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參與性教學方法

參與性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3 20:34:35

1. 參與式教學提出時間

1.「參與式」教學的涵義和特點

所謂「參與式」教學,又稱「合作式」教學或「協助式」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最有效的方式達到學習、培養的目的。「參與式」教學與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1「多邊互動」性。「多邊」是指教學活動的主客體,包括學生、教師、學校及其管理部門。互動」是指「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相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學學相長;學校及其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互動,教學水平與管理水平提高。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素質和教學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統一。

1.2教師作用的「主導」性。主導性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導」為主,具體來說就是「導學、導思、導做」;導出方法,導出規律,也就是起「導游」、「咨詢輔導員」作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再是「絕對權威」,不再搞「教師中心論」、「一言堂」、「滿堂灌」。從而體現教師知識和能力的統一。

1.3學生地位的「主體」性。主體性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主動學習為主。體現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創新,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廣泛參與教學活動,包括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等,從而體現共性化學習與個體特徵培養的統一。

1.4教學質量的高效性。由於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改變,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教學內容的科研含量更高了,理論聯系實際更強了,從而體現知識傳授與能力提高的統一。

2.對「參與式」教學的理性分析

「參與式」教學的方法很多,每種方法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只有認真比較、仔細分析、綜合研究,才能恰當應用。筆者認為,常用的「參與式」教學有以下五種:

2.1「啟發式」講授法

「講授法」是通過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過去教學中用得最多是「滿堂灌」式。而「啟發式」講授法與傳統的「滿堂灌」講授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講授法是一種「廣播、電視式」的單向傳輸,沒有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而「啟發式」講授法是一種互動式傳授,注重「方法」和「思路」的講解,教師的觀點往往是作為「一家之言」而不是標准答案,以「啟發性」貫穿始終為特徵。

「啟發式」講授法應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2.1.1在教學內容上,突出「精講」、「管用」原則,不求面面俱到。

2.1.2在教學形式上,突出「啟發式」、「訓練式」。即在講授時貫穿啟發性,並與課堂討論、課堂輔導、咨詢答疑、課堂練習等方法相結合。切忌「一言堂」、「滿堂灌」。

2.1.3在時間安排上,根據學科或內容的不同,按照1~3:1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啟發式講授時間與課堂討論、答疑、練習時間之比)。

這種方法適合低年級或成分單純的教學對象,適用於基本理論、重點和難點的系統講解。講授內容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強等優勢,為其他「參與式」方法的運用教學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啟發式」講授法仍有一定的的局限性:「仍然是以教為主,以傳授為主」,[2]如果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則學生仍處於被動學習地位。

2.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採用案例分析進行教學的方式。這種方式常常以面臨困境或錯綜復雜的案例背景資料為依據,要求學生提出最優而不是惟一的解決方案,或對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判。

案例教學法要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2.2.1以選好典型案例為前提。提供給學生的案例背景材料不宜過少,所反映的問題盡可能錯綜復雜,隱含各種矛盾和沖突,以拓展分析的空間。但提供的案例必須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不便公開的人名、地名可用化名)。要求學生各自撰寫分析提綱。

2.2.2以抓好小組討論為關鍵。討論必須分小組,以每組8 –10為宜。人太多,學生參與機會就少;人太少,難以形成討論氣氛。討論前確定小組長,教師對小組討論提出要求;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適時引導。如果不分組,就變成了簡單的課堂討論,變成「少數唱戲,多數人看戲」的被動局面。

2.2.3全班交流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重點環節。基本程序是:各組派代表在規定的時間內到講台陳述該組主要共識觀點和個別觀點,本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並將觀點板書於黑板上;各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對他組觀點提問或答辯他組提問;總結點睛,由教師或學生或師生共同總結。

在上述各環節中,教師要處理好學生所扮演的角色關系,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有:共識觀點角色、特殊觀點角色、拾漏補缺角色、專挑問題角色等,教師要充分調動各種角色的積極性,並正確引導。

教師要起主導作用。要宏觀把握進度,防止脫離主題,保持「活躍」而「有序」的氛圍。教師扮演「導演」、「主教練」角色,切忌當「仲裁者」、「評論家」,不輕易對學生的觀點當場進行「肯定」或「否定」,讓學生自己評判。

