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影視媒介研究方法質化研究

影視媒介研究方法質化研究

發布時間:2025-03-15 02:12:22

Ⅰ 質化研究方法

質化研究方法具體如下可供參考:

一、觀察法

1、觀察法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對象的方法。它提供對行為對象的無編輯的、客觀的觀察。觀察者可以通過肉眼觀察物質的顏色、狀態,用鼻子聞物質的氣味,也可以藉助一些儀器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的靈敏度。

四、資料收集方法

1、質性研究方法包括觀察、訪談、實物收集等主要手段。資料收集方法主要採用參與觀察、訪談、查詢歷史資料和檔案資料等方法。在參與觀察時,研究者需深入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共同生活,傾聽和觀察研究對象的言行。

2、在觀察過程中,研究者還應記錄現場筆記,將觀察的內容隨時記錄下來。資料收集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對象,為後續的質性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支持。

Ⅱ 傳播學研究方法的陳向明談質化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

在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領域,一個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勞斯(Str auss )提出的「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1967)。紮根理論是一種作質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 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 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後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後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扎 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於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學思想上,紮根理論方法基於的是後實證主義的範式,強調已經建構的理論進行證偽。
紮根理論的方法起源於格拉斯和斯特勞斯兩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醫院里對醫務人員處理即將去 世的病人的一項實地觀察。這個方面的形成與兩方面的理論思想有關,分別來自哲學和社會學:一是美國的實用主義,特別是杜威、G.米德和皮爾士的思想,他們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注重對有問題的情境進行處理,在問 題解決中產生方法;另外一個影響來自芝加哥社會學派,該學派廣泛使用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強調從行動者的角度理解社會互動、社會過程和社會變化。
一、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
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紮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是一 個歸納的過程,從下往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與一般的宏大理論不同的是,紮根理論不對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進行邏輯推演,而是從資料入手進行歸納分析。理論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產生的原始資料,一定要 有經驗事實作為依據。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者認為,只有從資料中產生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論與資料相吻合,理論便具有了實際的用途,可以被用來指導人們具體的生活實踐。
紮根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介於宏大理論和微觀操作性假設之間的實質理論(即適用於特定時空的理論) ,但也不排除對具有普適性的形式理論的建構。然而,形式理論必須建立在實質理論的基礎之上,只有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起實質理論以後,形式理論才可能在各類相關實質理論之上建立起來。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認為 知識是積累而成的,是一個不斷地從事實到實質理論,然後到形式理論演進的過程。建構形式理論需要大量的資料來源,需要實質理論的中介。如果從一個資料來源直接建構形式理論,這其中的跳躍性太大,有可能產生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論不必只有一個單一的構成形式,可以涵蓋許多不同的實質性理論,將許多不同的概念和觀點整合、濃縮、生成為一個整體。這種密集型的形式理論比那些單一的形式理論,其內蘊更加豐富,可 以為一個更為廣泛的現象領域提供意義解釋。
2.對理論保持敏感
由於紮根理論的主要宗旨是建構理論,因此它特別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論是在設計階段 ,還是在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時候,研究者都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理論、前人的理論以及資料中呈現的理論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構理論的線索。保持理論敏感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收集資料時有一定的焦點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資料時注意尋找那些可以比較集中、濃縮地表達資料內容的概念,特別是當資料內容本身比較鬆散時。
通常,質的研究者比較擅長對研究的現象進行細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對理論建構不是特別敏感,也不是特 別有興趣。紮根理論出於自己的特殊關懷,認為理論比純粹的描述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因此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敏感。
3.不斷比較的方法
紮根理論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較,在資料和資料之間、理論和理論之間不斷進行對比,然後根據資料與理 論之間的相關關系提煉出有關的類屬(category)及其屬性。比較通常有四個步驟:1 )根據概念的類別對資 料進行比較:對資料進行編碼並將資料歸到盡可能多的概念類屬下面以後,將編碼過的資料在同樣和不同的概念類屬中進行對比,為每一個概念類屬找到屬性。2)將有關概念類屬與它們的屬性進行整合,對這些概念類屬 進行比較,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將這些關系用某種方式聯系起來。3)勾勒出初步呈現的理論, 確定該 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將初步理論返回到原始資料進行驗證,同時不斷地優化現有理論,使之變得更加精細。4) 對理論進行陳述,將所掌握的資料、 概念類屬、類屬的特性以及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一層層地描述出來,作為 對研究問題的回答。
