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觀察法是華生堅持並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華生堅持並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5-04-07 12:32:16

㈠ 約翰·華生的人物生平

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親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農場主。母親艾瑪是一位虔誠的美南浸信會信徒,從小按照嚴格的教規培養華生,導致他以後對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時學會了木匠活兒,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愛好。
13歲時他的父親拋棄家庭,於是母親賣掉農場,搬到格林維爾鎮居住。來自偏僻鄉村的華生經常受到同學的嘲弄,使他情緒低落,學業表現極差,而且曾經兩次被捕,第一次是因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為在城內鳴槍。 博士畢業後,華生留在芝加哥大學教實驗心理學。他一邊在主實驗室教鐵欽納式的實驗,一邊在地下室里建了一個自己的實驗室做實驗。1904年,他和瑪麗·伊克斯結婚。1908年,他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心理學教授,並很快擔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學期間,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到工作中,並取得很大的成就。
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闡明了他的行為主義觀點,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發表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他的這部書是他根據1913年冬在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八次講演編纂而成的。在這部書內,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已初具規模。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很快被年輕的心理學家們所接受。1915年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隊信號部門工作了一年。1918年,華生開始對幼兒進行研究,這是以人類嬰兒為被試的最早嘗試。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他在這部書內採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
華生還做過幾種期刊的編輯。他在1911—1917年是《動物行為雜志》的編輯,1911—1915年是《心理學評論》的編輯,1916—1926年是《實驗心理學雜志》的編輯。 心理學性質和對象
華生反對傳統意識心理學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把內省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主張心理學用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研究行為,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理論體系。他認為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貫徹經驗實證原則,繼承機能主義的傳統,認為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實驗分支。由此,華生認為凡是不可經驗的對象都不能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主張放棄內省法,放棄所有與意識有關的范疇,如感覺、情緒、思維等等。
華生認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全部活動。為了便於對行為進行客觀的實驗研究,他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境影響分析為兩個簡單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刺激是指引起有機體行為的外部或內部的變化;而反應則是構成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這樣,全部行為,包括身體活動,也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變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變化而已。
華生承認「反應」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學,但是在心理學中的反應更復雜,簡單的肌肉骨髓動作相互聯結而成為行為的方式。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一)外顯的習慣反應,如開門鎖、打網球、拉小提琴、與人交往等;(二)內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起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度;(三)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的本能和情緒反應,如抓握、打噴嚏、眨眼等;(四)內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各種變化。
華生進而強調,反應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這些刺激可以是簡單的,比如投在視網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復雜的,比如社會生活中的一組復雜的刺激。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在於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後,能預測將會發生怎樣的反應,或者已知反應後,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從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R公式。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比較豐富,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和社會實驗法。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藉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學中的條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學中對行為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語報告法即被試報告其體內的變化,又稱口頭報告法。行為主義的測驗法是測驗被試對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應;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有語言缺陷的人身上。行為主義的社會實驗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原理在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考察社會情境和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系統的深刻變化。華生把本能和情緒都看作是遺傳的,反應差不多總是以同樣的順序,但本能和情緒有區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部的,而且是局限於主體的身體之內的,那麼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麼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它們發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們的典型表現各不相同。華生用條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緒的發展變化並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首先,華生根據對一個11個月男孩形成條件反應的事實(即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復雜化和發展的機制,人的各種復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其次,華生的實驗還表明,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而在適當的條件下,又可分化開來,形成分化的條件情緒反應。此外,華生通過對一個3歲孩子的實驗發現,重新實施條件作用或者解除條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緒反應的最有效的方法。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里,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後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為小聲的講話,最後又變為只在嘴唇內出現。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於各種思維的創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於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去,最後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物。
華生認為,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之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他提出,聾啞人說話時就是用肢體運動代替詞彙的,他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是以同樣的肢體反應進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並非總是用詞彙來進行思維的,當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他不僅發生著潛伏的語言活動,而且還在發生著潛伏的肢體活動和潛伏的內臟活動。而在後面這兩種活動占據優勢的時候,就發生了沒有語言形成的思維。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其著述中盡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他還用差別反應取代差別感受性,用白光反應取代補色視覺,用後效取代後像,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

