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賞析句子
1、抓關鍵詞語賞析句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 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現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3、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句子。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後呼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4、從寫作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句子。
藝術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像、象徵等。
5、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句子。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6、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
准確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 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初中語句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句子賞析的概念:
賞析是鑒賞的一個過程,是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
1、欣賞並分析詩文等;
2、欣賞分析。 枕書 《博物記趣·尼克松總統與冰糖蓮》:「這是比較文學中的佳話,且讓文學家去賞析,這里不說下去了。」如:古代文學名篇賞析。
B. 中考語文理解句子題型解答技巧
語文試卷的題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理解句子的題型大家是否都會做了?好的解題技巧能讓你事半功倍哦。下面由我為大家提供關於中考語文理解句子題型解答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所謂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層次意思:(1)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2)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3)句外意義(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
所選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義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的句子。
(1)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依據文章中心、段落中心來解釋重要句子,即“句不離段”。 答題時要參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體意旨來考慮,在文意文旨的語境中來探求核心文句的內涵。
2.根據句式特點來解釋句子。比如,單句中,前置或後置的部分常常是語意重點之所在;復句中,強調的重點往往落在其中的一個分句上。
3.根據句子位置來分析句子的含義。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總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總結,理解它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找;過度句往往總結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內容,理解它就必須從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種,關鍵是要找准它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轄區去搜取相關內容,或概括,或摘錄,或整合。
4.抓住相鄰句,把握句子的語言背景材料,重點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因為其中往往隱含著解題的信息。
5.根據修飾限製成分辨析句意。修飾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內涵和外延的窗口,從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層含義。
6.根據修辭特點把握句子。弄清作者採用的修辭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寫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記敘文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的目的意義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作為例證出現證明論點;說明文中的描寫,有著點燃作品使之生動的作用。
1.摘錄法:顧名思義,就是選摘原文原句來作答。
2.濃縮法: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按照題目規定的字數,將其“濃縮”為合乎規范的句子作為答案。
3.改寫法:依據題目,將原文中的某個或幾個句子,作點改動,使其合乎答題的要求。
4.拼接法:將分散在文章各處的某個句子,有機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滿足答案的要求。
5.仿寫法:依照文章中的某個句子的形式,再造一個形式上與其相似而內容上又合乎提問要求的句子,使之成為答案。
6.活譯法: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簡答題,可以採取翻譯(活譯)的方法來詮釋它,說出這個比喻的本體,等於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對於分析句子層次、分析某個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層次、分析某種寫法的意義的試題,這種方法最管用。回答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擬答案。
8.綜合法:也就是綜合運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
“篩選信息”是獲取信息的第一步。從應考的角度來說,就是根據試題的要求,淘汰非相關的信息,挑選合乎要求的有關信息。“整合信息”是獲取信息的第二步,從應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據試題的要求,經過“篩選”之後,去粗存精,披沙揀金,綜合、歸納、概括相關信息,使之符合檢測的目的要求。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應該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內容,篩選和整合信息才會心中有數。
2.依據題目要求,從考題要求出發,明確篩選信息的標准。試題簡單的,可直接摘錄文中重要詞語作答;試題涉及范圍大、干擾信息多時,就應該採用對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據考題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煉出來。
3.掌握解答這類試題的常用技巧。
(1)根據語言標志獲取相關信息。如標題、序詞、注釋、表總提或對照的詞語。
(2)根據反復、照應確認重要信息。反復、照應一般是為了強調某個內容。
(3)採用抽出關鍵詞句的方法獲取信息。找到關鍵性詞語或句子,就得到了相關信息。
(4)根據命題要求或者題目暗示來篩選或獲取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質特徵的詞語來獲取信息。
做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干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後再做題。對於選擇性試題,要注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干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一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注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於主觀性試題,則要注意選用精練而准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於句子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
1、從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分析
[方法指點]對復雜的語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幹,明確陳述的對象,理解其修飾、限制的成分。要特別注意,定、狀、補這些修飾限製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9題: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砘疃??斐傻腦幟選閉餼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釷牽?),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災難”的定語“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於人類的主觀性。同時,對於復句還要注意明確其句間的關系,要善於藉助句群關系來理解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或重點。
[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這樣一種假說:冬眠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機能。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
A、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運動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
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
C、冬眠的哺乳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
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體溫是否可以調節。
[解題指導]這一自然段中,“假說”後面有兩句話,注意首句中“機能”的定語“高度發達”,而後面的長句也正是說明為什麼“高度發達”,由此來看,A項理解是正確的;後句中,注意作者所表達的重點應該在轉折連詞“但是”後面,“但是”後面強調了冬眠的哺乳動物體溫調節機制要比非冬眠動物強,人類當然屬於非冬眠動物,因此,C項理解也是正確的;D項的考查重點是變換角度,不過,明確句子的語法結構仍有助於對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的主語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動物”,這樣分析,再來與D項內容對照,就容易看出此項說的是句子的前提意義,即不論冬眠的哺乳動物還是非冬眠的哺乳動物都能夠調節體溫,只不過有強有弱,因此,D項理解也是正確的。B項的錯誤則是把狀語“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偷換為“在更寬的范圍里”,屬偷換概念,這也是辨析題中常用的干擾法之一。
2、從句子在語段中的地位來分析
[方法指點]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結構(特別是修飾、限製成分)的同時,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說句子在文章、語段中起著總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它時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審視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時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的信息。總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內尋找答案。
[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
C、沙塵含有鹼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
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題指導]在梳理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之時,應當注意,“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呼應了第一自然段,總結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須注意四個選項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轄”范圍之內。注意到這一點,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其中,A、C、D三項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沒有錯誤,B項兩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應選B項。
3、從句子的鄰句及語言背景來分析
[方法指點]有些重要句子,要結合它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有的還必須結合中心思想來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滲透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任何一個關鍵句子都與這個中心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辭格的語句時,要准確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反語的譏刺性等,這就要與文章中心和內容相結合。有的還要結合社會背景來理解句意,社會背景與作品反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還要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著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國卷第23題)請分別說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
(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
(3)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隱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著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
(3)當一個過程終結之後,再想讓它重現是不可能的。
[解題指導]此題考查對句子在文中特定含義的理解與解釋。做題時首先應當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徵性散文,這樣就從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再者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確定,而不能僅從語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為例,本文賦予“開門”和“關門”以象徵義,前面談到人生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但就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一扇門的關閉而言,要想讓它在時間的長河中重現是不可能的。聯系本段最後一句話“門一關上,就永遠關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時間脈搏的另一個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幫助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分析,答案就准確無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