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後感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是分數提高了?是學生比賽有名次了……書中解釋: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可分解為三個子概念。課堂指教室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叫課堂;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我們所要探討的「有效性」也就該針對「班級授課」而言,它是教學的組織形式的一種,通俗地說就是在比較固定的教學環境中,老師對比較固定的學生群體,並在比較固定的有效時間內所完成的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將以上這些概念綜合成最後的「課堂有效教學」,即指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課堂教學有「班」「課」「時」三個特徵,那麼課堂有效教學也就可以概括為「班有效」「課有效」「時有效」。什麼是課堂有效教學?我手頭上資料有限,翻江倒海,也沒能找出直接的具體的答案。大多是有效教學的實踐案例或行動指南,基本上是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與外沿做了一些探究,這對教學一線的教師的確極為實用,往往蜻蜓點水的一撥,就能掀起另一層潛浪。當代課堂教學觀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課堂有效教學的最終檢驗當以學生來完成,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體學生是否能准確理解老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能較為靈活的運用老師所傳授的技能等。我認為,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學生上了這堂課後,有無進步和終生受用的東西。
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分為怎樣問課和怎樣品課兩個篇章,對我幫助很大的是第一篇章。所謂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征詢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教學的感受與意見,並對自我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
從此定義中可以知道我們的「問課」其實范圍可以很廣,可問成敗;可以是課堂的精彩一瞬,緣何精彩?也可以是遺憾一筆,遺憾何在?「問課」,可問大小,大到問教學方式的轉變,小到問一個單詞、一個句子的導入處理;「問課」,可深可淺,深到對教學方法的再思考,淺到對一個教學細節的再設計。由此可見,問課是備課、上課、說課的深加工。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做得真是非常不夠。從問課的態度上來說,我做得還算自覺,備課本中都有「教學後記」這一欄,我會及時寫上,但從問課的質量上來說,我做得很馬虎,我經常比較籠統地概括,我現在認識到這是對「教後問」的敷衍,如不整改,此態度決定我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停滯不前,因此我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的反思方面下功夫,既要在理論上進行探討,又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實驗,真正做到反思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思考、琢磨的結晶。只有認真、端正、執著地對待教學反思,才能早日撥開遮在課堂上的迷霧,踏上一個新的台階。
自從看了《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後,我發現原來最有效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掌握問課和品課藝術。所謂的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征詢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的感受與意見,並對自己我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所謂品課就是教師以品的角度去聽別人的課,去觀別人的課,去評別人的課,去議別人的課。現在我在課前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更多的問題,尋找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會更加關注孩子上課時的表現,發言時的情況,他們的學習態度,他們的語言、表情。而課堂結束後,針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剖析,對自己課堂所反映出的各種問題,引起更多的思考,總結課堂的優缺點。如果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天天問一問,問自己,問學生,問同行,那又何愁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呢?
2. 有效教學方法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甚至有時還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結其最大問題就在於授課不夠清晰與直接,有時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有時則跑題,有時講話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有時則削弱了教材內容呈現的清晰度,往往講得滿頭大汗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閱讀《有效教學方法》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准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清晰授課、組織嚴密,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老師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麼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麼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麼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入課外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內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於目標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並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內容正確、重點突出。
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並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當教師沒有把握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資料弄明白之後再回答你們」「對這個問題恐怕要看看有關材料,我和你們共同學習」,教師的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能感染學生,使他們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
三、方法得當。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於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譬如,對尚未定論的爭議問題,可以用小組討論法;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採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
四、清晰授課
一直以來,我以為清晰授課只是講在上課時要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有激情,能做到抑揚頓挫。原來這只是清晰授課的前提,是基礎,是一小部分。只有標準的普通話距離清晰授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更為重要的是內容組織,教師對課文的熟悉以及授課策略的選擇等要做到清晰授課,更多的功夫是在課上。
對於教師,要做到清晰授課,就要求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學大綱,通過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了解教學內容的整體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掌握各部分內容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仔細閱讀領會教學參考書,明確教材的地位和體系,掌握其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確定教學目的,考慮教材的組織和處理。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前要對所講授內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師自身對知識有宏觀和微觀上的把握,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有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苦練基本功,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准確的轉變為學生能夠理解領會的語言並表達出來。語言是教師將自己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知識的主要媒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總要有一個反應時間段,而教師清晰的表達,可以大大縮減轉化的時間。通過教師清晰的講授引導,形成學生較清晰的科學的知識脈絡。通過第一次講授,學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這又需要教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不同的闡述方法,從知識的其他角度入手,進行再次論述。這樣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會在學生腦海里生根發芽。有了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語言的清晰表達,要達到清晰授課的教學效果,還要利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
五、組織嚴密。
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節奏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課堂秩序好。教師要有一定的組織才幹,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
六、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節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己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通過調整內容、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積極狀態,如果內容太深了,就該盡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太慢了,就該立刻加快來完成;如果學生太疲勞了,就該改個方法,如改講授為議論或談話,甚至講個與為課題有關的故事。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要把課上得如同藝術創造的精品,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
3. 如何對初中語文讀書筆記文體進行有效教學
【內容提要】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來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四個策略: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像,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培養表達。四、抓住讀書筆記,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實際的聯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文本解讀式的課程形態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要求是不對稱的。語文課程應該對接現代社會對本課程的要求,建構理解和運用並重,並且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吳忠豪教授在國家骨幹教師培訓中明確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後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並重』並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並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教學中,教師抓住有效的訓練點,適時適當地組織學生隨文練筆,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豐富多彩,熠熠生輝。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對讀寫結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看一堂課是不是語文課,重點就是看教師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卻什麼也沒有教會。就會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錯誤。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重點教學。在語段教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領悟語言,習得語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課中的這一句:「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2.說說從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寫一句話,形容某種心情?
