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作戰理論它的具體含義和內容,要權威些,謝謝~
作戰理論就是「為取得作戰勝利所運用的基本原理和將原理稍加具體化的原則」。這種理論是從戰爭史中抽象出來的,也就是說「作戰理論是理論和實踐經過無數次反復辯正地構成的理論,它將同時代一起不斷地向前發展。」作戰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觀察戰史的尺度。並不能直接地用於未來戰爭。只有懂得作戰理論,作為尺度用以深入分析研究戰史,進而通過應用戰術提高能力(判斷力),才能對戰爭中的各種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
㈡ 作戰手段有什麼特點
進入新千年後,世界軍事高技術的發展格外引人矚目。人們在密切關注它們給各個應用領域帶來的一系列新突破的同時,也特別關注其未來發展趨勢。據報道,美軍針對戰爭形態變化,憑借其高技術方面的優勢,提出了「21世紀部隊」的現代化建設方案。該方案首要的一條是實現指揮與控制系統以及武器裝備的智能化。武器裝備和作戰指揮的智能化,將最大限度地延伸「人體」的功能,成為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此,有人預言,「未來高技術戰場將主要使用計算機和無人駕駛的飛機、火炮、坦克、導彈等智能武器」,甚至認為,「誰能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取勝,誰就將取得21世紀的軍事主動權」。
一、智能技術的出現
人工智慧技術以信息技術為主體,以電子計算機為載體,實質上是集現代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精密機器加工技術和感測技術等科學理論於一身的高智能、高自動化技術。這一開拓性的技術在當今高技術領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稱為當今世界3大尖端科學之一。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於軍事領域後,一直沿著「軍事專家系統」和「軍用機器人」兩個方向協調發展。
軍事專家系統也被稱為「知識庫系統」,存儲有大量的知識程序,擁有3個子系統:一個是能夠自動控制、傳遞和更新存儲知識的「知識庫管理系統」,另一個是具有存取、使用和修改知識存儲能力並能作出推理判斷的「推理子系統」,第三個是與「專家系統」交叉聯系的「人—機介面子系統」。
軍用機器人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從作用功能上可分為執行攻擊任務的智能武器和執行勤務保障任務的機器人兩大類。
人工智慧科學和智能機器人技術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的可應用性,而且越來越受到各國軍事部門的重視和青睞。目前,這門發展勢頭強勁的學科在軍事領域里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已成為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軍事高技術發展的智能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對21世紀的武器裝備、作戰樣式乃至戰略戰術都將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二、智能較量成為主角
戰爭是既是力量的角逐,又是智慧的較量。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較量的比重日益增多,地位也愈來愈重要。智能較量主要運用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決策科學、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並且把運用智能較量的科學成果作為戰爭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環節。前面提到的「軍事專家系統」就是進行智能較量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技術是「專家系統」。這個系統把戰場態勢、敵我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效能、最優化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特性等因素都編入計算機程序,通過「思考」、「分析」來制訂出行動方案,供指揮員或武器操作人員進行選擇。指揮決策系統的智能化也使軍事謀略產生了革命性變化:軍事謀略成了被物化了的「高技術化的謀略」。軍事謀略由單純人腦的運籌變為以計算機為輔助的快速決策,從而大大提高了指揮作戰的效益。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幾乎無處不用電腦。從偵察衛星到通訊系統,從飛機導彈到坦克軍艦,從戰略指揮到戰術行動,從作戰計劃到後勤保障,其核心系統都是建立在電腦晶元上。它「能夠把成千上萬的微小細節、無線電頻率、油輪集合地、炸彈形狀、誰支持誰、誰作護航飛行……放在一起,把它們組成一個整體,把它們按任務順序排列,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張同唱一首歌的樂譜」。美國空軍所有的轟炸行動計劃都是靠計算機使用空軍系統分析部門的戰區攻擊模型完成的。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優勢實質上「就是硅對鋼的勝利」。由此可見,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智能較量已成為軍事決策的先導,高技術戰爭已經迎來了智能化戰爭的新時代。
