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徵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准確意義的過程。內容分析的過程是層層推理的過程。
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於傳統方法,例如,從方法屬性看,它雖然被列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但明顯受到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影響;從方法特點看,它既有獨特的個性,又處處顯示出交叉性、邊緣性、多樣性……從以上定義來看,學者基本認同內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個關鍵特性。
1系統性
是指內容或類目的取捨應依據一致的標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設前提的資料才被納入研究對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內容必須按照明確無誤、前後一致的原則來選擇。選擇樣本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每個項目接受分析的機會必須相同。其次,評價過程也必須是系統的,所有的研究內容應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處理。編碼和分析過程必須一致。各個編碼員接觸研究材料的時間應相同。總之,系統評價意味著研究自始至終只使用一套的評價規則,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規則會導致結論混淆不清。
2客觀性
是指分析必須基於明確制定的規則執行,以確保不同的人可以從相同的文獻中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包括兩層含義:①研究者的個人性格和偏見不能影響結論。如果換一個研究者,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是相同的。②對變數分類的操作性定義和規則應該十分明確而且全面,重復這個過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確的標准和程序,充分解釋抽樣和分類方法,否則,研究者就不能達到客觀的要求,結論也會令人置疑。
應該強調的是,在內容分析的前期階段,研究者選擇分析題目、制定評價標准、定義分析類別和單元等過程基本上仍是主觀的。內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將文字的(或圖畫的)非定量的內容轉化為定量的數據,這一轉化過程是根據理論引導觀點來進行的。但一旦評價標准、分析的類別和單位被確定,轉化過程完成,其後續的研究過程就被認為是客觀的了。這時,研究者的個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數量結果,他必須按照確定的評價標准、分析的類別和單位進行計量,計量出什麼結果,就只能表述什麼結果。任何研究者都應該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此,內容分析法的客觀性被確立。
3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運用統計學方法對類目和分析單元出現的頻數進行計量,用數字或圖表的方式表述內容分析的結果。首先,內容分析的目的是對信息實體作精確的量化描述。其次,統計數據能使研究者用最簡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結果。再次,統計數字有助於結論的解釋和分析。定量性是內容分析法最為顯著的特徵,是達到「精確」和「客觀」的一種必要手段。它通過頻數、百分比、卡方分析、相關分析以及T-TEST等統計技術揭示傳播內容的特徵。「定量」並不排斥解釋。當研究者得出一組說明傳播內容特徵的數據後,需要對這組數據進行解釋,即說明數據的意義。
系統性、客觀性和定量性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內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徵。
㈡ 學情分析包括哪幾個方面
1、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方面構成的。
2、學情分析的目標:
(1)、進一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2)、鞏固良好班風,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級各方力量,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3)、加強學風建設,培養學習興趣,明確學習重要性,注重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4)、與學生融洽相處,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
3、根據學情分析出學生的情況後,老師要與家長保持正常、經常化的溝通,力爭家長的配合,共同管理好學生。重視家長會的作用,重視做好家訪工作,繼續進行家校聯系單的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情況。
(2)學習內容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原因分析:
(1)成績較好,我個人認為是暫時現象。本班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家長非常重視,非常配合。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3)學生方面,班級里的優等生學習非常自覺認真,在班級里起了引領與帶頭作用,比學習,比進步蔚然成風。
(4)由於班級里差生面比較大,這批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到教室後不能,並且不懂學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這樣相對來說也拖了班級的後腿。
改進措施:
1、 多關注優等生,讓他們一定要保持穩定。多鼓勵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們與優等生逐一雌雄。多幫助下游生!努力使兩極分化最小化!
