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國內讀研,如果進不了一流名校還是挺浪費的,很多都只是混個文憑完事,如果有條件可以選擇出國留學,比如說美國,很多人考研都後悔了
⑵ 幫我找一個最快讀研究生的方法
讀完專科三年,你可以考專升本(兩年),然後再考研究生。或者專科畢業2年後,直接報考研究生。但是建議你先讀專升本。
2009年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詳情請參考: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0809/20080908/8201211.html
3.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經2年或2年以上(從高職高專畢業到2009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再次報考碩士生,但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
專科畢業生請看(3),另外,一般復試時會要求加考一兩門專業課。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具體方案不同,請咨詢你要報考的單位。
如何報考等問題請關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http://yz.chsi.com.cn/
⑶ 研究生階段應該如何學習
關於研究生階段的規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泛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遊在這學術的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綉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准上,而這一個標准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准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准,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系,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 research 這個字非常有意義, search 是尋找,而 research 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 research ,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斗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斗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斗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斗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念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念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里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書、不停***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么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么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么大規模的寫作,有這么許多的腳注,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里不是講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里反復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贊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為現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數據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乾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數據。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幫助,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泛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 John Nash 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系,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系,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復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里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盡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數據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范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腳注、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 1960 年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謂 ibid 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 et. al. 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范。各位要盡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范,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范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計算機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計算機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信息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信息系圖書室里,翻閱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信息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念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鍾每小時鍾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鍾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跡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鍾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鍾、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腳注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系,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腳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只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隻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只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周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 -- 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⑷ 請問怎樣才可以讀研究生