4.理論抽樣的方法
在對資料進行分析時,研究者可以將從資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論作為下一步資料抽樣的標准。這些理論可以 指導下一步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選擇資料、設碼、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當下呈現的每一個理論都對研究者具有導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怎麼走。因此,資料分析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機械的 語言編碼上,而是應該進行理論編碼。研究者應該不斷地就資料的內容建立假設,通過資料和假設之間的輪回比較產生理論,然後使用這些理論對資料進行編碼。
5.靈活運用文獻
使用有關的文獻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為資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 不要過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論。否則,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縛我們的思路,使我們有意無意地將別人的理論往自己的資料上套,或者換一句話說,把自己的資料往別人的理論里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削足適履」,而不是「 量體裁衣」。
在適當使用前人理論的同時,紮根理論認為研究者的個人解釋在建構理論時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資料是因為研究者帶入了自己的經驗性知識,從資料中生成的理論實際上是資料與研究者個人解釋之間不斷互動和整合的結果。原始資料、研究者個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間實際上是一 個三角互動關系,研究者在運用文獻時必須結合原始資料和自己個人的判斷。研究者本人應該養成詢問自己和被詢問的習慣,傾聽文本中的多重聲音,了解自己與原始資料和文獻之間的互動關系。
6.理論性評價
紮根理論對理論的檢核與評價有自己的標准,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如下四條:1)概念必須來源於原始資料, 理論建立起來以後應該可以隨時回到原始資料,可以找到豐富的資料內容作為論證的依據。2 )理論中的概 念本身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密度應該比較大,即理論內部有很多復雜的概念及其意義關系,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論性情境之中。與格爾茨(Geertz,1973)所說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紮根理論更加重視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層面對研究現象進行密集的描繪。3 )理論中的每一個概念應該與其他概念 之間具有系統的聯系,「理論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間的合理的聯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個概念之間應該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形成一個統一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4 )由成套概念聯系起來的理論應該具有較強的運用價值,應該適用於比較廣闊的范圍,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對當事人行為中的微妙之處具 有理論敏感性,可以就這些現象提出相關的理論性問題。
二、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
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從資料中產生概念, 對資料進行逐級登錄:2)不斷地對資料和概念進 行比較, 系統地詢問與概念有關的生成性理論問題;3)發展理論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4) 理論性抽樣,系統地對資料進行編碼;5)建構理論,力求獲得理論概念的密度、變異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是紮根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中包括三個級別的編碼。
1.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
在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盡量「懸置」個人的「偏見」和研究界的 「定見」,將所有的資料按其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這是一個將收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的操作化過程。登錄的目的是從資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 性和維度,然後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開放式登錄的過程類似一個漏斗,開始時登錄的范圍比較寬,隨後不斷地縮小范圍,直至碼號出現了飽和。在對資料進行登錄時,研究者應該就資料的內容詢問一些具體 的、概念上有一定聯系的問題。提問的時候要牢記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時留有餘地讓那些事先沒有預想到的目標從資料中冒出來。在這個階段研究者應該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既什麼都相信, 又什麼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斷深入,研究者在對資料進行開放式登錄的同時應該經常停下來寫分析型備忘錄。這 是一種對資料進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對資料中出現的理論性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寫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經建構起來的初步理論。這一輪登錄的主要目的是開放對資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釋都是初步的、 未定的。研究者主要關心的不是手頭這個文本里有什麼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進行。
在進行開放式登錄時,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則:1 )對資料進行仔細的登錄,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錄越細致越好,直到飽和;如果發現了新的碼號,應該在下一輪進一步收集原始資料。2 )注意尋找 當事人使用的詞語,特別是那些能夠作為碼號的原話。3 )給每一個碼號進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當事 人的原話,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語言,不要擔心這個命名是否合適。4 )在對資料進行逐行分析時,就 有關的詞語、短語、句子、行動、意義和事件等詢問具體的問題,如:這些資料與研究有什麼關系?這個事件可以產生什麼類屬?這些資料具體提供了什麼情況?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5 )迅速地對一些與資料有關的 概念的維度進行分析,這些維度應該可以喚起進行比較的案例;如果沒有產生案例,應該馬上尋找。6 )注意 列出來的登錄範式中的有關條目。