㈡ 《普通心理學》第一章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授課老師:田宏傑博士  副教授

由於報名較晚,培凱《普通心理學》已經上完了,於是自己看回播。田洪傑老師授課生動親切,在課程之前先帶來了幾個例子,引導大家了解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也告訴我們心理學區別於手相、算命及占星術等偽科學。心理學不是去知曉別人的所知所想,不是帶我們找尋快樂的世界,而是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

Example1: 一個孩子在拓展訓練中過斷橋

故事: 一個孩子挑戰五米的高空斷橋,斷橋空缺處為1米,孩子不敢邁步,同學和老師們各種鼓勵加油,十分鍾後還是沒有跨過去,從橋上下來了。

媽媽: 沒事孩子,媽媽覺得你已經很棒了,我們下次加油。

孩子: 覺得丟臉,悶悶不樂。

田老師 (作為駐場心理指導):我看到你站在上面有點緊張(孩子回答「是」),但是老師特別欣賞你的勇敢(孩子瞪大眼睛「啊?!」,特別驚訝)。我看到你剛站上去腿就發抖,是不是想立刻轉身就往回跑(孩子說「是」),可是你那麼害怕卻一直站在那裡,這十分鍾里你是不是一直在給自己加油,鼓勵自己跳明拿過去(孩子說「是」。)所以我認為你很勇敢,那麼害怕卻還一直鼓勵自己,也許下一次你就跳過去了。(孩子由陰轉晴)

老師結論: 要先跟孩子共情,再安慰孩子。不是說一下子跳過去了就是勇敢,沒跳過去就怯懦。邁過去只是結果,在結果之前,孩子會有挫折和心理過程。在勇敢與怯懦之間還有謹慎、小心和韌性。孩子心裡勇敢的小火苗明明滅滅,我們要讓火苗亮起來。

個人理解: 共情,不是簡單的說「我理解你」,而是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推斷孩子在橋上十分鍾可能做過的努力,與孩子溝通自己的感受,然後予以鼓勵和引導。籠統的應付式安慰並不能真正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並配合你的引導。( 自我檢討: 盡量多跟自己的孩子共情,了解他最真實的想法)

Example 2: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嗎?

用手指或不透明的東西,把上下兩個框的分界線擋住,你發現了什麼?

Example 3: 羅夏墨跡測驗

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從而投射出不同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軌跡。

Example 4: OH卡(潛意識圖像卡)

原理同上面的羅夏墨跡卡

(本人心理:這兩張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和童年。第一張讓我看到自己的父親,精瘦的父親獨自在田間秋播,一邊播種一邊看著遠處的山脊和近處的豐收景象,他應該是滿心歡喜的。第二張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們玩耍,玩水玩泥巴玩石子,哥哥們在河邊的大柳樹上拴上結實的藤條,坐在鞦韆上可以直接盪到河水中央的上方,第一次盪的時候我嚇的哇哇叫......)

Example 5: 巴納姆效應 2020-06-27 -

有關星座的描述也如此。

引出問題:

本節課主要講解《普通心理學》的 第一章: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二節   人的心理的本質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 

定義 :研究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心理學的 目標 :

1. 描述(精確的觀察、行為數據、適宜的分析水平)

2. 解釋(個體因素、環境因素,解釋因果關系。通過多個因素解釋一種行為,或一個因素解釋多種行為)

3. 預測(科學、精確的敘述,能夠被檢驗或否定)

4. 控制(通過控制因來控制果)

基礎心理學 :以 正常成人 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心理活動 最普遍、最一般規律 的心理學的最基礎的學科。

例: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問題:

