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孫思邈對張仲景的《傷寒論》有哪些深入的研究
他研究的方法是「方證同條,比類相附」,也就是說將《傷寒論》的所有條文,分別按方證歸類。他強調:「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發汗吐下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孫氏研究仲景傷寒論的學說和方法,後由成無己、方有執、喻嘉言發揮為「三綱鼎立」學說,在醫學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Ⅱ 《傷寒論注十人書》系列之《註解傷寒論》內容簡介及目錄前言
《傷寒論注十人書》系列之《註解傷寒論》是成無己,宋金時聊攝(今山東陽谷縣)人,他是一位醫學世家出身的醫者,精於醫理,擅長臨證,對《傷寒論》的研究深造。成氏以經釋論,以論證經,是註解《傷寒論》的第一家,也是傷寒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註解傷寒論》(1144年)十卷、《傷寒明理論》四卷(其中《傷寒明理葯方論》一卷)。
《註解傷寒論》全書共分十卷,二十二篇。卷一,為辨脈法、平脈法兩篇;卷二,為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並治、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卷三、四,為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下;卷五,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與辨少陽病脈證並治;卷六,注辨太陰病脈證並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卷七,辨霍亂病脈證並治、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卷八,為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九,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辨可下病脈證並治;卷十,為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
《註解傷寒論》引經據典,旁牽眾說,深得傷寒之旨,成為了研讀《傷寒論》的重要讀本。成氏的著作,為後世醫家所推崇,版本流傳豐富,從元初刻本到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的成都崇文齋鄧氏刊本,再到清光緒二十二年湖南書局刻本和清光緒二十二年漢文書局刻本,以及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的日本淺野微刻本和日本刻本,到清末江陰朱氏校刊本,再到195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涵芬樓本影印明嘉靖汪濟川校正本鉛印,以及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明趙開美刻仲景全書本影印,版本情況繁多。
在此次點校過程中,本著呈現給讀者一本最佳的讀本為目標,對原書進行了認真的點校。以涵芬樓影印明嘉靖二十四年汪濟川校正本為底本,以古今醫統正脈本、明趙開美本為對校本。點校方法包括:對校、本校為主,理校為輔;將原書豎排版改為橫排版,將「右」改為「上」,「左」改為「下」;將原書繁體字改為今簡體字;對某些生僻字詞進行了簡單的注音及注釋。
該書不僅是首次全面註解《傷寒論》的著作,其所採用的「以經釋論、以論證經」的研究方法,也堪為後世以經釋論的典範。書中將《內經》、《難經》的理論與《傷寒論》有機結合,三者相得益彰,使《傷寒論》第一次從義理上獲得全面的解釋。同時,《傷寒論》與《內經》、《難經》一脈相承的關系得以昭示,又具有探本尋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