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繪本的教學方法7個步驟
1、 人 物
在孩子的心目中,書中的主人公其實就是他們自己。老師或家長也可以藉助孩子的這個期待,在讀一些角色突出的故事時,採用「角色自居」的方法,讓孩子變成書中的角色。
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就可以讓孩子當小兔子,盡管他們都不喜歡最後「輸」給大兔子,但作為其中一個角色這件事本身會讓孩子閱讀的參與性更強。
2、 預 測
一般來說,從看封面開始就可以預測故事。比如《我是一條噴火龍》,從圖畫入手預測這是一條怎樣的龍?它什麼時候會噴火?又比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可以從題目入手,這只貓竟然活了一百萬次,預測它有什麼特異功能,它是否會一直活著。
3、推 理
有一些繪本中的細節,文字中並沒有給出解釋,可以讓孩子去觀察然後推理出原因。比如我們熟悉的《大衛上學去》中,大衛回家的時候是光著屁股的,文中並沒有解釋原因,那麼孩子會如何根據繪本中的內容進行推理呢?所有類似的未知問題都可以運用推理解決。
4、 復 述
根據圖片、文字和自己的觀察在「講故事」,其實這也在「復述」。孩子在復述的時候也需要藉助圖片,特別是低段的孩子,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梳理故事的脈絡。另外,最好是給孩子找到一個傾聽的對象,你講給我,我講給你,一個相同的故事便有了兩個不同表達的版本,這樣的表達交流才是復述的意義。
5、 建立聯系
閱讀只有與孩子的生活產生鏈接才會更好地影響孩子,否則就是生活之外的知識,也無法學以致用。 將孩子與故事聯系起來,這個故事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成長的一部分。
❷ 如何正確閱讀繪本並進行繪本教學
在翻閱和親子閱讀繪本時,不應以識字為目標。孩子在聽繪本故事時,目光主要集中在精美的插圖上,而這些圖片是開發孩子右腦的重要工具。他們的大腦也在隨著故事發展產生豐富的想像,這是早期開發右腦的關鍵。
有些家長在閱讀繪本時會強迫孩子進行「指讀」或「認讀」,即用手指著繪本上的字來讀,並要求孩子關注手指的位置。這種做法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且可能抹殺故事的抑揚頓挫。家長的講述應恰到好處,既讓小朋友總結,又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在親子閱讀中,適當「留白」也是必要的。家長應根據故事情節調整講述方式,讓孩子自行總結,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兒子通過這些故事學會了白雪公主中毒的原因、不與個子小的孩子爭執的道理等,這些都源自繪本和自己的思考。
當孩子四歲以後,可以自主選擇圖書。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偏好,家長應鼓勵他們選擇書籍。在圖書館或書店,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書籍,有時會猶豫不決,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建議,但更應鼓勵孩子自己決定。
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興趣,同時引導他們拓寬閱讀視野。當發現孩子對魔幻或科學網路類書籍感興趣時,家長可以推薦相關書籍。孩子對書籍的喜愛使他們更加專注,通過閱讀《媽媽你究竟是不是女巫》這本書,兒子總結出三個論點,認為母親是擁有愛的魔力的好媽媽。
孩子的閱讀應有條不紊,家長需適時給予建議。對於經典書籍,家長可適當引導孩子閱讀,避免盲目背誦。孩子學過的經典不多,但能理解並應用就好。
孩子的閱讀應遵循「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原則。家長在選擇書籍時要有目的性,適時建議孩子拓展知識,如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使孩子對經典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