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探討文學的跨文明互補與融會可以從哪些具體研究途徑入手
我們要在異質性的基礎上求得互補,進而達到某種總體性,將不同文明的文學共冶一爐,融會貫通,探索異質文化與文學的共同文學現象與規律,並進而建構起具有更大闡釋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論框架。異質文明間的互補和融會,是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比較文學在新的發展階段注重異質性研究的必然結果。對於不同文學之間的這種互補和融會,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研究途徑:歸類法、附錄法、引證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體如下:
歸類法:在文學的比較研究中採取歸類的方法,也即站在總體文學的高度,將異質文明中的文學現象加以類分,並歸結為若干理論問題,加以對比研究,進而達到特定的融合。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一書就是採取這一方法進行研究的成功範例。
附錄法:我國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就很典型地採用了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在研究某種文明體系的文學問題時,以「附錄」的形式將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與此問題相類比的對應文學觀念列出,以進行對比辨析。通過「附錄法」,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觀念一並呈現出來,在一個宏闊的視野中,正文部分對特定問題的論述詳盡深入,附錄所列內容全面而清晰,這為我們比照不同文明文學提供了便利,也利於我們在較高層面上探尋共通的文學規律。
引證法: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和《管錐編》中所採用的「引證法」也是文學在研究異質文明之間互補與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研究文論時,「引證法」要求我們以某種文論的研究為主,而在研究過程中,將不同文明體系與此相關的例證和理論論述加以引證,從而把異質文明中的文論融為一體。
混用法:將不同文學的各種觀念、范疇、術語等匯於一處,熔鑄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這種異質融會的途徑打通了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學之間的「隔」,它不分古今與中外,將各種文學觀念和理論融會到一個體系之中。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中就大膽地嘗試了這種方法。
融合法: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將詩、畫、書法、音樂和建築等各種藝術門類融為一體,從具體作品欣賞和分析入手,雜糅中西而又以中國詩學精神的剖析為主,揭示出文藝審美活動中具有本質特徵的東西,也成為觀照異質文明互補和融會的一種有效途徑。
轉自新浪微博
『貳』 文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觀念本身經歷了多次嬗變,例如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獨立說、客觀說、體驗說等不同的理論視角。
二、文學與文化形態的互動:文學與其他文化形態,如科學、歷史和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探討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其內在的審美價值和意識形態特徵。
四、文學的語言組織: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組織形式,包括句法、詞彙、修辭等方面。
五、文學的形象系統:分析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構建,包括人物形象、場景描繪、象徵意義等。
六、文學的風格特徵:對文學作品的風格特徵進行研究,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的文學風格。
七、文學的創作與接受:探討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讀者接受和文學史的演變,以及文學流派的形成和發展。
以上各項均可以進行深入擴展,並且相互之間可以綜合借鑒。
『叄』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什麼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不僅研究一種文學系統與另一種文學系統之間的相互交換,而且探討其他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對文學滲透而形成的新的文學狀態。這種研究方式突破了傳統文學研究的界限,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更廣闊和深入的視角。
在跨文化方面,比較文學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探索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融。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義,以及文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在跨學科方面,比較文學則與多種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如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等。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能夠深化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揭示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例如,文學與哲學的跨學科研究可以探索文學作品中的哲學思想,以及哲學觀念如何影響文學創作;文學與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則可以分析文學作品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和問題。
比較文學通過跨文化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豐富、更深入的文學研究視角。
『肆』 文學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論文的研究方法有: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心理學研究法、社會學研究法。
文學論文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探究和研究的重要途徑,它可以揭示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美學價值等多方面內容,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篇好的文學論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用處:
1.提升學術水平:一篇好的文學論文需要有充分的研究背景、深刻的思考氏檔旁和精湛的表達能力,這可以促進作者自身的學術水平提升,並且對所在領域產生積極影響。
2.傳遞價值觀念:一篇好的文學論文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來探討和闡述某種價值觀念,從而傳遞正面的思想和理念。
3.推動文化交流:一篇好的文學論文可以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展現文化差異和共性,增強人們的文化認知和交流。
4.帶動學科發展:一篇好的文學論文對於某一學科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可以為學科的進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討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
『伍』 跨文化研究的文學領域
新興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學科進入其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期各國比較文學研究空前活躍,成績卓著,異彩紛呈,其中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被國際比較文學學界認為是最富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美國學者韋斯坦因認為是具有爆炸意義的事件。
以季羨林、錢鍾書、李賦寧、楊周翰、賈植芳、施蟄存、朱維之、戈寶權、趙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輩學者領航開路,著書立說,開復興中國比較文學風氣之先,樂黛雲、廖鴻鈞、陳惇、盧康華,孫景堯、倪蕊琴、饒芃子、謝天振、曹順慶、孟華、嚴紹璗、周發祥、錢林森、崔寶衡、張鐵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學者緊步其後,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貢獻,使之走向了顯學的坦途。
二十多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學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視野融合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於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樊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