2、一如既往抓學風。要做到勤說(每天每時常提醒)、勤問(每天能夠與個別學生進行交流)、勤查(每天檢查各科作業的完成情況),加大管理力度,讓學生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闡明各校之間競爭的嚴峻形勢,讓學生有憂患意識,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4、 多與各科教師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接受科任老師的建議。多與家長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學生學習,使其進步。
5、 繼續進行「一幫一」互助學習幫教活動,讓優生帶動差生學習,共同取得進步。
6、 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具體的要求。
7、 舉行一次學法交流會,促成每個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方法。
㈢ 學習需要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學習需要分析主要是進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二是通過分析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以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必要途徑;三是分析現有的資源條件和制約因素,明確設計教學方案以解決該問題的可行性。
㈣ 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教育觀察法: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科研方法
----中小學教師教科研專題培訓講義提綱之三
浙江省瑞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陳國勝 325200
2003年3月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法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觀或輔助儀器對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觀察,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育觀察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的研究。
----觀:看
----察:分析研究
----科學的觀察是指在自然的條件下,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認識活動。
二、觀察法的特點
(一)能動性(目的性與計劃性)
(二)選擇性
(三)客觀性
(四)直接性
(五)情感性
(六)重復性
三、觀察法的要素
(一)觀察的手段
(二)觀察的對象;
1、教育活動中的人
2、教育活動
(三)觀察對象的狀態
「真實狀態」
四、觀察法的優劣
(一)優點
1、方便
2、客觀
3、直接而無礙
(二)缺陷
1、人的生理缺陷
2、觀察儀器的局限
3、觀察者的主觀影響
五、觀察法的運用
(一)具體的應用場合
1、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觀察
2、對學生課外活動的觀察
3、對學生家庭的觀察
(二)具體的應對象
1、全班學生
2、小團體或者小組
3、個別學生
(三)具體的應用內容
1、學習與思維活動
2、人際交往與互動行為
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現等
六、觀察法的作用
(一)有利於課題的選擇與形成
(二)有助於教育科學理論的提出與驗證
七、觀察法的類型
(一)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二)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三)有結構觀察與無結構觀察
(四)全面觀察與抽樣觀察
(五)定期觀察與追蹤觀察
八、觀察的常用方法
(一)抽樣觀察法
1、時間抽樣觀察法
2、場合抽樣觀察法
3、階段抽樣觀察法
(二)追蹤觀察法
(三)隱蔽觀察法
(四)綜合觀察法
九、觀察法的一般步驟
(一)明確觀察目的意義
----觀察什麼、為何觀察
(二)做好觀察准備
----理論准備、物質准備
(三)編制觀察提綱與計劃:如何觀察
對象分類、主攻方向、時間地點、方法內容
(四)實施觀察,做好記錄
(五)整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十、觀察法的設計
(一)觀察法的設計的內容
1、確定研究的問題、目的與對象
2、設計觀察的內容、項目與表格
3、進行理論構思和概念准備
4、試探性觀察與觀察取樣
5、制定觀察計劃與方案
(二)觀察法的一般過程
1、設計觀察的計劃和方案
2、進入觀察場地
3、開始觀察記錄
4、結束觀察和初步整理資料
5、歸納、推論和說明研究結果
十一、觀察法的實施策略
(一)位置的選擇
(二)運用感官進行觀察
(三)觀察的記錄
(四)觀察中的思考與自我反思
1、觀察者的推論
2、觀察著的心情
3、觀察者的敘述
十二、觀察資料的整理分析
(一)對記錄的整理
(二)分類與編碼
(三)量化處理
(四)建立紮根理論
十三、運用觀察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觀察要客觀
(二)觀察要全面、系統
(三)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
(四)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五)觀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技術(提綱、記錄方式、材料處理)
觀察、觀察、再觀察!
----巴甫洛夫
思考與練習
1、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舉例說明時間抽樣觀察法。
3、舉例說明場合抽樣觀察法
4、進行觀察研究的操作有哪些步驟?
㈤ 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條件。以下我分別從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課外學習、實驗課等七個方面,談一下學習方法的常規問題。應當說明的是,我這里所談的是各科學習的一般規律,不涉及具體學科。有關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後面教師們有專文論述。
一、預習。預習一般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准備。所以,預習就是自學。預習要做到下列四點:
1、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2、預習時如發現與新課相聯系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則查閱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
3、在閱讀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
4、做好預習筆記。預習的結果要認真記在預習筆記上,預習筆記一般應記載教材的主要內容、自己沒有弄懂需要在聽課著重解決的問題、所查閱的舊知識等。
二、上課。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不言而喻,上課也應是同學們學好功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決定性一環。上課要做到:
1、課前准備好上課所需的課本、筆記本和其他文具,並抓緊時間簡要回憶和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
2、要帶著強烈的求知慾上課,希望在課上能向老師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3、上課時要集中精力聽講,上課鈴一響,就應立即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有意識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種因素。
4、聽課要抬頭,眼睛盯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專心致志聆聽老師的每一句話。要緊緊抓住老師的思路,注意老師敘述問題的邏輯性,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5、如果遇到某一個問題或某個問題的一個環節沒有聽懂,不要在課堂上「鑽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不懂的問題課後再去鑽研或向老師請教。
6、要努力當課堂的主人。要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大膽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課堂討論。
