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開題的「研究方案與試驗方法」怎麼寫
課題開題報告與研究方案的撰寫方法
第一部分 課題開題報告與研究方案的含義
一、開題報告與研究方案的含義
(一)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 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准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研究方案,就是課題確定之後,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之前制訂的
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研究方案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我們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從下手,或者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寫好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應做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寫好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重要還是要做好很多基礎性工作。
(一)首先,我們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我們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復別人走過的路,而會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去研究;
(二)其次,我們要掌握與我們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基礎扎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研究深入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這樣我們寫報告和方案的時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報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2.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和手段是指具體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內容;而研究技術路線要反映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通常用框圖將「內容+方法」的邏輯路線勾勒出來就可。
3.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4.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有什麼區別
研究目的是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即問題的提出,是研究的意義與理由。
研究目標是指具體的要達到的目的,如通過研究構建某種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方法,獲得某某規律,揭示某某機理等等。
研究內容則是與研究目標對應的具體可操作的一個個研究點,是指實現目標所要進行的具體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內容是通過做許多事情達到研究目標。一個是目的,一個是研究的主要事項。研究目的是為了獲得某個結論。
研究目標:通過你的研究(實驗和理論推導等)最終能到到什麼樣的預期效果。
研究內容:在提出研究目標的基礎上,細化達到這個目標具體要做的那些事情,要一條一條的列出來,看你是寫什麼東西,有的還需要寫技術路線,就是要研究的這個內容你具體每一步是怎麼開展下去,寫這個要注意:可行性與創新性。
例如:研究目標是一個叫歐巴桑的美女,就是你的目標;確定了目標之後,你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和她結婚,結婚之後你的研究內容是歐巴的結構、脾氣、零件組成、運行規律。
研究目的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研究目標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研究內容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5. 論文,如何寫研究方案,如何選擇研究方法
論文的研究方法一般從較寬泛的領域看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從取材方面來看有實證研究(實際調查案例為分析基礎)與文獻歸納法等;如從分析手法上來看有歸納法、演繹法與比較分析法等等。不過要看你是什麼專業,專業不一樣運用的研究方法是不一樣的。
6. 研究方法與實施方案
一、地質地球化學環境背景調查和分析
對三個研究靶區進行了詳細的野外調查工作,主要觀察、記錄、收集研究區內①岩石類型及其特徵與分布,②構造地質條件及其斷層、褶皺的分布特點,③地形地貌景觀及其控制因素,④土壤類型、性質及其母質層,⑤水系發育狀況及其沉積物特徵,⑥自然植被與氣候特點,⑦物理化學條件如pH、Eh、溫度、濕度、氧逸度等。
為了取得上述資料數據,我們採用了①岩石露頭觀察與室內鑒定,②土壤深度剖面測量,③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④綜合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測量,⑤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填圖,⑥土壤和水溶液物理化學參數測量等方法。現將這些方法簡要敘述如下。
(1)岩石觀察、記錄與分類描述。對各研究區內出露的岩石進行野外和室內全面系統的觀察、分類和定點描述,並在地質圖中劃分各類岩石分布區范圍。
(2)土壤深度剖面觀察與測量。對每一研究區不同的土壤類型都進行土壤深度剖面的觀察與描述,分層取樣,繪制剖面圖,研究土壤性質和成土作用特點。
