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寫一個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藝人巡迴表演,便結伴同行。他們心地善良,為人淳樸,主人公感受到認清的溫暖。尤其是那個天真未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嬌美,歌聲婉轉動聽,舞步輕盈優美,對他更表示出一種溫馨的情意,使他內心萌發了一縷縷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對他感到驚奇,並漸漸產生邪念,進而由迷惑她的肉體美,到感覺他的心靈美。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作品的基調始終處於一種淡淡的感傷美,飄渺的虛幻美之中。不論是對旅途景物的描寫,還是主人公與舞女之間的感情描寫,甚或是對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寫,都處於這樣一種經驗之中。這樣一種現象,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其中軌跡的。
川端康成出生於大阪,192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國文科。他的父親是開業醫生,在他兩歲時去世。母親也在他三歲時離開人世。作為孤兒,他隨祖父母移居到三島郡豐川村,唯一的姐姐寄養在伯母家。祖孫相依為命十年,16歲時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養在豐里村伯父家。所以,川端康成從童年起,心靈上就帶著沉重的「孤兒感」,加之,在東京大學讀二年級時又失戀,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兒心態」。這些在《伊豆舞女》中可以說是得到了極為豐滿的折射。
作品描寫的是主人公為擺脫孤兒的悲哀和青春的鬱悒,獨自一個人去伊豆漫遊的。這與作者曾經旅遊過的湯島是有不謀而合之處的。在作品的情節敘述中,作家始終在追求一種抒情的虛幻之美??淡淡的愛戀美。作家避去對冷酷現實的描寫,在追求著生活中那些給人快慰。美好感受的東西。實質上,作家是藉此來遮蓋住內心的強烈的孤兒感傷和戀情之失落,尋求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歸宿,讓自我的生活經歷升華到象徵的美的世界上去,達到自身美好感情與精神上的追求目的。因為「天地間只剩下我孤零零一個人了!」(《十六歲的日記》)
青少年時期的不幸與創傷,一旦在心靈上生根,就會激發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創力。人是壓抑的動物,有壓抑就需要釋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釋放壓抑便是這種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釋放方式,藝術家們善於用「白日夢」的方式來解放自己,通過創作來宣洩情感。因此,痛苦對於藝術家來說,卻並非完全不幸,因為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出自於巨大的痛苦。「千古絕調,必成於失意不可解之時。唯失意不可解,而發言乃絕千古。」(《清詩話?漢詩總說》)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經歷之幸酸苦澀,已使他有一種超越自卑自憐的上進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奮然前行。對文學的傾心,則成為他走出孤兒心態,走向成功的堅實後盾。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開始就以纏綿之「雨」來表達「我」對舞女的無限思戀,且以鼓聲一息來暗示「我彷彿想透過黑暗,看穿這寂靜意味著什麼」,「我」心煩意亂,「那舞女今晚會不會被人玷污呢?」甚至「我」突發奇想:「就讓那位舞女到我房間來(住)吧」。當「我」要回校時,碼頭上看見舞女的那一幕「更牽動我的情思」。和她分手後,「我滿腦子空空,全無時間概念」,只能任淚水「簌簌地滴在書包上」。心裡頓湧起一股空虛的情緒,直到遇上同齡少年,感覺才稍然改之。作家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淡淡的、抒情的、夢幻式的情感。而這樣一種情感可以說是川端康成青少年創作記憶里感情生活的一種折射。川端康成曾在《文學自敘傳》中這樣描述他的戀愛,「現在我與其談這些,不如說是不得不談談過去,我的愛戀就像遠方的閃電,很快就告吹了」。遭受失戀的打擊的川端康成,加之根深蒂固的「孤兒心態」,使他只有通過創作或創作中的幻想、美化事物的方式來升華自我的靈魂,追求一種心靈窨的美的享受,來達到自我治療,自我拯救的目的。這也是「白日夢」的釋放方式。
川端康成自己說過,「可能是由於我是孤兒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哀傷、漂泊的思緒綿綿不斷。我總是在做夢。」甚至「對現在,既不想異懂,也無意於接近。只求游於虛幻的夢魂,走向死亡。」(《文學自敘傳》)而且這種「做夢」是一夢永不醒的。追求傷感美、虛無美始終成了川端康成整個創作過程中的總基調,甚至到了後期作品的變態美,始終是一種夢幻性的追求。渡邊凱?在《川端康成論》中寫道:「能吸引他的不是現實而是非現實世界,不是人格之間的接觸而是官能的性愛,或者說是一種虛構之美。」因此,他筆下的美顯然就在「無數偶然的假象造成的瞬息間的幻覺之中」。從這點說,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精神解脫之關,籍慰心靈之美。這在《伊豆舞女》中,就找到了內在的依據了。