案例教學法適合高年級或社會經歷豐富的成人教育或幹部培訓,適用於沒有標准答案、固定答案內容的教學,尤其適用於「管理學」、「領導科學」等學科。其優點是:強化已學知識並融會貫通,提高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局限性是:知識系統性差,案例具有個別性和特殊性。

2. 參與式教學包括哪些方面

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實踐能力三大塊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要求在教學方法上更注重實踐性。創業教育的受眾群體是大學生,他們是成年人當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個群體,對新鮮事物有著敏銳的感覺並最有可能把一些好的想法付諸於行動。但教育研究表明,成人學習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他們想學習或認為需要學習時才會去學習,這說明成人學習更具主動性;二是如果能將新知識運用於現實生活或工作中,他們更願意學習,這說明他們更關注實用性;三是如果能將所學的新知識與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情相聯系,他們更願意學習,這說明成人學習更容易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創新成為可能;四是如果能取得成績和收到反饋,他們更願意學習,這說明成人學習更注重實效性。此外,他們在舒適無壓力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會更佳。
可見,創業教育不能單純採用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因為成人學習原則告訴我們,大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的聽、說、識記掌握全部的知識。同時,創業教育的實踐性也要求我們不能躲在「象牙塔」中提高創業能力,創業教育需要親身體驗、實踐式的教學;而「參與式教學方法」恰好能夠滿足創業教育的上述要求。
參與式教學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的一種進行教學、培訓和研討的方法。參與式教學過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積極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接受教育、獲取知識並發展能力。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形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歸納為: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範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講故事、辯論、與他人在特定環境內練習生存技能、音頻或視頻活動,比如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決策圖或者問題樹。下面以《大學生KAB創業教育》為例,就常用的幾種方法加以討論。 頭腦風暴法是指教師提出某些社會現象或問題,要求學生盡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過隨心所欲的聯想,學生可以在輕松而有目的的氣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識,也是一種拓展思維的好方法。比如在「如何產生好的企業想法」的授課過程中,我們針對「北京許多高校校園中都存在的流浪貓現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看見流浪貓,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展開想像,自由發揮,最終引出建立一個寵物養老院的商業想法,因為如果存在這樣的養老院,寵物的主人可能花一點錢把他們送到寵物養老院,而不是遺棄他們。從而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像,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3. 如何開展深度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是師生共同創設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實現教與學的完美融合,

4. 什麼是參與式教學

一、什麼是平等參與式教學
平等參與式教學,是在師生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一種教育新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講究以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和師生關系為基礎,創設師生平等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和途徑。在教學中教師也將自己過去習慣的中心位置轉移給學生。重「導」而輕「灌」,重「學」而輕「教」。在教給學生相應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氛圍中牢牢把握已有經驗進行再學習。從而達到「探索方法、積累知識、掌握技能、開發思維、實踐能力、進行再創新為目的教學模式。它與傳統教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重知識的積累,後者重綜合能力的培養。現代教理論認為教育的最終真諦是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所以說,平等參與式教學,是在引進吸納英國現行以張揚個性為主要目的參與式教學理念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是對我國因材施教思想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平等參與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前面已經談到,平等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平等參與「。在三點基本理念中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為什麼說」以學習者為中心「是核心呢:一是這個」核心「是相對於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而說的。變學生被動學習者的地位,為學習的主人。二是,將傳統教學中的」平均給予「轉換到教師盡量滿足學生的」本位需求「上。教學的目標由原來統一的知識積累,向著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需求,分層設立目標。在教學中既注重群體利益,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利益),不淺顯的將」平均「等同於」平等「而給學習主體的」平等「賦予了新的內涵:人格平等+機會平等+權力平等+照顧個體需求=平等參與式教學。教學中既要追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做人「,還要學會從原有現狀水平去發展。譬如在一堂成功的平等參與式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觀察到,教師在某一活動中將課程目標中的知識或技能向學生轉換遷移時,有些學生看似未參與,但監測時發現這些學生都撐握了相關知識。有時,老師會讓他(她)們人做點」拔高「工作,有時,這些學生卻在搞」副業「做自己認識為值得做的事。這就是典型的優秀學生不參與也公平的體現。所以」以學習者為中心「作為平等參與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它的最根本的是實質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5. 參與性的學習方式有什麼好處