生:上體育課了,我像離弦的箭似的向操場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隻蝸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燒雲》顏色變化的一段時,我曾經學習著這樣設計:
1、火燒雲有哪些顏色?列出來並歸歸類。
2、你為什麼分成這幾類?這些寫色彩的詞在結構上各有什麼特點?
(一種水果名+顏色、一種事物名+顏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描寫顏色的詞語嗎?
梨黃、葡萄灰 ;
茄子紫 ;
紅通通、金燦燦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讀一讀,你有什麼感受?
再比如在執教《貓》一課中,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進行模仿寫作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品讀老舍先生用的語氣詞,老舍先生對這只貪玩的貓是這種態度,而且有的同學發現老舍先生用詞很有特點。你來接著說說。
生:「吧,呀,呢」這三個詞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見的語氣詞。比如,我們常說「去玩——吧」。
師:老舍先生在一句話里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現在我們去掉三個語氣詞,請大家自己比較著讀一讀,放開聲音讀讀。
生: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會回家呢?
生:加上語氣詞可以強調貓一天一夜沒回家,不加語氣詞的句了就不能強調。
生:不加語氣詞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沒有一點兒味道。加上語氣詞後,句子變得更具體,更能通順了。
師:我也想來讀讀,加上這三個語氣詞我們可以感受老舍是帶著什麼樣的感情來說的呢?
師:你體會到什麼?
生:老舍對貓的喜愛。
師: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了不起。同學們從老舍先生連用的三個語氣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無比喜愛。
師: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寫法,也用上幾個語氣詞來寫一種動物,表達對他的喜愛之情呢?
生:仿寫小兔子、小狗、小雞等
生:讀。師生共同評價。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適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不斷鍛煉中習得語言。
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像,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了解到有許多空白點,是作者言猶未盡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訓練點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發揮學生的想像,適時拓展,也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提燈女神》一課中,在教學到南丁格爾照顧戰爭中的傷病員一段:「每到深夜,南丁格爾常常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在營區里地探視傷病員。她不是給熟睡的傷病員掖掖被子,就是為呻吟的傷病員換換葯。」
我這樣設計:1.讀句子說說你的體會。2. 從「一間病房一間病房」「不是……就是……」你體會出了什麼?3.用「不是……就是……」說一句話。4.假如你是受傷的一位戰士,當你疼痛難忍時,南丁格爾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給你換葯,安慰你,並順手帶走了你臟了的內衣去洗干凈,你想對她說些什麼?
再比如教學詩歌《我站在祖國地圖前》建設祖國:「看哪裡鐵路未通,問何處還是荒原。沙漠在呼喚綠色,河水正思念電站。」 一段時,我這樣設計:
1.怎樣建設祖國呢?鐵路未通我們可以……看,前邊是一片荒原,我們來……對付沙漠我們要……不能讓河水白白流掉我們一起來……
2.這幾句你覺得哪裡寫得好?為什麼?
3.對啊,「呼喚、思念」寫得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句子寫活了,誰能模仿這種寫法,說說祖國還有哪些地方等待我們去建設?
