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土壤學分析方法

土壤學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23 06:15:22

1. 土壤發生學類和土壤診斷學分類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多種分類制並存的原因何在

土壤發生與分類學

分類是認識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徑。一般的分類是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 進行整理,使復雜無序的事物系統化,從而達到認識和區分客觀世界,並進 一步掌握客觀世界的目的。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連續不斷的自然體。土壤分類是為了了解與認識各 種土壤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便應用於土壤調查制圖。土壤分類也是進行 土壤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土壤,交流有關土壤科學研究成果及轉移地方性土 壤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的依據。
土壤分類學是土壤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於土壤學科上層建築的范疇。 不同時期的土壤分類反映了當時土壤科學的發展水平。隨著土壤科學的發 展,土壤分類也在迅速革新,因此評價土壤分類應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隨著 人類土壤知識的增長,人們對土壤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這種過程是「由現象 到本質」的過程。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史,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土壤分類。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談土壤分類。回顧歷史,能啟迪我們對土壤分類的思考, 發展和創造更加完善的土壤分類體系。在工作中,要避免妄自批評某一歷史 時期的土壤分類;或者因循守舊,抱著現行的土壤分類體系不放,這兩種思 想傾向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
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就對土壤有一些認識。如中國夏朝的《禹貢》一書,
將全國土壤分為九州,又按肥力分為九級。以「地力」對土壤進行分類,以 便按地力確定賦稅。「貢」是納稅的意思。周朝的《周禮》,以土地利用進 行土壤分類,目的也是為了定賦稅。春秋時期《管子》中的《地圓篇》,以 草和土的關系分類,可以說它是樸素的生態學。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 談的是土宜。以上這些均是原始的樸素的土壤分類,其特點是單純地把土壤 與某一事物聯系起來。若從現代的土壤分類觀點看,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這樣講並非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恰好是實事求是。
清末,張之洞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開始傳
入我國。但真正的土壤學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才引入我國。在這以前的土壤 學,包括「祖傳」的和「進口」的,均屬「實用土壤學」,即把土壤孤立地 與某一事物相聯系,並未把土壤看作是一個獨立的自然體。
本世紀 30 年代,美國土壤學家 J.梭頗將其老師 C.F.馬伯特的土壤學帶
進中國。C.F.馬伯特土壤學的基本思想起源於蘇聯的土壤地理發生學。J.梭 頗在中國工作了四年,今天我國土壤學界有名望的老一輩科學家差不多都和 他在一起工作過。當時,他們劃分土系(Soil Series),同時也劃分了中國 的大土類(GreatGroup)。有人說 30 年代僅僅是劃分土系,並非全面。在 J.梭頗之前,廣東土壤研究所的鄧植儀先生確實是僅僅劃分土系,鄧先生受 教於美國早期的土壤學。
20 世紀 50 年代,我們接受了蘇聯土壤地理發生學分類,視之為絕對真 理,排斥所有其他學派,大辦「威廉斯土壤學講習班」;召開土壤工作會議, 中心議題是根據蘇聯的土壤地理發生學分類體系劃分土類。實際上是按照土 壤所處的地理環境條件推測土壤形成過程,進行土壤區劃式分類,將土壤地 帶性概念絕對化。
60、70 年代,由於繼續受土壤地帶性概念的束縛,加上「實用主義」思 想沖擊,使我國土壤分類學研究陷於停頓。20 年間,脫胎於蘇聯 50 年代的
地理發生學土壤分類體系的我國土壤分類體系一直沒有變化,倒是出現了曇 花一現的所謂「農業土壤分類」,產生了很多混亂。
80 年代初,隨著向西方開放,現代美國土壤分類學傳入我國。土壤分類 學界為之一驚,方感到目前土壤分類學已走上診斷定量化分類的軌道,我們 已落後了許多。近些年來,南京土壤研究所聯合全國有關教學科研單位,開 展以診斷定量分類為基本思想方法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研究。於 1985 年,在《土壤》第 6 期上發表了「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初擬」;1987 年,在《土 壤學進展》期刊中又發表了「中國土壤系統分類草案(二稿)」;相繼在 1990 年又推出了《中國土壤系統分類(首次方案)》。這個分類中,採用了許多 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有關診斷層與診斷特性的概念,在定量化方面前進了一 大步。但目前這個分類系統只涉及到高級分類單元的劃分。由於歷史的原因, 支持其分類的土壤學資料與數據尚不充分。因而,還需做大量工作。然而這 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一個土壤分類體系的實用性必須在實踐中,即土壤調查制圖中進行檢 驗。要制定一個完整的土壤分類體系,首先要開展大規模的土壤調查。在獲 得大量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分析歸納,提出分類草案,然後不斷 地用新的土壤調查成果去修改,使之逐漸達到完善。反過來,土壤分類又對 土壤調查起指導

2. 土壤學實驗:土壤含水量測定,酒精燃燒法與烘乾法間的差別(要數字)

用微波烘乾法測定土樣的含水量,比用酒精燃燒法具有快速、准確、簡便、節能和安全等優點,可完全替代之.若研製專用乾燥微波爐,有望替代烘箱.