7、要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老師的「開場白」往往是概括上節內容,引出本節的新課題,並提出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和要講述的中心問題,起著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師的課後總結,往往是一節課的精要提煉和復習提示,是本節課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8、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最好是一邊聽一邊記,當聽與記發生矛盾時,要以聽為主,下課後再補上筆記。記筆記要有重點,要把老師板書的知識提綱、補充的課外知識、典型題目的解題步驟和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問題記下來,供課後復習時參考。
三、作業。作業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發展自己的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作業必須做到:
1、先看書後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只有先弄懂課本的基本原理和法則,才能順利地完成作業,減少作業中的錯誤,也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注意審題。要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明確題目的要求,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3、態度要認真,推理要嚴謹,養成「言必有據」的習慣。准確運用所學過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作業之後,認真檢查驗算,避免不應有的錯誤發生。
4、作業要獨立完成。只有經過自己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才能促進自己對知識的消化和理解,才能培養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能檢驗自己掌握的知識是否准確,從而克服學習上的薄弱環節,逐步形成扎實的基礎。
5、認真更正錯誤。作業經老師批改後,要仔細看一遍,對於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改正。要懂得,出錯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弱點的地方。經過更正,就可以及時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
6、作業要規范。解題時不要輕易落筆,要在深思熟慮後一次寫成,切忌寫了又改,改了又擦,使作業塗改過多。書寫要工整,解題步驟既要簡明、有條理,又要完整無缺。作業時,各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學科的作業規范去做。
7、作業要保存好,定期將作業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復習時,可隨時拿來參考。
四、復習。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復習要做到:
1、當天的功課當天復習,並且要同時復習頭一天學習和復習過的內容,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對老師講授的主要內容,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和關鍵,特別是聽課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更應徹底解決。重點內容要熟讀牢記,對基本要領和定律等能准確闡述,並能真正理解它的意義;對基本公式應會自行推導,曉得它的來龍去脈;同時要搞清楚知識前後之間的聯系,注意總結知識的規律性。
2、單元復習。在課程進行完一個單元以後,要把全單元的知識要點進行一次全面復習,重點領會各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系,使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有些需要記憶的知識,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地記憶。
3、期中復習。期中考試前,要把上半學期學過的內容進行系統復習。復習時,在全面復習的前提下,特別應著重弄清各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
4、期末復習。期末考試前,要對本學期學過的內容進行系統復習。復習時力求達到「透徹理解、牢固掌握、靈活運用」的目的。
5、假期復習。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業外,要把以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全面復習,重點復習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這樣可以避免邊學邊忘,造成高三總復習時負擔過重的現象。
6、在達到上面要求的基礎上,學有餘力的同學,可在老師的指導下,適當閱讀一些課外參考書或做一些習題,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五、考試。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考試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明確努力方向。考試時應做到:
1、要正確對待考試。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方法,考得好,可以促進自己進一步努力學習,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認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問題,以便今後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所以,考試並不可怕,絕不應當產生畏考心理,造成情緒緊張,影響水平的正常發揮。
2、做好考試前的准備工作。首先是對各科功課進行系統認真的復習,這是考出好成績的基礎。另外,考試前和考試期間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這是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條件。
3、答卷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是: ①認真審題。拿到試卷後,對每一個題目要認真閱讀,看清題目的要求,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結論,然後再動手答題。②一時不會做的題目可以先放一放,等把會做的題目做完了,再去解決遺留問題。③仔細檢查,更正錯誤。試卷答完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就要抓緊時間進行檢查和驗證。先檢查容易的、省時間的、錯誤率高的題目,後檢查難的、費時間的、錯誤率低的題目。④卷面要整潔,書寫要工整,答題步驟要完整。
4、重視考後分析。拿到老師批閱的試卷後,不僅要看成績,而且要對試題進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錯題改正過來,把錯處鮮明地標示出來,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復習時查對。然後分析丟分的原因,並進行分類統計。看看因審題、運算、表達、原理、思路、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經過分析統計,找出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對做對了的題目也要進行分析,檢查自己對題目的表達是否嚴密,解題方法是否簡便等。
5、各科試卷要分類保存,以便復習時參考。
6、杜絕各種作弊現象。
六、課外學習。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擴展,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在搞好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課外學習,可以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對課內學習也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課外學習應注意:
1、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內容,原則是有利於鞏固基礎知識,彌補自己的學習弱點。
2、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些有關學科的課外讀物學習。
3、課外閱讀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寧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濫,切忌好高鶩遠、貪多求全。
㈥ 教材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方法;
4、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5、應注意的問題;
6、需要探討的問題。
