究剛露端倪之時,我國科學家就敏感地抓住了這一新動向,2000年我國開展了結構基因組學的研究。近來,國家863計劃、973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重大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先後重點資助了結構基因組學的研究工作和相關技術平台的建設。相關研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交叉合作,並充分地考慮到了我國基因組水平研究的特點和我國在結構解析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並計劃在參加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在逐步建立基因組研究技術平台的同時,五年之中完成200-300個蛋白質三維結構的測定。
我國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隊伍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物理所、高能所、上海生命科學院、福州物質結構所、上海復旦大學等單位均是我國開展結構基因組研究的重要基地。
我國結構基因組學研究雖然啟動時間較短,但已經獲得了不少重要進展。 據初步統計,已經完成了近千個克隆,已表達出210個蛋白質,其中有100多個可溶或部分可溶;獲得近30個結晶和NMR樣品,已經測定出5個結構。
Ⅵ 通過影像診斷學習,你認為哪些內容你掌握的比較好,哪部分內容掌握的比較差
摘要 醫學影像學習方法
Ⅶ 超聲組學概念是什麼
超聲組學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超聲醫學大數據分析方法,它作為影像組學的一個分支,旨在利用數據特徵演算法對超聲圖像進行自動化數據特徵分析及高通量特徵提取,並利用深度學習或機器學習的分析方法建立智能輔助臨床決策的系統。
1. Li
W, Huang Y, Zhuang BW, Liu GJ, Hu HT, Li X, Liang JY, Wang Z, Huang XW,
Zhang CQ, Ruan SM, Xie XY, Kuang M, Lu MD, Chen LD, Wang
W7.Multiparametric ultrasomics of significant liver fibrosis: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analysis.H.Springer[引用日期2018-09-26].
2. 郭煥玲, 李薇, 李昕, 謝曉燕, 呂明德, 匡銘, 陳立達, 王偉. 超聲組學定量評估miR-122抑制裸鼠肝細胞癌的療效[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8,(2):274-281H.CNKI[引用日期2018-09-27].
3. Wang
K, Lu X, Zhou H, Gao Y, Zheng J, Tong M, Wu C, Liu C, Huang L, Jiang T,
Meng F, Lu Y, Ai H, Xie XY, Yin LP, Liang P, Tian J, Zheng R: Deep
learning Radiomics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H.BMJ Journals.2018[引用日期2018-09-26].
Ⅷ 學習影像組學要有哪些知識儲備
醫學影像專業的基礎知識儲備有:
1、解剖學
解剖學不僅是醫學影像專業的基礎課,更是整個醫學專業的基礎課。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它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國際經典影像診斷學叢書推薦:
1、《頭頸部影像診斷學》。
2、《消化影像診斷學》。
3、《骨肌影像診斷學(非創傷性疾病)》。
4、《兒童神經影像診斷學》。
5、《介入影像診斷學(操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