3. 如何系統的學習土壤學

土壤學是廣義的土壤科學.從土壤學的研究的對象和任務,可分為發生土壤學和農業土壤學兩個方面.發生土壤學認為,土壤是地殼表層岩石,礦物的風化產物,在氣候,生物,地形等環境條件和時間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體.主要研究土壤自然體發生,組成,形態,特徵,演化,分類和分布規律.農業土壤學則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質組成,性質極其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通過耕作施肥管理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等內容.土壤學是界於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學科,與環境科學也有密切的聯系。除農業外,它又可服務於水利以及工業、礦業、醫葯衛生、交通和國防事業等。 目錄[隱藏] • 基礎理論 • 發展簡史 • 分支學科 • 研究方法 • 研究趨勢 • 相關詞條 • 參考資料 土壤學-基礎理論 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體。在每平方米的草原土壤里除了盤根錯節的根系外,還有約1210萬頭土壤小動物,每克肥沃的農田土壤中除了(數以萬計)根系及其脫落物外,還有25億個細菌,40萬個真菌,5萬個藻類生物,3萬個原生動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樂園,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自然界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狀況見圖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顯的呼吸作用,存在著旺盛的物質與能量的新陳代謝。 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壤是生命活動的產物,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長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長促進了土壤的腐殖化過程和養分的富集過程,從而使土壤肥力進一步發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強烈的生物風化推動著母質向土壤的演化。 土壤又是生命的搖藍。土壤不僅是生物的棲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對象,同時也是地球生命誕生與進化的溫床。有證據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復雜的多孔多相體系,對於生命的產生與進化至關重要。如細菌與粘粒結合,可使細菌在極端嚴酷的條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於土壤(或母質)。現在人們已發現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著DNA質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細胞間的遷移,可導致物種變異或進化。 土壤學就是研究土壤這個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長的一種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物質;與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積物相比,具有獨特的疏鬆多孔結構,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它是一個動態生態系統,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機械支撐、水分、養分和空氣條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體的活動,來完成生命物質的循環;維持著所有的陸地生態系統,其中通過供給糧食、纖維、水、建築材料、建設和廢物處理用地,來維持人類的生存發展;通過濾掉有毒的化學物質和病原生物體,來保護地下水的水質,並提供了廢棄物的循環場所和途徑或使其無害化。 土壤學家認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質一樣,不僅是具有一定的物質組成、形態特徵、結構和功能的物質實體,而且有著自己發生發展和長期演變的歷史,土壤是由岩石風化形成的母質在生物等因素的參與下逐漸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 土壤學-發展簡史 相關書籍 土壤學的興起和發展與近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和生物學的發展息息相關。16世紀以前,人們對土壤的認識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觀性質和農業生產經驗為依據。如中國戰國時期《尚書·禹貢》中根據土壤顏色、土粒粗細和水文狀況等進行的土壤分類,其後許多農學家有關多糞肥田和深耕細鋤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論述,以及古羅馬的加圖所描述羅馬境內的土壤類型等,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水平。16~18世紀,現代土壤學隨著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而開始孕育、萌芽。在西歐,許多學者為論證土壤與植物的關系,提出了各種假說。17世紀中葉,海耳蒙特根據他進行達5年之久的柳枝土培試驗結果,認為土壤除了供給植物水分以外,僅僅起著支撐物的作用。17世紀末,J.伍德沃德將植物分別置於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 4種介質中生長,發現後兩種介質中的植物生長較好,因而他認為細土是植物生長的「要素」,從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觀點。18世紀末,A.D.泰伊爾提出「植物腐殖質營養」學說。認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質是土壤中唯一能作為植物營養的物質。這一學說在西歐曾風行一時。這些假說,雖未能全面正確地指出土壤的本質及其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對於啟發後人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土壤仍有裨益。 土壤學 18世紀以後,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土壤學在發展進程中先後出現了三大學派:①農業化學派。1840年,J.von李比希的《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問世,書中提出的「植物礦質營養學說」認為礦質元素(無機鹽類)是植物的主要營養物質,而土壤則是這些營養物質的主要給源。他並指出,土壤中礦質養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將隨著耕種時間的推移而日益減少,因此必須增施礦質肥料予以補充,否則土壤肥力水平將日趨衰竭,作物產量將逐漸下降。這個主張即著名的「歸還學說」。它正確地指出了土壤對植物營養的重要作用,從而促進了田間試驗、溫室試驗和實驗室化學分析的興起以及化肥工業的發展,並為土壤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②農業地質學派。19世紀後期,以德國的F.A.法魯為代表的一些土壤學家用地質學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和研究土壤。他們認為土壤是陸地的一個淋溶層;甚至認為土壤過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盡管這個學派未能闡明土壤形成的實質,但是他們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張,對土壤學的發展也有一定意義。③發生土壤學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的Β.Β.多庫恰耶夫提出發生土壤學觀點。認為土壤是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陸地年齡(時間)等 5種因子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其發生過程與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在空間分布上有明顯的地帶規律性。他的學說得到各國土壤學家的公認,為現代土壤學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現代土壤科學的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主要進行了某些土壤調查、制圖和一般的分析、試驗。對中國的土壤資源、主要的土壤類型、分布規律、理化性質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土壤科學事業有了較大發展。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高等農業院校土壤和農業化學的有關專業。廣大土壤科學工作者對中國土壤的基本性質、發生分類、肥力特徵進行的系統研究,以及對華南地區紅壤和華北平原鹽漬土等低產土壤進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積極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對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見解。 土壤學-分支學科 土壤物理學 土壤學的主要分支學科有下述門類: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研究方法 戶外研究土壤學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法: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屬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土壤學-研究趨勢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當前土壤學的研究更趨向於重視保護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產力,以適應人口增長與耕地日益減少的矛盾。 在研究內容上,除繼續深入進行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土壤分類和土壤肥力等基礎研究外,更側重於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質的循環和能量交換,以及重金屬、化學製品(農葯及化肥)和各種有機廢棄物對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類健康的有害影響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儀器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將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進一步提高,並能為土壤學研究開辟新的領域;而土壤資料庫和土壤信息系統的建立,則將使數據處理和某些模擬研究更為有效。