在《伊豆舞女》中,主人公「我」始終對那天真純潔、無邪的小舞女抱有一種美好的幻想,猶如天使一般。「我」始終與她保持著一種距離,不敢過分的奢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認為「她已經是十七、八歲了」,其實「她還是個小姑娘嘿」。但小舞女見「我」時的那種羞澀感和表現出來的朦朦朧朧的情意卻總讓我思戀,至而總讓「我」嚮往著那純潔的肉體。這無不說是作家初戀失敗的一種美好的假象的折射。作家就是通過這樣一種夢幻的想像來抹平自我自卑的孤兒情緒和尋求幻想美好愛戀的解脫。戀愛對於川端康成來說已「超載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在現實中不能如期實現,或許可以通過文學的幻想方式來達到目的,「莫非我是個可憐的幸福人?」(《文學自敘傳》)實質上,連日本文學家林房雄也對作家這樣評說:作者對女性的身體具有少年般的憧憬,真是不可思議。以至作家「從戀愛來說,我覺得至今我還不曾握過女性的手」,(《文學自敘傳》)也許是真的了。
創作,創作幻想使川端康成直立了起來。作家這樣認為自己的創作,「宛如殘燭的火焰,行將完蛋的血突然燃燒起來,這就是作家。」
❷ 《伊豆的舞女》有什麼內涵
首先川端康成本身的美就在於「對殘照在戰敗而荒蕪了的故國山河的日本美的追求」,他蘊含著日本文學傳統的悲哀和驚艷,而且有朦朧內在,感覺性的美。讀川端,包括三島,其實就是對美學的探究和思考。
而伊豆的舞女展現的也正是川端在借鑒西方文學的寫法用自己獨到的眼光觀察自己的祖國,企圖找到國家文化的前進航標。伊豆的舞女首先本身就是一種美(類似於樓上所說的意境,但是他讀得並不深入)
陣雨行過在山頭的茶亭
雨晴共行旅途的天空
可愛的舞女郎提著小鼓
走過的路邊白色小花
今天的住宿是否溫泉之鄉
其次,也是對日本傳統的一種思考
舞女本來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產物,而他們的命運究竟牽系何方?
從阿君的遭遇可以讀到日本國民對舞女地位的偏見
但在川端的眼中,舞女是美的
所以,這個故事就是川端對美的探求,和對國家傳統文化的思考
閱讀時要把握的內涵就在於
要以欣賞美的眼光欣賞這個純潔的故事同時思考日本的傳統文化本身所存在的意義價值
當然後一點可能是對作者本人而言,
我們可以更多地思考一下中國的文化前景。
❸ 如何理解日本文學中「物哀美」的內涵
物哀,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深深植根於日本文化之中。川端康成曾多次強調,平安朝時期的「物哀」是日本美學的源頭之一,他指出「悲與美是相通的」。在創作《伊豆的舞女》時,他巧妙地將悲與美交融,創造出一種悲哀美的抒情世界,讓讀者感受到淡淡的悲與真實的美相互交織的美感。
葉渭渠進一步指出,「物哀」、「空寂」和「閑寂」這三種藝術美形態之間存在相通之處,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識,並提升了藝術表現力。這種特殊的美意識不僅局限於文學藝術領域,還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普遍對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持有高度認同,無論是在自然景觀還是日常生活細節中,都能感受到「物哀美」的存在。
日本國民性中對「物哀美」的追求,體現在對殘月、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兒的偏愛上。他們認為這些自然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能夠增加美感。這種對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的追求,正是日本「物哀美」的精髓所在。通過欣賞這些稍縱即逝的美景,人們得以體會生命的脆弱與美麗,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哀愁與美感。
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不僅體現在文學作品中,還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欣賞一樹之花、品味一杯茶,還是聆聽一曲琴音,都能感受到「物哀美」的韻味。這種審美意識促使日本人更加珍視生命的每一刻,更加關注事物的細微之處,從而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
「物哀美」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讓日本人學會在悲與美的交織中尋找生活的真諦,通過品味生命的無常與脆弱,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這種審美意識成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響著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
「物哀美」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讓日本人學會在悲與美的交織中尋找生活的真諦,通過品味生命的無常與脆弱,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這種審美意識成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響著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