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中有哪些策略
一、把握幼兒科學教育意義,培養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
二、豐富、擴展科學教育內容是培養幼兒科學意識與興趣的關鍵
(一)從知識自身體系和特點出發,對事物進行豐富、擴展或延伸。
(二)以事物之間橫向聯系為線索進行設計。即藉助事物之間某些聯系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
(三)以事物縱向發展和變化為線索進行設計。
(四)以單元的形式將一些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五)從幼兒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
三、充分運用好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設問語言是幼兒科學教育重要途徑
Ⅱ 如何提高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提高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我園以探究為科學活動的基本方式,從材料投放、興趣引領、教學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操作材料「三步走」,支持幼兒的多樣化操作活動
第一步:多渠道收集材料
1.引導幼兒從自己生活環境里收集材料,變廢為寶
我們以設置班級「百寶箱」的形式,鼓勵幼兒收集各種材料,並根據自己的探索需要自由選取相關材料,深入開展探索活動。如「好玩的紙」這一科學活動,我們收集了各種類型的紙,有報紙、牛皮紙、列印紙、皺紋紙等,先讓幼兒熟悉認識,然後引導幼兒通過實驗認識不同類型紙的硬度、吸水性等特質。
2.利用家長資源豐富科學探索材料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家長資源的有效利用,使我們的科學操作材料更豐富多樣,滿足了孩子們的探索需求。
3.充分利用戶外材料
在戶外到處都是可探索的材料,如地上的水窪、野花、野草、落下的樹葉、蟲子等等,都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進而發展成探索行為。
第二步:針對性地選擇材料
1.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以利於激發和保持幼兒探索慾望
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探索未知的基礎,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感知過或觸摸過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引發和保持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慾望。
2.根據幼兒的需要與興趣選擇材料,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
在了解幼兒需求和興趣的基礎上,我們和幼兒一起准備所需要的探索材料,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材料並討論決定怎樣使用材料、如何記錄探索情況,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這樣,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
3.把握材料所蘊含的價值,准確地為教學目標和內容服務
在保證材料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基礎上,為了便於幼兒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探索,我們從教學目標和內容出發,有機整合各種材料所蘊含的科學因素,使材料提供更具針對性。
第三步:恰當地投放材料
不同年齡的幼兒學習特點及生活經驗積累是不同的,我們從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出發,科學、合理地投放材料。如小班幼兒認識的有意性差,易受情緒的影響,喜歡色彩鮮艷的事物,我們在材料投放時突出趣味性,直面孩子,引發探究;中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科學物體與現象易受其形狀、顏色、大小和活動等外部的非本質特徵的影響,我們在材料投放時突出材料的暗示性,暫時隱藏,引發想像;大班幼兒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態度,能夠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實驗結果,我們在材料投放時突出挑戰性,開放自選,引發創造。
激發興趣「四方法」,引發幼兒的好奇心並轉化為對探究活動的興趣
1.以「形式」激趣
根據內容確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觀察、參觀、科學小游戲、飼養、種植、科學實驗、科學閱讀等互相結合,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了解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神奇的科學現象,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2.以「環境」激趣
把環境作為實施課程的重要途徑,合理利用幼兒園的空間,著力創設「保護好奇、支持探索、鼓勵創新」的科技教育環境。突破靜態設計,凸顯生活性、豐富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
3.以「內容」激趣
充分利用園所資源和社會資源,著眼於幼兒身邊的科學現象,選擇幼兒可見、可聞、可觸摸、可操作的科學內容,如「收獲的季節」「風車」「暖氣是這樣來的」「純凈水」「蝸牛」「奇妙的顏色」等等。
4.以「心理」激趣
平等的探究學習關系能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因此,當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出錯時,不能急於批評和制止,而應該對他們進行真誠詢問,耐心傾聽,認真觀察,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和做法,使幼兒獲得繼續探索和成功的自信。
教學方法「五類型」,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1.玩中學
玩就是一種探索。幼兒正是通過玩來了解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感受自己的能力;通過玩來了解周圍的人和事物,體驗自己和別人、自己和各種事物的關系。例如,在科技教育活動「有趣的輪子」中,通過讓幼兒自己動手玩各種輪子,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滾一滾、講一講,自選一個輪子進行活動,發現圓圓的輪子會滾動。通過讓幼兒騎小車比賽,發現運動規律。引導幼兒探索發現輪子轉得快,小車跑得快;輪子轉得慢,小車跑得慢的規律。
2.做中學
強調讓每一個幼兒都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學到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解,而是通過做實驗獲得,帶著得到的經驗去學習,會學得更快。例如,在「讓寶寶站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引領幼兒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和交流,從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成功的自信。
3.想中學
不光讓孩子去做,還要讓孩子在嘗試中去思考。例如,在「磁鐵」的活動中,孩子們邊嘗試邊思考:「為什麼這個玩具吸不起來,圖釘就能吸起來?」通過反復的「思考」「做」「提問題」,用實驗來證明結論,培養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
4.試中學
給予幼兒選擇材料、決定操作方法和次數、獨立進行不同維度感知和思考的機會,不光讓孩子去做,還要讓孩子大膽進行新的嘗試。例如,在「吹泡泡」的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如剪刀、樹葉、小筐、夾子、鐵絲、漏勺、玩具等,讓孩子們嘗試不同的材料吹出的泡泡有什麼不同。通過嘗試,孩子們得出結論:無論是什麼形狀的材料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5.用中學
科學探究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是自己當前想要了解、知道的東西和解決的問題,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探究,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學以致用。例如,在「空氣」教學中,教師收集多種探索性材料,幼兒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用塑料袋找空氣,用小瓶裝水(觀察氣泡),戶外玩抓空氣游戲,觀察自行車的氣門芯等等。在操作中,幼兒帶著問題觀察,在觀察中設疑,在探索活動中解疑,獲得與空氣有關的經驗。