1、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

2、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並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3、讓學習者有自由思考,運用自己智慧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習者有選擇上課方式、安排學習進度的權利,除了班級教學以外,可以採用小組教學、課堂討論、個別化教學、網路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



學習方法

四類經典學習方法:正強化、負強化、消退、懲罰。

這四類方法都是主要的學習方法,有趣的是,同樣的方法對不同性格的人的效果有差異,比其他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的人稱為特有效人群。5D學習理論就是哪些方法對哪些人更有效。

強化:能增強反應率的效果。正強化和負強化。

消退:有機體作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麼這一反應在今後發生的概率便會降低,稱為消退。

懲罰:當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懲罰。

6. 參與式教學法 論文撰寫時有哪些研究方法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7. 參與式教學的方案規范

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
古今中外,自有教學之日起,就有了教學設計。自美國學者格拉澤(Robert Glaser, 1962)明確地提出「教學系統「概念以及對教學系統進行設計[1],「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開始從樸素經驗之「術「上升為理性之「學「與技藝之「能「的整合,逐漸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教學設計是一個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發展中的科學概念和教學准備策略,是教師專業發展追求教學智慧的關鍵技術。隨著信息技術(IT)的迅猛發展和教育科學的巨大進步,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呈現出驚人的躍進式發展——以肯普模型(Kemp Pattern, 1977)為代表的第一代教學設計(ID1)尚未普及,第二代教學設計(ID2),又稱「教與學設計「(Instructional and Learning Design, I&LD)之史密斯—雷根模型(Smith-Ragan Pattern, 1993)就誕生了;目前,第三代教學設計(ID3),或稱基於多媒體學習環境下課堂動態生成的「參與式教學設計「的雛形已初見端倪!
第三代教學設計的支撐性理論是統整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領下的有效教學思想和多元智能學說。參與式教學設計的本質內涵是交互的學習活動和主體間多維對話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教師預設教案的被試(tryout learners),而積極參與動態生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以同伴者的身份觀察每一位學習者的進步和需要的教學變數和條件變化,對學習情境(learning context)作出生動靈活的反映,並即時調整預設方案。
這種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體現為:以學定教,教服務學,學教相長——即根據知識和認知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我「,教學設計者(絕大部分情況下即實施者本人)開發出適合於學習者自主意義建構的具體的,明確限定結果的最好方式。其設計思路是:設計者在課前調研學習者的知識體驗,分析教學內容的課程定位,反思自身前期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然後在系統思考的前提下按學科《課程標准》的學習要求和教學建議,獨立解讀教學內容並設置教學目標,創設協作學習情境,設計促進學生自主意義建構,個體學習體驗的課堂系列學習活動。參與式教學設計一般應用了個體化目標設計,非線性流程設計,情境化學習建構,參與式主體對話,整合化智力技術,審美化親和界面等六大基本策略的全部或者大部分。[2]
與前兩代教學設計不同的是,參與式教學設計以學生行為,意識和思維的積極參與為目標指向,在框架式,實例式和隨即進入式三種教學模式中能夠提供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需要的教學環境,更注重「自主學習設計「和「協作學習情境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三個要素: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將知識外化和實現自我反饋。協作學習情境設計包括如下內容:(1)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2)能將討論逐步引向深入的後續問題;(3)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深化討論;(4)教師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即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3]此外,設計者十分關注知識系統接受的「宏設計「和教學情節審美的「微設計「的有機整合。
方案規范
「以學習者的生命發展為本「的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區別於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的課前備課,其物化形式也不同於原來式樣的上課教案。從行為分析,備課與教學設計是兩個相關而又內涵不同的教育技術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後者則是一個下位概念。教學設計運用系統論的思想「生本化「地處理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備課不僅僅是教學設計。從文本形式來看,「前段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備課教案「。
在新課程改革實驗理念的指導下,一份完整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規範文本包括下列標題,署名,正文,反思等四個部分。具體的寫作要求和內容格式分述如下:
一,標題(title)
標題要具體,明確,方便檢索和知識管理。通用格式為「XX版XX年級《XX內容》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可以設計一個課時的教材內容,也可以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二,署名(designer)