一、碩士研究生報考條件
(一)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組織的全國統一招生考試: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往屆本科畢業生,近年部分學校需要有學位證;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後經兩年或兩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再次報考碩士生,但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生;
3、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報考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的考生年齡不限;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二、考研的程序
考研是一件關繫到大學生前程的事情,很多同學考慮得也越來越早了,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准備是很普通的,一些人甚至從大一大二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確實對於這個大的問題,是否做,如何做,多花些調時間來考慮是必要的。在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時,你首先要知道的是考研的整個流程,它要經過哪些階段,在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情,這些都要心中有數,以便及早安排,計劃周詳。根據我的理解,考研大致要經過以下過程。
(一)與學校聯系,確定具體的學校、專業,獲得具體的考試信息
如果確定了要考研,確定了要報考的大致學校和專業范圍後,要和學校聯系,獲得最新的招生信息,並最後確定下報考的學校和專業。這種獲得有關專業方面信息的途徑有以下幾個:
1、招生簡章。一般在7-8月份出,由各個學校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門(研究生院和研究生處)公布。上面會列出:招生單位名稱、代碼、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招生的專業人數(有的以系、所、院、中心等整個具體招生單位為單位,有的具體到每一個專業);導師(有的不刊登,多屬於集體培養);有的還會列出委培、自費等人數,但保送、保留學籍的名額一般不列出來(但這對於考生確實是非常關鍵的信息);考試科目;使用的參考書(很多學校也不列出,即使列出,經常列出的書目大多,或太少)。
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招生單位的招生簡章上的信息對於考生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可以說都是最基本的信息,而關鍵的信息,卻沒有列出。
2、系辦印發的說明和專業課試題集。為了彌補招生簡章的不足,應付考生不停地打電話詢問一些有關信息,有的招生單位(一般都是具體的招生單位如系、院、所和中心等)特別公布一些說明,比如:歷年報名人數、錄取人數、錄取比例、錄取分數、參考書目等等,但保送人數、保留學籍人數仍無法公布,因為他們一般要到11月份研究生報名之前左右才能確定。
如果系裡能公布最近幾年的專業課試卷,那對於考生是莫大的福音了,要是沒有看到以前的這些試題,復習准備無異是盲人摸象。但遺憾的是,公布試題的單位相比較還是很少的,如何能找到專業課試題,就看個人的本事了。不過現在有一些考研的網站收集了不少專業課試題,為考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導師。能和導師聯繫上,得到他的一兩點指點,無疑會如虎添翼。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導師一般都很忙,即使聯繫上也要注意打交道的方式。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很多研究生反映,越是好的學校,和導師聯系的必要性也越小。好的學校一般信息比較透明,黑箱操作比較少,出題也比較規范,很少有偏題、怪題。
4、在讀研究生。和導師相比,在讀研究生要好找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要更「實用」,說的話更實在一些。因此,我建議,如果想考研,盡量找到研究生咨詢,你絕對不會後悔。
5、各種平面媒體刊登的考研信息。
6、網站。如果能上網,現在有很多考研的網站,能提供很多信息。
(二)先期准備
獲得了充分的專業課信息後,找到了完備的復習資料後,該踏實看書復習了。關於如何復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大家經過摸索共同認可的方法。至於具體如何復習,比如:何時開始復習,公共課如何復習,專業課如何復習,是否要上輔導班等等諸多問題,也許要分成若干文章分別予以論述,才能說得大概清楚。
(三)報名
報名時間一般在11月,這幾年都是10-14號。在校生報名時由學校統一報名。在職人員報名一般在地市一級教委的高招辦或者報考的學校,可以異地報名,即因為出差等原因在外地報名和參加考試。
報名時填報報考學校和專業時可以填兩個: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研究生考試的專業課試題是各個招生單位自己命題,你要按報第一志願的試題來考試。
在職人員報考時經常遇到的兩個問題是:
1、非常多的在職人員報名時單位不同意報考而不給開介紹信。他們很多在招你工作時就說明必須為單位服務N年,在此期間不得調動或者考研究生。
如果檔案所在單位不同意開介紹信,如何解決是一個很讓人費腦筋的事情。很多同學找了一個別的有熟人的單位開,有的人甚至到街上找刻公章的偷偷刻一個也報上名。但是這么做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因為初試通過後,學校要發函到檔案所在單位調檔案,這時候如果單位一生氣不給,將很難辦。而且學校一般都規定,凡是報考時出具介紹信的單位和檔案所在單位不一致的話,將取消考生的錄取資格。
2、另一個在職人員中很多人遇到的問題是同等學力問題,即大專生和大專生以下的考生如何報考的問題。按照規定,同等學力報考的考生在入校讀研究生時必須有兩年工作經歷。比如一位大專學生2001年7月畢業,它可以在2003年9月人校讀研究生,這樣的話,他在2003年1月可以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2002年11月就可以報名。他應該在此前很長時間,甚至一畢業就開始准備復習。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學校對同等學力的考生還有一些另外的規定,比如要求有四級英語證書,或者要發表過相關領域的論文等等。考生在確定報考哪一個學校時,一定要事先看看最新的招生簡章,以免白花功夫。
(四)初試
初試一般在1、2月份,春節前1、2個星期。考試要持續2天,進行4門考試,每門考試3個小時,也有進行兩天半的考試專業。考試地點一般在地市一級教委高招辦設立的考點,或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報名時可以選擇這兩種考點。
(五)調劑
大約在寒假過後,春季開學後1、2周,專業課成績差不多就出來了,可以打電話向系裡和研招辦詢問。再過1、2周,公共課的成績也出來了。這以後到發復試通知的一段時間是很關鍵的,如果名次不是特別理想,錄取在兩可之間,就要多和報考單位(系裡)和導師多聯系,實在不行看有無可能讀自費和委培,或者調劑到別的學校。
(六)復試
復試一般在5.1前後,一般是等額面試,少數熱門的專業會選擇差額復試。對以同等學力資格報考的考生,學校一般還要書面測試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近兩年國家還在較好的學校,比如清華、北大進行了復試時測試英語口語的試驗。但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學校都是等額面試,可以說非常輕松,主要是聊一些學習興趣,讀過哪些書,對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本科時老師都怎麼教的等等,所問的專業知識也都是最基本的內容。對絕大多數學校來說,接到復試通知,只要你不是替考的,在復試時一問三不知,錄取一般都沒有問題。
(七)錄取
復試通過後,學校將發函到你的檔案所在單位,將你的檔案調往學校,審查沒有重大問題後(主要是政治性問題),將會發放錄取通知書,將你所有的關系,包括組織、戶口、工資關系,轉往學校(委培培養除外)。
接到錄取通知書,按照上面的報名時間,一般在9月初,你就可以趕往心儀已久的學校了。一般通知書上會要求考生准時按規定的幾天報到,不能晚也不能早,但其實你可以早兩天報到,也許能獲得一些好處,比如可以撿一個好位置的床鋪。
最最主要的還是你得好好學習了!要有底子才考的起研究生。要不上面的就是白搭!