父母焦慮 的問題:具有全球性,主要兩個因素起作用,一是經濟差異水平,二是教育的投入產出比。德國父母焦慮水平較低,因為德國收入差異比較小,不用高學歷的工匠同樣具有較高的收入。

· 基礎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

· 實驗心理學: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

· 比較心理學:研究動物心理學與人類心理比較以探討人類心理演化而來的科學

· 發展心理學激中搭:研究個體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 生理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     ·司法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感覺(環節動物)—————  知覺(脊椎動物)———萌芽(靈長類)———思維(人類)

環節動物開始有了心理現象——感覺(心理活動產生的標志),脊椎動物有了感知的心理現象,靈長類動物有了思維的萌芽,認識了事物的外部聯系,人類有了思維、意識和精神,認識了事務的本質聯系。

(蜂群:工蜂餵食蜂後,蜂後通過接觸熟悉工蜂的氣息和健康,從而保證整個蜂巢的團結健康)

(猩猩發現棍子有白蟻,後面就會用棍子伸進白蟻洞里,等沾上白蟻後拿出來吃掉)

   心理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活動的結果,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

 心理是人腦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

1. 人對現實的反應是積極能動的

2. 心理是人腦對現實的 主觀 映像,非物質映像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動,又通過行動表現出來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 中間科學,屬於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

(一見鍾情的例子:在顫悠悠的吊橋上更容易一見鍾情。一見鍾情可能是自然生理(喜歡)、社會因素(緊張、危險情況下)共同的的產物,因此屬於心理學范疇)

推薦閱讀:《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

1. 不同的人看半杯水的心態     2. 聰明的漢斯馬(不是漢斯多麼聰明,而是漢斯捕捉到了主人細微的情緒變化) 3. 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更聰明嗎?

(一)觀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也稱自然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個體的行為活動進行有系統、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例如:古德爾從1960年起在坦尚尼亞觀察黑猩猩,寫成《黑猩猩在召喚》)

(Examples:1.文化、氣候和生活節奏; 2. 女性在不同環境下的嫵媚表現:在酒吧和圖書館; 3.等紅燈時,綠燈亮時,第一輛車不走,多長時間後面車會開始按喇叭;)

(二) 測驗法 Measurement method

       用一套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按內容分: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態度測驗、人格測驗。

按形式分: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

按測驗規模分: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

兩個基本要求 :信度(reliability)——測驗的可靠程度

                         效度(validity)——測驗能有效測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質的程度

(三)實驗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兩種: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現場實驗法)。 相關名詞: 自變數(獨立變數)、因變數(依從變數)

(四)相關法 Correlation method

兩個事物(現象)的相關程度或強度可以用相關系數表示,該系數為-1到1之間的的一個數值:系數為0,兩者關系 很小或沒有關系 ;大於0: 正相關 ;小於o: 負相關 。

相關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五)個案法 Case method

.. 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這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由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

.. 個案法並非流水賬,而是科學、系統的記錄關鍵言語資料和重要鏡頭

.. 西方兒童發展心理學鼻祖 普萊爾 ,對自己孩子系統觀察:每天觀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從出生一直觀察到三歲,寫成了》兒童心理一書

個案法 優點 :直觀、具體、明白

個案法 可能誤區 :個體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二、學派的紛爭      三、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臘哲學家、醫生,被譽為醫學之父。將人分為四類: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

. 羅馬醫生蓋倫(Galen, C)提出氣質概念

. 19世紀以前,心理學一直率屬於哲學范疇。

. 19世紀中葉,引入試驗方法,成為實證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

. 1840年,德國心理學家韋伯,差別感覺闕限。

. 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心理物理學。

. 1879 年,威廉.馮特在 德國 的 萊比錫大學 創立了世界上 第一個有影響 的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 心理科學的誕生 和獨立。

中國心理學的萌芽: 自古以來,人們就關注人的心理,如對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而產生的一些人性觀以及個體差異。