三、智能武器成為戰場亮點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武器裝備更新的基本動力。新世紀之初,盡管戰場上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的發展仍然是新舊並存的局面,但高技術群的出現必然會加快武器裝備的發展步伐,以高度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武器的研製日益受到重視。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給了人們多方面的啟示,其中之一是空中格鬥、近戰肉搏等「短兵相接」式的體能、技能型的戰爭已經逐步讓位予大范圍的、遠距離的「背對背」式的智能型戰爭。敵對雙方依賴高技術、運用智能型的武器系統相互攻擊,使作戰方式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通過運用智能化的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把以往戰場上用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做完的事,壓縮到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之內,使作戰進程幾乎與決策時間同步,做到了實時發現、實時指揮、實時打擊、實時機動、實時保障。
各類機器人是智能武器裝備的集中代表。它們具有一定的思維、感覺、知覺以及分析和判斷能力,能模仿人的行為執行多種軍事任務——執勤站崗、偵察保障、布雷掃雷、執行攻擊任務等。它們代替人到戰場上去沖鋒陷陣,使戰爭傷亡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實現「零死亡」。目前,世界上五花八門的機器人已達百萬之眾,一些國家的機器人已經從軍服役,有的還投入了戰斗使用。美軍在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均投入了智能機器人參加實戰。智能武器還有各種智能彈葯、各種戰術導彈和炸彈。它們能自動尋找、確定攻擊目標,比普通彈葯的精度提高30~75倍。
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趨勢就是智能武器裝備的超微型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採用先進的納米技術研製出的超微型機器人像螞蟻般大小,能飛、能爬、能潛水,具有很強的破壞能力。一些專家預測,到21世紀中葉,與蝴蝶、蜻蜓、蒼蠅、蝗蟲等昆蟲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將會大批面世。智能武器的微型化將引發起一場真正意義的軍事革命。由於智能武器裝備具有超常的作戰效能,在高技術戰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各國軍界都把這類高技術武器裝備列為常規武器發展的重點之一,以增加平時威懾和戰時獲勝的砝碼。
四、智能技術使戰場變得「無人化」
美國《21世紀戰略技術》報告裡面有個結論讓人眼睛一亮:「20世紀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紀的核心武器是無人系統。」事實確將如此。比如,美國空軍計劃2020年前後,將30%的作戰飛機實現無人化。美國陸軍的未來目標部隊中,無人平台的數量可能超過有人平台。
目前,軍用無人系統中發展最快的是無人機。2004年3月和11月,美國的x-43A無人機試飛成功,飛行時速超過11265千米,接近10倍音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吸氣式超音速沖壓噴射發動機,能夠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燃燒,大大減輕了平台重量。2025年左右,美軍可能裝備全球到達無人轟炸機,2小時內可打擊全球任何一點。難怪美國人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說這項技術「將使美國空軍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太空軍隊。」
小型無人機,起飛重量超過45噸,武器載荷7噸,續航時間50小時;大型無人機,總重量只有0.5~2.8公斤,續航時間30分鍾。可以在每小時55公里的陣風條件下正常工作;遠航式無人機,利用太陽能作動力在1.2~3萬米高空,飛行時間可達6~9個月。
快速部署型無人飛艇,成本不超過10萬美元,可以塞進巡航導彈,發射到100公里的高空,自動充氣展開,旋停在同溫層持續監視戰場;水下無人攻擊母機,可由潛艇發射,精確到達目標區後釋放多個自主制導導彈,爾後自動返回潛艇,重復出動;超大型無人飛艇,載荷達到1000噸,能夠把一支完整的部隊,例如1個4000人的機步旅,直接投送到11000公里以遠的戰區。
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無人車輛、無人艦艇、智能機器人等。最新的試驗,是利用老鼠的腦神經細胞培養人造腦,可以控制F/A-22飛行模擬器,而學習這種復雜技能的時間還不到15分鍾。
㈢ 作戰篇中講的「勝敵而益強」的具體方法有哪些
獎勵士卒,取用於敵,優待俘虜。
勝敵而益強方法如下:以戰養戰,勝敵益強!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
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鍾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拚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
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強大的方法。
(3)作戰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作戰篇》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創作的一篇散文。。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作」是「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准備和籌劃,屬於「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後,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㈣ 日本如何分析作戰失敗原因
11月12日,日本大本營作戰部第二課長服部從瓜島回到東京,立即向東條報告,他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以下9項:
1、盟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
2、盟軍准備好了熾烈而巧妙的火力,日軍則是赤手空拳。
3、盟軍地面和空中協同攻擊,日軍一切皆無。
4、日本指揮官能力薄弱。
