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幾種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❷ 歷史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啟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為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准備,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發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范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致,做更充分的准備。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了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為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像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為:搜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啟示。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而且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動實踐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種創造的快樂,每個人都興趣盎然。對每一次活動我都及時反饋、講評,以鞏固活動的成果,鞏固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3.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卡耐基說:「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求思考,實現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能力。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注意有機地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向學生推薦《東周列國志》一書,並與「活動建議」的內容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在讀過之後與我進行探討。至今,我已向學生推薦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網路全書》等課外閱讀書目。學生把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我將在學期末指導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就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收集材料,發表個人見解。使學生在探究中讀,在讀書中思,在思考後寫,形成歷史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談古論今」,引導學生探索現實 據調查顯示,學生關心現實遠勝於關心歷史。提倡實行「談古論今」,不僅能豐富教材內容,使之「活化」、「升華」,而且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把了解過去與認識現實乃至預見未來聯系起來,使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以顯現歷史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當前,改革開放向深層次發展,時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學習「商鞅變法」時,學生了解變法背景以及變法使秦強大,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觸及舊貴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而死的情況,從而認識到改革的必然性、艱巨性。改革是向舊時代、舊制度的挑戰,必然會遇到阻力;認識到改革的進步性,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革的過程。隨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在探求中加深了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談古論今」,在教學中除了「以古鑒今」的內容外,還包括「就古評古」、「據往知來」、「以古證今」、「中外相鑒」等涵義。「北京師大版」新教材刪繁就簡,給教學中「談古論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❸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真的是很得當,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他們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像。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呢?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
❹ 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主要有哪些內容
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使學法指導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實效性,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適時加以點撥、強化。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
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我根據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前准備備學法 :
(一)揭示知識體系:
在備課中,要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單化、條理化、網路化,使之成為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規律前提。
(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 :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與第一次鴉片戰爭。4.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我是這樣設計的:1.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什麼?(講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指導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講述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哲理);4.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有沒有必然的聯系?(講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5.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講解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6.引導學生討論辨析「落後應該挨打」與「落後必然挨打」的觀點(指導學生怎樣定論歷史的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知識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課堂教學教學法 :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要通過課堂這一主陣地來完成,因此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於這一重要環節。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
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引導者,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此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務運動的學習為例加以說明:如果採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如果採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洋務運動的興起的根本原因?2.洋務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3.洋務派在前期、後期主要活動? 4.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提出有效問題,並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作出解釋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的問題。兩種方法在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後者顯然優於前者。
(二)注重循序漸進 :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亦然。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這樣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優秀的學習方法,獲取終生學習的能力。
(三)體現學法的多樣化 :
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節、不同內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
提問,選輯典型史料,提供歷史定論等。長此以往就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三、課外輔導用學法 :
課外輔導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的有效訓練。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通過教材、講義或者互聯網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練習。
(二)「師疑」與「生疑」相結合 :
教師的設疑是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的提煉,採用適當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啟示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主要是指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問題的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培養學生能力。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導和訓練。
首先,對審題能力的指導。審題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把已知條件轉化為未知條件的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對理解題意的指導。理清題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准問題切入點、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第三,指導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要回答正確、全面,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❺ 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幾種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❻ 歷史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歷史方法學,怎樣科學的評價歷史事件,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
2.看待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對當下現實的影響
3.尋找歷史中的人性,而不是冰冷的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某個歷史任務
4.從歷史中尋找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5.站在歷史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評價歷史事件
6.跳出歷史,站在人類發展潮流角度再次觀看同一歷史事件
7.歷史不但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訓和探求真理,絕對不是僅僅的記憶
8.鼓勵大家討論歷史事件,必要時加以引導
❼ 創新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現在的歷史教學方法創新大概分為兩種:1趣味教學法,把歷史上發生的趣事、典故融入到你所要講述的那段歷史中,針對現在學生不能安心學習枯燥的歷史而產生的教學法。2傳統文學教育法,將你所要講述的歷史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名人詩詞,這樣講述出來的歷史會多了許多文學氣息,不但讓學生了結了歷史,還等於給學生上了一堂傳統文化教育
流行的歷史教育方法都是由這兩方面結合衍生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❽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就是設置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第三,社會生活。
❾ 歷史課堂教學學生活動方式有哪些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歷史學科特點、歷史活動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主要形式大致分為(1)讀書閱讀類活動
(2)歷史創作類活動
(3)藝術表現類活動
(4)技能展示類活動
(5)社會實踐類活動
❿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導入方法有哪些
導入新課是教師講授新教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種教學藝術。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
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 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屬於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人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治銜接導人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毀滅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這樣的銜接,前後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人即將學習的課堂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