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惡

世碩:人性有善有惡

告子:人性無善無惡

(一)構造主義   (二)機能主義   (三) 行為主義  (四)格式塔心理學    (五) 精神分析

(一)構造主義(structuralism)

創立時間: 1879年

奠基人: 馮特 ;      

著名 代表人物 : 鐵欽納 (E.B.Titchener,1867-1927)

主張 :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 意識 ,即人對直接經驗的覺知。人的 經驗分為感覺、表象(image) 和 情感(feeling) 三元素。心理學的目的是通過 內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種元素之間的結構, 分析心理的構造 。

缺點 :1.簡化論:人類體驗簡化為簡單的感覺

             2.元素論:把成分和元素聯接起來,非直接研究整體

            3. 心靈主義:只研究人有意識覺知的口頭報告,忽視不能描述其內省經驗的個體,包括動物、兒童或精神混亂者

(二)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

創立時間及代表:

創始人 :1896年 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和 安吉爾 (james Angell,1869-1949),受達爾文進化論和詹姆士實用主義影響

主張:反對把意識分解為感覺情感等,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體,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只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因其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在適應環境中的能動作用,故稱為機能主義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不去研究情緒、元素之類的,主要研究情緒在適應環境中的作用。譬如:

(三)行為主義(behaviorism)

創立時間: 20世紀初

奠基人: 美國華生 (John Watson, 1878-1958),1913年發表《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看到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主張:1.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觀察性的 外顯行為 ,不管意識如何,只要考察在 刺激影響下的反應活動 ,而意識就是由這些反應活動構成的;2. 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於是通過刺激就可以預測行為,並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3.環境決定論:研究者:郭振華(「超華生」);研究:貓捉耗子現象(實驗一:將出生一個月的小貓和小耗子一起飼養;實驗二:實驗組看電影,控制組不看電影);觀點:人的發展由後天環境決定。

例子:♠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         ♠ 華生的恐懼形成實驗

強化:將行為與收獲(好處)建立連接,即「打勾」機制。行為如果跟好處連接,每次行為出現都會有好處,這個行為的出現頻率就會提高,這就是強化,即建立連接——重復該連接——保留。

    所有行為,無論好壞,只要有好處,就會多次出現,甚至保留下來。

    行為有用,就會保留,行為無用,就會逐漸消退。

(四)格式塔(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創立時間:1912年誕生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克勒(Wolfgang Kolhler,1887-1967)、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張:強調整體

(生活中的運用:1. 怎麼穿才顯瘦?  2. 如何給別人好的印象?)

例子: 蔡加尼克效應

(五)精神分析(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創立時間:20世紀

奠基人:奧地利的弗洛伊德(Fred,1856-1939)

主張: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慾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的沖動。慾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行為中。

  1.  人格動力

  人的本能、沖動(libido) 

人的本能沖動:性本能

(1). 生本能:食、性、愛欲        (2) .死本能:沖突、攻擊性、死亡

2. 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 :人格機構的最底層,包括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尋求直接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原始的人

自我 :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次,在本我與實現本我的環境之間的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本我與超我之間起到調節作用,遵循現實性的原則。現實的人

超我 :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遵循道德原則。道德的人     超我開始發展的時間:一種認為在6歲開始醞釀形成,另一種觀點認為10歲左右開始形成的。

(一座冰山,上面是行為,中間是情緒,最下面才是需求,而這個需求很不容易被察覺,可能會在一些口誤和夢囈中體現出來。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些空洞,學習心理學不是為了填滿這些空洞,而是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到真實的空洞,察覺到真實的需求。)

( 一個行為——例如夫妻吵架——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需求。也許行為(吵架))是不對的,但冰山下的需求是正常的,只是曾經的經歷、心理年齡等問題沒能好的行為來滿足這種需求)【突然想起自己平常對家人的行為,冰山下的需求是對的,只是採取的行為有些偏頗或過激】

3. 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個人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和體驗。

前意識:使用適當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關於時間和體驗的記憶等。(人生觀)

