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培養創新思維
要培養創新思維的話,就我所掌握的知識而言,我認為要讓自身時刻跟隨時代潮流,不放鬆對新事物的觀察。只有先掌握了這些,才能培養創新思維。
2、想像截留法,想像包括了夢想、聯想、幻想等等,想像力是一切創造的原動力,有時候,一個好想法在我們大腦中轉瞬即逝,我們應該馬上拿起筆把它記下來,然後再去評估它的價值,長期以往,定有回響。
3、角色互換法,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思考的一種方法,為什麼我們常常被小說、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及主人公的行為所感動呢?是因為我們無意中把自己放進了故事中,把自己假想為主人公了。如果你是銷售員,請你假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顧客,會有什麼需求,如果你是老師,你可以把自己當成學生,想像一下自己渴望老師做些什麼。
以上就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有了創新思維之後,也要努力實踐,讓知行合一,才能激發出更好的靈感。
『貳』 為什麼說大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採用一般方法可以綜合理解為一種拓展性思維訓練
創新思維,往往源於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不同尋常的視角。當我們說「創新思維訓練採用一般方法」時,實際上是在現有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引入新的視角,從而拓寬了我們的思考范圍。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僅局限於特定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習慣於用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那麼創新思維訓練就是鼓勵我們跳出這種框架,嘗試用更靈活的非線性思維去尋找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的拓展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復雜的問題,還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有更多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創新思維訓練能夠幫助我們培養一種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心態。這種心態讓我們願意接受新的觀點,挑戰現有的認知,從而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這種拓展性思維訓練,不僅僅是對單一問題的解決,而是對整個思維過程的優化和提升。
綜上所述,創新思維訓練採用一般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拓展性思維訓練。它不僅僅關注於具體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勇於探索未知的精神。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應對挑戰,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成長。
『叄』 舉一反三--高效的創新思維方法
「 舉一反三的解釋是: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形容善於類推,能由此及彼。《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書》:「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 反:類推。
「舉一反三」思考法,是一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它從常見的舉措和想法入手,提煉想法背後的原理,並依此類推,尋找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或從不同角度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當原有的問題解決方案未必有效或條件不支持原有解決方案的實施時,我們就需要嘗試尋找替代性方案,甚至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舉一反三」思考法能幫我們打開思路,是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舉一反三「思考法由五個步驟組成:(1)確定目標;(2)羅列想法;(3)提煉延伸;(4)搭建框架;(5)檢驗框架。
下面將詳細介紹「舉一反三」思考法的步驟和方法,首先,從一個小案例開始:
大家先停下來思考一下,拿出紙和筆寫下你能想到的方法。
通常,大家能想到3-5種方法,例如:吸管、海綿、紙巾、石頭或加熱等。不過,如果大家只要稍加練習,應該可以想到十幾種方法。見下圖1
圖1
如果我們藉助一些方法和工具再進行深度思考,可以想到幾十或者上百種方法,甚至一些從來沒有想到或用到的方法。見下圖2
圖2
應用「舉一反三」思考法打開思路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接下來,對每個步驟進行詳細講解。
這個步驟要做兩件事情:
問題是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要解決問題就要設定正確的目標;目標不對,努力白費。目標,就是要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標准,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例如,"如何搞定丈母娘?"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設定一個目標:丈母娘答應把女兒嫁給你。搞定丈母娘本人不是目標,讓她把女兒嫁給你才是目標。目標的設定不一定要符合SMART原則,但一定要具體的。例如,如何設計一款手機?這個問題的目標就很難清晰的定義,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新款的手機是什麼樣的。
把我們能想到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目標的想法,先羅列出來。例如說,要把水清空一半以上,大家會想到吸管、海綿等,先把這些想法寫出來,(詳見下圖3)。建議可以用到便簽貼或思維導圖,以便後期整理思路。
圖3
這個步驟是舉一反三思考的 關鍵核心步驟 , 需要提煉某個具體想法背後的原理,並進行延伸思考以找出更多的替代方案 。主要做三件事情:
通過第二步的羅列想法,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和方案,我們先把這些初步想法進行歸類分組。例如,我們可以把吸管、海綿歸到一組,接下來進行提煉和概括初步想法的原理,找到它們內在的因果聯系。提煉原理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想法或方案能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呢?」
詳見圖4
圖4
在這個環節 特別強調要向上提煉原理,而不能向下解釋 ,是因為接下來需要根據這個原理進行延伸思考。舉例,我們從吸管和海綿提煉出「吸出來」這個原理後,接下來進行延伸思考:
