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國,1883-1946),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一,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二,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四,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㈡ 如何更好地理解凱恩斯理論的核心精髓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他感覺到傳統的經濟理論不符合現實,必須加以突破,於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簡稱《通論》),《通論》在經濟學理論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第一,突破了傳統的就業均衡理論,建立了一種以存在失業為特點的經濟均衡理論。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以薩伊法則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業的假設。認為可以通過價格調節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把研究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排除在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之外。《通論》批判薩伊法則,承認資本主義社會中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正式把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提到日程上來。第二,把國民收入作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凱恩斯《通論》的中心是研究總就業量的決定,進而研究失業存在的原因。認為總就業量和總產量關系密切,而這些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特點。第三,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來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凱恩斯《通論》中認為有效需求決定總產量和總就業量,又用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來說明有效需求的決定。在此基礎上,他說明了如何將整個經濟的均衡用一組方程式表達出來,如何能通過檢驗方程組參數的變動對解方程組的影響來說明比較靜態的結果。即,他總是利用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關系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和其他宏觀經濟問題。第四,建立了以總需求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凱恩斯採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產設備、資金、技術等是不變的,從而總供給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來分析總需求如何決定國民收入。把存在失業的原因歸結為總需求的不足。第五,對實物經濟和貨幣進行分析的貨幣理論。傳統的經濟學家把經濟分為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兩部分,其中,經濟理論分析實際變數的決定,而貨幣理論分析價格的決定,兩者之間並沒有多大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二分法。凱恩斯通過總量分析的方法把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生產貨幣理論。用這種方法分析了貨幣、利率的關系及其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從而把兩個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第六,批判了「薩伊法則」,反對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明確提出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主張。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贊同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而凱恩斯卻反對這些,提倡國家直接干預經濟。他論證了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目標;他的這種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的思想後來成整個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甚至可以說後來的宏觀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凱恩斯的《通論》的基礎之上的。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學的貢獻是極大的。凱恩斯不僅是經濟學理論上的天才,而且還是位大膽的實踐者。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他仍然不顧風險,虧了再賺,畢竟技高一籌,果然名利雙收。在倫敦的一個早晨,一個男子已經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經紀人通話,為他自己、一所大學、一個辛迪加的巨大投機業務作決定。這人就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男爵,他不但開辟了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陣地(他的兩本主要著作給他帶來了巨大且歷久不衰的聲譽),還擔任過大學司庫和劍橋大學學監、政府官員和顧問等。凱恩斯男爵還是一位富有的投資者。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影響了幾代人,在目前的經濟政策制定中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將繼續影響未來若干年的經濟思想。經濟學學者們總是這樣介紹凱恩斯:他從小聰明,是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與俄國的漂亮芭蕾舞演員結了婚,擔任過國王和總統的顧問。在業余時間,他為自己、為劍橋大學進行貨幣和商品投機,並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實上,這些內容中很多純粹是編造出來的,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㈢ 凱恩斯主義的幾個理論框架和假設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以影響利率,再通過利率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經濟政策,它是需求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是利率,即貨幣量的變動影響利率,利率又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貨幣政策的這種機制是以人們的財富只有貨幣與債券這兩種形式的假設為前提的。在這一假設之下,債券是貨幣的唯一替代物,人們在保存財富時只能在貨幣與債券之間作出選擇。持有貨幣無風險,但也沒有收益;持有債券有收益,但也有風險。人們在保存財富時總要使貨幣與債券之間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貨幣供給量增加,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增加,原有的貨幣與債券的比例就被破壞。為了恢復原有的比例,人們就要以貨幣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反之,如果貨幣供給量減少,人們就要拋出債券以換取貨幣,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債券價格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下式:
債券價格=債券收益/利率
這就是說,債券價格與債券收益成正比,與利率成反比。因此,貨幣供給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反之,貨幣供給量減少,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變動又會影響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即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增加;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減少。因此,以貨幣供給量增加為例,貨幣政策的機制是:
