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
一、注重學生體驗,突出學生德性教育
政治這門課程不能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這樣會讓這門課程顯得死板生硬。離開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上的道德律令無異於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必須把課本上的知識帶到實際生活中。初中政治教學不能停留在課本上。政治課程標准要求:注重與學生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體驗,促進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初中政治教學可以通過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現實的沖突中去感悟、選擇。根據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自己去靈活地運用於現實生活。我們也可以根據課本知識編一些情景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理解和運用課本知識,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新教材在許多方面都做了改動,這樣可以把課本知識變得更生動,讓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在實踐中領會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實踐能力。
二、要把課本知識帶進我們的實際生活
課本上的知識永遠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讓它「活」起來必須把課本知識帶進我們的實際生活,把課本理論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讓學生通過學習去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學習《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分組調查、了解當地政府在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引領學生觀察黨和國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在課堂活動中,我在學生掌握環保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問題、查根源,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鼓勵學生尋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措施,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爭做「當代綠色公民」。
三、創設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目前的政治活動教學課是根據最新修訂的課程標准而開設,是對能力要求的最高層次,主要以活動代替以往的運用,要求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課的進行,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熟練地運用於面對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新事物之中,從而使學生達到有所發現以及創新的目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教學環境。這類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自由散漫、任意為之,而是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精心組織,大膽設計,敢於創新,創設出符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這樣的教學情境是以學生為主體,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將理論知識在教學情境中內化為實際的知識,將所學知識進行再創造,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是學生對於課本的一次再創造,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發揮的過程。
四、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巧留時空空白,創設懸念情境
政治新教材在內容的表達上留有適當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間,力求在啟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在鼓勵他們嘗試探究的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示範性、引領性。如在學習《愛在屋檐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課,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到父愛和母愛的重要作用,我給學生補充了一則材料:「一母親在女兒高考落榜後鼓勵她去教書,不到一個星期女兒因講不清題而被學生趕下講台。母親又鼓勵她去學裁剪,不到一個月女兒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闆辭退……」講到這里,我設計了一個懸念:「同學們猜想一下這時母親會說什麼,又會對她今後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同學們普遍認為:「如果母親繼續鼓勵她,她終將成功。如果母親責備她,她可能會從此意志消沉。」這種設計懸念讓學生探討的方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五、培養師生情感,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我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整個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傳統教學 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宰者,不顧及學生的內心感受,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教學。這樣的師生關系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被動地學習和接受知識,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尤其在一些政治課上,教師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滿堂灌,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當然不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就低。新課改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倡導主動多樣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教師在課堂上要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不要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要讓學生覺得可以和教師談心,從而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總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我們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認真學習新課標,走進新課程,活用新教材,轉變教學觀念,使政治課真正成為育人的搖籃,真正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