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下4.2《水的蒸發和凝結》教學反思
孩子們已經了解了溫度與水的變化關系:吸收熱量,溫度上升;放出熱量,溫度下降。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水的蒸發和凝結會更容易。
開課我先問孩子們水的蒸發是指什麼?水蒸氣的凝結又是指什麼?孩子們先明確了這兩個概念後,又問水蒸發,水蒸氣凝結與什麼有關呢?
第一個問題:水的蒸發與什麼有關?學生討論並設計實驗,這個實驗通過看水的多少,很難得到答案,此時可以通過稱量兩個燒杯的重量來比較,最後得到結論,水蒸發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溫度越低,水蒸發得越慢。然後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和生活結合的現象,用吹風吹濕頭發,溫度高,頭發幹得快;溫度低,頭發幹得慢。
第二個問題:水蒸氣的凝結與什麼有關?提出這個問題後,我先讓學生回憶吃冰棍,喝冰水時的場景,追問:包裝袋,塑料瓶外面的水是怎麼來的呢?學生思考,大多數學生會認為是冰的水漏出來了。然後他們實驗,在塑料瓶內裝上冰塊,讓他們關注瓶子外壁上的變化。學生能直接看到瓶子外壁出現很多小水珠。再進一步問:小水珠從哪兒來?瓶子內嗎?(瓶子是密封的啊!)這個時候有同學就會想到是水蒸氣,那水蒸氣又從哪兒來呢?當同學們疑惑時,我提醒他們:生活中經常提到空氣乾燥,空氣濕潤,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空氣中有水蒸氣!他們瞬間恍然大悟。原來水蒸氣是從空氣中來的,遇到冷的環境,放出熱量,溫度下降,從氣態變成液態。
Ⅱ 科學教案:小水滴旅行記
教學目標:
讓學生初步感知「水蒸發」以及「水蒸氣液化」等一些科學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分析活動,發現自然界的小規律,嘗試用實驗探索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生活中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水變成水蒸氣,再從水蒸氣變為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
掌握蒸發和液化。
教學准備:
電熱水壺、鏡子若干、卡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內容
教師展示冰,引導學生觀察其變化,討論小水滴的來源及用途。
教師布置實驗任務,用鏡子蓋在杯子上,觀察現象。
【設計意圖】將科學實驗轉化為游戲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二、實驗觀察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指導,觀察鏡子上的變化。
師生討論鏡子上出現的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水的蒸發與水蒸氣的液化。
三、視頻欣賞
播放《小水滴旅行記》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水變化的過程。
師生討論視頻內容,了解水的循環旅行。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讓學生進一步探索水變化的秘密。
四、知識鞏固
師生共念自編兒歌,回顧水的旅行過程。
學生在校園內尋找小水滴,實踐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兒歌與實踐相結合,使科學知識生動有趣,加深學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