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所以,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環境十分重要。但有時人們會不自覺地違背這個原則。
例如,許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經常喜歡布置教室,尤其是在領導檢查或同行觀摩時更要大動干戈。這有益於學生的聽講嗎?
一位教師曾給聽課的學員出過一個謎語:
教室里有些東西,下課時沒有一個學生看,但上課時他們卻看得非常仔細。
大家對著教室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後看,悟出了謎底,都若有所思地笑了起來。
原來,教師指的是教室黑板兩側牆壁上掛著的一幅名人語錄和一張教室衛生評比表。
確實,教室外的環境也許教師不能完全控制,但教室內的環境教師還是有可能調節的。為了使教室里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溝通氛圍,教室前面部分的裝飾物,包括宣傳畫、名人語錄、牆報、學生評比表、玻璃櫥(裡面還可能陳列著一些吸引學生「眼球」的物品)等,即使不能撤掉也應該布置在教室的後半部分。這些東西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師生溝通的效果,事與願違。
又例如,國外的教室大都鋪設地毯,桌椅呈馬蹄形或圓形、半圓形、扇形狀分布,旨在給師生互相溝通創造理想的環境。相比之下,我們的學校教室,甚至許多新建的教室使用的還是那種鐵制(或木製)結構的、固定排排坐式的桌椅。由此可見,我們的某些教育觀念還是比較落後。
只要有可能,教室里的環境布置、溫度與濕度、燈光的亮度和色彩、課桌椅的顏色和高度及排列方式等都應該盡量設置或調節到最佳狀態,讓教室里充滿溫馨與和諧的氣氛,師生溝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掉煩人的「口頭禪」
有些教師在語言中經常夾雜著許多不是標點符號的「標點符號」,如:「這個這個,那個……」「就是說……」「啊、啊……」等等,學生聽來會感到十分心煩,甚至還會有人幫你義務「記數」——數一數在一節課里你一共說了多少句口頭禪。即使是外語教師,也得注意不要沾上一些「洋口頭禪」。千萬別讓學生送你一個「OK老師」或「SO SO老師」的雅號,然後認為你的教書育人水準也「JUST SO SO」。
在師生溝通的各種語言障礙中,教師的口頭禪屬於「最煩人的語言」。要使教師的語言流利,基本上沒有口頭禪,甚至聽上去達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除了要非常熟悉所講內容之外,有意識地、熟練地使用一些連接詞十分重要。例如,可以把「首先……接著……然後……最後」「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若干組連接詞預先串接在自己的教學內容中,作一個簡短的內心預演。再加上適度的停頓和節奏處理,你的表達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當然,把普通話說好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
「一不小心」的後果
有時教師的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給學生造成消極的暗示,妨礙師生之間的積極交流。
請看一種常見的情形:
離下課還有15分鍾,教師卻不加遮掩地看了看錶,對學生說:「現在,我們講最後一個問題……」課堂里不少同學馬上開始蠢蠢欲動:有人開始看手錶,有人東張西望,即使再有筆記要記也寫得歪歪扭扭……
又如,一位教師剛走進教室就皺起了眉頭,接著又望著窗外(外面不遠處是一個正在施工的工地),然後開始埋怨:「雜訊怎麼這么大?你們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里上課?」學生聽後發生了共鳴,也在心裡抱怨:「是啊!教室的環境這么差,叫人怎麼學得好?」
師生在上課開始時就處於如此心理狀態,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面對教室外的噪音等不可能馬上消除的干擾因素,教師絕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表現出不滿、煩躁等消極情緒。聰明的做法是轉移注意力,把干擾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教師一站上講台,就進入了職業角色,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須十分小心,而不能動輒就犯「一不小心」式的錯誤。
㈡ 多媒體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多媒體技術在中學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主要包括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多媒體。四要素相 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 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 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中所 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多媒體是創設學習 的情境以及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20 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不能以媒體技術簡單地代替教師 的傳授,仍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突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 能。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可替代性 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研究首先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 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體教學代替其它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堅持不可取代性原則, 盡可能地避免只追求形式而無視教學效果的現象。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哪些知識適合 於採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哪些知識不宜使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是否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用多用少,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決不能為使用而使用, 更不能為偷懶而使用,不能以動畫代替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課堂演示實驗。 多媒體只有用於那些難以操作或實物操作中效果不太明顯的實驗才體現出它的必要性。 2.