⑸ 要怎麼樣才能讀研究生,
一、碩士研究生報考條件
(一)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組織的全國統一招生考試: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往屆本科畢業生,近年部分學校需要有學位證;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後經兩年或兩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再次報考碩士生,但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生;
3、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報考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的考生年齡不限;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⑹ 我想讀研究生,該怎麼辦呢
你可以在職考研,報考方面的可以先報讀再考試,報考你現在的畢業年限不夠,要畢業滿三年才可以的,你現在可以報讀五月份同等學力農學相關專業的院校,關於在職考研方面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去中國在職研究生網zzyjs上詳細的了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用
⑺ 研究生如何讀書
一群夜行者 2008-12-5 攝 研究生是專門做學問的人,讀書的學問很大。但眼下無論導師的引導抑或學生的重視都不夠,困惑不少,雖然先賢們不乏精到的論述,但於這個時代這群人的指導意義有限,很有再研討的必要。 這里有兩個誤解:研究生都會讀書了;研究生以研究為主讀書不再重要。前一個誤解,放到那些剛剛結束本科學習的研究生身上,尤其明顯。我們經常看到,那些意氣風發的新面孔很快晴轉多雲,找不到正確的定位和合適的落腳點,在無比迷茫中打發著寶貴的學習時光,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如果有導師指點,那就要好得多。可惜如今導師都「太忙」,我們的研究生們只好自己摸索門道了。第二個誤解,可能是沒有體會過學習與研究的密切關系,更沒有想到學習與畢生發展的重大關聯。深入大學校園你就知道,很多碩導、博導功成名就之後雖然風光無限,卻不再有高質量的產出,因為他們「學而優則仕」,走上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領導崗位,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讀書,思想的源頭乾涸了,如果有學者良知,他們內心其實也很苦惱。總而言之,對於研究生來說,讀書的問題非常重要,讀什麼和怎樣讀將影響到自己學術道路的未來發展。 讀什麼書的問題,一關涉重點,二關涉時間。三年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信息爆炸,好書太多,經典也不少,我們盡可能多涉獵,但不可能都讀,這就有個確定閱讀重點的問題。可以從兩個層次考慮:專業層次和學科層次。前者的重點書目容易確定,後者則難,而且容易被忽視,但它是那麼重要,以至於沒有了它,你的思想的大樹就缺乏廣納營養的深根,枝繁葉茂的理想如何支撐?學科層次的學科不等於科學知識分類學上的概念,它可以直抵人文自然科學的根本,實際上就是方法論層面甚至哲學層面的根本知識或知識根本。比如,從事教育管理研究,不但要讀教育管理學的經典,還應該上溯到教育哲學直至笛卡爾的《談談方法》、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等等。這樣梳理下來,你就知道自己不僅是一個學科支脈上的視域狹窄的學者,而且是一個與人類文化歷史血脈貫通的智慧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對經典的挑選非常關鍵,讀書交流十分必要,導師的指導與學友的砥礪必不可少。對於這個問題,還有個普遍的疑惑: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如今資訊何等發達,想了解什麼、獲取什麼還不容易?確實如此。但網路是枝蔓,龐雜而零散;經典是根本,系統而完密。網路就像快餐,可以解決一時之急,不是長久之計;經典就像寶廚,奉養雖然不易,但隨時聽我使喚。事實上,積蓄經典,才能告別野逸輕狂,邁進學問的大門。 下一個問題是怎樣閱讀。挑選出來的經典數量已經可觀,我們還得應對大量層出不窮的新信息,怎麼快速高效閱讀和消化至關重要。根據個人經驗和師友的啟示,挑出筋骨、搭好架子、站穩腳跟、形成視角這幾點可以說是讀書的重點和目標。所謂挑出筋骨,就是閱讀一本書,不要僅僅關注動人之「點」,只見枝葉不見全木,而應該清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脈絡,勾勒出專著的邏輯框架並在腦中留下一個概念圖示,這樣才能以簡馭繁,掌握消化得更徹底。