2.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
二級編碼(又稱關聯式登錄或軸心登錄)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表現資料 中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這些聯系可以是因果關系、時間先後關系、語義關系、情境關系、相似關系、差異關系、對等關系、類型關系、結構關系、功能關系、過程關系、策略關系等。在軸心登錄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對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圍繞著這一個類屬尋找相關關系,因此稱之為「軸心」。隨著分析的不斷深入,有關各個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應該變得越來越具體。在對概念類屬進行關聯性分析時,研究者不僅要考慮到這 些概念類屬本身之間的關聯,而且要探尋表達這些概念類屬的被研究者的意圖和動機,將他們的言語放到當時的語境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
每一組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來以後,研究者還需要分辨其中什麼是主要類屬,什麼是次要類屬。這 些不同級別的類屬被辨別出來以後,研究者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把它們之間的關系連結起來。當所有的主從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之後,研究者還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對原始資料進行重新組合。為了發現這些分析方式是 否具有實踐意義,研究者還可以在對各種類屬關系進行探討以後,建立一個以行動取向或互動取向為指導的理論建構雛形。這種理論雛形將分析的重點放在處理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上面,其理論基礎是當事人的實踐 理性。
3.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錄)
三級編碼(又稱核心式登錄或選擇式登錄)指的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的分析以後選擇 一個「核心類屬」,分析不斷地集中到那些與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核心類屬必須在與其他類屬的比較中一再被證明具有統領性,能夠將最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囊括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之內。就像是一個魚網的 拉線,核心類屬可以把所有其他的類屬患成一個整體拎起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歸納起來,核心類屬應該具有如下特徵:1 )核心類屬必須在所有類屬中占據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類屬都更加集中,與最大數 量的類屬之間存在意義關聯,最有實力成為資料的核心。2 )核心類屬必須頻繁地出現在資料中,或者說那些 表現這個類屬的指標必須最大頻度地出現在資料中;它應該表現的是一個在資料中反復出現的、比較穩定的現象。3 )核心類屬應該很容易地與其他類屬發生關聯,這些關聯不應該是強迫的,應該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來 的,而且相互之間的關聯內容非常豐富。 4)在實質性理論中一個核心類屬很容易發展成為一個更具概括性的 理論;在發展成為一個形式理論之前,需要對有關資料進行仔細的審查,在盡可能多的實質理論領域進行檢測。5)隨著核心類屬被分析出來, 理論便自然而然地往前發展出來了。6)由於不斷地對核心類屬在維度、屬性、條件、後果和策略等進行登錄,因此其下屬類屬可能變得十分豐富和復雜,尋找內部變異是紮根理論的一個 特點。
在核心登錄階段,研究者應該經常問:「這個(些)概念類屬可以在什麼概括層面上屬於一個更大的社會 分析類屬?在這些概念類屬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個比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將這些概念類屬串起來,組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構架?」這個時期研究者寫的備忘錄應該更加集中,針對核心類屬的理論整合密度進行分析,目的 是對理論進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論的飽和和完整性。核心類屬被找到以後,可以為下一步進行理論抽樣和資料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錄的具體步驟是:1)明確資料的故事線;2)對主類屬、次類屬及其屬性和維度進行描述;3)檢 驗已經建立的初步假設,填充需要補充或發展的概念類屬;4)挑選出核心概念類屬;5)在核心類屬與其他類屬之間建立起系統的聯系。如果我們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個以上的核心類屬,可以通過不斷比較的方法,將相 關的類屬連接起來,剔除關聯不夠緊密的類屬。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上述三級編碼的過程。在我對一些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人際交往活動及 其意義解釋進行研究時(1998),我對資料進行了逐級的登錄。首先,在開放式登錄中,我找到了很多受訪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興趣、願望、有來有往、有準備、經常、深入、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管、留面子、丟面子、含蓄、體諒、容忍、公事公辦、情感交流、熱情、溫暖、鐵哥們、親密、回報、游離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後,在關聯式登錄中,我在上述概念之間找到了一些聯系,在七個主要類屬下面將這些概念連接起來:「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變化」。在每一個主要類屬下面又分別有相關的分類屬,比如在「人情」下面有「關心和照顧別人、體諒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離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 獨、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後,在所有的類屬和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以後,我在核心式登錄的過程中將核心類屬定為「文化對自我和人我關系的建構」。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對原始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後,我建立 了兩個紮根理論:1 )文化對個體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際交往行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際交往對 個體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構的功能。