時效性 不可否認,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所呈現的信息容量都比傳統課堂所能呈現的信息容 量大,但如果在多媒體教學中一味地追求大容量、高密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是不 行的。如有的教師把兩節課內容並成一節課來上,把多媒體教學搞成放電影、電視一樣, 讓大量的信息在學生眼前一晃而過,從而造成許多教學內容,特別是一些重點和難點很 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很強的知識表徵。這種做法因屏幕變化頻繁使學生眼花繚亂,即使 學生被動地接受了這些信息,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和遷移,不利於培養能力,體現不 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此外,注意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獨特功能,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 角度分析,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變換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不是特別必要,盡 量避免一節課的45分鍾全部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教學內容,否則學生的視覺疲勞、心 理疲勞將會抑制大腦對信息的接受,有的課雖然只用二分鍾的多媒體教學,卻解決了最 難突破的關鍵點,可謂畫龍點睛、雪中送炭。 3.交互性 多媒體課件不能包攬整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以及板書等所有內容,而上課時 老師只管按滑鼠,一點到底,雖然省勁不少,但學生只能被牽著鼻子走,仍然是「灌輸 式」的教學,無法實現師生的共同交流。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教師 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多媒體教學,具有其它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只有善於將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 統教學手段相互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完善,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只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探索和總結,就會使多媒體技術不斷完善,使之成為一種理想的教學手段。
㈢ 如何遵循注意的規律提高幼兒園課堂教學效率
一、選擇有效的性內容 教育內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內容的適宜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內容的選擇應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也就是要根據教育目標,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需要並與幼兒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來確定,才能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創設有效性的情境 幼兒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特點,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直觀、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是十分重要的,如數學活動"認識月歷"。月歷對幼兒來說生活中處處可見,但幼兒對月歷內容本身卻並不感興趣,因為月歷上只有枯燥無味的阿拉伯數字和簡單的文字,色彩也無鮮艷可言,因此老師假如直接用生活中的月歷來組織幼兒學習認識,肯定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但如果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把它設計成可愛的月歷寶寶,以擬人化的月歷寶寶形象出現讓幼兒找月歷寶寶身上的秘密,一下子就會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月歷上面,沉浸於情境教學之中。這樣的情境創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既生活化又吸引了幼兒的有意注意,激發起幼兒探究月歷寶寶身上秘密的強烈慾望。
㈣ 如何提高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廣大幼兒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以及擔任教研員後的學習與研究,我對如何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一、選擇好教材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喜歡」「探索」等詞彙。如「手印螃蟹」的活動目標是體驗用手掌印畫螃蟹貝殼,嘗試運用畫的方式來表現螃蟹的不同動態;使幼兒樂意介紹自己的作品,能獨立創編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對此能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當的問題,能引導幼兒迅速進入活動的主題,節約達到教學目的的時間。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㈤ 淺談如何優化幼兒園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要促進幼兒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雙重積極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單 一、封閉的教學方式,以多元目標體系——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其它方面的素質目標為出發點,並努力達到多元目標體系的最優化。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課堂教學最優化理論其大意是:根據培養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幼兒、教師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按教學規律設計最好的教學方案,獲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結果。這個結果反映在幼兒身上就是全班每個人都能獲得最合理的教育和發展。這個理論的核心是要綜合地解決教育和個性一般發展的任務,包括發展創造性才能。其關鍵在於處理好時間、精力耗費和教育效果的關系,也就是要低消耗高產出。