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屎殼郎這種生物
蜣螂,又稱為屎克螂,是鞘翅目蜣螂科的成員。它們的體色多為黑色或黑褐色,體型較大。前足專用於挖掘,後足則靠近腹部末端,與中足保持一定距離,後足的脛節上有一個明顯的端距。它們的觸角呈鰓葉狀,錘狀部長有細毛,而小盾片則不明顯。鞘翅能夠完全覆蓋住腹部的氣門。
當你走在鄉村小道或是牧區時,常常可以看到滾動的糞球,仔細觀察,原來是兩只昆蟲在搬運它們的「食物」——糞球。一隻在前面拉,另一隻在後面推,這樣糞球就會慢慢向前滾動。這通常是一對配偶,雌蟲在前,雄蟲在後,配合默契,這一場景非常有趣。這種靈活滑稽的小昆蟲,被稱為蜣螂或屎克螂,也有將其稱為糞金龜或牛屎龜的說法。
蜣螂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具有夜出性,但推糞球通常發生在白天。它們過著穴居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活動。在中國古代文獻《爾雅翼》中有這樣的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這段描述顯示,作者對蜣螂的觀察非常細致,並解釋了它們推糞球的原因。
蜣螂能夠將大量牛糞製作成小圓球,然後運送到預先挖掘的洞穴中保存,慢慢享用。圓形的糞球在滾動時更省力,運輸起來更加容易。雌性蜣螂會在糞球中產卵,卵孵化後,幼蟲可以立即獲得食物。這體現了雌性蜣螂對幼蟲的母愛,願意自己辛苦工作,確保後代不必奔波尋找食物。
然而,在蜣螂的同類中,也存在一些懶惰和無賴。它們不勞而獲,常常在半路上搶奪正在滾動的糞球,企圖佔有這些財物。如果「強盜」成功,不僅會搶走糞球,還會帶走其他蜣螂的配偶。這種行為實在令人厭惡。
據記載,世界上有超過兩萬種的蜣螂,分布於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其中最著名的是生活在埃及的蜣螂,長度在1-2.5厘米之間。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大多數蜣螂以動物糞便為食,被稱為「自然界清道夫」。它們常常將糞便製成球狀,滾動到合適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食用。處於繁殖期的雌性蜣螂則會將糞球製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孵化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成長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
一些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性蜣螂會將卵產在腐葉土中,大約10天後,幼蟲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大約20天後變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