所謂搭好架子,就是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要通過點滴積累著意建構自己的認知圖示或理論框架,逐步由被書本牽著到與之平等對話到以我為主,成為書本的主人,學習的統帥。這樣,你的學術根據地將逐漸浮現出來,堅實起來,拓展開去。站在堅實的土地上而不是飄浮在半空中,立在自己的根據地而不是搭載別人的碰碰車,行在廣袤的原野而不是困於局促的一隅,你一定能夠用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完全不一樣的動人風景。 怎樣讀書的第三個方面,就是要考慮與時代和個人結合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苦讀之士,這在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的古代似乎更普遍,那時候動不動就要把書庫(圖書館)讀完、立志成為網路全書式的人物不在少數。但今天不行了,人類積累的知識太多,更新又太快,而且讀書人還不能只顧讀書,不但其所學要考慮「用」的問題,其個體人本身還得考慮就業問題。老實說,讀到研究生博士生依然不例外。所以,為了不隨波逐流,首先得把握大勢,理解時代的方向和需要,否則就有無頭蒼蠅亂撞牆之虞。比如,隨著科學主義的終結,曾經主宰人類歷史的「本質」、「客觀」開始讓位於新的話語體系:尼采、叔本華發現了「意志」,胡塞爾發現了「生活」,海德格爾回歸到「存在」,伽達默爾抓住了「話語」,於是開始了一個嶄新的「闡釋世界」:利奧塔質疑大話語,波蘭尼提出個人話語,福柯考古權利話語,哈貝馬斯倡導交往話語……所以,不要忘記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話語」統治的時代,不要忽視對知識本身的語言性、主體性、主觀性的基本認識和把握,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話語權利,不要以一孔之見為真理,要重視對話和交往,懂得視域交融與合作……這就是讀書要考慮時代之意,雖然不一定準確。為什麼還要與個人結合?這個問題鮮有人研究。我們都習慣了批量生產,習慣了「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這些大話語,但就不會為自己讀書,最多是掙扎。怎樣為自己讀書呢?比如數學大師陳省身說「天才是自己蹦出來的」,「創見很少是和一群人討論的結果」,他的學慣用不著更多的對話;福柯放著好好的圖書館文獻不研究,偏偏要去挖掘流水賬似的監獄的陳年卷宗,結果他發現了「瘋癲」背後的陰謀,揭開了話語的權利本質;錢鍾書偏愛語文,數學學習如同白痴,但他的成就鮮有匹敵……好多讀書人只顧埋頭學習,不考慮自身的條件,也不考慮將來的出路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是非常危險的,書念不出名堂,沒有鋪好路的事業也難以為繼。當前大家都關注就業肯定必要,但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說明白了,讀書就是如何建構自己,更好實現。 以上僅一時感悟,個人的言行尚有不少距離,寫出來與同道切磋、共勉。木木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八日星期一
⑻ 如何讀研究生
我也是讀兩年半,快畢業了,
我的體會是研一好好學習,盡力多補充專業知識(這是研究生的根本),
可以適當參加一些活動充實簡歷,
研二開始後找實習工作,獲得就業經驗,為畢業做准備。
加油樓主!:)
⑼ 怎樣讀研究生
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國家承認學歷(註:這里存在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沒有學士學位就不能考研。這是極端錯誤的!)的應屆或非應屆本科畢業生。
達到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的可以以同等學歷身份報考,以同等學歷資格報考一般要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證書(註:含電大,夜大,函大、職大,自學考試,俗稱五大生)後經過二年或兩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9月1日)的學習後。
達到本科畢業生的水平才能報考。國家承認學歷的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也只能以同等學歷資格報考、對同等學歷考生有些高校還要求提交在公共刊物上發表的與所報專業相關論文。
不允許跨學科報考:且復試時至少要加試兩門本科專業基礎課,已獲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再次報考研究生,但一般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生。
⑽ 報讀碩士的條件和方法。
一般的研究生擁有本科畢業證即可,只是你要讀在職的就有工作經歷時間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