4. 多元多重回歸分析在土壤學方面的應用有哪些

在我國,多元分析在土壤學上的應用始於七十年代後期。一開始就有一些定量和數值化研究工作是與森林土壤及其水分狀況分類、森林土壤生產力評價和森林土壤障礙性因子診斷等課題有關。例如,對東北地區灰化土與暗棕壤的判別,用模糊聚類法進行華北褐色森林土的數值分類,用系統聚類法將南京附近杉林下黃棕壤的濕度狀況進行歸類,對江西省杉林下土壤障礙性條件的判別分析,以及用多元回歸對南方杉木林或其他樹林下土壤生產力的評價

5. 土壤發生學和土壤診斷再分類原則和具體方法上有哪些主要區別

分類是認識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徑。一般的分類是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 進行整理,使復雜無序的事物系統化,從而達到認識和區分客觀世界,並進 一步掌握客觀世界的目的。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連續不斷的自然體。土壤分類是為了了解與認識各 種土壤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便應用於土壤調查制圖。土壤分類也是進行 土壤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土壤,交流有關土壤科學研究成果及轉移地方性土 壤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的依據。
土壤分類學是土壤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於土壤學科上層建築的范疇。 不同時期的土壤分類反映了當時土壤科學的發展水平。隨著土壤科學的發 展,土壤分類也在迅速革新,因此評價土壤分類應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隨著 人類土壤知識的增長,人們對土壤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這種過程是「由現象 到本質」的過程。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史,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土壤分類。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談土壤分類。回顧歷史,能啟迪我們對土壤分類的思考, 發展和創造更加完善的土壤分類體系。在工作中,要避免妄自批評某一歷史 時期的土壤分類;或者因循守舊,抱著現行的土壤分類體系不放,這兩種思 想傾向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
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就對土壤有一些認識。如中國夏朝的《禹貢》一書,
將全國土壤分為九州,又按肥力分為九級。以「地力」對土壤進行分類,以 便按地力確定賦稅。「貢」是納稅的意思。周朝的《周禮》,以土地利用進 行土壤分類,目的也是為了定賦稅。春秋時期《管子》中的《地圓篇》,以 草和土的關系分類,可以說它是樸素的生態學。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 談的是土宜。以上這些均是原始的樸素的土壤分類,其特點是單純地把土壤 與某一事物聯系起來。若從現代的土壤分類觀點看,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這樣講並非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恰好是實事求是。

