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書法臨帖是必備的過程,那麼臨帖需要遵循哪些步驟呢
學習書法要多臨帖,當然還必須做到有序臨帖,循序漸進。一般來說,臨帖有如下步驟:描紅一摹帖一對臨一背臨一意臨。
5.意臨
意臨是前幾步達到要求以後的必要環節,通過這一步要推寫出字帖上沒有的字來。中國漢字的總數不下10萬,一本字帖的容量有限,收入例字最多三五百個或千餘個。那麼,如何寫好字帖上沒有的字,且書寫風格特點還必須與字帖相統一、相協調是十分關鍵的假設字帖上有「大」而無「天」,那麼,在「大」上加上短橫,「天」字就有了,這是最簡單的意臨,通過這個方法能夠推寫出任何復雜的字來,這是意臨的第一層意思。
意臨的第二層意思是如果在描紅、摹帖、對臨和背臨達到相當水平後,書寫者能在書寫中逐漸加進一些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字和字帖上的字相比有所變化,則更能體現出習字者的靈氣和悟性來
意臨的第三層意思是在經過長時間的臨習具備相當基本功後,臨帖求帖意,寫帖外字要續帖中意。
2. 書法臨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蒙著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者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如果你真的去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干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綉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法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作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只能是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此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能力越敏 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銳的眼力,應是每個書家必具 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兒?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症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折、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抓住了字的一個基本,然後反復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必須不斷鞏固、發展、努力。
關於臨摹,我們具體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去思考: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字帖臨摹的方法與技巧
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臨摹為了學習技法,側重臨摹的過程。「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通過臨摹碑帖,才能把握住書法的基本要素——筆法、字法、章法。離開了臨摹,我們就無法繼承前人留下的豐富的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無法吸取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書法經驗。
4. 臨寫字帖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達到好的練字效果
注意不要受到字帖的限制,要自己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寫,然後在看與下面的字體有什麼差別!
5. 使用字帖的基本方法有哪四個方面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6. 怎樣臨寫字帖
你要仔細看好字帖上字的每一劃,然後再寫,若你的字帖是米字格的,你可以現在你臨摹的紙上打上格子再寫,這樣比較容易,切忌不能隨心所欲的寫字
7. 臨摹字帖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
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
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
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
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
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
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
這樣,
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
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
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
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
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
安排,章法怎樣布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
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
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復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
正的收獲。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
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
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
看有否差錯,
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
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
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象蜜蜂采百花釀佳蜜一樣博
采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
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象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
的,初學鋼筆行書者務必注意。
關於臨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照原帖,
一筆不漏的臨寫。
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熟練的掌握基本筆法和間架結
構特點,能較為准確的背臨範本中的字。第二階段:一面持之以恆的臨
寫原帖,一面以學到的用筆相結構方法,練習書寫自己感興趣的詩文。
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全文或部分背臨原帖,並能做到形神兼備,能在
習作中顯示所臨碑帖的特點。第三階段:一面不斷地進行創作練習,一
面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新的碑帖,廣泛涉獵歷代楷書和行書資料,並
研究楷書與行書之間的關系。
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創作較為成熟的硬
筆書法作品,
並初步形成個人風格。堅持這個階段的練習並實現這個目
標,是成功的關鍵。在整個臨帖過程中,有兩件事情始終不可缺少。一
是對所學碑帖要經常地、反復的觀察、分析、揣摩;二是不斷廣泛地閱
讀、欣賞文學藝術各門類的優秀作品,廣泛接觸社會,深入生活.提高
審美能力,加強道德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字外功」。
8. 怎麼樣臨寫字帖
可以買本字帖練習一下,先學著把人家的字寫像,然後再融入自己的一些東西。
9. 臨帖的方法
臨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徵。分析一下筆畫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松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里自然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二)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畫的大小。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了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對臨要求勤字帖。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畫間的筆意聯系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後看一字寫一字。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然後再寫第二個。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後再寫。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通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三)意臨 意臨,是看著字帖臨出了自己的特點。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 l - 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人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五)換帖 換帖的幾種選擇: 1. 同類帖的轉換 同類帖,是指同一書家的不同碑帖。如果原先臨顏真卿《勤禮碑》的,可改換成臨顏真卿的《東方畫贊》、《麻姑仙壇記》或《多寶塔》等。同類帖的轉換,對同一書家風格演變有更深的理解。 2. 不同類帖的轉換 不同類帖,指不同書家風格類的帖。如,改顏為柳,或改柳為顏。學顏、柳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筆法問題。可是楷書結構最完備當屬歐陽詢,故臨習歐體對楷書結構的奇巧嚴密大有好處。但歐體寫久了會刻板,也可臨習一下闊綽溫潤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增其趣。 3. 為學行書作準備 如果練習楷書毛筆字的目的是為了練行書的話,那麼顏、柳的楷書與行書毛筆字之間似乎有條溝壑,頗難逾越。它們之間的橋梁有二:一為禇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由於它的筆勢極富變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顏、柳筆畫的板實僵硬,從中化出許多風格來,因此禇字被稱為「廣大教化主」。宋代大書家米芾就有「學禇最久」的經歷。二是智永《真書千字文》。它實際上是行楷書體,與東晉王羲之行書一脈相承。因此也是由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橋梁之一。 4. 換臨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書,風格多變,與唐楷不同。臨魏碑利於從唐楷中跳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魏碑良莠不齊,不能隨便亂臨。初學者可選比較規整的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元懷墓誌》、《張玄墓誌》等。有些魏碑造像題記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筆刻鑿而成,有不少錯別字,甚至漏刻錯刻的,具有較強的鑒別能力者才能借鑒吸收,不可拿來就學。
10. 書法臨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尋陸鴻漸不遇(僧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