寫明設計者的服務單位,姓名,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學科教研組,年級備課組或多人合作,應說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三,主體(body)
這是教學設計的正文部分,攸關課堂教學的績效和成敗。主要闡述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以及教學內容的課堂分析和處理思路,重點是設計學習活動的過程環節及其學習情境,包括知識結構和板書設計等。其物化形式一般採用文字敘述加設計意圖或點評的格式,也可採用表格模式或流程圖的形式。港澳台地區的教學設計大多採用「學習活動設計樣板「(ISTE),內地也有不少學校在借鑒或推廣這種模塊化的設計格式。
四,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
教學反思是執教者對照課前的設計目標和教學方案,對自己的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及其教學效度,以及這些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等所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體驗性思考,而且在思考過程中,能夠發現,清晰表徵所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並積極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反思有教學環節的階段反思和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綜合反思兩種格式,或者兩種兼容統整的形式。一般而言,教學反思的內容主要指向四個方面:(1)指向教學技術,即分析,評價教學活動本身的利與弊,以及影響教學活動的因素,記錄教學機智,精彩亮點或「敗筆「之處;(2)指向學生發展,即分析,考慮與學生發展,能力培養相關的一些因素,記錄學生的見解;(3)指向教師發展,即分析,考慮與教師自身發展,素質提高相關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學創新,綜合教學反思,記錄再教設計的靈感。實踐性反思也可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研討的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一種採用產出方法進行教授的教學策略,主要任務是在前段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Teaching Plan),以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是最富有技術內涵的關鍵。教學設計方案一般應由設計依據,前端分析,課前准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五個主要模塊組成。
【設計依據】(design considerations)
按照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習者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歷出發策略地處理教學內容,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前端分析】(pre-analysis)
(一)背景分析(base analysis)
1,《課程標准》分析
分析學科《課程標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要求。
2,教學內容分析
(1)定位分析。分析本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或模塊中的結構地位和作用。特別注意把握單位教學的階段化目標,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處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目標。
(2)課文分析:獨立解讀文本,擺脫教參依賴。准確而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的精髓和要義,確定知識效能,並分析本課內容與其他學段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
3,學生和學情分析
要將學生設計為課堂教學的目標人群(target population),以示區別於用於試驗的學習者(tryout learners),並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確定其課前必須已掌握某些與學習目標相關的技能(如,起點行為)及其與主題領域相關的已有知識。[4]
(1)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求。學生喜歡這些學習內容嗎 他們還想知道什麼 可能會提出什麼問題
(2)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他們自己能夠解決什麼
(3)分析學生在新知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學生在哪兒需要得到什麼幫助
(4)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比如:低年級學生的理性概括能力不強,提問設計就不能先從理性概括問題開始。
在教學設計的前端段分析時,提倡實證的學生調研,避免備課想當然:學生已經知道的還在低水平重復;學生不知道的,理解不深的,上完課後仍然不知道。學生調研的常用方法有:觀察,訪談,作業分析(前測,診斷)等。
(二)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goals & objectives)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靈魂,是規定課堂上教與學全過程的綱領,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教學目標的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預期達到的基本教學標准,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5]
從教學目標表述的角度講,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教學目標不宜過多,要契合內容的特點,並與學生的學力和學情相適切,要考慮到思想性,科學性,操作性,有序性,可測性。其中:(1)知識和技能。在學習了什麼之後,學生能得出結論,能准確寫出,能說出,能夠解釋說明;(2)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討論—綜合,歸納出,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匯流排導引下。逐層討論;(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世界,現象的討論,培養實事求是和一絲不苟的態度。三維目標要注意內在有機統一,是同一個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所包含的三種價值,不要誤解為做三件事。