(3)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在設計穿越病區與非病區的剖面線上,按土壤類型和一定的間距進行土壤剖面觀察和取樣,繪制土壤剖面圖,分析硒在各層土壤中的遷移、富集特點及控制條件。
(4)綜合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測量。在張家口和磁縣地區沿設計的穿越病區與非病區的剖面線上進行岩石、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種植物、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等的觀察和取樣分析。取樣間距一般為2km左右。根據觀察和測試結果繪制岩石、土壤、構造、地形和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硒及相關元素的綜合剖面圖,分析剖面穿越區域的硒地質構造環境背景及其相關控制影響因素。
(5)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填圖。在恩施高硒中毒區和低硒克山病區利用1:20萬區域化探掃面的水系沉積物樣品,以4km2為一個組合樣分析測試硒並繪制地球化學圖,進行硒地球化學異常評價和環境背景分析。
(6)土壤和地表水物理化學參數測量。對所有土壤樣品都測試了pH值和燒失量LOI值,其他物化參數未作測試。對各區的泉水、井水等飲用水測試了溫度、pH、Eh、電導率等物化參數及
二、流行病學及生態環境調查
(一)流行病學調查
主要目的是通過近幾年克山病和癌症等發病率或死亡率調查數據與以往調查數據對比,監控其動態變化。分別在張家口和磁縣及鄰區,對1992~1996年和1993~1995年的克山病檢出率和食管癌標化死亡率以村為單位進行了回顧調查。恩施地區硒中毒因近十多年已逐漸消失,故未進行這方面的調查。
(二)生態環境及社會環境調查
目的是查明硒分布和流動循環的自然控制和人為影響因素,用以分析了解硒—環境控制條件—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主要調查內容有:研究區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景觀、天氣、氣候、降雨量、干濕度、土壤、水系、植被、種植物、人群食物結構、營養狀況、生活習慣、衛生條件、經濟條件、社區活動、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狀況、村病史及治癒情況等。調查方法採取觀察、訪問以及查閱文獻記載等。
三、土壤總硒和植物有效態硒分析
用於了解植物吸收的硒與土壤硒的關系。通過化學溶劑連續提取的方法,將土壤硒分離成各種化學態和結合態的硒,從中找出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態硒。本書在張家口低硒帶土壤進行了該方法試驗,並與恩施高硒區土壤進行了對比。
四、硒與多元素相關分析
用以查明硒與其他元素在土壤、糧食、人體中的分布和流動循環的協同或拮抗關系。共分析了土壤、糧食和人發中21~24種元素,並進行了相關性統計分析。對其中一些與硒相關的元素協同或拮抗作用作出了初步評估。
五、硒及環境條件的綜合對比
對比研究的方法貫穿於本次研究的始終。主要採用了以下一些對比:①重—中—輕(非)或高—中—低發病區發病率(死亡率)對比;環境硒及其相關元素分布特徵對比;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條件對比;②三種典型區的對比;③三種典型區與全國及世界相關疾病和硒環境條件對比。
以上是橫向對比,研究中還採用了一些縱向對比,即隨時間的演化對比。例如病區發病率(死亡率)發展趨勢對比;土壤、糧食、人發硒變化對比;人發硒隨年齡和性別變化的對比等。
通過上述對比,特別是縱向對比,在系統演化理論的支持下,本書總結和發現了許多新的結論和認識。
六、計算機推理模型——智能決策支持系統
本次研究僅在基礎較好的湖北恩施高硒地區進行試驗。應用智能決策系統開發平台(IDSDP),MS Visual C++語言及Visual Fox Pro等環境工具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開發了地方性硒中毒預防智能決策支持系統(IDS/Se)軟體。對硒中毒及其環境因素進行推理評估。
7.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8. 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研究方案包括說明研究課題的目的和意義,說明研究的內容,說明研究的理論假設,說明研究的分析單位和抽樣方案,說明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與分析方法,說明研究人員的組成、組織結構及培訓安排。確定研究的時間進度和經費使用計劃。
即說明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從事這項研究在理論上或在實踐上有什麼樣的價值。當然,要說明這些的前提條件是,研究者必須首先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認識。
這種認識既包括對研究課題本身含義的理解,即該研究究竟要探討和回答什麼問題,也包括對研究課題在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中所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研究計劃怎麼寫
研究內容是對研究問題的具體分解和細化。在研究計劃書中,要詳細說明研究的內容,這是落實目標的十分重要的一環。
如前所述,研究課題的確定只是指出了我們所研究現象的大致范圍或基本方向,至於在這個題目下,究竟應該研究哪些具體現象,則是在研究計劃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所應完成的任務。
假定我們所確定的研究課題是「北京市城區交通狀況及問題研究」,那麼,在研究計劃書中,就可以將城區的交通狀況分解為交通車輛狀況、道路建設狀況、交通管理狀況及人員流量狀況等幾個大的方面,然後再在每一個大的方面中。
根據課題目標的要求和現有的條件,對研究內容進一步細化。比如說,將交通車輛狀況細化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客車與貨車、大車與小車等具體的研究內容。這樣就可以為研究指標的選擇、問卷的設計等打下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