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如今的幼兒聰明、思維敏捷度高,但上課注意力易分散,也特別好動,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更是幼兒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實踐與研究,我們對優化幼兒園課堂教學模式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是課堂教學達到優化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優質課堂的首選因素 教學內容的優化也可以說是對教材的優化。作為教師應善於靈活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中一些多餘的或深淺度不適合幼兒的內容進行刪減,還要把把自己的經驗和見解與其結合起來。思考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如何選擇更應具有幼兒的年齡特徵,即選擇的教材或作品一定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周圍社會世界的、是幼兒感興趣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二、教學結構的優化,是課堂教學全過程達到優化的通道和保證,是實現優質課堂的第二因素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先講,幼兒後學或者教師講一步,幼兒學一步,教師包辦代替,幼兒死搬硬套。課堂中教師既主導又主體,幼兒成為灌輸的工具,教師教的累,幼兒學的苦,枯燥乏味。這種課堂教學結構顯然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必須加以改正。應採取以下方法:一是採用邊講解邊示範、邊練習、邊輔導的分段教學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糾正,提高幼兒的興趣。二是課堂開始可開展回顧式學習,幫助幼兒記憶,減少遺忘。三是增加幼兒活動環節,讓幼兒有充分的與材料、同伴、教師個別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四是重視課堂結束部分的經典安排,變單一的評價為互評、賞析與欣賞等多種形式,以此,激勵幼兒參與下次活動的信心和勇氣。 三、教學方法的優化,是課堂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催化劑,是實現優質課堂的的關鍵因素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的課堂教學要實現開放互動,而盡量避免枯燥。在教學方法上,遵循巴班斯基提出了六條基本准則:一星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的規律性和教學原則;二是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三是教學方法必須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適應;四是教學方法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五是教學方法必須考慮教學的現有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六是教學方法必須適合教師本身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潛下心來認真研究教材。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用新穎、實用和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授課。比如利用幼兒爭強好勝的性格,教師可引進競爭機制;利用幼兒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特點,教師可以採用多示範、多對比直觀教學法;利用幼兒興趣易轉移的特點,教師可以採用少練、精練、勤練的方法鞏固幼兒的興趣。關於教學方法的優化,可採用;1.運用直觀教具,引發學習興趣 直觀性教具,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領會教學內容,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收集、自製等方法展示教具,引發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2.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情景教學,就是讓幼兒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某一命題場景,設計並完成作業。比如:美術課上,講授《春天的世界……》,上課時,我掛出許多有關春天的圖片,讓孩子產生創作的靈感等。3.精心設置堂課導入,讓幼兒瞬間進入角色 開動腦筋精心設計一堂課的導入。力求在課的一開始就將幼兒的注意力緊緊地抓住,用獨特的導入方法激起幼兒的興趣。這里介紹幾種的導入方法: (1)利用談話導入 談話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利用談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幼兒從教師的談話中受到啟發和感染,從而引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2)觀看導入法 這是幼兒通過欣賞故事、表演、文學作品、生活經驗回放等與教學相關的前期參與,而產生下面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導入方法,這種方法生動有趣,也是孩子集中注意力,啟迪孩子積極思維的最好方法。 (3)聲音導入法 通過幼兒的無意注意,傳來美妙奇特的聲音,來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 (4)嘗試導入法 根據幼兒具有挑戰的心態,在教師沒教前,讓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任務。如:你們會搭房子嗎?你們知道為什麼要保護環境嗎等。問題一發出,幼兒就爭先恐後地說起來、做起來了。 4.採用電化現代化教學手段,促使幼兒較快的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展開想像,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電化教學它的魅力所在,不僅是直觀形象、光色絢麗和悅耳動聽,還能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並能造就個想像的空間,培養幼兒的思維、創造能力。5.引入音樂,聞樂起舞,激發幼兒的幻想 「聞樂起舞」是幼兒突出的一個特點。因此抓住孩子好動這個特點,讓幼兒在課堂上動起來,參與了表演,調動了幼兒的聽覺、視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和發展。6.學會賞識,便是教育的一種藝術體現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賞識教育正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確認和推廣,賞識幼兒是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力的源泉,恰當地運用賞識,不僅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而且還有利於促進幼兒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 7.