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驟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結合教育教學理念、新課標、教材、教參、教學資料等,按全書、各部分教材、章節等層次進行分析,通常採取「讀」的方式,從整體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終把學習要點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四讀」。
1.泛讀有關資料,建立教材觀
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分析時,閱讀音樂課程標准、教學參考書,閱讀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期刊和雜志等。通過泛讀,明確音樂課程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使教材分析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音樂教學的各項任務。在此基礎上,盡量建立一種富有自身特色的系統的思想。
2.通讀整冊教材,總體認識教材
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小學或中學的整冊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分析學情、教材的知識結構及系統分析、教學的目標要求分析、教學的重難點分析等,梳理整冊的教材內容,給自己的教學進行定位。
3.細讀每一單元教材,分層了解教材
所謂細讀,是在通讀的基礎上,對音樂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進行深人研究,從整體上對該單元教材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該單元教材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②該單元教材中知識的邏輯結構和依存關系;③該單元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④該單元教材知識和學習者經歷、生活、社會的結合點;⑤該單元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的因素;⑥該單元教材滲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4.精讀每一課教材,具體分析教材
所謂精讀,是在細讀的基礎上,對音樂教材中的某一課進行深人鑽研,進行細致、具體地分析。做到以下幾點:①透徹理解該課教材中的全部知識,深入了解該課教材所述內容的背景材料,要能解答該課教材中的疑難問題;②弄清該課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個音樂教材中的地位,課程標准對與其相關內容的具體標準是什麼;③找出本課教材中所蘊涵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學習時易犯的錯誤及其原因、難點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課教材的教學特點和講清知識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考慮如何通過知識教學培養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等。
拓展資料: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
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
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音像帶等。教材的編排是決定一個年級中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將按照怎樣的次序組成,或這門學科內容在幾個年級中的排列次序。
㈦ 常用的教學目標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教學目標分析 3.1:歸類分析法
適用范圍:歸類分析法主要用於言語信息類學習內容,言語信息本身不存在邏輯層 級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對達成目標所需的信息進行分析。
分析方法:對言語信息最有效的分析法是確定信息的主要類別。確定分類方法後, 把需要學習的知識歸納成若干方面,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
表達方式:組合或組成圖示(分層, 或分簇), 或者列提綱 範例: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以按地理區域的劃分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 稱可以由上向下,按頭、頸、軀干、上肢、下肢分類;細胞的化學成分可以按元素組成和 化學物組成分類,如下圖所示。
說明:從形式上看,該示意圖與後面將討論的層級分析圖相似,但在歸類分析中,各知 識點之間本質上不存在難度的層級關系
教學目標分析 3.2:層級分析法
適用范圍:層級分析法是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從 屬技能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是一個逆分析的過程。
分析方法: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 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備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些次一級 的從屬能力,又需要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依次類推。各層次的知識點具 有不同的難度等級——越是在底層的知識點,難度等級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 層的,難度越大。層級分析的原則雖較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不容易。它要求參加 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了解教學對象的原有 能力基礎,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表達方式: 層級依賴關系圖示 範例:「整數減法」學習內容的層級分析,如下圖所示。
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11)的學習以(7)、(8)、(9)和(10)四項從屬技能的學習為先決條件, 該層級分析一直繼續到最後一級的子目標(簡單減法)為止。
教學目標分析 3.3:信息加工分析法
適用范圍: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種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過 程揭示出來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種心理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了教學 內容。
分析方法: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驟,寫出每步要做的事情,包 括內隱的心理操作過程和外顯的動作技能的操作過程。
表達方式:過程圖示或步驟羅列 範例 1:求算術平均數的解題過程,如下圖所示。
範例 2:刻紙拓印的教學內容分析。
刻紙拓印過程為: (1)畫稿——用單線畫出稿樣輪廓; (2)復印——將畫稿分別印在圖畫紙上; (3)剪形——將所印的圖樣逐個剪下; (4)刻紋——用刻刀按印稿將結構刻出; (5)襯貼
㈧ 教學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包括兩方面。
(1)質量活動情況的數量統計分析。如分析歷年優等生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不及格人次占參加考核人次的百分比,三好學生、優秀班集體增減情況,從變化曲線上判定質量高低的變化。
(2)質量的因果關系分析。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可從校風、學風、班風、家庭和社會環境、班主任及團隊工作、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多方面分析研究,找出主要制約因素。
(8)學習內容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提高教學分析的方法:
(1)層次分析法。從學生個人到班級、年級、學校列出不同層次所達到的成績指標,分析各層次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改進措施。
(2)對比分析法。如將本學期各年級的各科考試成績與過去同年級各科成績進行對比,將同一教師所教不同班級和採用不同教法的效果進行對比,從中分析教學質量的高低及問題。
(3)特徵分析法。從學生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發展智能等多方面分析學習質量的特點和達到的水平。
(4)原因分析法。找出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原因,按主次整理、繪制因果關系圖,分析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以確定教學管理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