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影響研究試用此方法對中外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比較
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傳統研究方法之一。
影響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那些被接受的「異域」文學的影響,即側重在對域外文學的借鑒、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實聯系的梳理,研究視點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以法國學派為中心,以影響研究為主要內容,跨出了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國學者維耶曼、梵·第根、基亞等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較文學論》,這是一部全面闡述法國學派的著作,被譽為法國學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來被當成是比較文學入門的必讀書。他明確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目的及經過路線,強調「精細和准確考據」的研究方法,而忽視審美批評和賞鑒賞在比較文學中的作用。該書出色地總結了法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成績和經驗,建構了比較文學的理論體系,不失為一部重要的比較文學著作。
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史來研究,注重各國作家及作品之間確實存在的事實聯系;以影響研究為主要特徵的法國學派以其豐碩的成果證明了比較文學的科學價值,並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比較文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從而也確立了它在學術界的地位。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朗松(法國著名文學史家): 「真正的影響,是當一國文學中的突變,無法用該國以往的文學傳統和各個作家的獨創性來加以解釋時在該國文學中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情狀。」
朗松: 「究其實質,真正的影響,較之於題材選擇而言,更是一種精神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影響,與其是靠具體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憑借某些國家文學精髓的滲透。」
約瑟夫·T·肖(美國學者):
「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的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作家的影響。」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結論:影響具有外來性和隱含性
影響的外來性——這種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作家個人的各種因素作出解釋,因而它是外來的
影響的隱含性——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融於作家的創作中,因此不著痕跡。
以魯迅《狂人日記》所受果戈理《狂人日記》之影響為例
日記體小說——一種中國傳統文學中所沒有的小說樣式。
魯迅對果戈理現實批判精神的吸收與創新