4.一個分析實例
下面, 讓我借用斯特勞斯在《為社會科學家提供的質的分析》(1987:12—7 )一書中提供的一個實例 來展示紮根理論方法分析資料的過程。
假設研究的問題是:「在醫院里使用機器設備是否會(以及如何)影響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我 們在病房裡看到很多機器設備被連接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初步的類屬——「機器-身體連接」 ——來表示這個現象。根據觀察的結果,我們初步決定將機器分成兩大類:連接病人身體外部(如皮膚)的機 器;連接病人身體內部(如鼻子、嘴巴)的機器。這個區分引出了「機器-身體」這一類屬的兩個維度:內部的連接、外部的連接。然後,我們可以對這些維度進一步細分,比如有關「內部的連接」,我們 可以繼續問:「這些機器是否給病人帶來疼痛?它們對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使用兩分法:「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一個連續體,從「強」到「弱」。當然如此分類不 只是來自我們在實地收集的原始資料,而且也來自我們自己的經驗性資料(比如,人的這些內部器官非常敏感,機器連接可能使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個從病人肚子里伸出來的管道看起來很可怕,所以這個管道可能不安 全)。
上述問題涉及到行為或事物的後果:「如果這個東西看起來如此,那麼它可能會帶來危害生命的後果嗎? 」此時,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體條件,如:如果病人移動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翻身,或者這個管子掉出來了,他的身體發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生命會受到威脅。我們也可以就醫務人員使用的策 略發問:「為什麼他們把管子這么插著,而不那麼插著?」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發問:「他是否與護士協商使用另外一種方式?」我們還可以就雙方之間的互動發問:「當機器連到他身上時,他和護士之間發生了什麼 事情?他們是否事先告訴他了,是否給了他一些警告呢?他們是不是沒有告訴他就這么做了,結果他感到很驚恐呢?」(最後這個問題也是涉及到雙方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這些問題被給予初步的回答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形成一些假設了。有的假設還需要進一步通過觀察或訪 談進行檢驗,但是我們可以比較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和訪談了。我們也許會發現一個連接病人鼻子的管道雖然不舒服,但是很安全。因此,我們可以就這一點進行訪談。如果我們希望對「導致不安全的條件」 繼續進行探詢,我們可以問護士:「在什麼時候這些連接對病人來說不安全?」我們也可以注意觀察當病人的鼻子被機器連接變得不安全時,有什麼條件出現,比如連接突然斷了,或者連接的方式出了問題。
這一思考線索可以進一步導引我們對維度進行細分,提出更多的問題,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設。比如,對那 些比較容易脫落的機器連接,我們可以問:「它們是如何脫落的?是因為事故、疏忽,還是故意的(比如病人感到惱怒、不舒服或害怕時自己拉掉的)?護士使用了什麼策略和技巧盡可能避免或預防脫落?給予特殊照顧 ?警告病人不要亂動?強調個人的安全取決於不論多麼疼都不要動或者不要拉斷連接?或者通過『合作』的方式,保證只連接幾個小時?或者定期地移走機器,使他們放鬆一下?」上述這些問題、假設和區分不一定「屬 實」,但是如果「屬實」,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就此進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為什麼」。顯然,我們最終總是要問更多的有關條件和後果的問題的,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還有病人的親屬、護 士、不同的工作人員、病房的功能,可能還會問到對某些機器部位的重新設計。
上述比較有針對性的探究會自然地引導我們追問:「我可以在哪裡找到『X』或『Y』的證據?」這個問題 提出的是「理論抽樣」的問題。通過前面的調查,我們開始為自己初步出現的(也許是十分原始的)理論 尋找有關的人群、事件和行動作為抽樣的依據。對於研究新手來說,這個抽樣通常是隱蔽地在比較的活動中進行的,主要是對不同的子維度進行對比。
受到上述理論的導引,我們還可以更加廣泛地進行抽樣。比如,就其他機器的安全和舒適程度進行抽樣, 看這些機器是否與人的身體相連,如X光設備、飛機、烤麵包機、 鋤草機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 人手中的機器震動時對身體的震盪。這么比較不是為了對所有的機器或安全的/危險的機器形成一個概括性的理論,而是為了給在醫院環境下使用醫療設備的有關理論提供理論敏感性。我們的外部抽樣是與內部抽樣緊密 相聯系的。當然,這些比較也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其他經驗資料中獲得(即所謂的「逸事比較」),比如我們自己與機器有關的個人經歷、觀看別人使用機器、自己閱讀有關機器的小說、自傳或報告文學等。
本文著重介紹了質的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方法,特別是其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在質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 不同的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者個人所受訓練的流派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採取一種不同的對待和處理理論的方式。因此,讀者在考慮理論建構的問題時,需要採取一種開放、靈活的態度。
陳向明(1998):《旅居者和「外國人」——中國留美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Geertz,C.(E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York: Basic Books.
Glaser,B.(1978).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ill Valleyociology Press.
Glaser,B.(1982).Generating Formal Theory. In R. G.Burgess (Ed.), Field Research: A So urce Book and Field Manual.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Glaser,B.& Strauss,A.(1965).Awareness of Dying. Chicago: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8). Time for Dying. Chicago:Aldine. Strauss, A. (1987). Qualita tive Analysis for Social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 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Theory Proce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Ⅲ 質性研究方法