(三)重點與難點(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教學重點「的敘寫主要針對教學內容本身,「學習難點「則主要針對學生情況及其最近發展區。設計者不要簡單照抄教學目標中的條目,最好做一點具體分析:為什麼學生難以理解 是因為缺少生活經驗,還是不善於領會字面下的深層含義
【課前准備】(pre-preparation)
(一)學生准備(learning preparation)
學生准備是指學生在上課前進行的與新授教學內容相關知識和物質兩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1)教師引導下的課堂學習內容的預習和學生自主進行的知識准備。(2)與學習內容有關聯的原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學習體驗的課前提取。(3)輔助課堂學習的必要器具。
(二)情境與媒體准備(context and media preparation)
這部分情境與媒體的准備者主要是教學設計者和教師,包括:(1)網路虛擬(VR)資源,直觀真實資源與課堂環境的設計與布置。(2)教學輔助的設計和准備,如實驗器材,創意教具和傳播媒體的設計和准備,並闡明教學資源和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方式。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means)
主要指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啟發和指導等。
【教學過程設計】(process design of learning)
這是教學設計方案的主體部分。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教學情境中進行自主意義建構的學習活動的規劃和安排,主要包括對學生預習,參與,體驗,探索,練習,實踐等各類學習活動進行的選擇,組織,指導和改進等。有效的課堂學習活動將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現代學習方式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進步和發展,其教學效益無可匹敵。只有把學生當做知識建構的主體,當做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人,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教學過程劃分若幹流程性環節,主要環節以3~5個為宜。具體說明教師指導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及主體間積極交互活動(intersubjective activities)。課堂學習活動有學習行為的外顯和精神或思維的內隱兩種辯證統一的表現形式,是一個教學進程的兩個方面。[6]落實教學重點有高潮,解決學習難點有策略。
教學活動的每個項目之後要說明相應的設計意圖及其資源/媒體的選擇理由。設計意圖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可能的話,要有教學環節的評價和反思設計。
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的典型流程有:「聯系實際,導入「(lead in),「探索實踐,新知「(new learning),「實踐運用,體驗「(experience)和「歸納知識,拓展「(development)等四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設計,包括解說,指令,提問,評價與反饋(預測中的反饋),情境控制等。
課堂導入設計要特別注意根據學生原本生活經驗和現實學力進行「真實問題「的有效設計,要少而精,避免無意思的「弱智「問題和無效提問,學會發現。
新知探索和實踐體驗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是最具教學專業性的核心技術。設計教師的角色任務,引領(lead)學習意識的積極參與和思維創新發展,指導(instruct)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設計並搭建腳手架(scaffolding),監控(monitor)和評價(evaluate)學習過程和教學績效,支持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自主意義建構,學會學習。
知識鞏固性操練和拓展性作業設計要體現漸進性,層次性,選擇性和激勵性,以尊重學習者個性及其建構差異。教師可提出一些探索性問題或者提供相關知識鏈接,以利於學生的後續深度學習,進一步開發潛力和智能,學會發展。
在課堂過程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具體設計項目學習的時間安排。若是一個知識內容的系統教學,則應完成多課時的有機整合性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最好應附有「知識結構圖/教學架構圖「或「板書設計「。
【學習評價設計】(evaluation design of learning)
「基於過程評價的教學設計「是個性化和班本化的尖端教學專業技術。課堂學習評價設計,就是對照預設的教學目標,對評價方式,評價工具進行設計,這是一種學習績效的形成性動態評價,對教學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要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進行長期,連續地觀察。比較容易操作的是「知識與能力的評價「。以語文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學會幾個詞語(會讀,會寫,會講,會用)「,評價方法就可以是聽寫,默寫,解釋語境中的含義,造句等;目標是「理解課文的主旨和意義「,評價手段可以是「舉出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故事,場景或個人的經歷和體驗「;目標是「流暢地,有感情地朗讀「,評價方式可以是小組成員互相檢查是否做到,不能達標的要補救。
評價工具的設計有利於更好地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評價工具「不僅是教學結束之後對學生的檢查,而且有時可以放在教學活動之初,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南。比如一份試卷,一套試題,如果一開始就交給學生,要求他們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等方式來完成這些題目,既是練習與鞏固的手段,也是評價的工具。因此,所謂「拓展練習「要有明確而恰當的指向,應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連貫,而不是隨便「遷移「和「拓展「。」評價方式「的設計可以是開放式和多樣性的,比如全班聽寫或筆談,小組檢查,家長督查,教師抽查,課外實踐等等。