貨幣供應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
貨幣政策的工具,即中央銀行控制與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貼現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貼現率;准備率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此外還有:道義上的勸告,即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進行指導;墊頭規定,即中央銀行調整購買有價證券的保證金比例;利率上限,又稱第Q條規定,即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上限;以及中央銀行調整分期付款與抵押貸款的條件。
中央銀行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准備率,以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提高貼現率和准備率,以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率,抑制總需求。各國在不同的時期對貨幣政策有不同的側重。以美國為例,50年代側重於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貨幣政策的重點在於穩定物價。60年代之後則偏重於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70年代初滯脹的出現使這種貨幣政策受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的批評。70年代後期為了制止通貨膨脹則主要採用了控制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
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凱恩斯經濟學由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提出,並由其追隨者發展與運用的一套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與政策。
凱恩斯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失業的必然性。凱恩斯認為,他的理論要說明什麼力量決定就業量。具體來說,就業量取決於產量,產量取決於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論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是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平衡時的總需求。這種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們由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所決定。這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是決定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規律和決定投資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心理上的流動偏好規律。凱恩斯認為,如果經濟由市場自發地調節,有效需求不足與失業存在就是必然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國家干預經濟。因此,在政策上,凱恩斯主義的中心就是用國家干預來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過收入再分配來刺激消費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彌補個人支出不足的財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分析的是整體經濟的運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總量分析代替了個量分析。這些內容就構成了當代的宏觀經濟學。
民收入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數;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在這里,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系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認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但凱恩斯本人並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數聯系在一起.漢森、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則用1S--LM模型把這四個變數放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丁較為完善的表述.不僅如此,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繞
IS--LM模型而展開的.因此可以說,IS 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二、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1、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和投資。
2、消費由消費傾向和收入決定。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大於0而小於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來增加消費的部分所佔比例可能越來越小。�
3、消費傾向比較穩定,因此,國民收入波動主要來自投資的變動。投資的增加或減少會通過投資乘數引起國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減少。
4、投資由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決定,投資與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關系,與資本邊際效率成正方向變動關系。�
5、利率決定於流動偏好與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貨幣需求,其中L1來自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L2來自投機動機。貨幣數量是貨幣供給,由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貨幣和滿足投機動機的貨幣組成。�
6、資本邊際效率由預期收益和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者說重置成本決定。�
凱恩斯認為,造成資本主義經濟蕭條的根源是由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構成的總需求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需求不足是由於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即人們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來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不足來自資本邊際效率在長期內遞減。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必須發揮政府作用,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政府增加支出或減少稅收以增加總需求,通過乘數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貨幣政策是用增加貨幣供給量來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收入。由於存在「流動性陷阱」,因此貨幣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財政政策
1.擠出假設
2.金融主導假說
3。賭場假說
4。短期主義假說
5。金融不穩定假說
由於字數限制,只能寫這么多了。可以用網路搜索網頁,輸入關鍵詞:凱恩斯主義假設。顯示的第一頁上的第一個網頁介紹的特詳細!!!
㈣ 什麼是凱恩斯理論
基本主張
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政策主張
