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質性研究方法的特點

質性研究方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2-02-22 04:16:35

❶ 質性研究與訪談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的區別是什麼

一、方法不同

1、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

5、調查研究: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

6、實證研究: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二、特徵不同

1、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

2、訪談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幾乎每天在每個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下都會進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5、調查研究:為了弄清情況後據以傳播新聞。

6、實證研究:數理實證研究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案例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

三、特點不同

1、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

2、訪談法: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3、定性研究: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5、調查研究:針對性與指導性。

6、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就是不斷地通過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

❷ 質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1、參與觀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2、實地勘察調查法,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對需要取證的事實進行勘驗、檢查、調查訪問、尋找、發現、固定和提取與有關的痕跡、物品等證據材料和信息,為科技鑒定、綜合分析判斷提供服務。

3、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4、視覺分析,包括水平視野分析、垂直視野分析和視野協調分析三部分。對道路的空間線形及其與周圍自然景觀和沿線建築的協調等進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視覺的連續性。

5、論述分析,指分析論述的內容,也分析論述的規則、論述的形成背景、論述間競合的規則等。

❸ 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量性研究是指先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通過數字資料來研究現象的因果關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統的、互動的、主觀的方法來描述生活經驗,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強調對研究對象有重要意義的觀點和事實,而不是對研究者有重要意義的結果。質性研究著重探索現象的深度、豐富性和復雜性,有助於護理理論的發展以及發現新知識。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預測和控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描述變數,檢測變數間的關系,決定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可用於驗證理論。

三、結果呈現方式不同

1、質性研究以敘述性的文字報告結果,將提煉的各個類別或主題內容描述出來。注重從參與者的自身感受出發來描述,常引用研究對象的原話,以支持類別或主題的內容。

2、量性研究的結果以數字資料為主,強調統計分析的正確性、數據的准確性和客觀性。

❹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和聯系:

1、質性研究: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採用觀察、訪談、實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採用歸納的思路來分析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來即理解和解釋他們的行為。

2、定量研究:重在對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的理論假設。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數據統計方法等。基本過程是:假設-抽樣-資料收集-統計檢驗。

❺ 教育研究方法中質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即為:定量研究方法。

拓展介紹: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❻ 質性評定的主要特徵

國外基礎教育評價的新態勢

綜觀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教育評價改革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這為我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構提供了重要參照:

(一)評價功能由甄別轉向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時代的形成,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基礎教育功能受到極大的挑戰,轉而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配合教育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並通過分析指導,提出改進計劃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評價是幫助我們「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換言之,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

評價功能的這一轉變影響著教師評價工作的發展。以往的教師評價主要是關注教師已有的工作業績是否達標,體現出重檢查、甄別、選拔、評優的功能,而在如何促進教師發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時代的發展向教育評價的功能提出挑戰,評價不只是進行甄別、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這一點已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認同。

(二)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發韌於20世紀初的現代教育評價,從其產生之日起,它就以科學所崇尚的客觀、量化為標志。對科學的盲目崇拜,使人覺得量化就是客觀、科學的代名詞。因而,量化範式下的標准化測驗、常模測驗一度成為世界范圍內盛行的評價工具和手段。然而,對教育而言,量化的評價是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加以簡化或只評價簡單的教育現象,它不僅無法從本質上保證對客觀性的承諾,而且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這樣,學生生動活潑的個性被抽象成一組組僵硬的數字,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進步被簡化為可能的幾個數量,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狀況的豐富性泯滅於其中。至20世紀6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對這種狀況進行反思和批判。同時,藉助於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質性研究方法,20世紀70年代起相繼出現了回應性評價、解釋性評價、教育鑒賞與教育評論等質性評價模式。80年代,這種變化逐漸影響到實踐領域。應該指出的是,質性評價的出現,並不是對量化評價的簡單否棄。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範式,質性研究是對量化研究的一種反思批判和革新,質性評價是為了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現象,因此,它從本質上並不排斥量化評價,而是把它整合於自身,在適當的評價內容或場景中使用量化的方式進行評價。

(三)注重評定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學習與其所發生的情景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現代認知或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真實性、情景性,這種趨勢反映在評定中。當前,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認為,傳統評價中那種孤立的問題或測驗條目,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學生在這種測驗中所得的分數,對他們未來在真實生活中的表現很少有預見價值。而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的表現,更在於學生在非學校情景中的表現,在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求評定問題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情景性,以便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力、解釋力和創造力,這已成為當今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