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會有諸多不可預料的變數,而且學習活動主體的思維火花和行為變化也是不可預設的。以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設計為中心內容的參與式教學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師創造性的智慧勞動。當然,對於學習內容本身的解析,要花很大功夫,但它應該放在「背景分析「之「教學內容分析「里。
需要強調的是,教學准備和教學設計後的實施不是貫徹教學方案,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導致調整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反應。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重點在於教師引導(instruct and guide)學習活動,啟發參與意識,文本不必寫得過於詳盡,粗線條即可,不宜瑣碎而失去了靈活性。
教學設計方案畢竟是一個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教師要靈活機智地處理實施過程中的小細節而又不至於違背文本設計的初衷。對於專業成熟教師來說,教學設計還應該更高地考慮學生自主建構活動的「生成性「問題和教學技術的「靈動性「問題。這兩個問題最能考驗教師教學智慧和現場教學機智,是創造富有生命活力課堂的關鍵。
教學准備的產物應該是多樣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種形式或模式。教學設計可以是物化的書面計劃,也可以是頭腦中的思路。重視教學方案的規范化管理對新教師和欠勝任教師來說是必備必要的,但對於合格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而言,過於強調形式規范可能弊大於利。

8. 如何實施好參與式教學

教師、學生、教材是組成「參與式」教學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與「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與式」教學以創新、發展變化為先導。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為主、平等參與」為基本理念。倡導各科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體驗等緊密結合。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要落實在課堂的設計上,操作上,其重要標志是教師不在是「教」教材而是「設計」教材。
一、導入的設計。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活動進行的順利與否,跟導入關系密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法:

1.情景表演導入。

教學一年級教材第二冊「比多少應用題」時,首先讓學生帶上小黑兔、小白兔頭飾進行找朋友表演,然後根據小黑兔、小白兔的只數和找朋友的情況,進行編應用題:

(1)小黑兔有12隻,小白兔有6隻,一共有多少只?

(2)小黑兔有12隻,小白兔有6隻,小黑兔比小白兔多多少只?

(3)小黑兔有12隻,小白兔有6隻,小白兔比小黑兔少幾只?

根據以上三道題順勢導入新課。

2.游戲導入。

游戲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提到游戲他們自然就來勁了。如在教學一年級美術「手工製作」時,先讓學生做一個「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游戲做完後教師問:「你們做游戲時用到了什麼?」生:(手),師:對,我們的小手可巧了,不但做各種各樣的游戲,而且還會折各種各樣的事物,引出課題——手工製作。

3.巧設懸念導入。

根據學科內容的特點,可以設懸念導入:如教學二年級語文《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教師說:「剛開始小葫蘆長的非常可愛,可是後來全都枯死了,掉下來了。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會知道的。」然後板書課題。

4.猜謎語導入。

如在學習一年級《比尾巴》一課時,教師說:今天,我們進行一場「猜謎語」擂台賽,看誰猜的又對又快。「紅花頭上戴,綵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門萬戶開。」(公雞)「耳朵長,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飯。」(兔子)……給猜對謎語的同學戴上頭飾。並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動物聚在一起干什麼嗎?」順勢導入比尾巴。

二、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教學活動是教學設計中最主要的環節,活動的新穎與否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是一定要根據班級學生差異,本著「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為主、平等參與」的課堂教學理念,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引起大家共鳴的,積極參與的活動。

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若干名學生向杯子中投乒乓球,投完球後,杯子中的乒乓球個數用數字來表示,連一個也沒投進去的茶杯中乒乓球數用「0」來表示,此活動不但學生感興趣,而且也明白了「0」的意義,「0」表示連一個也沒有。

