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兩難論」是科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否正確
【正確】
本題考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科爾伯格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漢斯偷葯」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研究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雖然種族、文化各有不同,社會道德標准互異,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卻相當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斷的發展代表道德認識的發展,進而代表品德發展的水平。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含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
故表述正確。
2. 什麼叫「故事兩難法」
兩難故事法是心理學家採用的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方法,其要求個體考慮是非價值並做出困難的決策,但又不可能圓滿解決的假設性情境。
它們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兩難情境,讓被試者對進退兩難的道德問題做出回答,從而研究不同文化、階層、年齡的人在道德認識、道德標准、道德判斷上的特點和規律。
最早科爾伯格編制了9個道德兩難故事,讓被試者評價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其中以「海因茲偷葯」故事最為有名,不僅要求兒童回答是非,還要講出依據。根據被試者的回答,對兒童的道德水平進行劃分,並把這一水平的劃分作為量表,用來測試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
(2)科爾伯格兩難故事用的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理論:
1、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還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而是取決於外在的要求。他們用來作為道德判斷的基準取決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
(1)、懲罰與服從為定向。
個體以行為對自身所產生的後果來決定這種行為的好壞,而不管這種後果對人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以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懲罰了,不管其理由是什麼,那一定是錯的。避免懲罰和無條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價值。
(2)、相對功利為定向。
個體以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為准則,開始知道了人們之間的關系是根據像市場地位那樣的關系來判斷的,知道了公平、互換和平等分配,但總是以物質上的或實用的方式來解釋這些價值的。
2、水平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能按照家庭、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大理會這些行為的直接後果。這時他們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
(1)、以「好孩子」為定向。
個體以人際關系和諧為導向,認為凡是討人喜歡或幫助別人而為他們稱贊的行為就是好行為。在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並盡量按照這種要求去做。對行為的是非善惡,開始從行為的動機入手來進行判斷。
(2)、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為定向。
這時個體所作判斷的根據是相信規則和法律維護著社會秩序,因此,個人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的義務。由於情、法、理三者有時難以兼顧,這一階段的學生判斷善惡常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
3、水平三:後習俗水平,又稱為原則水平。
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努力在脫離掌握原則的集團或個人的權威,並不把自己和這種集團視為一體,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准則。想到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其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
(1)、社會契約為定向。
個體開始認識到,法律或習俗的道德規范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判斷好壞時,認為只有兼愛的行為者才是道德的,錯誤的行為可以根據其動機是好的而減輕對其責難的程度。但並不因為動機良好而將其錯誤的行為也看成是正確的。
(2)、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
以人生的價值觀念為導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准超越現實道德規范的約束,以正義、公正、平等、尊嚴等等這些人類最一般的倫理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並根據自己所選定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行為完全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