(四)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即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傳統的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是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卻漠不關心。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與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等,都被擯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過程的評價,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不可能使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精神,反而易於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習慣,不利於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限制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近年來,評價重心逐漸轉向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只有關注過程,評價才可能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及時了解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做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這樣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導,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同時,只有關注過程,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質性評價方法的發展為這種過程式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注重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五)綜合評價並關注個體差異

由於現代教育評價走出了甄別的誤區,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它就不再是從目標、標准到命題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轉而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這就是說,評價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問題要求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出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

在重視學生個別差異的同時,現代教育評價倡導學生在評定中的小組合作。傳統評價為了達到甄別的目的,往往把學生置於個人環境中,不允許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讓學生面對試題孤軍奮戰。這不利於學生養成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當代社會生活對人的要求。現代教育評價則鼓勵學生之間合作,允許學生通過分工協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對問題解決所做的貢獻,也成了評價內容。

(六)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即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一改以往以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是教育過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體現。例如,美國馬里蘭州對教師的評價體系或指標的建設,學生可就教師對自己做出的評價結果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行申訴等。這樣,傳統的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在評價主體擴展的同時,重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關注被評價者發展的需要,共同承擔促進其發展的職責。在以往被動地接受評價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者對於評價結果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對於評價本身更是拒絕大於歡迎,或者處於「例行公事」的被動狀態。與此相比,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並加強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既提高了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過程;同時在相互溝通協商中,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和理解,易於形成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關系,這將有助於評價者在評價進程中有效地對被評價者的發展過程進行監控和指導,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進其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❼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❽ 心理學研究方法中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的優缺點

量化研究:可以控制自變數和因變數,探討因果關系或相關關系
缺點:實驗室操作可能與真實情況不符合,只用數據說明一切缺乏對心理深度內省資料的探測
質化研究:用大量的觀察,訪談和描述來分析一個人的心理現象,與真實情況較為符合,
缺點:時間長,耗時長,可能被試缺失,樣本量一般小,缺乏外部信度。

❾ 質性研究的相關理論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論):
現象學:
認識論epistemology: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義
個案研究 (case study):
實地勘察調查法(Fieldwork):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
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❿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意義與影響

三、質性研究的特點

當代比較成熟的質性研究的方法論體系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
潮的形成而漸趨成熟。後現代主義心理學主張採用自我參照的現實性來代替客觀的現實性。他
們引用新物理學派的觀點來否定因果律,尤其重視人的高級心理,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
法對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進行多信息源的綜合性研究。同時,
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創
構的理論以及研究的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學許多問題的研究也必須
紮根於本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對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發掘和充實,形成新型的定
性研究
——
質性研究方法。其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質性研究總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進行實地研究,具有情境性特徵。它使研究者總可
以在任一自然環境中,觀察正在發生的情況,不用控制變數,對結果的解釋也依存於所收集資
料的情境。

第二,質性研究具有現象描述的特徵。
從現象學出發,
對經歷的現象進行認真細致的描述,
而不是無端提出觀點,得出結論。觀察某一行為現象,努力去理解這一行為對行為人意味著什
么。這種研究的意義在於可以避免被研究的現象形成先人為主的意見,依據事實資料,提出有
效理論。

第三,質性研究關注研究對象的整體,具有整體性、全局性特徵。它與實驗法不同,先假
設再檢驗。與此相反,質性研究注重在資料的收集分析中產生假設。研究者更關注整個情境的
整體觀念,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細枝末節上。質性研究是以整體、全局的觀點看問題。

第四,質性研究強調行為的主體性,具有主體性特徵。研究者本人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
實踐者。質性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觀察、訪談去分析和總結,要求研究者直接以參與觀
察者身份進入情境,參與研究對象的活動,並在與研究對象發生各種關系中,理解研究對象,
解釋其行為意義。同時,研究者在教育組織中,注重與組織、群體的互動。

閱讀全文

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6屏幕重啟解決方法 瀏覽:436
蘋果7手機設置音樂鈴聲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19
鉚釘的安裝方法 瀏覽:754
染頭發怎麼染方法視頻 瀏覽:840
腦袋瓜的食用方法 瀏覽:804
將苦味酊塗在手指上的治療方法是 瀏覽:332
切線方法視頻大全 瀏覽:555
軟燈帶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458
廚房的使用方法 瀏覽:526
濰坊青蘿卜種植方法 瀏覽:559
生物分析方法的維護 瀏覽:195
擠領帶方法視頻 瀏覽:753
檢驗員檢測方法 瀏覽:723
有哪些管理方法含有激勵作用 瀏覽:558
分期買車計算方法 瀏覽:153
php魔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272
輕薄面料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30
華帝水槽安裝方法 瀏覽:787
足陽明胃經的鍛煉方法 瀏覽:551
提高大腦思維訓練方法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