(一)哲學研究

教育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包括本質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教育技術哲學研究以教育哲學與技術哲學為知識基礎,以個人的教育技術哲學、公眾的教育技術哲學與專業的教育技術哲學為基本框架。教育技術的本體論研究、價值論研究與實踐論研究共同構成了教育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教育哲學研究方法是整體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學對教育智慧的追求使教育哲學研究要使用能夠整體性把握教育事物的方法,因為基於有限數據只能獲得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而對教育事物的有限認識只能對應教育事物的片段性特徵,這些片段性特徵對形成教育智慧雖有益但並不充分。因而,教育哲學研究要採用的是那些能夠真正對教育進行整體性把握的方法,對教育的各種片段性認識通過這類方法可以得到整理和集中。

第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命題。由於教育哲學需要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性把握,這種目標要求教育哲學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細小特徵的數據為處理對象,因為對事物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根本不可能獲取的海量數據。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處理對象是表達各種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這些教育命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事物,但都未能真正把握教育整體。

第三,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環節是命題收集、整理和再表達。教育哲學研究要處理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把它們最終統合成對教育事物更加整體性的把握。因此,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收集這些代表片段性教育認識的命題;其次,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還要對這些從不同維度和層面切入教育並可能相互沖突的命題進行整理,這里特別需要運用各種思維技巧對命題進行分析、綜合和演繹等;最後,教育哲學研究方法需要在整理片段性教育命題的基礎形成新的命題,這是一種更為整體性的教育命題,更趨向於對教育事物的整體性把握。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石中英.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論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5):1-7.。從歷史上看,20世紀以來教育哲學家們就有關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如歷史法、比較法、批判法、抽象法以及一些更加專門的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話語分析方法等。在這些觀點之外,該文作者基於對教育哲學的學科視野和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教育哲學研究的一種核心方法———論辯,並簡要地探索了其哲學的源泉與實踐中應用的程序或要求。我認為該文較好的描述了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學,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觀察(經驗的、可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於確定因果關系,最後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並做出解釋。

量化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關於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等。量化研究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

閱讀陸宏老師的文章——「量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案例」後,可知量化研究有如下特點,(1)對象的可統計性。由於量化研究是藉助於數學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對象必須先轉化為可以運算的數據以便以進一步的分析;(2)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種具體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體操作程序。如數學建模法,要求在統計和測量的基礎上建立主因素變化的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數學模型的運作把現實事物的變化反映出來;(3)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從經驗事實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變數分析,通過變數分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依靠事實證實研究結果。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李慶良,馬曉開,程瑾,羅毅波.花顏色和花氣味的量化研究方法[J].生物多樣性,2012,20(03):308-316.花顏色和花氣味是花部構成的重要內容。在已開展的傳粉生態學研究中對二者的報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為揭示傳粉機制提供有力的實驗證據。該文主要介紹了花顏色的測量和標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儀和攜帶型光譜儀等;花氣味的採集方法,包括動態頂空套袋–吸附採集法、吸附–溶劑洗脫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氣味的檢測和分析方法,包括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和電子鼻型超速氣相色譜儀分析等;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方法,包括氣相色譜–昆蟲觸角電位聯用技術、Y型嗅覺儀和飛行箱實驗等。科研人員根據實驗材料的特點和實驗目的選擇適合的量化研究方法,該文重點介紹花顏色的測定分析、花氣味的採集分析以及昆蟲行為學實驗等常用的量化研究手段,綜上,我認為本文章較好的運用了量化研究方法。