在我園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中,多元的材料投放、多層次的興趣激發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效果:孩子們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科學素質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Ⅲ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途徑有哪三個方面
一、集體的科學教育活動 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 二、區角中的科學教育活動區角活動 是指教師設置一定的教育環境,幼兒通過自主選擇和操作來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活動 和幼兒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那些科學活動,主要包括:自然角中觀察與照料活動:種植和飼養活動;外出的遠足或散步活動;日常的偶發性科學活動等。
Ⅳ 請簡述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活動指導要點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要點指導
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價值在於做科學,而非學科學;重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探究內容圍繞科學的核心概念展開;教師創設問題困境,引發幼兒產生認知沖突;善於等待幼兒自己發現、提出問題。最終,教師要轉變角色,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傾聽者、合作探究者,以促進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精神,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總體目標簡要概括為以下5點:
1.能對周邊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獲取與其生活經驗相貼近的科學常識;
3.能運用各種感官嘗試經驗,探究事物,並提出問題;
4.能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5.能初步形成親近自然,愛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習建議:
對於幼兒:
探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幼兒經歷觀察、提問、假設、交流和驗證等一系列探究行為來學習科學概念、探索方法、科學價值觀和體驗科學精神。
對於教師:
首先,教師要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活動目標,這是有效開展一個集體科學教學活動的前提。
第二,教師在實施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這是有效開展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的保證
第三,教師要准確地把握活動過程,這是有效開展一個集體科學教學活動的主體。
第四,教師要通過教研活動,提高實施科學教學活動的水平。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總體目標:
1.能對周邊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獲取與其生活經驗相貼近的科學常識;
3.能運用各種感官嘗試經驗,探究事物,並提出問題;
4.能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5.能初步形成親近自然,愛護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1.自然資源,特別是動植物
2.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3.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科技產品
幼兒
Ⅳ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主要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Ⅵ 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教學
教師要想上好科學活動課,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還要做出很多准備。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上好科學活動課容易,但是成功的上好科學活動課很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談談我對上好科學活動課的一些想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活動課的選課
一節成功的科學活動課,選課是很重要的。科學活動課在選課時,一定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探究,一定是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一定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幼兒身邊的現象,是幼兒生活中能見到,千萬不要脫離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范疇。
例如:在《小動物過冬》活動中,我選擇的小動物都是幼兒喜歡的、熟悉的。選擇的時間在12月份,幼兒能輕松的感受到冬季的寒冷,學習小動物過冬的樣子才更貼切。
2.科學活動課的活動目標制定
科學活動課的目標制定要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要細,要具體化,且不可籠統,一節課制定的目標不要過多,過高。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就不能從中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在目標制定的同時,還要想到目標能否順利達成。
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為了使課堂活躍、豐富。我制定了太多的目標,如下:(1)通過探索活動使幼兒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3)激發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興趣。(4)大膽探索、嘗試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5)能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
經過研討,把目標調整為:(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與下沉。(2)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總之,一節課下來,我是為了完成目標而講課,孩子沒有得到真正探究的機會和過程。
3.科學活動課的活動材料選擇
科學活動課活動材料的選擇要豐富,可以是幼兒生活中的物品和學習中的物品、也可以是自己動手改造的物品。教師選擇的活動材料時應是幼兒身邊觸手可見的,因為我們面對的都是5、6歲的孩子,太陌生的材料不適合活動的開展,會給你的活動帶來阻力。
例如:在《誰能站得穩》活動中,我選擇的活動材料都是幼兒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像鉛筆、毛巾、吸管、卡紙筒、橡皮泥、大米、化妝品的包裝盒等,對於這些幼兒熟悉的活動材料,幼兒在操作時會更容易更輕松,想到的方法也更多,為了讓吸管站得穩,幼兒把吸管插在橡皮泥上,把吸管插在大米里。為了讓毛巾豎著站得穩,把毛巾豎起來放在空心的卡紙筒里。
4.科學活動課的語言
科學活動課不同於其他領域的活動課,科學活動課的語言不但要親切、溫柔,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還要組織的嚴密,有邏輯性,太多的理論性術語幼兒聽不明白,說的太簡單,課堂的效果會受到影響,所以,在組織語言的時候,一定要簡單、易懂、嚴謹。
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我問幼兒物體是漂在水面還是落在水底,幼兒說出後,我再告訴幼兒漂在水面的物體是浮,落在水底的物體是沉。
科學活動課中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有時不需要說話,一個肯定的眼神,可以鼓勵孩子大膽的進行探究、發現,從而得出結論。
例如:在《連接的秘密》活動中,我讓幼兒把毛根連接起來,小朋友用的都是系在一起的方法,只有一個小朋友用鉤的方法,孩子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我只是輕輕的點了一下頭,孩子就高興的跳了起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點頭,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5.科學活動課的導入
科學活動課的導入很關鍵,有效的導入,可以直接激發幼兒的探知慾望和興趣,有了探知的慾望和興趣,那麼,孩子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活動中,才能聽得認真,做的認真,那樣你的課堂效果會更好。有效的導入,要直擊課的主題、直擊知識點。