堅持游戲法的教學方法,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性的方法,必須遵守 游戲教學是減輕負擔、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的必要性表現在:游戲教學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導精神,「愉快教育」的實質是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精神放鬆,課堂氣氛活躍,在愉快中得到知識,學到技能;鞏固知識游戲教學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因此,如何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便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讓我們攜起手來,潛心研究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為孩子真正創造有利於他們和諧自主發展的新課堂。
㈥ 幼兒園教師上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游戲法:通過游戲引來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個方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
2、啟發探索法: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3、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由於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
4、歸納演繹法:歸納法是藉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徵和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
5、講解演示法:講解演示法目的是通過教師展現直觀教具並結合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呈現出來。
6、比較法: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兩組或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按照比較的形式來分,可分為對應比較(如重疊等)和非對應比較(如單雙排的不對應等)。
㈦ 幼兒園教師上示範課需要注意什麼
幼兒園的公開課除了課前准備,課堂表現極其重要,它直接可以反映帶班老師上課水平的高低,那麼老師在上課時如何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呢,以下是北師大教育培訓中心們老師的分享。 一 言行舉止 普通話標准、咬字清晰、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身資優美的教師,總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給自己的教學課加分。因此,幼兒教師要在每一個環節注意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協調配合,用眼神、動作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不要過分表現,以免讓聽課者看著緊張,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 教師的鏡面示範 對於幼兒,區分左右手還是有定難度的,教師在示範時,一定要做鏡面示範,比如「敬禮、刷牙」等動作教師要用左手,而基本動作順序,教師則要從右面開始,不要太隨便,因為我們要做好幼小銜接,順應學校的教育,從左到右,由內向外等動作。 三 配班老師 配班老師協助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公開課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配班老師也要熟悉教案,熟悉玩教具的用法與操作。在上公開課時,配班老師要注意巡視每一位幼兒的狀態,幫助組織幼兒活動,維持活動秩序,並幫助主班遞送教具等,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但是這些不是說明一位主課教師要完全依賴配班教師,主班教師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自己把課上完。 四 指導語 指導語規范要體現在每一環節當中,思路清晰、明確的指導語,能讓幼兒愉快的接受,避免說話太快、指導語啰嗦,造成環節不緊湊。有的教師上課習慣用「這兒、那兒、啊、呀、好了寶貝」等等,在公開課里要盡量避免,可以用一些空間詞,如「左右、前後、上下」等來代替,尤其是指導幼兒指讀、拿筆、用剪刀、折紙等操作性環節的時候,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雙語教學是我們的重要目標與任務,每個環節要滲透、利用英語,比如:「好了、過來、回去、起立、坐下」 等等日常用語,運用起來會得心應手。 五 板書 即排版和書寫得很漂亮。板書是教師基本素質的體現,一定要經常練習。要在白板上書寫,一定要做到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假如寫字就是很難看,或沒有把握寫好,在製作卡片、字卡之前,可以通過列印的來進行,以保證在課堂上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你備課之外出現的情況,比如:意料之外孩子說的字、詞,老師就要馬上在黑板上寫出來,不能置之不理。 六 課堂常規 課堂中不要反復強調常規,用限制性語言過多,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並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浪費時間。教師在公開課中的一切語言都要緊湊、嚴謹,還有課堂應變能力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的腦子要靈活、機動。也是體現我們平時教學常規訓練成果的一部分。 七游戲 一定要作為鞏固知識點的一個環節,不要隨便什麼都是游戲,而且游戲是充滿神秘感的。比如:百寶箱、神秘盒子、走迷宮等等。也是樹立教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 一個方面,老師什麼都會! 八站位/蹲位 課堂中的站位,作為主班教師要考慮到你所講、所做的是否在孩子視線范圍內。 九幼兒狀態 幼兒狀態直接決定你這節課的好壞,抽孩子回答問題,孩子聲音小,老師要鼓勵孩子聲音響亮,並且要知道回答問題不是檢測孩子學的好壞,而是帶動孩子,互動全班的一個過程。 希望你滿意。
㈧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㈨ 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各有哪些
教學手段:設置一個反思角,在孩子違規很嚴重的時候請他去做三到五分鍾,代幣制教學手段,用糖哄或者獎勵小紅花,對於比較調皮搗蛋的孩子,循循善誘,做到仔細,耐心。希望我意見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