無意識(潛意識):對意識構成威脅而必須推開的記憶和情緒等內容,是不能簡單注意就能覺察到的,可能在夢、口誤、詼諧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學等技術發現。

4. 人格發展階段

(一)生理心理學      (二)認知心理學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四)進化論的觀點

(一)生理心理學

關注身體和大腦如何產生情緒、記憶等種種感官體驗。

舉例:信息在身體內如何傳遞的?血液中的化學物質如何與情緒和動機相聯系?我們在憤怒、壓力之時體內到底會分泌什麼

實驗:下丘腦的快樂中樞

(二)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關注人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加工、儲存和檢索

如:人們如何在記憶、思考和解決問題中使用信息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學第三勢力

關注人的本性與價值

代表人物:馬斯洛(Abraham Maslow,908-1970);卡爾.羅傑斯(C.Ranson Rogers 1902-1987)

主張:主張 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 的發展。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 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和巨大的心理潛能 ,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

他們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 研究「健康」人 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發展人的潛能的途徑。

(四)進化論的觀點

關注特質的自然選擇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例如:進化如何影響行為傾向

.

㈢ 華生認為嬰兒的喜劇怒是三種什麼情緒反應

華生認為嬰兒的喜劇怒是三種恐懼、憤怒、喜愛的情緒反應。

人物介紹: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Watson,john Broas1878—1958)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

學術觀點: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其著述中盡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還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

同時華生還認為,可以寫一部心理學,不用"意識","心理狀態"和"心"這類術語,而是用"刺激與反應"和"習慣形成"等術語來表述。

㈣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

1、 觀察法
華生承認觀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觀察法分為兩類。
一類是無幫助的觀察, 也就是通常所講的自然的觀察。華生認為這種觀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應的刺激及反應和動作的性質。但由於對許多現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種比較粗略簡便的方法。
另一類是藉助儀器的觀察。華生認為,全體科學的進步都與實驗手段和設備的改進有關。因此,心理學為了研究行為,效法自然科學,就有必要設計精密的儀器有效地控制被試,更加精確地研究行為。這種觀察實際上就是通常的實驗法。
2、條件反射法
華生認為條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觀的方法,他把條件反射法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運動反射的方法。華生不僅把條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且還親自應用這一方法對兒童的情緒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
3、口頭報告法
華生認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種在動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變態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觀察自己身體內部所發生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而且,人對於各種情境的順應更經常地用語言而不用其他運動來實現。有時,這甚至是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這也決定了對人的研究不僅可能,而且必須採用口頭報告的方法。 華生所講的口頭報告法所報告的只是自己機體內部的變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識的活動,因而並不是通常所謂的內省。
4、測驗法
華生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純粹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差異越來越小,測驗法也逐漸由應用的方法成為研究的方法。他認為已有的測驗方法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它們大多數都是與語言行為有關的,這就使有語言缺陷的人不能運用這種方法。因此,他主張要設計和運用不一定需要語言的明顯外部表現的行為測驗。

閱讀全文

與觀察法是華生堅持並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講授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嗎 瀏覽:985
會計月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878
金種植方法 瀏覽:602
蘋果電腦保修期外維修方法 瀏覽:60
醬香好酒鑒別方法 瀏覽:393
欒樹種子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867
有什麼方法去紋身 瀏覽:454
怎麼寫js里的方法並在html中運用 瀏覽:525
電阻功率大小的測量方法 瀏覽:655
野生桑葚的種植方法 瀏覽:160
前瞻性分析的管理方法是 瀏覽:410
肱三頭肌長頭鍛煉方法動圖 瀏覽:161
45乘14用簡便方法計算脫式 瀏覽:340
有什麼方法除銹 瀏覽:302
企業員工素質測評方法與分析論文 瀏覽:574
洗車機槍頭連接方法 瀏覽:218
exceldatedif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744
鴉膽子過敏治療方法 瀏覽:920
治療腎炎水腫的方法 瀏覽:627
孕期盆腔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