凱恩斯關於國家干預的政策主張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以穩定經濟為目標;其二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在穩定經濟的政策考慮上,凱思斯依據不同時期的經濟背景,提出兩方面的政策主張。在面對1929一1933年危機,凱思斯主張要依靠國家的干預來刺激有效需求,保證整個社會充分就業狀況的實現。戰後,英國政府發表的《就業白皮書》(1945年)和美國的「就業法案」(1946年通過)都反映了凱思斯的這一思想。另一方面,凱思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就轉入了戰時經濟的軌道,這時它們面對的國內經濟問題,不是供給過度,而是供給不足,不是蕭條,而是通貨膨脹,不是失業,而是缺乏勞動力。這樣,在政府還來不及運用刺激總需求的手段以減少失業人數的時候,經濟政策的重點就變為如何抑制總需求以防止通貨膨脹的來臨。為了防止出現通貨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凱思斯提出應當抑制戰時消費需求,增加儲蓄。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凱思斯經濟穩定政策主張的特點是:強調在經濟蕭條時,採用擴張性的宏觀政策?而經濟過度膨脹時,採用緊縮性的宏觀政策.因此,後來的西方經濟學者把凱思斯的國家干預政策主張稱為是「逆經濟風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觀經濟政策。
凱思斯宏觀經濟政策主張的第二個特點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作用.財政政策發生作用的關鍵在於國家擁有越來越龐大的預算。凱思斯認為,要使財政政策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必須打破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原則.這種年度平衡的財政原則在第一次經濟大危機之前是被普遍接受的。但凱思斯等人認為,這種年度平衡的預算財政會加劇經濟波動的嚴重性。因為,在衰退時,稅收必然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稅率,結果會加深衰退;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餘,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稅率,結果加劇了通貨膨脹.在打破平衡預算財政原則的同時,凱思斯主義者又提出了職能財政的主張,即認為財政政策的責任在於保證經濟社會處於持續增長的、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狀態。為此,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實行赤字預算;通貨膨脹時,政府財政預算應有結余.因此,這種不平衡的職能財政在目標和政策手段方面都具有錐大的靈活性。
理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評價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㈤ 凱恩斯經濟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㈥ 凱恩斯主義核心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理論,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自動機制。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斯密的《國富論》被認為是歐洲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典經濟學理論。《通論》一書不僅在歷史上對西方經濟學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它的理論和政策觀點今天仍在發生作用。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於英國劍橋。他於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西方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這在西方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㈦ 凱恩斯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㈧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觀點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觀點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發,他指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經濟學的嶄新一頁。
㈨ 凱恩斯的主要理論
凱恩斯從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經濟理論能為現實經濟服務。凱恩斯之所以有如此創造性思維,是與他所處的背景及個性有關。凱恩斯的父親是劍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其母親也是早期劍橋畢業生,曾任劍橋市長,因此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有機會同一些經濟學家和哲學家接觸,並接識一些有文學藝術才能和創新精神的朋友。後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到劍橋皇家學院任經濟學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徵召進財政部工作,曾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並因對德國賠款問題的意見未被接受而忿然辭職回到劍橋。以後擔任權威刊物《經濟學雜志》主編,先後出版過幾本名著,從事證券投資獲利數十萬英鎊,兼任不少公司的顧問或董事,開辦過藝術劇院,擔任過皇家學院總務長。1930年代,他已是國際知名人物,二戰期間擔任了英國財政部顧問,戰後又積極參與籌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開發銀行的工作,後因操勞過度,於1946年60歲時心臟病突發而逝世。從凱恩斯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是才華橫溢的思想家,思想敏銳且具辯才,精力充沛而絕對自信,始終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崇拜個人,更不崇拜傳統教條;另一方面他又善於吸納新知識,喜歡反省自己,一旦發現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能很快放棄舊觀點而提出新觀點,故有人說他是「多變的凱恩斯」。在《通論》發表以前,他的這種性格的最重要體現是1919年出版的《和約的經濟後果》一書,這本書使當年33歲的凱恩斯一躍成為知名人物。巴黎和會期間,很多人都想使戰敗的德國支付盡可能多的戰爭賠款,以懲罰德國而治癒自己的戰爭創傷。凱恩斯從貨幣經濟理論角度堅決反對迫使德國支付過多的賠款,認為賠款國大量支付賠款必然使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價值相對降低,從而有利於賠款國的出口,其結果反而使賠款國所支付的賠款從進出口貿易中得到補償,最後不僅是那些獲得賠款的國家實際上代替德國支付了賠款,而且還不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並有可能引發又一次戰爭。可惜他的這種主張在當時條件下是很難被人接受的。之後,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論文,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三部,即《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和《通論》,前兩部名著可以看成是為《通論》作的鋪墊。從所有這些學術成果中可以看出,凱恩斯從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經濟理論能為現實經濟服務。他的廣泛閱歷、反叛精神、正視現實的作風、不斷反省自己的勇氣都為他的巨著誕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論》出版的消息傳出後,美國各大學的青年學者等不及當地書店的發行,就急於聯名寫信到英國函購。盡管《通論》的篇幅還不及《國富論》的一半,而且還存在著體系不夠嚴密、理論概念前後不一致,是公認的歷來經濟學名著中條理最不清的著述之一,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力。它的問世,不僅使現代宏觀經濟學得以形成,更重要的是使西方經濟學理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追隨者無數,並以標榜為凱恩斯主義者為榮。凱恩斯去世後,眾多經濟學家總結並發展了凱恩斯理論,形成了炫耀一時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20世紀50至60年代,世界經濟進入了戰後高速增長期。政府對經濟的介入及調控使經濟保持了比較平衡的增長。這些實踐都證明了凱恩斯理論的正確性,從而使凱恩斯主義占據了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地位。同時,經濟學家們也開始圍繞凱恩斯理論存在的缺陷,展開了大規模的研究、修正與改進,形成了一大批對經濟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學術成果。在眾多經濟學家的修正與補充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變得更為完善和成熟,並在60年代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