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提煉了原理,並在相同的原理下進行延伸思考,可以尋找到不少的替代方案。但是,要想進一步打開思路,還需要換個角度,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這要求我們圍繞目標進行變化角度的探索。
從之前的原理出發,圍繞目標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進一步打開思路。詳見圖5
圖5
到了這一步,需要把上一步的的想法構建框架,用邏輯樹的形式呈現出來,並應用邏輯順序來延伸更多想法。主要做三件事情:
第三步的思考,還是處在發散思維的狀態,是有意識的引導思維進行有目的性的發散思考,到了第四步 需要藉助邏輯和框架的力量,來進行思考 。
繼續舉例:
圖6
以上的思考是圍繞「溢出來」這個節點目標進行思考的。也可以圍繞總目標進行思考,
我們通過 向上提煉原理,同時藉助邏輯的力量進行橫向延伸,可以找到更多的替代方法 ,進一步打開思路。詳見圖7
圖7
接下來就用邏輯樹把前面思考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記錄和呈現,詳見圖8
圖8
這是最後一步,需要對邏輯樹中的每個節點,每個層級都應用 MECE原則 進行檢驗,以便做到邏輯閉環。主要做三件事情:
自上而下對邏輯樹中的每個節點、每個層級都按MECE原則進行檢驗。首先檢驗第一個層級,要把水清空,吸出來、溢出來、固態、汽態這四個分支是否符合MECE原則呢?見圖9
圖9
事實上是不符合MECE原則的,應該把吸出來和溢出來向上提煉「液態」的共性,把液體、固態、汽態放在同一層級,才符合MECE原則。而且,只要把「液態」的共性提煉出來,我們又會發現邏輯沒有閉環,可以產生更多新的想法。見圖10
圖10
以此類推,邏輯樹中的其他節點和層級也可以進行邏輯檢驗(見圖11),以不斷完善框架,最後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思維導圖(見圖12)。
圖11
圖12
以上,就是舉一反三思考的詳細介紹和分步驟演繹解說。
「舉一反三」思考法能幫助我們從常見的幾個想法開始,思考想法背後的原理,再依據原理進行延伸思考或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更多可能性和替代方案。綜合應用了大腦自然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框架,是引導我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高效的創新思維方法。
『肆』 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當代的世界是創新競爭的世界,每個國家之間的創新競爭也可以說是創新的競爭。每次的創新發明都會引起世界的轟動,帶動世界的發展,提升科技水平。那竟然創新那麼好,我們如何去尋找創新的靈感?如何去製造創新,創作創新?
1 打破固有的心智模式
創新的第一要求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打破我們的心智模式與心智枷鎖。說是創新,那麼就是與平常不一樣的,打破常規,打破我們平時的思維,不能用我們的慣性思維去想像。QQ是我們用的很多的交流平台,但是它不像微信那樣收到廣泛使用。為什麼?因為微信是在QQ基礎上加上了支付手段,以前是現金的時代,現在是線上支付手段。線上支付手段的好處就是防止了小偷和掉錢的可能,但是出現了電信詐騙的弊端。很明顯,每次創新的發明都會伴隨著利與弊的發生,但是往往會利大於弊。
8 強化創新意識
創新人格的建立,創新意識的改造。創新意識就是不願意遵循常規,喜歡另類和挑戰,不斷追求新事物的意識。大家都知道愛迪生他是創新大王,他是怎麼做到的,難道就因為他是一個天才嘛。他說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說明了努力比天賦更為總要。他知道好的靈感不會憑空產生,所以他給他的學術立下了要求:每十天一個小發明,六個月一個大發明。正是由於這種強制性的發明要求,使得他的學生不斷思考,一刻不敢怠慢,刻意求新求異。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逼自己一把。
『伍』 創新思維訓練的幾種方法
1.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多方面、多思路地思考問題,而不是局限於一種思路、一個角度、一種方法。對於發散性思維來說,當一種方法、一個方面不能解決問題時,它會主動地否定這一方法、方面,而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它不滿足於已有的思維成果,力圖向新的方法、領域探索,並力圖在各種方法、方面中,尋找一種更好一點的方法、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人在思維過程中跨度很大,能夠進行廣泛的聯想,但是有些人缺少了一定的思維廣度,只能在一個問題的圈子中繞來繞去,思路總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從進行創新活動的角度來說,一定要具有足夠的思維廣度,把思維廣度擴展一下,便會產生許多奇妙的創意,也就是需要具備發散性思維。比如發明家愛迪生在試制燈泡絲時,他使用了3000種不同的材料,一直找到成功為止。從中可見,發散性思維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創新性,是事物普遍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發散性思維有多向思維和側向思維。
2.質疑思維
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髓,善於質疑就是凡事問幾個為什麼。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既敢於肯定,更敢於否定。對每一種事物都提出疑問,是許多新事物新觀念產生的開端,也是創新思維的最基本思維方式之一。著名哲學家笛卡爾在《談談方法》和《形而上學沉思錄》兩本著作中,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對於萬事萬物的質疑,以及從質疑中所得出的創新結論。
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具有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在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差別的。上帝並不會偏愛這個人而多給他一些,也不會討厭那個人而少給一些,但是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思維和知識方面會產生明顯的差距呢?這是因為有些人沒有正確地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他們犯了方法上的錯誤。方法錯了,思維的路徑就錯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努力,離開真理就越遠。為了獲得真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正確的方法首先要充分發揮質疑思維,審查一下我們頭腦中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觀念是否正確。如果我們仔細審查,也許我們發現我們頭腦中原有的一些知識、觀念是靠不住的,值得懷疑的。首先,我們頭腦中的各種理論知識,絕大部分不是通過我們自己獨立思考得來的,它們主要來自於老師和權威;老師和權威的知識又是通過他們的老師和權威得來,代代相傳,這中間也許存在了歪曲,摻入了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