5、士氣呈麻痹狀態。第二師的戰鬥力下降到1/4,衛生狀態尤其不好。曬不著太陽,都發高燒,患瘧病痢疾的人甚多,營養失調,運送一個傷病員需要4人至8人。
6、現雖有榴彈炮、野炮、山炮、高射炮共46門,但是彈葯嚴重不足。
7、糧食奇缺。即使能運去一點,也送不到第一線的士兵手裡。
8、軍司令官還健康,說是還要幹下去,但沒有掌握實際情況,特別沒有掌握最前線的實情。
9、盟軍船團在白晝毫無顧忌地堂堂登陸,日軍只能在夜間利用潛水艦偷偷摸摸搞點小動作,用10艘潛水艇運到陸上的糧食只不過夠吃2天。
㈤ 簡述聯合作戰的組織方法
企業要正常運行,必須建立相應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但沒有一個企業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組織結構模型,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同一組織不同的組織,既應根據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特點設計相應的組織結構。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三件事:一,首先,從應急的角度來看,還沒有一個普遍的理想的組織結構。適當和有效的組織結構取決於當時的具體環境,使企業和各種因素和環境因素正在發生變化,甚至有一家公司在不同時期的組織結構是不同的時期。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條件,國外的過去和未來業務經營的相對權重,企業經營戰略及業務性質和環境的歷史背景中,決定組織什麼形式。因此,組織結構的設計和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踐表明,在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雖然不能肯定,但它往往是小的變化,變化的組織結構也遵循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規則,它必須與事故,而不是純粹理性的產品鏈接。應急管理任務,該組織是明白的地方環境變化的基礎上,組織和調整組織結構,建立有效的組織結構,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
二,層次分析法進行數據處理的應用程序。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著名的運籌學家TL教授。在20世紀結合Satty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製成70年代中期。它是難以量化的進一步分解的總體目標,採用精確定量的系統來解決的子目標和子目標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測量定量地確定一致性。一般情況下,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有很多,如純粹定性分析和邏輯評估依靠的基礎上,缺乏定量分析,以評估各因素的重要性,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為了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長期的因素,組織結構設計,提高了效益,應在AHP中的作用首選,引入定量分析。建立利用AHP模型,採用兩兩比較判斷輸入,影響放電順序的優劣,並以此為基礎組織結構設計的各種因素的組織結構。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從權變理論,環境是一個復雜的企業,復雜的商業環境是指各種影響的組織結構,企業組織設計確定的影響,組織結構的設計,在共存的因素根據因素權變理論。在一般情況下,影響的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兩種方式:
外部環境,包括技術,特定的系統。該組織的任何活動,需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技術手段優勢,並反映一定的技術水平,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不僅影響組織活動,功能和設置與該部門的效益和效率,並會分化的組織,該組織的形式和一般特性以及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如在相當程度上。此外,新興的社會,新政策,新系統,新的組織和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新的系統,也勢必影響到改變個人,組織和區域環境。
內部環境,包括組織戰略,組織規模,組織文化,形勢成員等。由於該公司的戰略決策,組織任務,從而影響基本的設計和組織結構調整。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規模經濟的生產,因此,組織結構將確保企業的生產力和效率的首要目標。該組織的大小往往與增長或與該組織的發展相關聯的發展階段組織有關聯,內容組織的活動將變得越來越復雜,人數會逐漸增加的規模和活動范圍會越來越大,從而使組織結構必須以適應組織的成長後的新形勢進行調整。組織文化是一個內部控制,該組織為組織的目標個人目標,看作是個人利益的組織優勢,被視為實現組織的目標,以實現個人目標,員工的態度,經驗,地位,教育水平,教育委員水平,所以會在工作模式下的利益組織結構的影響。三,利用層次分析法將影響結構設計和調整的因素作為一個大型企業組織系統由許多因素,按一定的從屬關系,這些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因素一字排開幾個層次上從高分到低分,即訂單交付的層次結構結構,然後由專家,學者,專家對各因素兩兩比較的重要性,然後用數學方法來排序的各種因素,從而有選擇的兩兩比較有較大影響的因素層,從而得出它們的重要性和排序這一分析。
建立分層模型。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影響因素層次模型的組織結構(見圖1),根據組織結構上的影響,目標層的大小來選擇組織結構的最適當形式的程度另一種形式。
判斷矩陣。判斷矩陣層次結構模型,在一個水平上的某些因素,相關因素在這個相對重要程度。假定A層和下部層AK單元B1,B2,...... BN鏈接,形成以下判斷矩陣結構:
AK B1,B2,...億
B1 B11 B12 ... B1N
B2 B21 B22 ... B2N
:............
