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應用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應用倫理學研究的特殊方法,則應由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特徵來決定。
應用倫理學既然是將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應用於社會生活的特殊行為和事件的科學,因此「應用」的方法就是研究應用倫理學首要的方法。這里所說的應用方法,從邏輯上講就是一種演繹的方法。關於這種方法的思路,唐凱麟教授的觀點對我們是大有啟迪的。他說:「『倫理學的應用』的思路,是一種『從理論到應用』的思路,是一種把外在的道德理論和原則規范加之於人們的不同的實際生活領域,並把政治、經濟、生態等領域當作道德理論和原則規范的應用對象的思路。」這一思路在於,把道德理論和原則規范視為一種「先驗」 的東西,它「可能是對現實生活毫無所知的知識體系」,應用倫理學正是把這些理論和原則規范作為一種實踐理性,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特殊行為和事件,對這些行為和事件做出道德判斷。從具體方法上講,它是一種工程模式的方法,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過程。 應用倫理學的研究還必須堅持社會調查的方法,這種方法從邏輯上講是一種歸納的方法。應用倫理學從根本上說是倫理學,而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現象的科學。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作為一種以自律為主要實現方式的行為規范,其產生源自社會共同體的認同,源自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
在道德科學得到長足發展的今天,道德學家當然可以以高度的道德自覺性從理論上去尋求道德原則、道德規范,並建構近乎完美的道德科學體系。但是,如果這些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脫離社會生活,不為公眾所認同,那就只能是空洞的道德說教,甚至連說教都不如。應用倫理學也同樣如此,當我們將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應用於社會生活的特殊行為和事件,對這些行為和事件進行道德反思的時候,社會公眾也在對這些行為和事件給予道德審視。他們的結論也許是自發的、樸素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這種自發的社會道德心理卻是我們自覺的道德意識的源泉。因此,應用倫理學在對基本道德原則進行應用的時候,不能不顧及公眾的意見,應當作廣泛的社會調查,將其分灶春侍析整理,並在此基礎上歸納綜合。惟其如此,應用倫理學所做出的結論才是科學的,才能為公眾所接受,從而具有生命力。 傳統倫理學的「問題」是最一般、最根本的哲學問題,如蘇格拉底的「好的生活如何可能?」,康德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森好」,這樣的問題是立足於個體的生存來設問的,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只有把它看作是我們的「私人」問題,才對於我們是一個有意義「倫理實踐」的問題,否則,它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或知識問題。而應用倫理學的每一個問題都不是「個體性」的「私人」問題,像環境問題,克隆人問題等等,都是事關人類整體的生存問題。傳統倫理學的問題作為最根本的、最一般的哲學問題,是經過了純粹理論的抽象,把在每個個體具體的生活處境中的活生生的感性內容去掉之後,才成為最普遍的問題的,而應用倫理學的問題,不經任何抽象,就是活生生的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最緊迫的問題。它不是最一般、最根本的,而是最現實的、最緊迫的問題。
其次,就「應用」而言,傳統倫理學的「應用」是先驗原理確定之後,再把它「應用」到自身設定的經驗領域,如康德倫理學,道德的先驗原理是依據他的「先驗人類學」(即本體界的有意志自由的理性主體)而確立的,確立之後把它「應用」到相對應的「經驗人性」,即「經驗的人類學」。而「應用」倫理學的思考背景恰恰在於,現代化之後,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共同的道德傳統的有效性基礎統統喪失了,首先是神義論提供的基礎原理失去了效用,接著是理性形而上學提供的基礎原理一再地失效,我們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個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無原則、無根據的處境,我們如何可能既不依賴宗隱吵教的權威,也不依賴一再失效的本體論證明,而能在我們日常的交往實踐中重新獲得道德規范的有效基礎。這就是由對問題的診斷出發經過論證討論而形成有效的治療方法的應用倫理學的基本路徑。 應用倫理學要求參與討論的人先放下固有的原理,不拿任何固有的原理來應用,而是要求當你對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作出你的診斷或決斷時,提供你這樣診斷或決斷的理由來供大家討論。參與討論的人不是看你是否提供了最終有效的論證,而是看你提供的理由是否能夠有效地支持你的診斷或決斷。像在克隆人的問題上,任何像傳統倫理學那樣試圖為人的尊嚴和價值作出最終證明的原理都是不起作用的,因為無論你是贊成還是反對,你都可以依據人格尊嚴的原理提出一套大道理,但對於目前的行動決斷無濟於事。所以,關鍵是要對你的診斷或決斷提供出有效的理據,看它能否獲得主體間的認可。這樣一來,就可看出,傳統的倫理學是就某一個「原理」本身進行先驗的構成,而應用倫理學則是對眾多問題的「診斷」進行經驗性的討論;傳統的原理要求具有邏輯上的「自洽性」,要「最終」有效,提供終極證明,而應用倫理學不需要任何最終的證明,是一種論證的程序性的商討,它的主要任務不是形成「原理」,而是就眾多的「診斷」中進行「權衡」和「決疑」,對悖論式的問題本身作出理論的反思,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
所以,關鍵是要對你的診斷或決斷提供出有效的理據,看它能否獲得主體間的認可。這樣一來,就可看出,傳統的倫理學是就某一個「原理」本身進行先驗的構成,而應用倫理學則是對眾多問題的「診斷」進行經驗性的討論;傳統的原理要求具有邏輯上的「自洽性」,要「最終」有效,提供終極證明,而應用倫理學不需要任何最終的證明,是一種論證的程序性的商討,它的主要任務不是形成「原理」,而是就眾多的「診斷」中進行「權衡」和「決疑」,對悖論式的問題本身作出理論的反思,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
二、作為道德智慧的分識調控術(差異處置術)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
應用倫理學是研究將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應用於社會生活的規律的科學,是對社會生活各領域進行道德審視的科學。應用性和學科交叉性是應用倫理學的基本特徵。
倫理學可以分為理論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理論倫理學的任務在於發現社會道德生活的原理或者規律;實踐倫理學的任務則在於應用這些原理或者規律,以此來達到社會現實的目的。
英文名:applied ethics
Ⅱ 開展企業倫理研究的方法
1、首先從現實的商業現象、商業關系的事實入手,找到深層的商業倫理矛盾。
2、其次揭示和把握隱藏在商業倫理矛盾中的內在必然規律,以及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目標。
3、最後根據商業倫理規律和目標提出的客觀要求,設計出能夠調節商業倫理關系的社會制度,制定商業道德規范,以及相關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