6. 環境土壤學的研究內容

保護土壤資源,提高土壤-植物系統的生產能力,充分利用土壤-植物系統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是環境土壤學研究的基本目的。它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①研究土壤背景值。其方法是,積累原始性和基礎性資料,建立土壤環境背景資料資料庫,以保證研究資料的准確性、可比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②研究土壤環境污染現狀,進行綜合評價,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可能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對土壤環境質量作出科學的預測。
③研究土壤及其邊界環境中污染物特別是主要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和分布規律,弄清它們的來源和歸宿。
④定量研究人為污染因素(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特性的微觀機理和宏觀生態效應。
⑤研究土壤-植物系統污染的生態效應和衛生學評價,進行流行病學的統計相關分析和因果關系定量分析。如土壤及其邊界環境污染對資源利用、生物生產力和生態效應的影響評價。
⑥研究土壤-植物系統對主要污染物的凈化功能和作用機理、反應動力學及其環境條件,為發展城市污水的土地處理系統提供科學依據。
⑦建立土壤及其邊界環境中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的生物物理化學行為數學模式,並通過實踐不斷加以修改和完善。
⑧在嚴格的環境土壤學實驗基礎上,參考各種環境質量基準值,研究土壤環境標准。
⑨綜合污染源、污染物類型、污染方式、污染途徑、土壤類型及其分布的地貌條件、地球化學特徵、氣候和水文條件等因素,計算土壤的環境容量,確定表述土壤環境容量的數學模式,為實行土壤污染的總量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⑩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研究廠礦、企業、城市和大工程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 通過實地調查和實驗,研究土壤-植物系統及其邊界環境的污染防治途徑和措施。 研究土壤環境質量基準,例如收集和制備各種標准土壤樣品、生物樣品、純化學標准品,建立跨部門的技術協作網,實現土壤環境分析測試方法的標准化。

7. 用土壤質地三角形,分析個實例!學過土壤學的高手來做做!

雖然我學了土壤學 但是還是一臉茫然= =
它是想問土壤的組成麽?

8. 土壤學學習方法

土壤物理學 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 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 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 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 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 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 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 ,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 ,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 ,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9. 環境土壤學的研究特點

環境土壤學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下列特點:
綜合運用環境地學和環境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環境土壤學研究涉及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及其環境效應,因此在實驗手段方面,近來越來越多地運用微宇宙方法,採用土壤-植物系統開放式滲漏器、抽汲式滲漏器和受控環境污染模擬實驗系統。
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結合
環境土壤學的研究工作中經常要在局部、區域,甚至全球范圍內通過野外布點采樣,或採用遙感、遙測等手段,取得大量資料信息和分析數據,用宏觀的數理統計方法去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遷移的時空規律,計算土壤環境對某些污染物的容量;同時,也要深入研究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反應過程的微觀機理,從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結合上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應用環境分析化學的測試技術
土壤環境質量研究需要對土壤、植物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和超微量元素以及具有復雜分子結構的有機物進行分析測定,最低檢出限要求達到ppb或ppt數量級。此外,需要分析的樣品數量大,時空觀念強,因此,要求有靈敏准確、自動連續的測試手段。
建立數學模式
土壤-植物系統的污染及其生態效應的發生過程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易恢復性的特點。土壤的形成和進化要經歷很長的年代,但可以因人為污染毀於一旦,因此土壤污染的防治對策,應當特別重視預防為主的方針。要求從污染源的調查,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開始,結合其他變化條件,將土壤-植物系統及其邊界環境中污染物的遷移、歸宿的物理化學過程,轉化為數學模式和電子計算機語言程序,以便預測土壤環境中某些主要參數的變化趨勢,為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優選技術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0. 請從土壤學角度分析冬季植物為什麼要澆水

從土壤角度講主要是為了提高土壤深層溫度,抗凍性強。

閱讀全文

與土壤學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啡肽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929
簡單兒童圍巾的編織方法 瀏覽:519
被水蒸氣燙了土方法怎麼辦 瀏覽:51
數據分析方法實驗報告 瀏覽:35
薰衣草油使用方法 瀏覽:78
精油正確吸入方法 瀏覽:869
新鄉甲醛檢測方法 瀏覽:804
安卓手機的運行方法菜單在哪裡 瀏覽:186
有沒有捏土快速進步的方法 瀏覽:833
毛線勾花瓣的正確方法 瀏覽:850
童聲合唱排練的基本步驟與方法 瀏覽:880
冰箱什麼方法除冰更快更好 瀏覽:351
腎功能正常的檢測方法 瀏覽:76
道路技術方案或研究方法 瀏覽:987
紫銅止水片安裝方法圖 瀏覽:650
有什麼方法找到監控在哪裡 瀏覽:471
寫好導語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77
黨史教育的研究方法 瀏覽:971
楊氏太極拳肩帶肘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838
醫用雙氧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