十億BN1 BN2 ... BNN
通過收集,使用雙極規模實驗心理學(即1-9級)收集相關資料,專家意見,表示這兩個因素對兩個因素的層上的相對重要性同一水平,以便確定矩陣可以表示為:BW ==納瓦式B n是一個特徵值,w是B的特徵向量,這是什麼原因促使的重量比可以要求法官特徵向量矩陣方法來獲得實際的權重w的項目。當矩陣B的比是精確,那麼特徵值的λmax= n時,即AW =λ最大W.一般而言,然而,B的近似值,因此值λmax≥n,並且由此利用誤差值λmax乙n到確定精度。
在本文中,權變理論和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構建了一個實際操作性更強的組織結構設計的選擇,將幫助企業調整其組織結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組織結構,使企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創新,學習,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更有利的地位的能力。
選擇組織的最優結構。之後,判斷矩陣結構好,就可以計算出單排序的結果矩陣,排序後總水平進行一致性檢驗,以及整體一致性測試的水平。通過整體的一致性測試的整體水平排序結果對於目標層的各種方案的相對影響。基於對各種方案的影響總水平排序結果,可以得到影響的組織結構,以選擇最優的結構設計各種因素的結果進行排序。
㈥ 作戰計劃 作戰方案區別
作戰計劃:針對如何取得一次戰斗或戰役勝利的想法,分析如何贏得戰斗勝利最佳目標、並將目標分解成子目標的過程及結論。
作戰方案:針對如何取得這次戰斗或戰役勝利的具體安排。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
僅供參考。
㈦ 作戰的基本原則有
(1)要取得積極的戰果必須實施進攻戰。
(2)防禦的作用要大於進攻的作用。
(3)當進攻不能取勝時就必須採取防禦態勢。
(4)從側翼或背後進攻比正面進攻更容易取勝。
(5)只有掌握作戰主動權才能充分運用優勢的戰鬥力。
(6)防禦一方取勝的機會跟防禦設施的堅固性成正比。
(7)進攻的一方只要不惜代價總能攻破最堅固的敵人防禦設施。
(8)防禦要獲成功必須實施縱深防禦並運用好後備隊。
(9)優勢的兵力總能取勝。
(7)作戰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1、隱蔽:就是通過隱身、欺騙等手段,確保「先敵發現、先敵攻擊」;
2、快速:就是依託情報監視與偵察和快速打擊系統,確保「發現即摧毀」;
3、高效:就是聯合、集中使用高能精確彈葯,確保戰爭的時間與空間「窗口最小」。
隱蔽、快速、高效既是未來戰場上的生存法則,也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勝利法則,更是評價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體系建設水平的基本准則。
信息作戰的主要特點:
1、破壞信息系統:一種是指通過間諜和偵察手段竊取重要的機密信息;另一種是負面信息。輸入負面信息有兩條途徑,即藉助通信線路擴散計算機病毒。
2、影響人的心理:信息化武器最重要的威力還在於對人的心理影響和隨之對其行為的控制。使電腦操作人員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潛意識。
㈧ 每一種戰爭形態都對應著不確定的作戰方式嗎
是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外在表現一般軍隊戰鬥力基本要素獲取和發展戰鬥力的形態樣式。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就是將人、武器裝備、軍隊編制等要素以一種新的形態樣式組合,以推動戰鬥力升級,是戰爭形態演變發展的內在本質,是決定戰爭形態的關鍵特徵要素。
(8)作戰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戰爭形態的每次突變和質變,即戰爭形態的每次更替,都是軍事領域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產物和結果。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以及戰爭的刺激下,特別是隨著軍事科技的重大突破和主導性武器裝備的標志性發展,引起了軍隊編成、作戰方法和作戰理論等全新變革。
導致戰爭的整體性改變,產生出新的戰爭形態。戰爭形態的演化歷史證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運用越來越快,武器裝備變革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發展過程不斷縮短,戰爭形態的嬗變將呈現出加速發展、過程縮短之勢。
㈨ 從作戰手段 戰爭性質和影響三個方面分析一戰
性質、作戰范圍、戰爭影響
性質
前者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後者既打擊了封建勢力,又侵略了別國
作戰范圍
前者在世界范圍內作戰,後者局限在歐洲
戰爭影響
前者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後者既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又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