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腳踝扭傷如何快速康復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制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彈性綳帶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癒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禦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癒;至於保護關節的軟骨,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癒。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癒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癒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餘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腳踝扭傷後怎麼辦呢?常見一些人先是使勁揉搓腫起來的地方,把淤積起來才血揉開搓散;接著是用熱毛巾敷,以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走路、活動,為的是不「存住筋」。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做是不妥當的,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後,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恢復,停止出血。如果扭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形成更大的血腫。另外,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上是損傷後軟組織的粘連,而出現這種情況是在損傷的中後期。那麽,腳踝扭傷之後正確的自我醫護是怎樣的呢? 第一,要分辨傷勢的輕重。一般來講,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雖然疼痛,但並不劇烈,大多是軟組織損傷,可以自己醫治。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有劇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頭上,扭傷時有聲響,傷後迅速腫脹等,是骨折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診治。 第二,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遇熱而活,遇寒則凝,所以在受傷早期宜冷敷,以減少局部血腫;在出血停止以後再熱敷,可加速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一般而言,受傷24小時後始用熱敷。 第三,葯物治療。現在葯店有很多跌打損傷的葯,如正紅花油、雲南白葯氣霧劑等。 第四,局部按摩。敷葯前克按揉傷足,用雙手拇指輕輕揉動傷處,揉動方向是從足至小腿,這樣既能止痛又能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