例如:在《有趣的空隙》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空隙\"這個詞,我用了游戲導入,讓幼兒將手指並攏,擋在眼前,問幼兒:你看見了我了嗎?接著又讓幼兒將手指張開,問幼兒:看見我了嗎?就是這樣簡單的動作游戲,手指並攏和張開,讓幼兒輕松的理解了\"空隙\"這個詞。可見有效的導入有多重要,既理解了知識,又激起了幼兒的興趣。
6.科學活動課的問題設計
科學活動課的問題設計要合理,要層層遞進,由易到難。首先讓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願意去探討,願意去發現。問題的結論要在游戲中得到,要在動手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體現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
例如:在《吹泡泡》活動中,為了讓幼
Ⅶ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常用的教法、學法有哪些呀
多通道參與法、操作法、實驗法、
Ⅷ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01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調動幼兒的心智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
2)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3)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圖片
02
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運用情境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境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
2)創設的模擬情境在形式上要新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上要有實用性,創設的情境要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不搞花架子。
3)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需要作啟發講解、點撥總結,以幫助幼兒將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概括、提取。要在情境中給予幼兒充分表達、表現的機會和交往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體。
圖片
03
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像、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1)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
2)把握好暗示的時機,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有利於向有意識心理活動轉化。
3)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
4)重視教學中教師行為、觀念、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對幼兒可能發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積極影響。
圖片
04
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圖片
05
活動操作法
活動操作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Ⅸ 幼兒科學教育的6種方法
科學活動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做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的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的,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各自的小環境,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而孩子也在有意和無意之中,以他們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靈收集著這些信息,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於是,當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瑣屑屑,就會從他們的嘴裡源源不斷的流露出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師做為一個傾聽者,只要仔細辨別,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生成幼兒感興趣的且熟悉的活動內容。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的更美好,因此科學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及周圍環境為基礎,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創設有助於幼兒主動探索的環境和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的才能,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的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
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仍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做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在幼兒探索創新活動中,教師應多表明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錯了,活動失敗了,也不會受到指責,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幼兒科學活動的創造慾望。
三、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性、探索的材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對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奇心,使他們樂於並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中,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科學的啟蒙及科學經驗和技能。
如:在《有趣的郵票》的探索活動中,首先為幼兒提供許多不同的、精美別致的單張郵票,引導他們在觀察、相互議論中了解郵票不同的形狀、結構,對花花綠綠的郵票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
同時,在整套郵票中幼兒又發現了郵票之間有小孔,又引起了議論:有的說是為了區分一張張的,有的說是為了好看......,為了使幼兒能自己得到正確的答案,又提供了兩張不同的手工紙,一張有摺痕、一張有小孔,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材料,得出了"有小孔的手工紙能整齊的撕開"的結論,自己解開了"郵票有齒孔"的秘密,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積極主動,不僅獲得了科學道理,而且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首先,要發揮幼兒多種感官,在教學過程中解放幼兒的口、眼、手、腦,讓幼兒充分感知、操作、探索、發現、歸納、概括。如:在《風的形成》的活動中,可讓幼兒用嘴吹吸管而形成風,或用扇子扇而形成風。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各種感官作用,會對有關實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並參加實驗過程,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為了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遷移能力及創造能力,可以先讓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提供磁鐵和各種質地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磁鐵的各種現象,當幼兒發現隔著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釘不易吸住鐵製品時,帶領幼兒討論為什麼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兒知道磁鐵隔著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導幼兒設法讓磁鐵在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還要讓他們移動,來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