生:荒山在呼喚樹木、鹽鹼地在思念綠色、麥苗在牽掛雨滴、戈壁在想念碧柳……
再比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有這樣一個詞「飽經風霜」。教學時教師這樣設計: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什麼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這個練習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的意思,又讓學生進行了人物外貌描寫的練習。
閱讀教學中有許多課文存在空白點,只要教師善於發現,適時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錘煉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三、抓住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培養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點,改變教法,因勢利導,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執教《衛星比武》中的一個讀寫結合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這五種新型玻璃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用途呢?請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師:請停一下,我發現,全班同學不但邊讀邊想,還在用筆畫、作記號。看來陸飛宇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
師:五種衛星的特點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嗎?不過,老師不打算讓你們說了,我想讓你們寫。寫什麼呢?寫 「自述」。「自述」是什麼?就是自己介紹自己。現在我把全班分為五組,第一組寫「通信衛星自述」……現在你們都是衛星了。請把你們各自的特點、作用寫出來,為自己做個廣告。看誰會誇自己,當然嘍,要實事求是,不要吹牛。
生:匯報交流自述。……
本次讀寫結合,既理解了課文內容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學習了表達,可謂一舉兩得。
再例如在教學《裝在信封里的小太陽》一課時,1.我組織學生討論丹尼斯的爸爸採取了一個什麼辦法,給庫伯改正錯誤的機會,又不傷害一個孩子的童心的?結果怎樣。2.此時如果你是庫伯,看到丹尼斯的爸爸這樣的做法,你會怎麼想?3.多年後,庫伯成了一名警察,獲得總部的嘉獎,在領獎時,要發表獲獎感言,你會說寫生么呢?請同學們寫一寫。學生們贊揚了丹尼斯父親做法的巧妙,盡情表達對他的感謝之情。
再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我組織學生反復品讀文本,學生在領略文章內容的同時,情感之弦也在不斷被撥動著,表達的慾望也在不斷被激發。在了解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時,我讓學生寫寫此時此刻你最想做什麼?有的說想去圓明園中游覽,有的說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來,有的說想去親眼看看、親手摸摸那些奇珍異寶……很顯然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心裡油然而生。在學習了「火燒圓明園」這段屈辱歷史時,我讓學生寫寫這把大火燒毀了什麼?用上「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也沒有了……」的句式,並聯繫上下文感悟「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然後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想像:假如你是當時的皇帝、是輔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軍隊中的一名守城士兵、是旁觀的一位老百姓,面對侵略者的丑惡行徑,你會怎麼說?你會怎麼做?學生的思維、情感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他們頓時激情澎湃,暢所欲言,各抒已見,不少見解都很有新意,很有深度。「落後就要挨打」、「唯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不會受欺侮」這些道理學生自己領悟出來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要深刻得多。結束新課時我再讓學生思考:假如現在你就站在圓明園的廢墟前,你心裡會想些什麼?你有什麼話要說?讓他們去寫讀後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無痕,相盪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學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適的情境中才能被點燃、被激活。老師善於抓住課文中的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讓學生能直接與文本對話,學生收獲的是刻骨銘心的感悟,積淀的是扎實的語言文字,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四、抓住讀書筆記,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實際的聯系。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材料,提高認識。讀書筆記通常有三種寫法:一是編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其中寫讀後感,是最有效的訓練手段。
比如《成長》一文學習之後,學生被文中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約翰父母從小但連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所震撼,明白了一個要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收入,包括自己的壓歲錢。之後我讓學生以《讀〈成長〉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再如《凡卡》一文讀後,我要求體裁不限,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寫出心中所想的話,有用日記形式寫的,有用書信形式給凡卡寫信的,有用對比方式《我和凡卡比童年》的,還有用勸慰方式鼓勵凡卡堅強、振作起來,與不公平的社會抗爭的……
再如在教《頂碗少年》一文後,我讓學生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通過自身的經歷,說明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面對挫折的。學生對「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的啟迪理解得更深刻了。
以上幾種都是課內讀寫結合的策略,語言習得重在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逐步變「理解課文」為主的解讀式教學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要善動心思,巧抓契機,適時練筆,豐富積累,錘煉語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平時的教學中就要讓學生發現寫作素材,注重積累,不斷引導學生鍛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真正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
4. 《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麼》讀後感
「教學有效性」這一話題已經討論了好幾年了 ,曾記得薛法根在一次講座中說到:一節有效的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有提高」、有「愉悅感」。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就用這個標准來檢測我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而今天讀了余文森寫的《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麼》一文後,對「教學有效性」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巧妙地「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引出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時間、結果和體驗。「結果」和「體驗」與薛法根所提的「有提高」、有「愉悅感」意思相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余文森強調了「學習時間」。
文中說到:「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然而我覺得這個「學習時間」不能單從課堂上的40分鍾來衡量,我們要衡量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應該考慮學生學習所學知識的全過程。如:一年級學習拼音,有生甲,老師出示學習內容,就馬上讀出聲母、韻母,拼出音節,已經掌握了。生乙,老師教,前學習後忘記,到第三天才掌握,初一看,生甲的學習效率高,生乙的學習效率低下,但生甲在幼兒園學過拼音,在暑假期間學習第二遍,而生乙才剛開始學習,那你說誰的學習效率高呢?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透過現象,去分析、去研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有效性」。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我想,一節課上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或正如薛法根說的「提高」,生乙比生甲多一點吧。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對學困生和優等生會有新的認識。
我覺得「學習體驗」尤為重要,「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有些老師只看學習時間和學習結果,而忽略了學習體驗,特別是到高年級,有些同學厭學,這樣的體驗還談什麼「有效性」呢?我們還是牢記孔子說過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
接著,余文森又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他強調發展包括六個方面: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發展就其層次而言,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而言,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發展就其主體而言,有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要做到教學有效性,首先,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並准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其次,要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和感悟。
再次,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既要關注眼前發展,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但更要關注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受益一生。我想,這樣的教學是最為有效的。
第四,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從而既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養的效果。
最後,「為了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一個教師應當掌握深刻的知識」(贊科夫)。作為教師,要多學習,多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要認真研讀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課堂上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餘、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