教師在教學有關10的減法時設計了拍手歌活動。

你拍一,我拍九,我們都是好朋友。

你拍二,我拍八,做對游戲笑哈哈。

你拍三,我拍七,游戲學習在一起。

你拍四,我拍六,咱們齊說順口溜。

你拍五,我拍五,兩數湊十不含糊。

有位教師在練習得數是12以內的加減法時用擲骰子的方法,每人擲兩次,把兩次點數加起來。在教學元角分時在教室中貼了牙膏、泡泡糖等事物的標簽,讓學生親身感受購物過程。真正了解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還有位教師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把新課上完後編成了課本劇進行表演。有些課本劇是在教師指導下編寫的,有些是學生自編自演的。如在學習完《要下雨了》、《坐井觀天》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了課本劇表演,在師生共同製作了頭飾、配上音樂,鞏固了教學成果,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分享了快樂。(進行表演是把教室課桌拉成圓桌會議形式)

三、怎樣設計練習。

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練習中精心設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練習的設計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需要進行設計。

課堂教學中的練習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強化練習,為此在設計中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練習題。為提高學習興趣可設計游戲性的練習、表演性的練習題,例如:在二年級識字教學中,採用「摘蘋果」、「采蘑菇」、「找朋友」的游戲,使學生不但鞏固了新學的生字,並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意識。再如教學口訣時,在練習中設計「擲骰子」的游戲,學生通過游戲記住口決。「奪紅旗」、「登寶塔」、「連線」等的形式的練習設計。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1.針對性練習。

設計針對性練習是為了引導學生解決過程中的認知偏差、疑難問題、分清知識的異同點,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

課堂學習中的典型錯例、作業本中的錯例是最好的題型。把這些錯例歸納分類編製成針對性練習。做好這項工作是提高復習課質量的關鍵之一。

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可以采對比題、辨析題、是非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對比、討論、明白錯誤原因,並理清解答方法。

2.綜合性練習的設計。

綜合性練習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發展的脈絡,重構知識體系。綜合性練習的設計多應用在「復習和整理」的教學中。

3.發展性練習的設計。

發展性練習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應面向全體學生,有發展學生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價值和空間。此類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應用開放題和思考題。例如:教學二年級乘法口訣後,設計「小小商店」題:

鎖子:3元玩具車:6元玩具飛機:6元放大鏡:3元小明用15元錢可以怎樣買?能買幾種商品?學生討論後發現:〈1〉5×3=15(元)3×5=15(元)能買3把鎖子,能買5個放大鏡。〈2〉6+6+3=15(元)能買一輛玩具車、一架玩具飛機和一個放大鏡。〈3〉6×2+3=15(元)能買兩輛玩具車和一把鎖子。(這樣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也可以設計成趣味填空:4隻雞有()條腿;8條小狗有()條腿;5頭豬有()只耳朵;7隻鵝有()條腿;6隻青蛙有()隻眼等。這樣聯系實際的練習設計,不但能讓學生記住乘法口訣,還能增加學習興趣,學習效益高。

以上這些活動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平時不愛參與、調皮的學生這樣的活動中表現尤為突出,通過活動是教師真正發現了他們的潛能,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教書匠」的角色逐漸向「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轉變,這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是考驗,也是挑戰,我們要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

閱讀全文

與參與性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辟穀養生最佳方法 瀏覽:185
頸椎椎管狹窄的治療方法 瀏覽:808
一加6耳機音效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6
章飛一絕祛斑液使用方法 瀏覽:114
陽台安裝凈水機的方法 瀏覽:5
食用蜂蜜檸檬茶製作方法 瀏覽:915
速度滑冰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543
酸蒜苗怎麼腌制方法 瀏覽:195
疤克使用方法雙眼皮 瀏覽:821
吊櫃爆炸螺絲安裝方法 瀏覽:242
c11探針檢測方法 瀏覽:537
集成牆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70
凝血酶凍乾粉使用方法 瀏覽:44
多重共線性解決方法 瀏覽:675
冰水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19
糊圖變清晰方法手機 瀏覽:893
足球訓練帶球方法 瀏覽:58
不想生孩子有哪些方法 瀏覽:73
蘋果測距離的方法在哪裡 瀏覽:898
行業劃分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