(三)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基於將觀察者置身於被觀察世界之中的研究活動。它包含一系列可以使被觀察的世界變得清晰起來的闡釋性的、經驗性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轉變了世界,他們將研究的對象世界變成一系列「作品」——現場筆記、訪談、交談、照片、記錄,以及有關自身的備忘錄。在這一意義上,質性研究是以闡釋性和自然主義的方式來探究世界。這就意味著,質性研究者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在研究對象的實地背景下,試圖對人們賦予意義的現象做出理解和闡釋。

閱讀文獻後總結質性研究有如下特點:

(1)質性研究最為基本的哲學基礎是,它是以個體與其身處其中的社會世界(socialworld)交互作用而建構(construct)的實在(reality)的圖景(view)為基礎的。

(2)研究者要從相關參與者(participant)的視角而不是研究者的視角出發來理解現象,才能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體驗、情感、情緒。

(3)質性研究意味著研究者必須做「實地研究」。

(4)質性研究主要採用描述———歸納方法。

(5)質性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過程、意義和理解上,因此,質性研究的作品表現為深度而豐富的描述。

我閱讀的代表性文獻是:孫擁軍,李倩,吳秀峰.運動與鍛煉心理學中的質性研究: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4,34(11):88-96.該文主要描述了質性研究在體育科學方面的應用。質性研究的數量在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呈上升趨勢,研究議題涉及運動員情緒調節、教練員行為、鍛煉表象、運動參與的社會支持、運動員職業生涯發展、精英運動員參賽經歷、病患人群在運動中的心理體驗以及運動心理咨詢的應用等。運動與鍛煉心理學各領域中的質性研究,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取向仍佔主導地位。現象學、紮根理論與個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學取向,平行視角則是主要的研究質量評判應用。綜上,質性研究具有「平民意識」,體現出「人文關懷」,因而具有獨特的魅力。

(四)實踐研究

實踐研究包含對實踐的好奇。它是關於如何尋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關於如何通過對實踐的研究挑戰現有問題的實踐,以及依據我們在實踐中親身的經歷發展出新的知識和想法。大家公認實踐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實踐者與研究者的協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學習。這是一種建構專業知識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實踐中能更理解實踐過程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致力於培力和實現社會公義。

也就是實踐研究要把實踐與研究結合起來,達到「實踐亦研究」的合二為一。達到研究(者)即是實踐(者)兩種身份的結合。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田寶軍,李燕.中小學校本教研的特點與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01):36-39.校本教研是實踐研究,其重點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發表學理性很強的論文,論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師們經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和策略並最終解決問題,然後,將這一過程中發現的規律、特點,提出的方法、策略總結提煉,提出可供別人借鑒的經驗並形成文字,不能去追求一些連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論。綜上,該文的實踐研究具有代表性。

(五)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特點

(1) 歷史性。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主體與作為被研究客體的歷史現象之間是一種非共存的歷史性關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去認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對象: 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過程: 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過程

(2) 具體性。根據歷史研究的定義,是在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教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具體史料。

(3) 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我選擇的代表性文獻是:楊登峰. 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電化教育歷史研究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實質和特點,也有助於借鑒歷史經驗,把握電化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該文作者在前人電化教育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從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國電影發展史以及教育技術著作和文獻中,搜尋關於早期電化教育發展的線索,尋找20世紀初的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進運動與電化教育之間的聯系,大膽地假設 ,試圖將電化教育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大背景結合在一起,形成早期電化教育發展較為完整的輪廓。一方面對早期電化教育歷史作縱向的描述,另方面對其中典型的電化教育組織和機構進行深入挖掘,點面俱全地探悉中國電化教育的早期歷史。綜上,我認為該文獻所做的歷史研究比較典型。

閱讀全文

與影視媒介研究方法質化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原中歸納的方法有什麼局限性 瀏覽:509
燈具遙控安裝方法 瀏覽:984
在家地震預警有哪些方法論 瀏覽:399
氣缸圓柱度的檢測方法 瀏覽:214
東風制動燈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309
簡諧運動研究方法 瀏覽:124
幼兒異物吸入的搶救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開衫毛衣尺寸的經典計算方法 瀏覽:356
廣電有線連接方法 瀏覽:827
局解血管的檢查常用方法 瀏覽: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834
寫出五種植物的傳播方法 瀏覽:99
治療脾氣差的最佳方法 瀏覽:814
花卉滿天星的種植方法 瀏覽:967
風控未通檢測方法 瀏覽:767
根管治療術的步驟和方法 瀏覽:180
去腳臭的簡單的方法 瀏覽:934
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瀏覽:69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題 瀏覽:867
瑜伽胳膊鍛煉方法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